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切韻》系韻書三論

      2019-10-30 08:13馬德強劉華偉
      辭書研究 2019年5期
      關鍵詞:切韻集韻

      馬德強 劉華偉

      摘?要?《切韻》系韻書具體包括哪些著作,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的判別標準,某些韻書的歸屬常有分歧。文章討論與此相關的三個問題:第一,學者們界定《切韻》系韻書的標準不一致,實際上存在寬嚴不同的兩個標準,具體采用哪一個要根據(jù)不同的寫作目的和需要而定。第二,《集韻》是否屬于《切韻》系韻書存在爭議,根源在于《集韻》本身具有雙重音系結(jié)構(gòu),如果著眼于它反映宋代時音這一點,可以不把它看成《切韻》系韻書。第三,“平水韻”的出現(xiàn)終結(jié)了《切韻》的詩文押韻職能,按照“平水韻”編排的韻書是《切韻》系韻書演變的歸宿,但其對音韻史研究的價值十分有限,不能與《切韻》相提并論。

      關鍵詞?《切韻》系韻書?《集韻》?平水韻

      《切韻》系韻書在漢語韻書史上一直居于正統(tǒng)地位,歷來備受關注。當前各類音韻學概論性著作通常都會設專章予以介紹。但是,這些著作談論《切韻》系韻書,常見的做法是采用列舉的方式分別介紹一些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至于什么樣的韻書才算是《切韻》系韻書,各類論著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標準。界定標準的模糊,往往會造成一些韻書的歸屬有分歧,比如《集韻》及按照“平水韻”編制的韻書是否屬于《切韻》系韻書,學者們常有不同見解?!肚许崱废淀崟呐袆e標準是什么,如何厘清一些韻書歸屬上的分歧,需要從學理上予以闡明。本文擬討論與《切韻》系韻書相關的三個問題。

      一、 《切韻》系韻書的判別標準

      學者們談論《切韻》系韻書雖然很少指明判別依據(jù),但這并不意味著心中沒有標準。如果仔細考察各類論著選取的韻書,依然能夠從中尋繹出大致的判斷依據(jù)。當前學者們界定《切韻》系韻書,實際上存在寬嚴不同的兩個標準。

      1. 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音系一致

      《切韻》問世以后備受推崇,“時俗共重,以為典規(guī)”。但是,由于它本身不夠完善,收字較少,釋義也不全面,唐五代時期出現(xiàn)了一系列以增字加注、刊謬補缺為主要內(nèi)容的修訂本,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李舟的《切韻》。到了宋代又出現(xiàn)了官修的《廣韻》《集韻》,以及相應的簡編本《景德韻略》《禮部韻略》。與《切韻》相比,后來的這些韻書雖然韻目數(shù)從193韻逐步遞增到206韻,韻目順序也有所調(diào)整,但它們的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音系整體上一致。這些韻書屬于《切韻》系韻書,學術界基本無異議(《集韻》情況特殊,下節(jié)專論)。一些通論性著作在介紹《切韻》系韻書時,往往只把范圍限定在以上這些韻書,講到《集韻》或《禮部韻略》為止,例如,陳振寰(1985),董同龢(2001),林燾、耿振生(2004)91,麥耘(2007)等。顯然,他們判別的標準是韻書反映的語音系統(tǒng)一致。

