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學飛速發(fā)展,引起網絡IP改編影視劇的熱潮,這是市場經濟在新傳播科技之下對文學進行商業(yè)經營的新模式。筆者以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研究網絡IP改編劇的敘事模式與價值內涵,探索網絡文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期待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網絡IP;敘事模式;《長安十二時辰》
近年來,“IP”得到影視行業(yè)和資本市場的追捧,一部成功的網絡文學作品會涉及到電影、電視劇、網劇、手游、動畫、舞臺劇等10多個版權開發(fā)。伴隨著《花千骨》、《瑯琊榜》、《步步驚心》等一系列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成功火爆熒屏,IP受到各界重視。投資方認為,成熟的IP資源擁有大量原著粉和較高知名度,可以節(jié)約營銷成本,風險小、回報高,具有較高投資價值。
筆者就以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研究網絡IP改編影視劇的敘事模式與價值內涵,探索規(guī)律,期待網絡IP改編健康發(fā)展。
1. 何謂IP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為知識產權,是近幾年在文化市場常見的一個詞匯,并且在自媒體和網絡市場中具有極強的號召力。網絡IP改編的影視劇,是指根據在網絡上有人氣高、粉絲量大的原創(chuàng)網絡小說、游戲、動漫創(chuàng)作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在這些IP背后有著數量眾多的狂熱粉絲和他們不容小覷的消費能力。網絡文學興盛之前,很多影視劇導演都是從《十月》、《收獲》這些權威的文學雜志,或者是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里尋找適合改編的IP母本。隨著網絡文學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成為主流。
2019年的暑期是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的霸屏期,朋友圈、微博、同事、朋友都在聊這部爆火的古裝懸疑劇。故事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唐玄宗天寶三載上元節(jié)十二個時辰內發(fā)生的一個跌宕起伏、情節(jié)緊張刺激的拯救長安的故事。帝都長安,一群有預謀分批潛入的突厥狼衛(wèi)醞釀著毀滅長安城的陰謀。通過“大案牘術”甄選出死囚犯張小敬臨危受命,解救長安,整個劇情時限為十二個時辰。
這是一部網絡IP改編劇。早在2016年的《文匯報》就報道過,作家馬伯庸在其微博連載新作《長安十二時辰》引起廣大網友的關注,當時僅微博原文頁的單章閱讀量就超過85萬。這部“新”歷史小說,吸引了大批90后粉絲參與到推理案情、熱議CP中去,還引來不少歷史愛好者考證文中的用典和細節(jié)。
2. 網絡IP改編影視劇的原則
網絡是開放的、寬容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網絡的平臺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也給了作者和讀者一個表現自我和互動互文的最好空間。網絡文學,“以讀者為中心”,是依托網絡技術的文學,文學的審美更加趣味化、知識化、游戲化、平民化、通俗化。
近年來,我國網絡文學產業(yè)一直保持高速發(fā)展態(tài)勢,網絡文學的興起是市場經濟在新傳播科技之下對文學進行商業(yè)經營的模式。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xié)會2019年8月9日在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上首次發(fā)布的《2018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報告》披露:2018年,全國各類網絡文學作品累計達到2442萬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新增紙質圖書出版1193部,新增改編電影203部、電視劇239部、動漫569部、游戲96款。
2018年,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guī)模達4.3億,從對IP消費的關注度看,80%以上的讀者會關注此類消費信息,其中對改編影視劇、動漫和主題衍生音樂的關注度較高。如何更好地開發(fā)文化IP、延長其生命周期,成為網絡文化產業(yè)內的共同話題。影視制作公司對劇本內容的選擇主要從三個方面考量:一是作品內容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契合度;二是作品本身的質量;三是作品的點擊率、人氣、排行等數據分析。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不斷提高,優(yōu)質的文化內容也必將迎來更大的需求市場;在我國本土環(huán)境下誕生的文化IP正逐步走上成熟的產業(yè)之路,將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文化作品。
3. 熱播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模式
存在即是合理。網絡小說的寫作群體為了生存和點擊率,往往會采取新奇的敘事策略,才使得作品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作者馬伯庸擁有微博粉絲680萬,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8.4,原著《長安十二時辰》其實是一本“粉絲向”的小說(靠粉絲催更才擴展成的長篇)?!堕L安十二時辰》2019年6月27日在優(yōu)酷首播,優(yōu)酷評分8.9,微博話題數量達到了十幾億。媒體一致認為是“裸播”,即未做任何前期宣傳和廣告。《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策略表現在虛構與想象共存,敘事時間清晰又模糊。
3.1 虛構與想象
文學的敘事,是用話語來虛構藝術世界。這個話語不等于現實本身,卻可以在更本質的層次上揭示社會現實的內在意義。人類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懸念的設置正是為了滿足他們窺探的欲望,讀者或者觀眾進入到作品設置好的情境中后,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人物命運的走向開始十分關切并產生緊張的心理活動,從而產生“非看下去不可”的想法。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虛構的歷史劇,作者馬伯庸在采訪中提及,他對歷史的興趣在于希望在一個受限制的空間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會有史實的限制。而他希望在歷史的縫隙翻出一些可能性,讓創(chuàng)作更有挑戰(zhàn)。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作者建構一個文本時,他過去擁有的各類知識、別人的文學作品等一切社會歷史知識,都可根據需要成為互文本而被引入主文本中。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調動主觀想象,并結合自身的學養(yǎng)水平和閱歷來理解、豐富或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互文關系。
