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451191)葛紅艷
小兒腦癱在我國發(fā)病率大約為0.18%~0.40%。隨著軀干控制訓練的發(fā)展,此訓練方法廣泛應用于對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中,本文旨在研究軀干控制訓練對小兒腦癱肢體運動功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小兒腦癱8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腦性癱瘓診斷標準[1];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重癥肌無力患兒。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和軀干組,其中常規(guī)組42例,年齡3~6(4.2±1.3)歲;肌張力低下型5例,混合型6例,共濟失調型8例,不隨意運動型15例,痙攣型8例;軀干組43例,年齡3~6(4.3±1.4)歲;肌張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7例,共濟失調型7例,不隨意運動型16例,痙攣型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按常規(guī)康復方法治療包括Vojta法、ADL訓練、Bobath訓練。軀干組聯(lián)用軀干控制訓練:①俯臥位訓練:醫(yī)務人員控制患兒雙肩,外展肩關節(jié)。②仰臥位訓練:輔助骨盆向兩側旋轉,誘導患兒向兩側翻身。③坐位訓練:患兒呈騎跨式背坐于大腿部,使患兒身體傾斜并使其臀部支撐。④膝立位訓練:患兒跪立于雙上肢平舉高度的治療凳前,保持患兒雙膝平行穩(wěn)定。⑤立位訓練:患兒分腿跨坐于治療人員腿部,醫(yī)務人員控制腿部高低改變患兒支撐部位。兩組均訓練40min,2次/d,持續(xù)兩個月。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兩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上肢 下肢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 42 22.66±6.20 37.67±5.91* 15.46±5.22 22.77±4.81*軀干組 43 22.43±5.33 45.51±4.87*# 15.20±4.64 28.04±5.71*#
1.3 觀察指標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定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分值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1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查,(n,%)表示計數(shù)資料并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軀干組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附表。
目前小兒腦癱是導致小兒殘疾的主要因素,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2],嚴重影響患兒日后正常生活。腦癱患兒由于肌張力低下普遍存在不能抬頭、獨坐及站立等問題,這是因為患兒軀干控制能力較差所引起。
研究發(fā)現(xiàn)[3],人體軀干能力得到有效控制后,肢體運動能力也可獲得顯著提高。分析軀干肌群運動功能及生物力學內容發(fā)現(xiàn),軀干肌群具有維持人體平衡能力及保持脊柱生理性彎曲等作用。軀干運動模式分為上肢和下肢,控制上肢軀干模式的穩(wěn)定可避免頭部下垂,改善肩關節(jié)內收及外展等功能;誘導骨盆作屈曲和伸展運動可控制下肢軀干模式,這是患兒保持坐位的基礎[4]。本次治療中發(fā)現(xiàn),軀干組采用軀干控制訓練,其在俯臥位及仰臥位的運動訓練為矯正異常姿勢及平衡能力提供了保證,通過對患兒的重心調整,使患兒軀干快速做出反應,誘發(fā)其骨盆在水平面上的側向移動及主導能力,坐位訓練通過自身調整,刺激患兒骨盆左右搖擺,激發(fā)自身軀干的穩(wěn)定能力,利用立位訓練使患兒重心移動,使其調整骨盆的控制能力。本研究顯示,軀干組FMA上下肢評分優(yōu)于常規(guī)組,表明軀干控制訓練可強化軀干肌及髖部肌肉的肌力,從而提高骨盆運動的控制及穩(wěn)定能力,促進患兒自身正常的運動及姿勢反應,改善其肢體運動能力。
綜上所述,軀干控制訓練通過加強小兒腦癱的軀干能力,改善其正常姿勢及運動模式,恢復患兒肢體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