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肅清
這人間有一種最強(qiáng)音,說話。
同一時間、不同地點(diǎn)、無數(shù)的人,都在說話,恰似一幕頂尖級交響樂。假設(shè)將所有這些聲音匯集,其聲貝將可轉(zhuǎn)化為多么巨大的動能??萍忌形窗l(fā)達(dá)到這一步,暫時看做是一種無效消耗吧。
人人都需要表達(dá),通過表達(dá)輸出自己和吸納他人。語言,包括文字語言,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生靈的特質(zhì)之一。嘴笨的時候,或不便于、不好意思時,就用筆墨寫下來與人交流。沒有語言的世界將是多么黑暗或蒼白。
恰好,這個世界充滿了發(fā)聲,沸沸揚(yáng)揚(yáng),波瀾起伏。又像是漫山遍野茂密的草木,春夏秋冬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fù)。人間說過的話,過了就過了,大多都是雁過長空、風(fēng)來竹面,沒留絲毫的痕跡。能留下痕跡的語言鳳毛麟角,這樣的語言可謂之文化,如《山海經(jīng)》《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等等的經(jīng)書,還有各類成語,還有如老百姓們掛在嘴邊的“俗話說”之后的俗話,都算是。
說話可分為兩極,言輕、言重?;蜉p如鴻毛,或一言九鼎。而大部分的話卻取個中庸,那是生活中、情感中的一次性筷子,實(shí)用,使用著它解決著問題。即便是說個笑話,也逗得人咯咯一笑了之。誰的話說得好,誰就受人歡迎。誰的話說不到點(diǎn)子上、說打鍋話,誰就在人際交際間敗了下風(fēng)。
把話說好。大事小情、得失成敗所有一切幾乎都與說話的優(yōu)劣相關(guān)。
中國人的語言能力歷來好,看《古文觀止》,窺斑見豹,此書收錄東周至明代二百多篇妙文,篇篇都是扣人心弦。話說得好,就事半功倍,能成為名人哲人圣人者,無一不是沾了說話的光。
即使對待生活小事,說話的藝術(shù)也至關(guān)重要。石勒是后趙皇帝,統(tǒng)一了大半個北方,但卻是個大老粗,還是胡人。本來現(xiàn)在人們吃的黃瓜叫胡瓜,當(dāng)時的石勒忌諱這胡字,讓人端上來一盤子胡瓜問名襄國守郡樊坦。樊坦心領(lǐng)神會也回答的好: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把個石勒說笑了。
說話投機(jī)了,一拍即合。上古的周文王覺得自己老了,見到了和他一樣老的鬻子就和他開玩笑:嘻!老矣!是說鬻子老了?還是感嘆自己老?他心知肚明。而鬻子是這么回答的:若使臣捕虎逐鹿,臣已老矣。坐策國事,臣年尚少。鬻子正話反說,一說就說到了文王的心里。
或君王或草民,沒有誰愿意聽那些難聽話,彼此說話,至少做到不抬杠,才有可能做到和諧相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句老話,人與人說話還得看對象,再好的話說給聾子聽,還不如不說。公明儀的琴彈得好,他對吃草的老牛彈了一名曲,能彈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能彈出一只小牛的哞哞叫。但是這頭老牛好像沒聽見,又搖搖尾巴到另個地方繼續(xù)吃草了。
好多說話,沒必要都把其看得多么重,有的話說得像刮風(fēng),風(fēng)刮過來了,涼快一下,刮過去了,就不再惦記。但有的時候,有的話卻如同箴言,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有個叫劉震云的人寫過一本書《一句頂一萬句》,這種話確實(shí)是有的,像《道德經(jīng)》里面的每句話,都能讓人翻來覆去作文章,寫多少字也未必能把其寫透徹。除經(jīng)典之外,這類警句箴言還常常在民間,好多俗語民謠,詮釋了生活的邏輯。寫小說寫得再好,也是搬用、窮盡不了民間的語言。一句頂不了一萬句,頂一句也行,言必信,行必果,真正的說話是擲地有聲。
小說就是說話。小說一詞最早是莊子提出的,其意是指瑣碎的言論。到了宋代才有了真正的小說,文言的、白話的,小說就是說話,用好的話講好故事,那就是小說了。從這個角度說,人人也都可以是小說家,盡管不寫書。長幼兒孫,口耳相傳,遠(yuǎn)古的傳說、千年的故事,都融入在生活里,熠熠生輝,有滋有味。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說的是說話的重要性,同時也肯定了讀書也是重要的。