      2. 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音系雖然不一致,但存在明顯的繼承關系

      從《切韻》到《廣韻》,中間經(jīng)過多次修訂,內(nèi)容日益完善,不過這些韻書都沿用了相同的編撰模式,反映的是同一個音系。隨著時代變遷,后來編修的韻書開始走上革新的道路,逐步擺脫《切韻》《廣韻》的模式。顯著的標志是韻書的分韻系統(tǒng)開始趨于簡化,記錄的語音也與《切韻》音系逐步拉開差距。不過,由于這些韻書的音系、編制體例與《切韻》之間存在明顯的傳承關系,往往也被看作《切韻》系韻書。例如,韓道昭《五音集韻》、王文郁《平水韻略》和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這些韻書,李新魁(1986)43-47、何九盈(2000)128-131、楊劍橋(2003)、林燾(2010)93-96等學者均把它們看作《切韻》系韻書。這幾部韻書的共同特點是根據(jù)時代需要對206韻做了歸并:《五音集韻》160韻,《平水韻略》106韻,《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07韻。這些韻書的分韻與206韻體系有很大不同,在編寫體例上也表現(xiàn)出某些新特點,但無法否認它們與《廣韻》之間明顯的傳承關系?!段逡艏崱犯牟?06韻為160韻,盡管并非完全依照《廣韻》的同用、獨用例,可是因襲的痕跡很明顯,形式上承用的仍是傳統(tǒng)的分韻,本質(zhì)上并未能脫離206韻的框架。另外,它的反切、小韻的劃分、韻字的注釋基本上也是參照《廣韻》《集韻》的。與《五音集韻》相比,《平水韻略》《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襲的成分更加明顯。《平水韻略》基本上只是依據(jù)《禮部韻略》所定的同用例對206韻做機械合并,同時又把曾攝蒸登的上聲拯等二韻(本同用)并入了青韻上聲迥韻、去聲證嶝二韻(本同用)并入梗攝青韻去聲徑韻,共106韻。而《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則是依據(jù)《平水韻略》,同時又把迥、拯韻分開,共分107韻。

      有學者把《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音韻闡微》這些比較晚出的著作也看作《切韻》系韻書,比如劉志成(2004)191-193。這樣處理其實是著眼于這些韻書因循守舊的一面?!豆沤耥崟e要》采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的107韻,而《音韻闡微》則是以106韻為基礎,略做調(diào)整,分成112韻,因襲的特征也十分明顯?!逗槲湔崱饭?6韻(另有80韻的版本),也仍在一定程度上遷就傳統(tǒng),例如平聲不分陰陽,入聲韻還保留中古三類韻尾的區(qū)別,而且各韻體例也是模仿《廣韻》類韻書,沒有采用等韻的條理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切韻》系韻書的判別標準雖然不一致,存在寬嚴之別,但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具體采用哪個標準為宜,得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而定。

      如果是為了研究《切韻》音系,標準宜從嚴把握。眾所周知,《切韻》音系是漢語音韻學科最為關鍵的領域,是該學科賴以建立的基礎。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前任何一本概論性的著作都會設立專章介紹《切韻》音系。而作為前奏和背景,有必要先介紹《切韻》成書的過程及它在后來的修訂情況。在這種情形下講解《切韻》系韻書,當然宜采取嚴格的標準,范圍只應限于分韻數(shù)量在193韻、195韻、204韻、206韻的那些著作,一般介紹到《廣韻》為止,因為這些韻書表現(xiàn)的是同一個音系。

      而如果是為了說明韻書在歷史上的演變情況,標準則不妨從寬。在音韻學領域,韻書演變史是一個專門課題。從三國時期李登的《聲類》開始算起直至清代,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韻書問世。韻書的演進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音韻學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水平。當前的一些概論性著作通常也會安排相應的章節(jié)介紹韻書的大致演進情形。學者們習慣把《切韻》之后的韻書分成兩個系列:一類是以《切韻》為代表的正統(tǒng)韻書,一類是以《中原音韻》為代表的北音韻書。大體而言,兩類韻書代表兩個不同的時代,也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編撰宗旨和精神面貌?!肚许崱纷鳛楣夙嵲诤髞砣找婷撾x實際語音,隨著時代的變遷,后來產(chǎn)生了一系列革新性質(zhì)的韻書。當然,革新的力度有大有小,有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而到了《中原音韻》,則與《切韻》徹底決裂,是韻書編撰史上脫胎換骨的革命,引領一個新的時代潮流。一批反映時代語音的韻書相繼出現(xiàn),例如,元卓從之的《中州樂府音韻類編》、明朱權的《瓊林雅韻》、明王文壁的《中州音韻》等。與北音系韻書相對應,把那些革新不徹底,與《切韻》存在一定繼承關系的著作歸入《切韻》系韻書,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韻書的演進脈絡。

