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煦婷
摘要:從馮夢龍“情教”論來看,杜十娘之死可能是一個至情之人對情之真的維護。作者借杜十娘之死來有力地抨擊薄情社會、表達對至情的歌頌,繼而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關鍵詞:杜十娘;“情教”;至情
“千古女俠”杜十娘在被鐘情之人辜負后,怒沉百寶箱,繼而跳江自盡,令人痛惜不已。大部分人將杜十娘的悲劇歸結為禮教的迫害,然而,聯系作者馮夢龍的“情教”論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來看,杜十娘之死,可能另有緣由。
一、馮夢龍的“情教”論
晚明時期的尚“情”思潮發(fā)展至馮夢龍時,演化為“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針對無“情”社會,馮夢龍希望借“情”轉移世風,提出了“情教”論。表面上看,馮夢龍對“情”的倡導是對封建倫理的有力挑戰(zhàn),具有民主傾向,但細究其本質可知,與湯顯祖以情反理的思想不同,馮夢龍思想中有明顯的情理融合傾向,他既提倡情,又維護封建倫理。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馮夢龍發(fā)揮通俗小說的作用,以“情”立“教”,教化民眾。馮夢龍編纂通俗小說的宗旨即借文學“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jié)義而節(jié)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使人“為忠臣,為孝子,為賢牧,為良友,為義夫,為節(jié)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馮夢龍?zhí)岢銮榈谋倔w論,并未摧毀封建禮教,而是為儒家倫理尋找更為恰當的依據。
二、從“情教”論看杜十娘跳江
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名妓杜十娘于風塵中浮沉七載,直至遇到“忠厚志誠”的李甲,愿意托付終身。然而李甲畏懼父親威嚴無法真正接納杜十娘,僅憑孫富三言兩語動搖初心,繼而直接導致杜十娘跳江自盡。至于十娘跳江的深層原因,前人大多歸結于封建禮教的壓迫;金錢力量的上升;妓女地位低下及其商品屬性。然而,聯系前文對馮夢龍“情教”論的探討可知,杜十娘跳江的深層原因另有其他。
1.杜十娘為什么要跳江
從表面上看,杜十娘跳江的直接原因是李甲對“白頭不敢忘”的誓言的辜負。更深層的原因,若是金錢的罪惡,逾擁萬金的杜十娘,為何不依靠金錢重新生活?若僅因妓女的商品屬性,杜十娘為何不跟隨孫富生活,或重回青樓?至于封建禮教,杜十娘并未對此激烈反抗,反倒依循于此,理解李甲“父子天性”,愿意歸家后將百寶箱獻給父母。即便是從作者“教化世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來看,杜十娘跳江也并不是對封建禮教的簡單反抗。杜十娘跳江,很可能是一個至情之人對情之真的維護。
從人物形象來看,杜十娘是一個追求至情之人。一方面,她“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卻偏偏只對李甲動了真情,且在李甲囊中羞澀時,“見他手頭愈短,心頭愈熱”,只因為“見李公子忠厚志誠”。在她看來,李甲是一個真情之人,因此哪怕李甲無錢贖她,她也自愿貼錢跟隨他。另一方面,至情還體現在她的清醒認知。當發(fā)覺李甲想要將自己賣給孫富時,她并沒有坦誠百寶箱一事以挽回愛情,更沒有哀求李甲,因為她清醒認識到,此時再加挽回,兩人之間的感情已不再至真、至誠了,而這對于追求至情的杜十娘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
此外,從馮夢龍的“情教”創(chuàng)作理念來看,他并不否定封建道德規(guī)范,還經常借用儒家倫理的傳統(tǒng)用語來敘述。但封建道德是否真實、合理,必須用“情”來衡量,“理”之所以成為“理”,是由于“情”所維系,且必是“至情”?!盁o情”固然實現不了“情教”,有情而不至真至深,也達不到“教化”的作用。因此,在創(chuàng)造杜十娘這一人物形象時,作者用她的死來表明對至情的維護,繼而達到“情教”的最佳效果。
2.杜十娘能不能不跳江
一些讀者痛心于杜十娘之死,不由發(fā)問:杜十娘能不能不跳江?倘若如此,她只有三條路可走——跟隨孫富、與李甲重歸于好、與李甲分手獨自生活。第一種情況顯然不可能,杜十娘剛烈的個性使得她不可能屈從孫富。若要與李甲重歸于好,杜十娘其實有兩次機會,一是在當晚李甲坦白與孫富商議之事時,杜十娘即可坦誠以百寶箱“潤色郎君之裝,歸見父母,或憐妾有心,收佐中饋,得終委托,生死無憾”的打算;其次,在次日李甲“不覺大悔,抱持十娘慟哭”時,杜十娘也可就此原諒李甲,兩人和好歸家。然而這兩次機會,杜十娘都放棄了。李甲僅憑他人數語就動搖決心、拋棄海誓山盟,日后歸家遇阻時必將放棄;更重要的是,李甲的行為已經表明他對杜十娘的情不再至深、至真,這是追求至情的十娘所無法接受的。至于最后一條出路,幾百年后的安娜在出走后尚無好的去路,名妓杜十娘在當時根本無法獨自安穩(wěn)生活。杜十娘只有一死,以此來咒罵孫富對情的破壞、譴責李甲對真情的褻瀆、捍衛(wèi)自己的一片至情。
杜十娘是追求至情之人,她敢愛敢恨,愿意用死來維護至情之真。作者馮夢龍正是借這一形象來表達對至情的歌頌,繼而以“情”系“理”,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杜十娘別無選擇,跳江的悲壯舉動是她對薄情之人的有力抨擊,更是對至情的堅定維護。
參考文獻:
[1]方勝.論馮夢龍的“情教”觀[J].文學遺產,1985(04):113-121.
[2]傅小凡.追求情的普遍意義──試論晚明思潮路向的轉變[J].蘭州大學學報,2001(01):57-61.
[3]傅承洲.“情教”新解[J].明清小說研究,2003(01):40-43.
[4]李雙華.論馮夢龍之情教思想[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01):74-77.
[5]張中.論杜十娘[J].明清小說研究,1994(03):96-116.
[6]吳艷玲.可憐一片無暇玉——關于杜十娘悲劇根源的再檢討[J].中國文學研究,2004(03):5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