吃飯和說話,是生活中兩件最重事。共妾圍爐說話,呼童掃雪烹茶。這是說話,也是生活。把話說到極處,就說成了一幅幅的畫?!按髢轰z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如此這等話,是生活還是詩?是話還是畫?家長里短事,都由話來說,俗話詩話、白話文話,或拙嘴笨舌,或妙語連珠,人人都在說話。把話說好,那就是人生和社會的動能。
元雜劇《看錢奴》里有一句臺詞:不要閑說,白紙上寫著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罰寶鈔一千貫與不反悔之人使用。白紙黑字這個成語,大概最早與這句臺詞有關(guān)。這成語的意思,基本上是要表達(dá)有文字憑據(jù)在,不容抵賴和反悔。凡生活中重要的事情,都簽字畫押,它是一種約束力,除此之外,它的廣義那就有的可說的了。
黑森森的字寫在白紙上,這對人類文明的意義不亞于使用了火。人們從結(jié)繩記事始,到甲骨文、竹簡書,沒有紙張之前,文明已醞釀有千年萬年。直到蔡倫發(fā)明制造出了紙,這個世界的文明驟然黑白兩清。白紙黑字,與歷史、哲學(xué)、文化、生活從此一路同行,走到了今天。世上的事情差不多都和白紙黑字有關(guān),從最頂尖的哲學(xué)到最基點(diǎn)的生活。
在王陽明、黃宗羲的家鄉(xiāng)有一民間規(guī)矩,凡是誰在路邊看到了字紙,哪怕只是小小一角,也恭敬地拾起放置于廟門前寫有“敬惜字紙”的石爐里焚燒,婦孺老幼莫不如此,就連山野土匪也無例外。越是文化豐厚之地,人就越敬重字紙。反之,越是文化貧瘠者之家,對字紙的敬重也之過而無不及。文化人把文字作為生存技能和吃飯的本錢,而不識字的人羨慕字紙,常常是把其當(dāng)做末謀面的神明。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越是缺什么,就越是羨慕和追求什么。越是富有什么,就把什么都不當(dāng)做一回事了。
獲取遺失了的過往靠考古,追尋未悟的眼下憑讀書,即便是未來的光明和幸福,也都蘊(yùn)藏在字紙之中,有多少關(guān)于這方面的俗話為佐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
成為白紙黑字之物,都經(jīng)過思想的過濾、成敗衡量。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人們說過的話、思考過的事怕忘了,就記錄在紙上,文明和歷史就是這么形成的,即便一份合同、一個家譜。要不然,人們到現(xiàn)在還留下什么呢?引一句《書林藻鑒》語:“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痕。”雁叫長空,大雁叫過后就銷聲匿跡了,是文字把它的聲音貯存了下來。雁聲遠(yuǎn)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此般句子讀將起來多美啊!唐詩宋詞,空前絕后,沒有了白紙黑字,哪里還有詩仙詩圣文人墨客?
人們好奇神人,尊崇圣人,學(xué)習(xí)許許多多的不同凡響人,而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都是由文字制造。漢字太過奇妙了,之乎者也,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每一個漢字或是有表情、或是有聲音、或是有體型,它們都有著喜怒哀樂,也看遍過天上人間事,人們經(jīng)歷的事情比起它們的閱歷,那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倉頡造字。確切地說那不過是他把勞動人民含辛茹苦、悲歡離合的聲像整理成線條符號罷了。是倉頡造字,還是文字制造了倉頡呢?有一點(diǎn)很明確,沒有文字的表達(dá),人們哪還會知道倉頡為何人?類似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人們都用文字爭論不休,終究也沒說出個所以然。漢字們卻在那里暗自發(fā)笑,你們不知道的事情多著呢。
到頭來,人們是玩不轉(zhuǎn)白紙黑字的,五千漢字組合成妙文佳作,組合來組合去,沒有一篇詩文是雷同。是的,??菔癄€,滄海桑田,只有文字是不可窮盡的。千歲萬歲,煉丹修行,只有文字能做到長生不老。
漢字的問世,使得人類進(jìn)入到了哲思時代、詩情時代,生活從此沒有了枯燥,多有了繽紛璀璨。假設(shè)一下,漢字如果退休隱居,人類文明將會是一片混沌和黑暗,秩序沒有了,情趣沒有了,理想也沒了,好多好多的美好也都沒了。多么可怕!
