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元
一
多年的老規(guī)矩了:每到除夕日,父親就開始寫春聯(lián)。按他的說法,集市上買來的印刷版春聯(lián),即便紙張再華貴,紙張上面的灑金黑字長得再漂亮,也顯得生硬,沒有活著的靈氣。寫春聯(lián),要的就是一個“誠”字,唯有用自己的手和心將那些寄予希望的漢字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下來,漢字才能被激活。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獲得天地和眾神的憐憫,才有可能得到它們的庇護,才有可能得償所愿。
冬陽下,小院中,父親把一年未用的桌案擦了又擦,把一年未用的毛筆洗了又洗,把一年未用的硯臺揩了又揩,最后,他又將從代銷店里買來的紅紙折了又折,按照心里的盤算,將紙張裁得長短不一、大小有據(jù)。去年執(zhí)筆的手今年已經(jīng)生疏了,他用廢舊的報紙練了很久;去年用過的墨汁今年已經(jīng)淀淡了,他拿一根細長的高粱稈攪拌了很久。諸事已畢,他才把肩膀端平,一心一意地寫春聯(lián)。他筆下流出來的,只有楷體。那是一種端端正正的字體,與篆隸比起來,更為謙遜;和行草比起來,更為規(guī)矩。春聯(lián)是要禮天法地的,它折射出的是對天地的敬和畏。天地在上,父親在下,父親的一筆一畫,都是一種臣服,面對他用漢字與之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信仰,他不敢放肆。
寫好的春聯(lián),照例是要被我拿去晾曬的。在此之前,按照父親的吩咐,我已把陽臺掃凈。父親每寫完一張紙,就將毛筆斜放于硯臺上,雙手托著春聯(lián),鄭重地交到我的手上。春聯(lián)以條幅居多,那些條幅從父親的雙手抵達我的雙手,我感覺就好像一條隨風(fēng)搖擺的哈達,哈達被風(fēng)一拂,一種圣潔的使命,就開始在塵世間輾轉(zhuǎn)流傳。我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托著它,直至托到陽臺之上,曲腿卻不彎身,將條幅平直放下,用小石塊壓住四角,防止風(fēng)吹。紅紙之上,余墨未干,這不關(guān)我的事,即便是我的事,陽光也會為我代勞,風(fēng)也會為我代勞。但陽光和風(fēng)似乎并不可靠,墨干之后,我常能看到那些余墨濃重的橫提豎折、勾點撇捺里,總是會留下幾小塊墨疙瘩。
待墨跡全部被風(fēng)干,就要貼春聯(lián)了。去年的春聯(lián)還牢牢地扒在墻上,只是已褪了顏色。還是那些字,還是那些美好的寓意,無論天地和眾神有沒有佑護我們,我們還是要用一樣的虔誠來辭舊迎新,換下去年的,貼上今年的。
貼春聯(lián)是當家男人的活計,女人是不能上手的?;蛟S是為了給這條規(guī)矩尋找一個合理的依據(jù),我鄉(xiāng)曾流傳過一些女子貼春聯(lián)出丑的笑話,我對其中一條記憶頗深。說的是這家男人喝醉了酒,蒙頭大睡,女人就自作主張,把春聯(lián)貼了。她依著往年丈夫貼春聯(lián)的印象,該貼的地方都貼滿了,最后還是余出了一張,怎么想都想不出貼在哪里。正要去問他那沉睡的丈夫,猛然一拍頭想起來了,那沒有貼的地方,恰恰就是她丈夫睡覺的那張床,于是她將本該貼在豬圈上的“肥豬滿圈”貼到了自家的床頭,篡奪了“身體安康”的位置。這笑話太假了,但是好笑,流傳度也廣,每年貼春聯(lián),各家都要給孩子講一遍,即便見了同樣在貼春聯(lián)的鄉(xiāng)鄰,也不忘取笑一句:記得要把“肥豬滿圈”貼到床頭上呀。但我總懷疑這個故事是從外鄉(xiāng)流傳過來的,因為在我鄉(xiāng),條幅上是不寫“肥豬滿圈”的,我們寫的是“六畜興旺”。
