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博物館展示的純手工宋錦織機,是錢小萍開始復興宋錦工作后研究出來的。這也是現(xiàn)存的僅有的幾臺純手工織機之一
盡管博物館距離地鐵站不遠,這里依然門可羅雀。錢小萍掌管著蘇州絲綢博物館,復興宋錦是她一輩子的夙愿,她為此付出了整整60年。
博物館大堂里,巨幅壁雕展示的是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博物館和蘇州標志性古塔北寺塔只隔一條街道
宋錦的發(fā)軔,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但是突破性發(fā)展卻是在宋代。宋錦,指的就是指宋式風格的錦緞。而這宋式風格的成型時期,不是在歌舞升平的北宋,恰恰是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當時宋高宗倉皇南逃,定都臨安后,帶來的大量書畫沒來得及裝裱。恰好蘇州當?shù)厮楀\緞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正符合書畫典雅的個性。于是政府便在蘇州設立宋錦織造署,專門負責宋錦生產,用于宮廷書畫的裝裱。換句話說,當時的宋錦只是用來充當畫裱或書皮,日子久了,質地柔韌的宋錦一方面通過裝裱保護了書畫,另一方面,也因為宋代名書畫的流傳,宋錦織造更雅致細膩,又成為雅興審美的佳品,因而言錦必稱宋,蘇州宋錦由此得名。
宋錦雖以宋名,但是真正的興盛則是在明清時期按宋代風格織成的“仿古宋錦”或“宋式錦”,統(tǒng)稱宋錦。緣何興盛?這與蘇州地域有關,這里自古繁華,既是文人騷客聚集之地,又是絲綢產地,文人參與絲綢的設計加工越來越多,審美情趣也就流露出文人的情懷—明清兩代朝廷,分別在南京設立了江寧織造府,司職云錦織造;在蘇州設立了蘇州織造府,主導宋錦織造。雖然同為官方織造,但是兩地地域差異,所產錦緞也不同:金陵王氣成就了富貴厚重的云錦,姑蘇的書卷氣則成就了典雅秀麗的宋錦。與講究織金夾銀,多以龍、鳳、牡丹等圖案為主要紋樣的南京云錦不同,蘇州宋錦不求用料的貴氣,更注重織工的精細及藝術格調的高雅。宋錦則大多以變化的幾何形為骨架,內或填各種花卉,或加吉祥如意紋等,配以素雅平和的色彩,力圖讓圖案自然,色澤和諧,格調古樸高雅。
究其原因,與同一時期的明清家具演變也有關系,彼時南北家具也開始分化,北京出現(xiàn)了宮廷氣象的“京作”,而蘇州則出現(xiàn)了倡導簡潔明快的“蘇作”家具。如果說同一時期南京云錦和北京的“京作”家具主打的是皇家氣韻,那么同在蘇州的宋錦和“蘇作”家具則一脈相承,是蘇州濃郁的人文氣息的投影。
我們來到蘇州北寺塔邊,遠遠就被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外形吸引:博物館墻體外立面是光潔的白色大理石貼成,一道道緊密的橫紋和稀疏的豎紋組成的墻面,遠遠看去就像一匹巨大的綢緞。
要進入絲綢博物館,得經過一組組細長直的白燈,數(shù)百上千條垂下,就像織絲綢時緞面接口處的線頭。而“線頭”之上,是一條正鋪在織機上被編織的“錦”。陽光照耀下,地面留下經緯交錯的陰影,如同講述絲綢的光陰故事。
一位老人慢慢從北寺塔的塔影中,沿著這光影小路走近絲綢博物館。她戴著墨鏡,身形嬌小,她是錢小萍老人,進博物館的這條“絲綢光陰之路”很短,錢小萍走了不到一分鐘,但研究宋錦之路卻很漫長,錢小萍走了60年,從20歲走到80歲。
“橫和豎,分別代表著絲綢的經緯。做絲綢,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經天緯地的手藝。”一邊走,錢小萍老人一邊給我解說,又低頭補充了一句,可惜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沒見過織機,因而少了一個窺探天機的機會。
蘇州絲綢博物館后的大堂里的巨幅壁雕的是絲綢之路的連環(huán)畫,上面展示著與絲綢有關的人物:第一個是首創(chuàng)種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的螺祖,然后是推廣“捍、紡、織”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的黃道婆……錢小萍指著絲綢之路壁畫上沒有標出姓名的駝隊說:“其實,對絲綢貢獻最大的,是無數(shù)這樣連名字都沒留下的普通人。不管騾祖還是黃道婆,都只是絲綢千頭萬續(xù)中的一經緯罷了!”