在文字面前,人人都是敬畏者,同時又都是投機(jī)者,文章寫得再好,思想表述再深刻,也都是用之所需、取之所好,窮盡不了五千漢字組合的全部內(nèi)涵,即便是一個“人”字,人人面對,人人卻無法洞察它的走向。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爭論到如今,也沒有個權(quán)威答案。由此說來,一切白紙黑字又都是片面的,至多也都是相對真理。
《聲律啟蒙》是訓(xùn)練兒童學(xué)字的,主題就是相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一個“對”字包羅萬象,讓兒童們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啟蒙。不只是孩子,人人都與白紙黑字面對,人在其外,又在其中,彼此感受著溫度和心跳,不愧對今生的相遇和彼此的閱讀,就足了。
吃虧是福。
這是老百姓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說來話長,據(jù)說這句話與鄭板橋有關(guān),他弟弟鄭墨因?yàn)橐鹋c鄰居共用的一堵墻,打官司沒打贏,心里有委屈,鄭板橋聽說后就寫了四個字勸他:吃虧是福。
勸雖勸,但捫心而問,哪個人真的愿意吃虧呢。吃虧是福這句話,說足了,不過只是吃了虧后,人安慰人、或人以自我安慰的話而已。
人們常常把吃虧的含義放大了,有誤讀?;ㄓ虚_謝,月有盈虧,本是情理之中事,但人們卻把不滿足、不如意當(dāng)做是吃虧了。花錢了,買了假貨。幫人了,受到了背叛,如此等等。其實(shí),這都不算是一回事。
真正的吃虧人,當(dāng)司馬遷莫屬。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的一句話。
那一刻,他想到了自殺。但他又回頭一想,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那樣的屈辱,還有那樣的建樹。于是決定不死了,就此一死,就像是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沒價值,堅(jiān)持活下來!
活下來很疼痛。肢體在疼痛,心靈在疼痛。遭受宮刑后的他,在一間密不透風(fēng)、沒有陽光房子里疼痛了三個月。那時候沒有頭孢類藥品,沒有青霉素,忍受疼痛是治療疼痛的惟一方法。
康復(fù)之后,他依然還處在疼痛之中,《報任少卿書》就寫了他接受宮刑以后的那痛苦,腸子一天不知道要轉(zhuǎn)動多少次,坐到家里,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一想起接受宮刑的情景,脊背上的冷汗馬上就滲出來,后背上的衣服全部給浸濕了。
他成了一個不是太監(jiān)的太監(jiān),一個士大夫的另類,一個文化人的另類,他原來歸屬的群體都把他開除了,因?yàn)槿藗儾辉俪姓J(rèn)他是男人。
就是在這之后,一部名標(biāo)青史的偉大著作《史記》橫空出世了。
世人皆知司馬遷因何事受其辱,他為征戰(zhàn)匈奴殺敵萬余而后被俘的李陵說情,惹惱了漢武帝,被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里的他曾反復(fù)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diǎn)意見?
不能!