就這樣講著故事,說著笑話,各家開始按部就班地貼春聯(lián):“出門見喜”要貼在正對著大門的墻壁上,“五福臨門”要貼在外門的門梁上,“闔家歡樂”要貼在內(nèi)門的門梁上,“一家之主”要貼在廚房里新請來的灶王爺頭頂之上,“吉星高照”要貼在堂屋北壁盡量高的位置,“倉龍聚會”要斜貼在糧倉的腰身處,斗大的福字要貼在堂屋正中與人平視的位置……其它各種條幅則要根據(jù)寓意各據(jù)其位。
父親原本一直是有說有笑的,直到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貼了一個遍,直到他看到我們盛放春聯(lián)的簸箕里還余下一道條幅。對于寫了三十多年也貼了三十多年春聯(lián)的父親而言,春聯(lián)在他心里門兒清,這是從來沒有遇見過的事情。那道條幅就像是一尊被我們忽略的神靈的警告,就像是它憑空變出來的一樣,不禁讓父親反思是不是在自己的虔誠上有所偏失。父親彎下腰,于沉默中帶著幾絲驚慌和疑惑,展開了條幅,條幅之上,四個大字跳入眼簾:六畜興旺。
父親手一抖,一時懵住了,良久,他抬起頭,于茫然中舉目四望,就像我鄉(xiāng)故事里那個貼春聯(lián)的女人一樣,他不知該將這四個自己親手寫下的大字貼在哪個位置。
二
父親的“懵住”是有原由的。
寫春聯(lián)時的父親,一定還沉浸在去年的愿望中,還沉浸在多少年都一成不變的愿望中。他循著舊日的希望,寫下這些漢字,他把整個人投入其中的時候,是干干靜靜的,是心無旁騖的,那時候,他只與神靈對話,卻忘了自己那煙火味的塵世生活,忘了塵世里的生活雖然緩慢,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
其實,我想要說的是:這一年,我們家把羊圈拆了。
其實是不想拆的,但沒有辦法。前幾年,流竄于我鄉(xiāng)的幾股盜賊漸漸猖獗了起來。剛開始,只是干些偷雞摸狗的事。我在此處說的偷雞摸狗,真的就是偷雞摸狗,并非意指。我聽村里人描述過那些人偷雞的裝備,是一種叫做“銅知了”的東西,老輩的偷雞賊也用它,不但傳統(tǒng),而且還極有技巧?!般~知了”用一根細而韌的線綁著,偷雞賊一手牽繩尾,一手握知了,尋個好時機,就將“銅知了”扔進院子里,雞貪嘴,看到了就會去啄,一啄就彈進了嘴里,這時受驚的“銅知了”機關(guān)啟動,就將雞喉牢牢扣住了,連叫都叫不出,只能著急地哼哼,守候著的偷雞賊則不慌不忙,捋著線把雞拉出來,用手折斷雞脖子,扔進筐子里,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也聽說過那些人摸狗的裝備。和偷雞比,摸狗的裝備就顯得既現(xiàn)代又暴力了。他們用的是弓弩和氰化物針劑,這些人在街道上隨便遇見哪家的狗兒,就抬起毒弓弩射殺,被毒鏢擊中的狗會當場死亡,一旦倒地,偷狗人就迅速行動,裝車逃竄。和偷雞賊一樣,偷狗的竊賊也大多騎著摩托車,裝作走街串巷的生意人,白天踩好點,晚上才行動。屢試不爽的偷竊帶來的利潤,把他們的膽子漸漸喂肥了,以至于后來,白天也照樣動手行竊。再后來,連雞和狗也填不滿欲壑了,他們就開始偷羊。
我們這個地方,多山。此處的山都是八百里沂蒙的余脈,因這山有幾分名氣,此地的山羊翻山跨坡,也順帶著沾了光,成為食客們口中咀嚼不盡、交口稱贊的美食。又因為名氣帶動外銷,所以幾乎家家養(yǎng)羊。羊是畜中貴族,食料卻簡單至極,這山間水傍的青草,都可拿來盡它享用,并不用拿家中的五谷來喂養(yǎng),因此成本也低。若是前幾年,諸位經(jīng)過我們鄉(xiāng),你總能看到一個老而不衰的白發(fā)人或一個稚卻不嫩的黑發(fā)孩兒,在山坡上揚鞭放羊。遠遠望去,藍天白云在上,牧羊童叟在下,野花雜亂地盛開于繁盛的草木之間,整個空間被一種似有若無的恬適、安逸填滿,還真頗有些北朝民歌或王摩詰的風(fēng)味兒。
但自打那些盜賊興起后,這樣的場景就不多見了。從本鄉(xiāng)的數(shù)十件失羊案中,我挑揀出兩件來說明我鄉(xiāng)對于這類事情的束手無策和恐慌至極:
