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設疑提問,學生質(zhì)疑問難,是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如何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教師要精心設疑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做到提問適時、適度、適量。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做到尊重學生,給他們一個勤于提問題的心,引導學生,給他們善于提問題的“腦”,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教師“設問”應與學生“質(zhì)疑”有機結合。
【關鍵詞】設疑;質(zhì)疑;問題意識;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程改革中也特別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出“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想要達成良好的教學目的,課堂問題設計格外關鍵。下文則主要針對教師與學生兩個群體,詳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進而提升其閱讀學習能力。
一、教師合理設問,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問題作為引導學生提出自身看法、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同樣起著格外關鍵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精心、合理地選擇設計問題,不僅能夠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發(fā)揮空間,又能讓其保持對語文閱讀持續(xù)不斷的興趣度。
(一)適時,扣緊目標設計問題
教師設置問題,必須要保證問題中要囊括教學目標,任何脫離教學目標的設問,均達不到教學的預期效果。其次,應在關鍵點上、疑難上設問,才能事半功倍。如小學語文《唯一的聽眾》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問:“課文用了哪一個詞來描寫老人在聽琴時的眼神?這個詞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每一次的含義有什么不同?”讓學生感悟“平靜的”,從“平靜”中解讀文章豐富的內(nèi)涵,而感受到老人對青年人的關懷和鼓勵,體會到老人的用心良苦。
(二)適量,緊貼課堂進程
課堂問題不宜少,同樣也不宜多,一方面是因為課堂時長有限,次要問題占據(jù)大量課堂時間,會使得課堂教學的機會成本大幅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設問問題時,謹遵適量、適時的設問原則,問該問的問題,不多問,不濫問,選擇必須解決的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問。例如《落花生》一文,“從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類問題,往往更能打開學生的思維,反而能碰撞出交流的火花,而且也不會過多,以致影響課堂進程。
(三)適度,把握問題的難度
設計學生經(jīng)過認真思考才能正確加以回答的問題。難度過高,會讓學生難以理解問題,產(chǎn)生困惑,而過于簡單的設問又起不到教學的目的,因此,適度提問同樣是教學開展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例如《游園不值》一課教學中,“紅杏”為何不譯為“紅色”這一問題,不僅能直擊詩歌主題,還能拓寬學生漢語文學的知識儲量。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激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敢于提出問題,學會從相同中找出不同,從統(tǒng)一中找出差異,從優(yōu)點中找缺陷,運用這種求異思維的方法,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有問題要問。這就要求教師:
(一)鼓勵學生,令其敢于提問
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與發(fā)言,往往是因為畏懼出錯、懼怕人群關注以及他人嘲笑。尤其是基礎較為薄弱,平時本身在語文學習中缺乏自信的同學,更加不敢于提出問題,往往是選擇不斷降低自己課堂存在感的方式參與課堂。因此,作為教師,更應該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友善交流的課堂平臺,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讓每一位提問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借此給全班學生提供一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二)引導學生,讓其勤于提問
另一影響學生課堂提問積極性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生抓不住課堂學習的進程,也不了解一節(jié)課的學習進度,積極性無法調(diào)動起來,自然會出現(xiàn)提問頻率不高的現(xiàn)象。
對于這種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想問的積極性。在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的同時,還要激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尋求不同的答案,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唯一。對學生的回答,只要是合理的,就給予表揚鼓勵,把課堂變成師生思維碰撞和觀點交鋒的課堂。
(三)傳授學生,促其善于提問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回答問題固然重要,但對學生來說學會提問這樣一種學習方法也同等重要,因此學生如何在日常語文教學之中學會對自己提問,如何找到問題的根源,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同樣是教師需要考慮的核心關鍵。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并讓其對可能提問的地方標注,再研究如何來表述問題。
三、教師“設問”應與學生“質(zhì)疑”有機結合
教師不知道學生心中的問題,往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仍然不知所云,而傳統(tǒng)教學課堂又往往是教師作為主導,因此,學生往往是知疑而不敢言,在此基礎上教師連續(xù)追問,學生更只能是被動招架,顯然不利于教學推進。
因此,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與學生的“質(zhì)疑”結合起來,然后針對學生質(zhì)疑與老師提問中的不同處進行細致說明,讓學生能夠有一個過渡時間,反而更有利于教學的高效開展。然后針對教師與學生提問中的相似問題,再展開話題、討論,也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總之,問題作為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是在課堂上聯(lián)系教師與學生的關鍵。因此,巧用“問題”,點燃學生思維,讓學生的反思能力有所提高,必然能夠提升其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陸志平,李亮.新課程教學案例與評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丁莉,郁瓊蕊.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課堂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董淑琴,20多年來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學這片園地里,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多次受到各級組織的表彰,先后榮獲“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金昌市骨干教師”“金昌市青年崗位能手”“金昌市十佳少先隊輔導員”“總校優(yōu)秀教師”“模范班主任”“德育先進個人”“公司科技新星”“金昌市優(yōu)秀科技輔導員”“全國作文教學能手”“全國基礎教育明星”,還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創(chuàng)新型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稱號。近五年以來的專業(yè)技術干部年度考核成績均為優(yōu)秀。創(chuàng)優(yōu)課獲甘肅省一等獎,論文《給學生一個靈動的語文課堂》在省級刊物上發(fā)表,2篇論文在全國獲一等獎,3篇獲二等獎,2篇獲三等獎,1篇教學案例獲省級二等獎;優(yōu)秀科技實踐活動方案獲全國三等獎,省級一等獎;編寫了四年級閱讀教材上、下冊,在學生中廣泛使用;輔導學生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有1項獲全國二等獎,1項獲全國三等獎,有2項獲甘肅省一等獎,2項獲甘肅省二等獎,有13項分獲金昌市一、二、三等獎。所帶班級的語文教學水平居學校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