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琴
【摘要】根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讓學生能更好在文言文作品中理解與傳承文化,反思社會、歷史和人生,找到古典文學與當代生活的契合點,讓“言文并重,言意共生”。本文筆者針對文化導向下的文言文教學和結合相關的教學案例,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思辨讀寫的學習形態(tài)融入參與式教學法作為策略與途徑來實現(xiàn)文言文有效學習,目的是有效解讀文言文的文本價值,學生以文言文為載體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吸取最豐富的營養(yǎng)。
【關鍵詞】文言文;“思辨形態(tài)”;參與式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文言文教學方式尋求新的轉變
根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重要載體就是文言文學習。文言文的學習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厚底蘊,包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精華,它還需基于現(xiàn)代的理解,根據(jù)學生的審美評價與鑒賞、價值判斷與評估,來挖掘古代文言文內涵與現(xiàn)代文化意義,從而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
為實現(xiàn)文言文學習的學科目標,改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抵觸、畏難情緒以及改變知識灌輸化文言文教學形式,從教師“字字解釋,句句串講”的教學行為轉為注重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的探究。我們或許可以基于新課改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思辨讀寫的學習形態(tài)融入參與式教學法作為策略與途徑能實現(xiàn)文言文有效學習。
接下來,筆者結合相關的教學案例,就以思辨讀寫的學習形態(tài)融入參與式教學法,解讀文言文文本價值,淺談如何實現(xiàn)文言文有效學習。
二、以思辨讀寫的學習形態(tài)融入參與式教學法解讀文言文文本價值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文言文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其本身就有“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其內涵之復雜可以想見。如果僅以作品所宣揚的觀念尤其是某一個維度的觀念作為標準,那么,幾乎所有的經典都是值得懷疑的”。我們需以理性視角,基于現(xiàn)代理解和評估基礎上的擇優(yōu)劣汰、去粗取精,從而進行思辨讀寫。參與式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可利用對話教學、小組合作等提高學生的辨析與評估文言文的文本價值的能力,對其內在文化得到有效傳承與理解。
下面教學片段,展示筆者研討課《后赤壁賦》,圍繞“《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情感變化,學生小組自主合作探討完成并展示表格”,師生之間展開一場思辨談話。
師:《前赤壁賦》的情感變化是怎樣?從文中找出依據(jù)來。
生1:《前赤壁賦》的情感變化應該是“樂—悲—喜”,從第一段描寫及第二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是“樂”;第三段“蘇子愀然”開始“悲”;最后兩段變不變之辯證,“客喜而笑”,看出轉“喜”。
師(追問):那《后赤壁賦》的情感變化呢?
生2:第一段是“樂”,因有友有酒有魚;第二段寫冬景寒寂,“江山不可復識矣”無奈之感;最后一段夢見鶴化道士,“予亦驚寤”心情應該驚訝吧,所以情感變化是“樂—無奈—驚訝”。
生3:我不贊成第二段作者的情感只是“無奈”,“予亦悄然而悲……不可留也。”這時作者情感應是悲、恐懼;“聽其所止而休焉”體現(xiàn)恬靜心境,第二段作者情感是復雜的。
師(問同學們):對生3的補充贊同嗎?(全班贊同)情感如此復雜,那么這段有沒有主要的情感基調呢?
生(齊):有,悲。從冬景描述、作者后來獨自一人觀察感受。
師:那么第三段情感是不是驚呢?我們可抓住景物,抓住意象(小組討論)
生4:我覺得是失落。從最后那句“開戶視之,不見其處?!?/p>
生5:不是,我覺得是一種“幻滅感”;鶴化道士,道士代表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想“超塵脫俗”但“不見其處”,尋夢不得后內心幻滅感。
生6:或者說“空幻感”。
師(評議小結):按大家所說,《后赤壁賦》的情感是“樂—悲—空”。
參與式教學下小組合作讓學生展示自己想法后,引發(fā)其他學生的辨析評估,起到頭腦風暴的作用,如學生講到第三段情感時一時茫然,教師需及時提出“那么第三段情感是不是驚呢?我們可抓住景物,抓住意象,小組再討論一下”,師生共同探疑。
這個環(huán)節(jié)后,然后教師再根據(jù)“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引出賦“悲士不遇”的主題,基于剛才大家思辨性閱讀,繼續(xù)尋找蘇軾身上的精神淵源,探求“出世、入世”精神以及傳承蘇軾“執(zhí)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如果解讀時,看到《前赤壁賦》“客喜而笑”與《后赤壁賦》“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不利用小組合作討論繼續(xù)作思辨,就無法在討論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難以對歷史生活的領會和生命的體驗,無法做到《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的“吸取前人經驗和智慧,培養(yǎng)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p>
思辨形態(tài)文言文課堂具體表現(xiàn)形式即思辨讀寫文言文課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文言文的學習“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想文言文更具有趣味性,結合參與式教學法讓學生形成小組討論,各自發(fā)揮自己的才智,碰撞思維,同時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做好“搜集、評估”,為思辨讀寫做好鋪墊.
如在《荔枝賦并序》課前活動上,“作為荔枝鄉(xiāng)的我們,如有遠方友人前來欲嘗我們家鄉(xiāng)荔枝。請你化身形象代言人,寫一份廣告宣傳‘家鄉(xiāng)荔枝”,充分利用參與式教學法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加強文言文的實踐活動。參與式教學首先小組完成這項任務,“搜集、比較”形成圖文;從“宣傳內容荔枝的外形、顏色、味道、功效等至少四方面,符合廣告語”等角度小組內進行“辨析、評估”,篩選好的宣傳語,再小組代表展示,班內“辨析、評估”;再由教師下水“宣傳語”作為質疑、反省;高效結合思辨讀寫融入文言文“展、探”教學環(huán)節(jié),挖掘文本價值,有效打破文言文與現(xiàn)代生活的隔閡,將文化的傳承,巧妙運用“學生展、師生探疑問”環(huán)節(jié),符合學生的理解與評估,如部分小組宣傳荔枝作品:
第一組 ?絳雪艷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形若晶球味甘滋,促食益氣而治內。
第二組 ?增城荔枝,人人美之;增城掛綠,求之不得。荔枝有著像龍鱗般排列的外殼,潤玉似的內膜,冰雪似的果肉。一口咬下去,口腔里充滿與眾不同的甘甜,神似天空里的千年蟠桃??芍^天上有,地下無之極品。
第三組 ?(自畫荔枝圖)四季常春綠,珍果無更佳。雨后荔枝紅,肌膚籠澤沙。
三、小結
根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以及文化導向下的文言文教學,若讓學生能更好在文言文作品中理解與傳承文化,反思社會、歷史和人生,找到古典文學與當代生活的契合點,讓“言文并重,言意共生”,須讓語文課堂高效,運用參與式教學法,可利用在教師主導下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小組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示、師生探疑環(huán)節(jié)。因“真正的‘參與不應該是被動的、被要求的或受外在條件迫使的,而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自愿的、互動的行為”,并以思辨讀寫的學習形態(tài)融入參與式教學中,以此作為策略與途徑來實現(xiàn)文言文有效學習,這樣能有效解讀文言文的文本價值,以文言文為載體,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吸取最豐富的營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余黨緒.祛魅與祛蔽:批判性思維與中學語文思辨讀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沈國華.中學思想政治課學生主體參與式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