      當然,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同一部韻書在不同的論著中可能會被歸入不同的韻書系列。例如元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李新魁(1986)47-50、劉志成(2004)191-192等人把它歸入《切韻》系韻書,而何九盈(2000)202-203、林燾(2010)147-148等學者則把它歸入《中原音韻》系韻書。出現(xiàn)這種情形也算正常,其實與這部韻書的編撰特點有關?!豆沤耥崟e要》根據(jù)黃公紹的《古今韻會》改編而成。從該書凡例可知,作者認為“舊韻”不合理,“有一韻之字而分入數(shù)韻者,有數(shù)韻之字而并為一韻者”;提出以雅音作為標準,“今以七音韻母通考韻字之序,惟以雅音求之,無不諧葉”(何九盈2000)202-203??墒亲髡呶茨軓氐着c“舊韻”決裂,仍是采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07韻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再通過“逐韻各以類聚”的方式來表現(xiàn)當時的雅音。如韻母方面,把實際上韻母相同、聲調(diào)相同的字歸納為一類,叫做“某字母韻”,分別在各韻注明,例如東韻有“公字母韻”“弓字母韻”“雄字母韻”。也就是說,該韻書既有因襲“舊韻”的一面,也有展現(xiàn)時音的一面。如果著眼點放在“舊韻”上,可以歸入正統(tǒng)韻書;如果注意力放在時音上,則可以看作北音韻書。另外,像《洪武正韻》《音韻闡微》等韻書的歸屬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情形與此類似,不再討論。

      二、 《集韻》歸屬的二重性

      《廣韻》頒行(公元1008年)三十一年后,即寶元二年(1039),另一部大型官修韻書《集韻》問世。該書在《廣韻》的基礎上增訂而成,其分韻體系和《廣韻》一致,都采用206韻系統(tǒng)。以往大多數(shù)學者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集韻》與《廣韻》相一致的一面,基本將其看作《切韻》系韻書。不過,也有學者注意到《集韻》自身的特殊性,認為它不屬于《切韻》系韻書,例如姚榮松(2014)、張渭毅(2017)等。

      《集韻》歸屬的分歧與其自身特殊的音系結(jié)構(gòu)有關。與《廣韻》相比,《集韻》的編排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以下幾方面是各類著作經(jīng)常提到的:

      1. 把原來《廣韻》五卷的每一卷再各分為二,共分十卷。

      2. 改變206韻的個別韻目用字和韻目順序。

      3. 同用、獨用例與《廣韻》不同,與《禮部韻略》一致,它在《廣韻》同用、獨用的基礎上新增同用十三處。

      4. 各小韻不再像《廣韻》那樣隨機排列,而是有意識地按照聲母的發(fā)音特點分類排列。

      5. 改良反切,將《廣韻》唇音、舌音“類隔切”改為“音和切”;改動反切上字的聲調(diào)、開合、洪細,使反切上下字的拼讀更和諧。

      6. 收錄大量的異體和異讀。

      此外,還有諸如對小韻的增、刪、改,以及注釋的刪改等方面。這些特點都體現(xiàn)出《集韻》的創(chuàng)新精神。當然,如果當初《集韻》完全亦步亦趨,處處模仿《廣韻》,也就根本沒有編寫的必要?!都崱返闹谱髯杂衅鋾r代背景?!稄V韻》《集韻》雖然都是為了滿足科舉的需要制作而成,編修的時間間隔也比較短,但卻反映出不同的學術旨趣和學術史背景?!稄V韻》的編修“多用舊文”,較多地體現(xiàn)“述”的特征;而《集韻》則多有創(chuàng)新,更多地體現(xiàn)“作”的特色。(魯國堯2003)《集韻》的編制也與北宋文風的轉(zhuǎn)變密切相關,帶有濃厚的經(jīng)學和復古色彩。(平田昌司2016)

