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伍賢進+曾漢元+李愛民
[摘 要]針對目前普通生態(tài)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內容,以參與為中介,以發(fā)展為目標”的參與式教學模式,并將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于普通生態(tài)學日常教學中,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普通生態(tài)學;參與式教學;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1-0120-03
生態(tài)學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1]隨著世界性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對生態(tài)學的教學、研究和普及越來越重視。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均開設了生態(tài)學的相關課程,其中,普通生態(tài)學一般作為環(huán)境類、生物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來開設。生態(tài)學的飛速發(fā)展對生態(tài)學課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普通生態(tài)學同樣必須適應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yǎng)對教學的需要,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
目前高校普通生態(tài)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組織教學,而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其中,缺乏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且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教學效果不明顯。[2]第二,考核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普通生態(tài)學目前主要以末考成績和平時考勤與作業(yè)作為考核學生的主要依據(jù),而忽視了過程考核,尤其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教師是主考官,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其中。[3]顯然,教師教學方式的恰當與否是影響普通生態(tài)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如何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參與式教學是目前普遍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即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按照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介入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獲取知識并發(fā)展能力。[4]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身份是平等的,教學任務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生因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好。
本文以普通生態(tài)學課程為例,初步探索并實踐“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內容,以參與為中介,以發(fā)展為目標”的參與式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一、普通生態(tài)學參與式教學實踐過程
參與式教學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主體的參與性,我們改變了以往普通生態(tài)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參與其中的現(xiàn)象,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開展多項教學活動,通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素質。具體舉措如下:
(一)學生課前參與教學設計
一方面,讓學生參與確立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方法。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應該確定這一點,并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來教他們”。[5]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來確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但學生是最了解自己知識水平的,教師認為的難點也許學生覺得很容易,而學生認為的難點教師在上課時可能會一帶而過。因此,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學重點與難點以及突破這些知識點的途徑。例如,在上《群落的組成與結構》之前,由學生提出本章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認為本章的難點在于如何測定物種多樣性,那教師可結合科研,采用案例教學法給學生系統(tǒng)講解物種多樣性的測定方法。這種先學后教的方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學習的能動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師生角色互換,由學生設計教學方案。即將講臺交給學生,而教師在臺下充當學生的角色,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最后的教學內容“全球生態(tài)學”主要講全球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這些內容都是學生較為熟悉且感興趣的,可交給學生來完成。首先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確定每個小組授課的題目,每個小組圍繞該題目完成資料收集、課件制作、內容展示等工作。授課結束后,其他組學生可以對這一組講授的內容提出質疑與評論,而這一組學生可以進行解釋與辯論,最后教師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予以點評,并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漏洞和不足之處進行補充。由學生自己設計教學方案并在課堂上付諸實施,充分發(fā)揮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因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他們對自己授課的內容往往印象非常深刻,教學效果良好。
(二)學生課上參與教學討論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要結合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與同學、教師共同討論、交流、辯論等形式來分析、理解知識,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及合理應用。因此,課堂討論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2]討論的主題可以是教師設計,也可以是師生共同設計;主題可以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也可以是有爭議的生態(tài)熱點問題或事件。但無論哪種都要緊扣教學內容,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在討論之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提前搜集與本次討論有關的資料;討論進行時,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并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在討論時,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各種見解的合理性,可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討論結束后,教師及時對討論情況予以總結,并對部分討論不到位的知識點進行拓寬、升華。如在講解固體廢棄物污染時,提出討論主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是否有效解決了白色污染?討論中,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學生認為該制度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白色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也有學生認為該制度只是一紙空文,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同時還有學生提出了解決白色污染的其他有效途徑,如開發(fā)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強制回收利用、提高廣大民眾的環(huán)保意識,甚至還有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做得不夠,以后將盡量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這樣的課堂討論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對知識點的掌握十分到位,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三)學生課后參與教學評價與考核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往往最清楚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所以學生在課堂教學評價上最有發(fā)言權。[6]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情況予以客觀、詳細的評價,一方面評價教師的教,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有待改進的地方進行及時反饋,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評價自己的學,即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通過對本門課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力與素質的提高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另外,教學考核作為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既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7]普通生態(tài)學的課程考核改變了以往“期末一考式”的考核方式,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階段的考核。將考核方式設定為:期末考試40%+階段考試20%+實驗操作20%+作業(yè)與考勤10%+課堂表現(xiàn)10%。期末考核的分值較以往大幅度降低,而增加了兩次階段考試,同時提高了實驗操作考核的分值,平時成績分為兩塊,即作業(yè)與考勤、課堂表現(xiàn),其中課堂表現(xiàn)占10分,以平時加分的形式進行評定。這種考核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更加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自然顯著。
二、普通生態(tài)學參與式教學實踐效果
課程教學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與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普通生態(tài)學參與式教學改革的意見與看法,并通過最終期末考核成績檢驗教學效果。
從學生參與課程教學評價來看,85%以上的學生認可這種參與式教學模式,大部分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通過參與教學設計、參與教學討論,到最后參與教學評價,學生認為他們真正意義上參與到了整個教學過程中,投入課程學習的時間較以往有明顯增加,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部分學生認為多種教學方式的采用讓他們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從最終教學考核的結果來看,與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參與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實驗操作在整個的評分體系中占20%,要求學生平時實驗操作規(guī)范,期末進行實驗技能測試,因此學生的實驗技能較以往有了顯著的提高。另外難度基本一致的試題,期末卷面成績有了極大的提升。再加上學生出勤率高、課堂表現(xiàn)活躍,加分較多,平時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綜合后絕大部分學生的成績均能達到良好以上。
三、普通生態(tài)學參與式教學反思
參與式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強、知識與技能掌握全面、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部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例如小組討論時,部分學生很少參與到討論中來,也很少主動在課堂上發(fā)言。師生角色互換時,“搭便車”的問題比較突出,即部分學生沒有并沒有參與小組的分工合作。第二,學生參與的意愿不夠強,導致參與的深度還不夠。部分學生對這種主動參與的教學方式還不習慣,習慣了被動地聽、記筆記,而不是主動地查資料、課堂表達,對一些問題、案例等的分析比較膚淺,不夠深入。第三,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是整個教學的核心。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如何真正意義上提高教學效果,一方面要求教師課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則要求教師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jīng)驗和駕馭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完善參與式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 參 考 文 獻 ]
[1] 牛翠娟,婁安如,孫濡泳,等.基礎生態(tài)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梁娟,伍賢進.基于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普通生態(tài)學》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J].大學教育,2015(9):40-41.
[3] 梁娟,伍賢進.《普通生態(tài)學》課程考核改革探討[J].大學教育,2015(10):123-124.
[4] 李學會.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社會政策與法規(guī)》課程為例[J].社會工作教育,2012(10):49-51.
[5] 許建領.大學參與性教學——理論探討與系統(tǒng)構建[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6] 汪玉俠,黃忠東.“參與式教學”:提高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有效途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9):70-73.
[7] 葛冰,劉志明,毛靚.高??荚嚪绞礁母锾剿鱗J].教育探索,2014(8):15-16.
[8] 張鳳林.高校大班課實施參與式教學的疑難與策略探討[J].大學教育,2012(4):2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