第一件事發(fā)生在不遠處的蓮花山上。遭遇盜賊的是鄰村一個留守的孩子,他的父母在南方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在家中,他跟著祖父和祖母生活。那個周末,他和往常一樣,把自家的羊趕到了山坡上,卻被幾個盜賊跟了梢。盜賊見只是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四外又無人,便放膽下手,掠劫了羊群。那些山羊,是他自己的學(xué)費,是祖母給全家做的一日三餐,是祖父用來治腰肌勞損的藥品,是他所能想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他不甘于自家的東西被惡人搶走,就用自己羸弱的身軀阻擋,卻在與盜賊的爭奪中被甩在一塊大石上,磕壞了門牙,鮮血直流。聞訊趕來的鄉(xiāng)鄰后來說,那孩子懷里緊緊抱住最后一只小小的白山羊,像抱著小小的自己,無助地哭泣。或許是因為恐懼,也或許是怕這最后的希望也被別人一掃而空,那孩子把羊羔抱得太過用力了,以至于羊羔被勒得奄奄一息,只有氣無力地“咩咩”叫著,聽著都讓人心碎。
第二件事就發(fā)生在我們村。住在我們村村后的王嬸,是個寡婦,丈夫早亡,又無兒女,孤苦伶仃度日,靠的就是丈夫為她留下的幾畝薄田和自己豢養(yǎng)的那七只山羊。她把山羊視作自己的兒女,不到實在沒錢花的時候,是萬不會打賣羊這個心思的,即便非賣不可,也只是賣掉其中一只。明知道賣掉的羊都是要被宰殺的,她還要一個勁地問,是要養(yǎng)著的么。買羊人知曉她的心思,都哄騙說,這么好的羊舍不得宰呢,聽著這句虛假的應(yīng)承,她這才把韁繩交到買羊人手中,自己含著淚看了一眼,對著買羊人催促一聲,快走快走,自己卻轉(zhuǎn)身進屋,再不出來,就像是自己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勾當。真是一個可憐人,但命運似乎從來就不會憐憫可憐人,不但不會,它還有可能落井下石。有一次,王嬸一夜醒來,發(fā)現(xiàn)羊圈里的那七只山羊全都不見了,只有石槽里昨晚剩下的草料靜靜地臥在那里,只有羊圈的木柱子上那幾根拴羊的鏈繩隨風(fēng)擺動。她明白,她的羊也被偷了。明知被人偷走了,她還要逢人就問,見過我的羊么。她踉踉蹌蹌把全村跑了個遍,問了個遍,最后一屁股拍在了地上,失聲痛哭。她哭得是那樣的委屈,那樣的絕望,仿佛要把自己這一生的際遇哭出來,要把整個村子的心都哭碎。
這樣的事發(fā)生了幾次,搞得每家每戶都人心惶惶。很多人家急匆匆把牲畜賣了,牲畜一空,養(yǎng)牲畜的圈窩也就空了,村里人的心也就接著空了,村人看著空空的圈窩心里潮潮的,也就順手把圈窩拆了。他們邊拆邊說,不養(yǎng)了,養(yǎng)了也是為別人而養(yǎng),白搭功夫。說這話的,也包括我父親。
也有不愿賣牲畜拆圈窩的人家。比如住在村東邊的趙得意。他們家自曾祖父輩就做羊倌,那時候是給地主家養(yǎng),后來地主被打倒了,地主的土地和牲畜被分了,他們家就開始自己養(yǎng)。養(yǎng)了近一個世紀的羊,可謂是世家了,在這方面,沒有人比他們家更有經(jīng)驗。他們家的牲畜養(yǎng)得比別家的多,比別家的肥,賣出去的價格也比別家的高。我說的這些,并非胡言亂語,有他們家的二層小洋樓為證,有他給兒子在縣城買下的那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樓房為證。但到頭來,他終究也還是將圈窩給拆了。那是前年春天的事,正是油菜花順風(fēng)而呼、恣意盛開的時候,沿著菜花奔跑的路徑,趙得意的兒子趙明明從城里回來了,他的身邊站著一個比油菜花還要俊俏的姑娘。羊膻狗臭雞霉,在趙得意家,姑娘見了那些牲畜,只扭嘴捂鼻,之前電話里說,姑娘是打算住下的,過一夜再走,為此,趙得意他媳婦兒還專門去集市上買了葷腥、蔬菜和稀奇的果品,沒成想,人家姑娘在院里子站了沒一會兒,就拽著趙明明回城了。晚上,趙明明怒氣沖沖地給他爹趙得意打電話,只一句話:把圈窩全都拆了吧,味兒太沖,把好事兒都快沖沒了。那年秋天,趙得意家的牲畜全都不見了,鮮花似的兒媳婦卻進門了。