      此處主要關注《集韻》的音系特點。眾所周知,《廣韻》雖然成書于宋代,但其代表的卻并非宋代的實際語音,而是中古前期即公元六世紀前后的語音面貌。而《集韻》一方面維持《廣韻》206韻的分韻體系,另一方面也根據(jù)宋代的時音改良《廣韻》反切?!都崱反笠?guī)模、成系統(tǒng)地改良反切,大體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改動反切上字的聲母類別,主要是為了解決唇音、舌音的類隔問題;一是改進反切的拼讀方法,調(diào)整反切上字的聲調(diào)、開合、洪細,以求反切上下字能夠拼起來和諧。通過對《集韻》改良反切的考察,今天我們能夠得以窺見宋代語音演變的諸多事實。以下相關結(jié)論主要參考張渭毅(2006):

      1. 《廣韻》的唇音聲母只有一套,輕重唇音不分。《集韻》重唇切重唇,輕唇切輕唇,輕重唇音嚴格分為兩套。

      2. 《廣韻》的舌頭音和舌上音聲母大體上兩分,但也存在不少混切,以致這兩組聲母在《廣韻》里是否應當分立存在一定爭議?!都崱飞囝^音和舌上音的區(qū)分更加清晰。

      3. 《廣韻》的船母和禪母區(qū)分很清楚,而《集韻》的界限則變得十分模糊。

      4. 《廣韻》反切上字的分組趨勢是一二四等為一組,三等為一組。而《集韻》反切上字的分組趨勢已不同于《廣韻》:一等(唇牙喉音)、二等(唇牙喉音)、普通三等、重紐三等為一組,重紐四等和純四等為另一組。這一變化揭示出如下語音信息:

      a. 一二等韻開口牙喉音細音化。

      b. 純四等韻細音化。

      c. 重紐三等與普通三等韻合流,重紐四等與純四等韻合流。

      這些特點是《集韻》與《廣韻》的相異之處,反映了《切韻》之后實際語音的演變??梢哉f,兼顧宋代時音是《集韻》的一大突破,也是《集韻》由“述”到“作”的具體體現(xiàn),開啟了《廣韻》之后韻書革新的序幕。盡管反映時音在當時還只是一股潛流,可它畢竟順應了時代,引領了韻書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集韻》的時音性質(zhì)及它在韻書史上的地位應當給予客觀的評價。

      盡管與《廣韻》有一定差異,但《集韻》表面上仍采用206韻系統(tǒng),沿襲《切韻》音系的框架,毫無疑問可以歸入《切韻》系韻書。事實上,大多數(shù)學者也都是這么認為的。正如寧忌浮(2009)2所說:“《集韻》改良反切,增收時音,小韻有序排列,可視為金元韻書改革、韻書革命的先導。但它的編纂體例,聲韻的基本結(jié)構(gòu),韻字的釋義,與《廣韻》一致?!都崱啡詫儆凇肚许崱废淀崟!庇袑W者認為《集韻》不算《切韻》系韻書,這與他們觀察問題的角度有關?!稄V韻》記錄的是前代的《切韻》音系,而《集韻》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個局限,在舊瓶子里裝進了新酒,展示了宋代時音。這一點體現(xiàn)出它在編纂旨趣上與《廣韻》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倒是與金元時期的一系列革新性質(zhì)的韻書有相通之處。

      總之,《集韻》歸屬的分歧,是由它自身的音系結(jié)構(gòu)特點決定的:它在沿襲《切韻》音系的同時還反映了宋代時音。如果著眼于《集韻》反映宋代時音這一點,當然可以不把它看成《切韻》系韻書。

      三、 “平水韻”系列韻書和《切韻》的關系

      “平水韻”又稱“詩韻”。嚴格說來,它不是一部韻書的專有名稱,而是一種分韻系統(tǒng),其主要特征是韻分106。依據(jù)這個系統(tǒng),古代的學者們編制了一系列韻書,主要功用是方便讀書人作詩檢字。通常情況下,“平水韻”也用來指稱根據(jù)106韻編排的韻書。

