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羅夏子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我國高校西班牙語專業(yè)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學生聽、說、讀、寫、口筆譯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專業(yè)學生而言,西班牙語閱讀是貫穿其整個大學專業(yè)學習的一個必要步驟,因此設有各種形式的閱讀課程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因為只有大量接觸原文材料,豐富詞匯量,增強對母語語言特點的感知能力和文章內(nèi)容的綜合理解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nèi)關于西班牙語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比較匱乏,閱讀課上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是以篇章翻譯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反而只會讓學生陷入精讀課翻譯的重復過程,而將泛讀視為負擔。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使得有的同學僅僅把閱讀課當成了單純的書面材料默讀課,迅速“讀”完一篇文章,做完課后習題。
如何讓閱讀課變得有趣,把學生從機械做題的乏味學習中解脫出來,成為了當下閱讀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信息時代的高速發(fā)展,必然導致了閱讀教材的時效性總是落后于經(jīng)濟社會的。以西班牙語專業(yè)為例,大多數(shù)高校大二閱讀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現(xiàn)代西班牙語閱讀教程》。第一,從整體上看該教材是按體裁編排的,選用的材料內(nèi)容多為寓言故事,內(nèi)容較為陳舊。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信息高速傳播,教材上的文章比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第二,文體單一,大部分為寓言或者故事性記敘文,少有貼合生活的說明文或議論文,不能完全滿足專四閱讀理解考試背景下學生的閱讀要求。
西班牙語閱讀課程一般在大學本科二年級上學期開設,以我校為例,一學期共17周,每周2課時,共34課時。然而,教材編排目標要求完成20個教學單元,每單元3-5篇文章,教師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課時遠遠不夠。另外,結合專四考試,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學生應試需求,進行真題講解和專項訓練,使得課時更加短缺。
筆者入職以來,有幸承擔了西班牙語系《西班牙語閱讀自主學習3》、《西班牙語閱讀1》、《西班牙語報刊選讀》、《西班牙語經(jīng)貿(mào)文章選讀》等多門不同類型閱讀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體會到一些目前目前閱讀課堂出現(xiàn)的問題,并結合專四閱讀理解進行如下分析。
詞匯量是進行西語閱讀的重要前提,只有足夠的詞匯量做基礎,才能做到對原文進行的精準的理解,所以提高西語閱讀水平首先要從擴大詞匯量這個基本功開始。
由于西語句段各個成分之間具有嚴密的照應關系和邏輯關系,因此在西語中,代詞的使用和主語省略現(xiàn)象非常普遍。如果學生對篇章語義把握不準確,那么就無法理清邏輯關系,容易造成所指部分的失分。每年的專四閱讀理解部分都有這類題型,從未改變。
根據(jù)西班牙語專四試題題型,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理解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找出西班牙語中的指代。但是從閱讀課課堂上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常常因為邏輯混亂,對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解釋不清楚,而答錯指代題。同樣地,從今三年考試成績來看,學生在指代題上普遍分數(shù)不高,得分率低于50%。
而弄清楚閱讀文章中各種代詞的指代成分,才能正確理解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因此,迫切需要在西班牙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句語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以及全文的邏輯理解能力。
學生要學會抓一句話或一個語段的中心意思,而不要抓每一個詞的個別意思,要善于將前后的意群聯(lián)系起來理解。在理解了原文的基礎上,學生遇到長句,特別是西班牙語表達中慣用的句中套從句的時候,往往能夠理解意思卻不能做到翻譯流暢,或者是對于長句的理解不準確,往往誤翻。
在西班牙語專四考試中,都出現(xiàn)過針對閱讀文章的西譯漢題型。該型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原文意義及翻譯的能力。要求學生把指定的西語原文段落翻譯為漢語。分值為5-8分。優(yōu)秀的學生得分一般在7-8分之間,得到5-6分的同學占大多數(shù)。
由于閱讀內(nèi)容涉及的領域廣泛,學生需要平時適當積累一些文化、歷史、經(jīng)濟、政治、外交、風俗、旅游等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課程中,重視文化導入的部分,靈活運用多維感官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diào)動各感官、訓練各感官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以及對語言的敏感度,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熱情和內(nèi)在動力,教學方式可采用項目、角色扮演、討論、辯論、短劇等手法。
多維感官綜合學習的方式融合了視覺、聽覺、動覺與觸覺的學習模式,此種方式可幫助學生運用不同感官經(jīng)驗而內(nèi)化學習。教師教學時呈現(xiàn)的訊息必須包含視覺、聽覺、動覺及觸覺,才能讓偏好任何一種感官學習的學習者都有機會融入學習中。美國紐約大學的心理教育學家詹里姆·布魯諾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 在英語教學內(nèi)容中加人多種的感官線索,綜合影像、聲音、觸感和動作等感官記憶,從而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同時開啟聽、做、看等感覺器官讓學習者的學習經(jīng)驗因這些不同的感官刺激而彼此相互加強。
在國內(nèi),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摒棄填鴨式教學模式,開始探索應用視覺、聽覺、動覺等感知能力,來幫助學生更快的掌握西班牙語基礎知識,提高其綜合能力。在筆者從事的西班牙語教學中,盡管越來越多的教師在精讀課中開始有意識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模式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閱讀課程中,學生往往難以提起興趣,長篇的閱讀文章讓人卻步。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學習效率出發(fā),多思考如何將多維綜合教學法應用到閱讀教學中,將單一的書面文本默讀形式,擴大到更加豐富的視覺活動(視讀),聽覺活動(聽讀),甚至動覺活動帶入到閱讀中來。另一方面,由于閱讀理解在專業(yè)考試中的大比分,也提醒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靈活的教學方法為輔助,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幫助他們提高閱讀題的得分。
在研究期間,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對大二年級以及大四年級學生進行觀察記錄,采用調(diào)查問卷、閱讀閱讀水平測試卷、訪談及課堂信息綜合反饋表等方法。借助多種感官方式導入文化背景,講解重點句型語法等,在閱讀課中,雖然依然還存在單一書面材料閱讀模式,以傳統(tǒng)的翻譯形式來帶領學生閱讀文章,但是以往單一的視覺型閱讀,加入朗讀閱讀的概念,刺激學生的聽覺,或者運用新聞報刊微博等多媒體形式,擴大閱讀的概念,以聽新聞,看新聞,讀報紙等形式,同時積極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通過這些聽讀,視讀等方法,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的幫助,在視覺快速瀏覽文本的同時輔以同步的聽覺刺激,利用聽覺帶動視覺,提高視與聽聯(lián)合傳遞信息的效率,從不同感官通道刺激學習者的大腦,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在分析學生的課堂上的平時表現(xiàn),平時的小測試以及期末成績進行定量分析研究后,證實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期末成績較往年同期學生平均分提高近30%,這也驗證多維感官教學模式在教學水平提高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筆者認為其內(nèi)在原因在于多個感官參與了學習者的認知活動,故視聽結合的多通道閱讀效果在理論上要優(yōu)于單渠道的視讀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鞏固學習效果。同時,也注重運用動覺,鼓勵學生將相對枯燥的閱讀文本,轉(zhuǎn)換成可以動手動腦的活動,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qū)W生傳遞信息,積極刺激學生的各感官感知能力,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率的來獲取外語基礎知識。
總之,通過將多維綜合教學法應用到西班牙語閱讀課堂,同時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西班牙語閱讀能力和西語綜合能力進行提升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在專業(yè)考試中閱讀理解部分的得分,或許能成為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值得我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繼續(xù)進行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