參觀的人們寥寥無幾,部分人流都聚集在博物館的織造展示館內:一位織娘坐在巨大的織機前演示著編織過程。這架純手工宋錦織機是錢小萍開始復興宋錦工作后研究出來的,是現(xiàn)存的僅有的幾臺純手工織機之一。1949年前,蘇州全市的宋錦作坊僅有機戶嚴斌記、陸萬昌、包連夫等17戶,擁有木機數(shù)量也僅區(qū)區(qū)36臺。經濟困難時期,宋錦織造業(yè)更加舉步維艱,全國從事宋錦生產的廠家只剩下蘇州宋錦廠一家。改革開放后,還維持手工模式的宋錦行業(yè),因為繁雜的工序和高昂的成本,不斷受到新式紡織業(yè)的沖擊。1998年,宋錦的最后根據地蘇州宋錦廠終于倒閉。從此,宋錦成為了歷史遺跡,“此錦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
現(xiàn)在幾無廠家會生產這樣的機器了,連機器都沒有,談何手工宋錦的生產者呢?提起這些,錢小萍不無慨嘆。盡管如此,她卻堅持讓這張手工宋錦織機每天在進行保護性生產。要知道,生產宋錦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給參觀絲綢博物館的游客動態(tài)展示宋錦的生產工藝。
圍觀的人流似乎在競猜她正在編制的絲綢。有的說這是“綾羅綢緞”中的一種,有的說這是“三大名錦”中的一個,有的甚至說出了“絨紗、染色、秋絹”等我都未曾聽說過的名字。原來在織娘身后,就有這么一面標示卡墻,上面展出了清代蘇州絲綢的品類:絨紗、染色、秋絹、廣緞、八絲、綾機綢、錦……原來人們慣常印象中的絲綢只是一個統(tǒng)稱,進入蘇州絲綢博物館后,方才發(fā)現(xiàn)絲綢原來是有著分門別類、千姿百態(tài)的秘密花園。要了解宋錦,就要了解絲綢的歷史,錢小萍奔走了數(shù)十年,建成的這座博物館,就像是絲綢史上的一本活著的字典,人們從中能了解更多,也就能夠再細致地了解宋錦的前世今生。
錢小萍老人耗盡畢生精力,終于在各方支持下籌建成蘇州絲綢博物館。
從博物館后門出來,穿過一個小型的蘇州園林,就看到錢小萍宋錦織造技能大師工作室。如果說蘇州絲綢博物館,是錢小萍為公眾建的一座絲綢紀念館。那這別館,就是她這60 年宋錦研究的一處試驗田。
錢小萍把我?guī)隙堑馁Y料室,拿出一個小學生用的練習本。這是她最初從事宋錦織造時留下的宋錦日記。筆記本扉頁上有一標識:下廠日記,錢小萍,1966年4-6月。
1966年,那時宋錦的生產已經江河日下。為了繼承宋錦技藝,自蘇州絲綢學院畢業(yè)的高材生錢小萍和花樣設計專家胡蕓兩人一起被派到蘇州宋錦織造廠。當真正看到這些精美雅致的宋錦圖案后,錢小萍就定住了,開始著手研究宋錦的生產、保護,從此一輩子都沒有出來。
后來手工宋錦廠倒閉,蘇州地區(qū)上千年來積累的大量精美宋錦紋樣失傳。幸運的是,錢小萍留下了近60年的宋錦日記,已經成為了宋錦研究最重要的資料。
收集紋樣只是宋錦保護的第一步。關鍵在于分析每個宋錦紋樣背后的歷史以及紋樣的織造方法,并把已經失傳的紋樣重新復活,這才能真正復活宋錦。當時錢小萍已經退休,為蘇州絲綢建一座博物館的心愿也已了。復興宋錦織造技藝就成了錢小萍的目標。當時唯一生產宋錦的蘇州宋錦織造廠已經倒閉多年,民間僅存的幾家家庭作坊還有些出品,但也局限于低端的紋樣。高端的宋錦紋樣,錢小萍尋遍蘇州的大街小巷也不曾看見。
看不見歷史上的宋錦紋樣,就無法反推宋錦的織造工藝。
轉機發(fā)生在2006 年,當她路過蘇州古城區(qū)一家古董店,古董店老板李品德熱情地喊她:“錢老師不妨進來看一看!”