      “平水韻”的得名緣由目前尚無十分確切的說法,通常認為與兩部韻書有關。公元1229年金人王文郁編了一本《平水韻略》,分106韻。公元1252年一個叫劉淵的編了一本《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分107韻。二者的差別在于迥韻是否與拯等二韻合并。王文郁做過平水書籍的官,而劉淵是江北平水人,兩人都與平水有關,他們的分韻系統(tǒng)被后人習慣稱為“平水韻”。相對而言,106韻比107韻更有影響力,更具通行性?,F(xiàn)在學術界談106韻的歷史,往前通常追溯到王文郁的《平水韻略》,以之作為“平水韻”的代表。

      “平水韻”是對206韻進行歸并的產(chǎn)物。當年《切韻》頒行以后雖然獲官方認可,但其分韻過于精細,在科舉應試中很難嚴格遵守。實際上,真正的官韻是后來擬定的同用、獨用系統(tǒng)。文人們只要不違反同用、獨用的規(guī)定就不算犯規(guī)。后來《平水韻略》干脆把同用的韻目合并起來弄出一個簡化的分韻系統(tǒng),這給廣大讀書人提供了很多便利??梢哉f,《平水韻略》的106韻系統(tǒng)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反過來它又服務于科舉,在之后六七百年的科舉史上一直穩(wěn)居官韻地位,在一般文人學士中間產(chǎn)生的影響遠遠大過《廣韻》,乃至在明清時期出現(xiàn)許多讀書人只知有“平水韻”而不知有《廣韻》的現(xiàn)象。(林燾2010)178“今音”術語內(nèi)涵的古今差異也能反映出這一事實。當前音韻學界通常把“今音學”看作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系的學問。不過,在明清時期它卻有著與當下不同的內(nèi)涵。科舉時代廣大讀書人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最佳途徑是參加官方組織的考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重視官韻。“平水韻”在讀書人的心目中具有最高權威,最具實用價值,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今音”。雖然《廣韻》也被看作“今音”,但其關注度明顯小于“平水韻”,在明代基本上處于湮沒無聞的狀態(tài),在清代也只有少數(shù)學者關注它,普通讀書人對其并不感興趣。無論從實際功用還是影響范圍來看,《廣韻》都已無法與“平水韻”相比。可以說,自“平水韻”問世后,《切韻》用于詩文創(chuàng)作的功能就宣告結(jié)束了。

      “平水韻”的作者之所以敢于大規(guī)模歸并206韻系統(tǒng),與其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南宋政權代表中原文化正統(tǒng),偏安東南一隅。而金人政權占領北方廣大地區(qū),與南宋形成對峙的局面。金人沿襲了漢人的一些文化制度,但相比于漢人的保守心態(tài),金人受到中原文化傳統(tǒng)的束縛較少,敢于大膽革新。非獨“平水韻”的作者,前面提到的《五音集韻》的作者韓道昭也是金人,這應該不是偶然現(xiàn)象。宋金對峙時期編修的韻書,南方保守而北方富于革新,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總體特點。

      其實,如果把《廣韻》的同用例都合并起來,并不能直接得到106韻的系統(tǒng),因為《平水韻略》當初并不是直接歸并《廣韻》的同用韻,而是以《禮部韻略》為依據(jù)的。《禮部韻略》的同用韻與《廣韻》存在一定差異。戴震《聲韻考》:“景祐中,以賈昌朝請,韻窄者凡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于是合欣于文,合隱于吻,合焮于問,合迄于物,合廢于隊代,合嚴于鹽添,合儼于琰忝,合釅于艷,合業(yè)于葉帖,合凡于咸銜,合范于豏檻,合梵于陷鑒,合乏于洽狎?!保ㄥе?002)也就是說,《禮部韻略》在《廣韻》同用的基礎上把原來一部分獨用的韻也改為同用?!镀剿嵚浴钒选抖Y部韻略》的同用韻全部合并后還剩108韻,同時又合并了其他個別韻類,從而形成106韻的分韻格局。