另外,只要有一把子力氣,我們這里有本事的人和沒本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和種地、養(yǎng)牲畜相比,打工的錢來得多、來得快,這樣一對比,也就不種不養(yǎng)了,地荒了,牲口也沒有了。
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我鄉(xiāng)繁盛多時的牲畜大業(yè)就凋敝了。
三
我想起了那些六畜興旺的時代,確切地說,是六畜興旺的最后時代。
那時候,在我鄉(xiāng),不但豬、羊、狗、貓這些通常的牲畜遍地都是,就連牛、馬、驢、騾這些大型牲畜也隨處可見。尤其是牛,牛之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無需我再贅言,它的身份高于其它牲畜,別的地方是什么情況我不管,但至少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能耕會播的牛,儼然就是“六畜之王”。
我們家也養(yǎng)過牛。那時候我還年少,祖父也還沒有這般衰老。那頭小牛犢是祖父從幾里外的集市上牽回來的,瘦瘦弱弱的,像野地里一窩不經(jīng)風(fēng)吹的草,搖搖欲墜,一吹就倒。祖父卻說,不怕,有的是草。
是啊,我們有的是草,高粱稈、玉米稈、麥秸稈,地瓜秧、黃豆秧、南瓜秧,狗尾草、狼尾草、白茅草……這些從曠野里搜刮來的草料,是加持和佑護牲畜們安然度過冬季的神靈。院子里、院子外,那些草料分門別類,以不同的形狀堆積如山。在我們家,牛棚是草,飼料是草,給牛整理出的軟綿綿的鋪蓋也是草。在昏暗的馬燈下,牛鋪它的草,牛蓋它的草,牛吃它的草。祖父像個石頭墩子一樣蹲在牛的對面,心里美滋滋地看著它,也像一頭牛。棚外是風(fēng),是雪,是風(fēng)卷著雪在落,是雪纏著風(fēng)在飛。一枚雪花飛進來,落在牛鼻子上,牛鼻子頓時折射出圓潤溫暖的光澤。祖父就笑,他一笑,就抖落了自己帽子上眾多的雪花。
更多的時候,我是要幫著祖父鍘草的。鍘刀就擺在牛棚的一個角落里,底座是木頭的,中空,中間鑲著厚實的大鍘刀片,刀片額頭處有個圓孔,有銷釘貫穿其中。鍘刀靜靜地臥在那里,刀鋒隱藏在木頭的肚子里,看不到,但那刀背卻是露在外面的。刀背比夜色還要黑,似乎這無邊無際的夜色,全是從它腹中擴散出去的。夜色再濃重,也只是我們身上的輕紗,我們不必在意它的存在。我們只鍘我們的草料。鍘草的時候,祖父說的還是鍘刀,他說的是別人的鍘刀,他說開封府的青天包龍圖有三口鍘刀,鍘的都是貪官污吏的命。貪官污吏離我太遠了,不解恨,我就把他們置換成我們這兒的地痞流氓,祖父鍘累了,我就換他鍘,一刀下去,一大捆地痞流氓人頭落地,嘿,真解恨。
鍘刀鍘著鍘著就鈍了,還得磨;草料喂著喂著就少了,還得添。熬過冬天,來年春末,新草下來,牲畜們終于可以吃到新鮮的草料了。草太多了,牲畜吃不了,我們就等它們風(fēng)干,把它們囤起來,再次堆成小山似的草垛,等到冬天里備用。
且看我們這片小地方一望無際、接天連地的草吧。那些有名無名的草,那些有姓無姓的草,像是著了魔,站著,臥著,伏著,攀著,怎么舒服就怎么長,怎么放肆就怎么瘋。山坡下,石嶺間,河溝旁,阡陌邊,甚至房前屋后,甚至地窖屋頂,甚至牛棚羊圈,決不給人留下一個插腳的空間。有時候真恨那些草,田地之外,我們給它們留出的地方那樣廣闊,但它們的野心卻更為廣闊,瘋著瘋著,就跑到了田地里,害得我們不停地拔呀拔。有時候一發(fā)狠,真希望念出那些罵人的歹毒咒語,讓他們統(tǒng)統(tǒng)滅絕。但如果真的沒有草卻也是不幸的,關(guān)乎牲畜的生養(yǎng)大計且不必說,就是誰家祖墳上寸草不生或草木零落,都會被村人們猜測,這家或許做過什么見不得人的虧心事。