3.2 雙重敘事時間
敘事時間是在故事內用在敘事文本中具體呈現出來的時間狀態(tài)。作家在講故事的時候,就像一場體育比賽的講解員,根據比賽的進程,進行敘事。新的傳播語境下,網絡文學為迎合青年受眾群體的閱讀喜好,形成了與青年群體特質相符的話語邏輯和敘事框架,IP網絡文學為青年群體彰顯審美需求和個性表達提供了重要載體。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作品中,作者創(chuàng)造了兩個平行時間線索,一個是十二個時辰的真實時間,一個是張小敬在破案中根據線索形成的回憶線。這是兩個可能世界并存的局面,讓讀者盡可能地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穿梭在作者建構的種種空間中,盡情地享受著閱讀帶來的快感,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作品的內涵。
網絡小說以其獨特的敘事空間而備受讀者青睞,那些奇思妙想的敘事空間造成了對人們傳統(tǒng)想像力的沖擊,形成于這些敘事空間中的故事,既是特定時代的文化表征,又進一步擴大了文本的豐富性和寫作的可能性?!堕L安十二時辰》,整部作品像被上緊了發(fā)條,情節(jié)緊張刺激。作品共24章,一章半個時辰,章章都像在倒計報時。而且在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張?zhí)瞥L安城的地圖,“按圖索驥”,鎖定了故事在空間上的范圍。明線暗線縱橫交錯,織就一張精巧的敘事網。
4. 熱播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現代價值內涵
作者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后,認為電視劇版提供了很多比原著更豐富的維度,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做了升華。歷史小說作品一定要有一種現實意義,或者說有一種現代性,這種現代性是真正能夠讓我們去對歷史感興趣的手段。如果想把更多人引入到歷史,或向他們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話,一定不能簡單地告訴他們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要告訴他們這些事情跟現在有什么樣的類比,有什么樣的共鳴。于是,筆者從三組詞語對比來闡述《長安十二時辰》的現代價值內涵。
4.1 大案牘術與大數據
大案牘術這一名詞,是《長安十二時辰》劇情發(fā)展的關鍵點。它的發(fā)明者是靖安司八品主事徐賓,因其出色的記憶力,以及對術數的刻苦鉆研,研究出了一套以檔案數據為基礎的處理事務的方法,即為“大案牘術”。無論是破案調查找人,甚至預言未來,都可以做到。大案牘術,就是當今的“大數據”,簡單理解,就是將已知的、未知的海量信息組成的數據集合。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多半會用些傳統(tǒng)的寫作方法,但是《長安十二時辰》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史實為綱,加入了現代元素,使作品呈現出更為多元的樣貌,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4.2 大唐·長安與中國·西安
弗洛伊德說過,一篇作品就像一場白日夢。網絡文學作品因其天馬行空的想象,新穎奇特的表達,讓讀者在網絡文學塑造的自由空間中更加釋放自我。文學活動并非孤立的,都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判斷者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作者馬伯庸在作品的寫作中,一直試圖讓節(jié)奏變得更快,讓故事的結構更加精密復雜,讓每一個角色的屬性更接近現代人的現代認知。他希望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古裝推理故事,而是一個發(fā)生在國際大都市的現代故事,只不過它湊巧發(fā)生在古代罷了。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帶動了新一輪西安的旅游熱。據西安當地媒體調查,從2019年暑期攜程當地西安向導的訂單數據來看,自該劇熱播以來,西安向導的預訂量環(huán)比增長119%,其中關于西安文化講解產品增長最為顯著。西安再次因為其厚重的歷史而走紅。
4.3 文學與城市
文學可以塑造一座城市,文學也可以喚醒一座城市。席勒在《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中,認為素樸的詩“模仿現實”,而感傷的詩則“表現理想”?!堕L安十二時辰》表達了現實的沉重,與理想的豐富。一部小說描述了一個城市的某段歷史,而城市因為這部作品而萌生出新鮮的血液。讀者通過閱讀作品去欣賞這個城市,在文字里體驗城市的歷史和味道。城市因為文學作品而更加有生命力?!堕L安十二時辰》與長安,便是這種相愛和共生。
5. 結語
所有繁華都是時間的過客。長安散場,歷史終演,時光繼續(xù)。作品喚醒一段歷史的記憶,傳播當下的審美和文化。網絡文學借助網絡,以“內容為王”,去生產和傳播文化產品。IP改編豐富和拓展了網絡資源,為大眾提供更深層的文化服務,希望中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更有內涵、更加長遠。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34.
[2]周志雄,劉振玲.網絡文學IP熱的理論思考[J].社會科學,2019(01):181-191.
[3]賴敏.文化產業(yè)境域的網絡文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38.
[4]陳維超.情感消費視域下網絡文學IP熱現象研究[J].中國編輯,2019(01):15-20.
[5]張麗.網絡小說敘事格局初探——試析網絡小說中的敘事空間[J].江西社會科學,2008(12):40-45.
[6]葉雨菁.中國網絡文學的跨文化傳播解讀[J].對外傳播,2018(05):33-36.
[7]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6.
作者簡介:辛鳳(1983—),女,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文藝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創(chuàng)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