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明代擬話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
小說大意:主人公杜十娘本是京城的“教坊名姬”,為了擺脫非人的境遇,她迫切要求“從良”,并為之集贊了許多寶物,稱“百寶箱”。當她相信李甲的愛情后,便與貪酷的鴇母展開了種種斗爭,終于憑借自己的智慧,跳出了“火坑”。但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李甲竟在金錢與利益的引誘下,把她轉賣給富商孫富。十娘得知真相憤恨填膺,在痛罵李甲之后,就抱持寶匣,投身于滾滾波濤之中,用生命維護了尊嚴。
這個感人的故事留下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杜十娘的悲劇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筆者認為杜十娘的悲劇是必然要發(fā)生的——
一、當時的客觀現(xiàn)實使悲劇成了必然
(一)杜十娘的悲劇有很深很廣的社會原因
我們先進行一番假設推理:杜十娘既然是一位美麗聰明、遠見卓識的姑娘,為什么流落青樓之中?她八年中能集贊價值萬金的“百寶箱”,這萬金從何來?她一定出身貧寒,艱難與無奈使之流落于此。出入于青樓的定是貴族子弟,有萬貫資產(chǎn),且視金銀如糞土,一擲千金也習以為?!偻葡耄哼@金銀又從何而來?當然是勞苦大眾了。官府變本加厲,逼得百姓沿街乞討,賣兒賣女。推理到這里,奇怪的邏輯圈便清晰了。從當時社會黑暗的程度,階級對立的嚴峻中,自然可以理解其悲劇的根本性了。
(二)特定的處境釀成了杜十娘悲劇
教坊之中,青樓之內(nèi),出出進進的都是些紈绔子弟,有大把大把的銀子,有官高俸厚的父輩。他們不惜金銀珠寶,為的只是尋歡作樂,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理論:女人是我花錢買來的玩物,愛她棄她任憑我的情趣,不存在感情、平等、權利。而杜十娘卻要得到這一切,這二者在當時是絕不可能妥協(xié)的,就是說,杜十娘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愛情的。
(三)由來已久的世俗觀念殺害了杜十娘
不合理的世俗觀有給這些不幸的女子添加了厚厚的陰影。杜十娘要的不過是安穩(wěn)的“人”的生活,卻環(huán)繞著重重阻力:鴇母多方設計阻攔,李甲為一千現(xiàn)銀拱手相讓,李布政罵兒子迷花戀柳,孫富把杜十娘看成買品。就是幫助李甲湊足一百五十兩銀子的柳遇春開始也說:“未必未必……那婦與你相處已久,又礙卻面皮,不好明言……休被其感”……在這不公平的世俗觀內(nèi),她怎么能逃脫這個不幸的結局?
(四)李甲的本性也促成了悲劇的發(fā)生
杜十娘選定的如意郎君——李甲有著自私、庸儒的性格特點,在給杜十娘贖身時,處處被動:鴇婆叱罵,他無法;四處湊不到銀子,垂頭喪氣;問及以后的打算時,愁眉苦臉、無計可施。他雖愛杜十娘,但愛是自私的,不忠堅的。所以,孫富略施小計,他便背信棄義。只有讓李甲有了徹底的反抗心,有為愛情犧牲一切的決心,才有不發(fā)生這悲劇的可能。(而這只是個假設,李甲是不可能變成這等人的)
二、杜十娘自身的意識釀成了悲劇
杜十娘為“從良”費盡了心機,這是明智之舉,但她一開始就把希望完全依托在李甲身上,這種依賴成了悲劇的導火索,李甲是一遇困難就無計可施的懦弱之人,對愛情本來就不忠,她不但沒有及早發(fā)現(xiàn),還時時替他解圍,找充足的理由原諒,這意味著她朝思暮想要過的平等生活卻深深地烙上了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等級觀念烙印。一旦這個“靠山”倒了,她便無路可走,只留下對自己悔恨和“命之不辰”的無限感慨與理想破滅后的痛憤,認定抱匣跳江是唯一的選擇。從這個角度思索,杜十娘自己便是劊子手,是自食其果,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當時婦女的卑微。
基于這種種原因,筆者認為:即使杜十娘遇上的不是背信棄義的李甲;即使她不唱《拜月亭》,不讓孫富聽到;即使順利回到李甲家里……,杜十娘的悲劇也定會發(fā)生。封建家長制,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已有兩千年,根深蒂固,她一個風塵女子怎能避得開?
如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已成為各種劇種的重要素材搬上了舞臺,觀眾在對她遭遇同情惋惜的同時,也為其不幸深深思考。在呼喚傳統(tǒng)文化回歸的今天,我們對杜十娘有了更深更遠的理性認識,也愈感現(xiàn)實生活的美好,平等、自由、公正、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意義。
李彩虹,山西文水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