草木繁盛的季節(jié),孩子的第一要務(wù)就是割草了。一到周末,村里的孩子就成群結(jié)隊出去割草。都是半大的孩子,我們背著水柳條兒編制的糞箕子,揮舞著割麥淘汰下來的鐮刀,一路吵吵鬧鬧,歡聲笑語。出村就是草,但我們并不理睬,我們要去的是遠處的山坡,那里與天相接,那里云朵很低很白,那里的野花也長得更招搖一點。說不定,在那里還能掏幾個鳥窩,逐幾只野兔。到了視野開闊之處,割草反而不重要了,先在草地上打個滾,再美美地睡上一覺,耳畔蟲鳴鳥喧的,抵得上任何一種高雅的樂曲。醒來腹中微餓,摘幾枚隨處可見的野果就可果腹,如果再幸運一點兒,還能遇見倒掛于圪針窩的草蜂窩,在窩下架起干草,用火柴引燃,草蜂們紛紛棄巢而逃,那蜂巢里被火烤得微黃的蜂卵,就成了我們口中的珍饈美味。等到吃好了,睡足了,玩膩了,太陽也快要落山了,這才想起來割草。草隨處皆是,一抓一大把,不大一會兒,就能把糞箕子塞得滿滿當當。往糞箕子里裝草是有講究的,善于裝草的人以占據(jù)空間少的草頭向內(nèi),占據(jù)空間多的草根向外,沿著糞箕子的骨架向上壘塞,直至塞成一座小丘,再不見糞箕子的模樣,這才罷休。等到每個人的糞箕子都塞滿了,我們就一人背起一座小山丘,向著來路走去。剛回到家,母親們正好把晚飯做好了。
我們這些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其實也有懼怕的東西。最怕的就是那些荒野之中略高于地面的墳?zāi)?,死亡離我們太遙遠了,但是關(guān)于游魂野鬼的故事卻并不遙遠,長輩們說,死去的人會化成鬼魂,它們白天躲藏于墳?zāi)怪?,夜幕降臨,就在曠野上游蕩。許多年后,我讀到本地詩人辰水寫下的一首題為《在鄉(xiāng)下》的詩,并被它深深打動。我愿把它抄錄下來,以此省略我的重復(fù)之言:
在鄉(xiāng)下我常常為了割到更多的草
會尾隨著那些茂盛的草來到河邊
河的眾多分岔向四下里流去
通常我會知道它們流向哪兒
或者是在哪兒因干涸而死掉
在這些河灘上還有那么多的墳?zāi)?/p>
我至今都沒弄清楚哪些是屬于我們這個
家族的
平時我為了盡快地趕回家去
就會抄近道穿過這大片的墳?zāi)?/p>
這時我會比平常走得更快些
這首詩簡直就是白描,白描我們共有的童年。它將一個孩子對于死亡的隔膜和懼怕拿捏得那樣精準、體貼,讓我每每讀起,就陷入那些與割草有關(guān),與牲畜有關(guān)的回憶里。就像是一種攝影術(shù),一個場景一旦被記憶攝取,除了色彩會漸漸消褪之外,它本性不改分毫。但真實的日子卻不同,它逝者如斯夫,它不舍晝夜,它若無其事地流過去,這說不清道不明的塵世就已地覆天翻。
就像是野草在我鄉(xiāng)的地位。牛羊遍地、雞犬相聞的六畜繁盛時代,作為庇佑六畜安康的草木,它們是一種怎樣高貴的存在啊。而如今,六畜不保,草木已徹底淪為礙手礙腳礙眼的無用之物,人們就那么任它們于百無聊賴中一歲一枯榮,春風(fēng)吹又生。
四
長久以來,我都不知道六畜為何物,問長輩們,他們眾說紛紜,出入頗雜。當?shù)氐募艏?,也喜歡剪制一些題為“六畜興旺”的作品,這些師承不同的手藝人,對六畜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劃分,牛馬羊、豬貓狗、雞鴨鵝,隨意搭配,圖的就是一個喜慶。畫面上,滿臉堆笑的農(nóng)人占據(jù)著中間的位置,肥碩、康健的牲畜環(huán)繞其間,或立或伏或臥,或奔或鳴或寐,若以某處為起點繞一圈,查一查,不多不少,正好是六種牲畜。然而,名正言順的六畜究竟是什么呢?我無法回答。