沒想到這一看成為了宋錦織造技藝的契機。原來,此時錢小萍多年來為建蘇州絲綢博物館四處奔走,走村串巷收集宋錦殘片的故事,已經傳遍了整個文玩圈。李品德等錢小萍坐定后,拿出了一匹織錦殘片。
宋錦《極樂世界》(復制品)
除了宋錦,錢小萍對所有絲織品都有很深的研
四合如意錦
“我看到那殘片就激動得跳了起來,那是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錦殘片,是我一直尋找的高端宋錦紋樣。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很‘過分的理由:把宋錦殘片借走!沒想到李品德先生想也沒想就同意了,”錢小萍說著,拿出一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錦樣品。
要知道,錢小萍一“借”走這匹菱格四合如意宋錦就是幾年時間。直到有一天,錢小萍又出現(xiàn)李品德的古玩店面前,還帶來了一新一舊兩條格四合如意宋錦。舊的是李品德借出的宋錦殘片,新的是錢小萍送給李品德的禮物——一條以宋錦殘本為模本復制的新宋錦。錢小萍把這條新宋錦作為禮物送給李品德,以示感激。
菱格四合如意宋錦復制成功之后,很快,“宋錦復興”的消息不脛而走。各大博物館紛紛送來各自鎮(zhèn)館的宋錦藏品。于是,《球路龍紋錦》、《黃地寶相八達暈錦》、《花卉盤絳紋錦》、《極樂世界》等一大批珍稀宋錦紋樣和文物都被復制出來。
蘇州宋錦織造的歷史有一千多年,在清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所謂“東北半城,萬戶機聲”,說的就是當年蘇州城內宋錦織造的繁華景象。宋錦也開始分化出大錦、合錦、小錦三個品類。大錦組織細密、圖案規(guī)整、富麗堂皇,常用于裝裱名貴字畫、高級禮品盒包裝,也通常用來制作特種服裝和花邊,由蘇州織造府主導的官府織造織成,專供皇室和達官貴人;合錦用真絲與少量紗線混合織成,圖案連續(xù)對稱,多用于立軸和屏條的裝裱及一般禮品盒的包裝;小錦為花紋細碎的裝裱,通常用于小件工藝品包裝盒的包裝。這些則為民間手工業(yè)者織造,供名士和商賈把玩。歷史上散落在蘇州的宋錦家庭作坊不計其數(shù),每個家庭作坊都要有獨特的宋錦紋樣才能安身立命,這樣隨之產生的宋錦紋樣就更千姿百態(tài)。
即使是像錢小萍這樣的宋錦專家,也有很多宋錦紋樣沒見過。她想到一個辦法來保存這些紋樣,就是每看到新的宋錦紋樣,她都會收集一小塊存檔。如今,這樣的檔案本已經存滿了十多本,收集的宋錦紋樣數(shù)百種,這些都成為宋錦檔案本,宋錦的基因庫。
很多人說,宋錦后繼無人,這是歷史的選擇。人力干預去保護宋錦,是逆天而行。對此,錢小萍有不同的理解:宋錦現(xiàn)在后繼無人,并不是因為宋錦被時代淘汰,而是因為中國處在一個很微妙的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得太快,文化來不及跟上,而文化才是決定一個國家未來最重要的力量。她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這些紋樣能重新在市場上出現(xiàn)。
另一方面,宋錦在經濟上,也并不是一無是處:上世紀80 年代,錢小萍就在研究宋錦過程中,用絲綢發(fā)明了一種人造血管,成功應用在臨床上。手工和醫(yī)學尚能跨界,何況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