      “平水韻”的分韻系統(tǒng)與206韻相比簡化了很多,但是與后來出現(xiàn)的一系列革新的韻書相比,卻又顯得十分保守。它只是機械地歸并了206韻同用的韻目,所以很多音韻學著作仍將其看作《切韻》系韻書。林燾、耿振生(2004)95說:“平水韻系統(tǒng)仍然應該算是《切韻》音系的延續(xù),是《切韻》音系演變的歸宿。”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平水韻略》經(jīng)常被看作《切韻》系韻書,但它的系統(tǒng)與《切韻》音系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有學者認為“《平水韻》的聲韻系統(tǒng)就是《切韻》的聲韻系統(tǒng)”(寧忌浮2009)4,這種認識不合理。眾所周知,《切韻》兼具審音和押韻雙重職能。為了“賞知音”,韻書作者當初“剖析毫厘,分別黍累”,即便存在細微的差異也往往用不同的韻目表示。但從詩文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分韻過于精細也有不便之處,有些韻其實可以相押。為了調(diào)和這個矛盾,才有了后來同用的規(guī)定。唐初許敬宗“奏合而用之”,其實就是為了“廣文路”而制定的同用標準。但是應當清楚,允許同用不一定意味著語音相同,像介音的有無并不妨礙押韻。也就是說,《平水韻略》合并韻目是專為作詩用韻考慮的,忽略了《切韻》音系中原有的諸多細微差異;而《切韻》的分韻除了供作詩押韻之外還具有“賞知音”的功能。借助《切韻》“剖析毫厘,分別黍累”這一特點,今天的學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古漢語音韻的諸多信息。所以,即便將《平水韻略》歸入《切韻》系韻書,它在音韻史上的價值也不能與《切韻》《廣韻》相提并論。

      參考文獻

      1. 陳振寰.音韻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58.

      2.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84.

      3.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5. 林燾,耿振生.音韻學概要.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 林燾.中國語音學史.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

      7. 劉志成.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

      8. 魯國堯.從宋代學術史考察《廣韻》《集韻》時距之近的問題. ∥魯國堯.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623-628.

      9. 麥耘.音韻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87-88.

      10. 寧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9.

      12. 張渭毅.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漏的語音信息.∥張渭毅.中古音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121-177.

      13. 張渭毅.《集韻》流布久不顯于世的原因.中國典籍與文化,2017(4):22-33.

      14. 王力.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2014.

      15. 楊劍橋.古漢語知識寶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66.

      16. 姚榮松.六十年來(1950—2010)臺灣聲韻學研究成果之評述與展望.∥臺灣聲韻學會.聲韻論叢(第18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1-96.

      17. 趙誠.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18.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49.

      (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225009)

      (責任編輯?郎晶晶)

      猜你喜歡
      切韻集韻
      辭書比勘與《廣韻》詞匯研究
      《集韻》音系與字音來源的相關性分析
      論四種敦煌韻書殘葉之性質(zhì)*
      《新撰字鏡》所引《切韻》下平聲性質(zhì)考
      荊璞《五音集韻》之形制
      《集韻》征引《說文》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切韻》系韻書語音研究述評
      《集韻》征引《廣雅》研究
      以零散韻字為例證西夏文獻《五音切韻》非“單開雙合”排列
      《集韻》編撰的起訖年代考辨
      台前县| 凌海市| 松滋市| 苏州市| 札达县| 明溪县| 得荣县| 梅河口市| 南雄市| 西盟| 新和县| 潜山县| 新蔡县| 广汉市| 阿克苏市| 卢湾区| 孝感市| 新乡市| 琼海市| 萨嘎县| 科技| 玉门市| 观塘区| 漠河县| 锦州市| 江达县| 大理市| 黑水县| 龙门县| 鄂尔多斯市| 东丰县| 长阳| 富宁县| 东源县| 晋中市| 梁河县| 吉安县| 临沂市| 肇源县| 阿勒泰市|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