查了關(guān)于“六畜”的資料,杜預(yù)為《左傳》的注解是: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王應(yīng)麟的《三字經(jīng)》與之一致: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有此二位為六畜注解,應(yīng)該是沒有什么疑問了。在今日的我們看來,這些簡單的字眼,這字眼包裹之下的家常所伺之物,實在不足為奇。然而,若我們能借助一匹時光之馬,馳騁于原始時代,我們或許會為自己的淺薄低下頭來。
想一想我們的祖先吧。在篝火盛行的時代,他們伏在大地的脊背之上,沿著一成不變的路徑,如野草般朝生夕死。朝夕之間,為了填飽自己的胃,他們啟石為箭,磨巖成斧,將這天賜的利器執(zhí)于手中,與世間的野獸相互追逐、游斗。有時候,他們被它們撲倒在地,成為它們的腹中之食;也有時候,他們將它們擊倒在側(cè),延續(xù)著自己的身軀。在那么漫長的時光里,沒有永遠的勝利者,也沒有永恒的溫飽。詛咒饑餓,它蠶食著祖先們的身軀,把他們獻給死神;感謝饑餓,它啟動了祖先們的智慧之光,讓他們窺到了光明的門徑。在饑餓的攻伐和佑護下,有一個祖先直起了彎曲的腰身,有一個祖先打制出石器的工具,有一個祖先發(fā)現(xiàn)了火焰的奧秘,有一個祖先從口中碰觸到文字的閃電……那么多人被時光淘汰了,他們卻成為了淘汰掉時光的人。我在想,在他們的照耀下,又是哪一位祖先率先將第一只野獸驅(qū)入了用石頭和木頭壘起的圈養(yǎng)之地?
想一想我們的六畜吧。在與我們祖先的競爭中,它們漸入劣勢,逃無可逃。這些帶著野性的生靈,愛山愛水,愛著自由和自由的碰撞。不幸的是,它們在眾多的生靈中被我們的祖先選中,為它們安上了一具叫做名字的文明之枷。牛善耕,馬能負,羊備祭,雞司晨,犬防患,豬饗賓,當祖先們發(fā)現(xiàn)這些生靈的所長之后,便在那幽暗時代伸出早已脫離了野性的手,滅掉了它們的野性,讓它們臣服于我們的生活。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六畜的進化史,我們借助天地和眾神賦予牲畜的所長,逃離荒蠻之境,抵達文明之地,隨著文明標志物不斷地衍變,它們像被我們劫掠的奴隸一樣,被我們銘于青銅之上,繪在瓷器之身,納入生肖之內(nèi),以此標榜我們自己高貴的勝利者的身份。
如此說來,五谷和六畜,應(yīng)是祖先從原始時代跨越到文明時代的一對翅膀。這一對翅膀加持著我們于顛沛流離中始終維系著的那一絲希望,它們存在的意義,并不遜色于火種。兩翼全,則可展翅向前;一翼廢,便會重墜萬丈淵底。
然而,作為農(nóng)業(yè)立本的國度,我們似乎對五谷更為偏愛。神農(nóng)氏教民植五谷,被視為中華文明正統(tǒng)的肇始。逐水草而居、牧牛羊于野的北方民族,則被視為夷人的行徑。但事實上,我們的祖先馴服那些野生動物的難度和它們對于我們生計的影響,一點兒也不遜色于從草木之中完成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糧食。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缺乏對那些牲畜的敬重。常見二人相罵,脫口而出的,往往是“畜生”二字。說實話,每每聽到這惡毒之言,我都會在心底替這些牲畜不平。然而讓我更為不平的是,于文明的進程中,在榨盡六畜的利用價值之后,權(quán)衡利弊,我們果斷選擇了把它們遺棄?,F(xiàn)而今,在我鄉(xiāng),“六畜凋敝”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疑問句。作為既定的事實,這四個字的尾巴尖上,不是該掛上一個表現(xiàn)陳述口氣的句號,而是應(yīng)鄭重地掛上一個讓我們感到沉重且驚恐的感嘆號。
這絕非危言聳聽。請看如今的我鄉(xiāng):在這除舊迎新之際,究竟有多少人手拿一副上書“六畜興旺”的條幅,卻無處可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