吃了大虧。
慘痛中,作為男人的司馬遷死掉了,作為士大夫的司馬遷死掉了,但是在《史記》中激揚(yáng)文字的一個太史公卻獲得了新生。可以做這樣一個預(yù)言:中華文明的長河源源不斷,司馬遷就固在,他化身為長河泛舟中一面鼓風(fēng)定向的巨大風(fēng)帆。經(jīng)歷了千年,凡是中國人,沒有誰不對他肅然起敬。
從這個意義上說,吃虧是福。
狹義的吃虧是福,存在于百姓間,施恩向善,善有善報,一枚銅板扔到地上,總有叮當(dāng)作響。
廣義的吃虧是福,其福是福澤眾生?!妒酚洝肥且幻驽P亮的鏡子,把歷史、現(xiàn)實(shí)和將來照耀的透亮。如今史學(xué)家作史、文學(xué)家作文,沒有誰不以此引經(jīng)據(jù)典。
吃大虧,大福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卷貨殖列傳的一句話。利益是標(biāo)識人生尺度的度量衡,人們所說的吃虧沾光無不由此而生、由此而滅。儒釋道文化不約而同對此也都有詮釋,吃虧是福的道理也都說再清楚不過了,問題是人們在生活里如何把握好它的尺度。吃虧是福,占小便宜吃大虧,其事例每天都在無數(shù)次地復(fù)制著,要緊的是如何學(xué)會吃一塹長一智。讀《史記》,人們讀到的是故事,而大多的人沒有讀懂對故事的思考。
不知道司馬遷曾產(chǎn)沒產(chǎn)生過吃虧沾光這樣的念頭,應(yīng)該是沒有的,如果有,他就不會為李陵說情了。他二十多歲時就曾走遍了名山大地,到后來又毫不懈怠地走在文字里,一共用了十五年時間,他寫出了《史記》。
長風(fēng)還在刮著,春華秋實(shí)。月亮還在照著,陰晴圓缺。過往的歷史,將至的未來,都循著自己的節(jié)奏走路,全不理會人們的指手畫腳。
道法自然。久旱之后,必將會有甘霖天降。
早晨起床,陽臺上的花開了。不去想難得糊涂、吃虧是福那些事,幸福就來了。盡管吃點(diǎn)虧,那也是營養(yǎng)豐碩的原料。樹的根從來不顯露于世,卻造就了枝繁葉茂。
吃虧是福,讀《史記》,眾多福相原型都佇立在那里。
最幸福之人莫屬司馬遷,他不再疼痛,生活還原了他,珍藏于每個國人心。
李白的詩,或許以后沒有什么人可以超越了。
他給自己取字為太白,自信是來自天上的人。他現(xiàn)留存近千首詩里,涉及到寫月亮的詩就有四百首。他小時候就注目天上的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之后的他對月亮一往深情、情有獨(dú)鐘:花間一壺酒,獨(dú)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喝酒望月的那晚,他和月亮還說了多少話,就不得而知了。
衣袂飄飄,玉樹臨風(fēng),李白每走過一次月影,月光就越加把他的心境洗得亮白。有這般情懷的人確實(shí)不太多。李白只是成熟了一半,而另一半天真的就像個孩子。除了他的詩爐火純青外,他到最后也沒有完全成熟。這樣也恰好了,酒要半醉,花要半開,成熟了的事物,其美感也就凋謝了。
除了月亮,李白幾乎把大自然的至純至美都寫遍了,青山大河,孤帆飛瀑,香爐紫煙,素手霓裳,春風(fēng)秋燕,一朵怒放的鮮花,一縷和煦的惠風(fēng),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都會令他激動不已。為了傾心于大自然,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他把整個家室都扔給了妻子,一頭鉆進(jìn)了自然的畫卷里,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就這樣產(chǎn)生了。
中國文人有一個共同特質(zhì),理想不得志,即寄情于山水,李白也無例外,他游走于名山大川之時,也仰慕長安。終于有一天,唐玄宗求賢招募他做翰林,這讓他興奮不已以詩抒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是三年之后,他又有了另一種心境: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時候他已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從宮廷重新走進(jìn)了山水。他天生就不是做官的,民間有李白讓貴妃捧墨、力士脫靴的傳說雖無考證,但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罷。耿直不阿,可以是我們喜歡李白的一個理由。慶幸蒼天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權(quán)貴,而才得以讓中華文脈中有了一個偉大的詩仙。
面對黑暗和失志,文人從來是無奈的,無奈而不頹廢,依然還保持對美好的憧憬,恰恰是中國文人的可愛,李白的《長相思》表達(dá)的就是對追求美的矢志不渝:美人如花隔云端。他的那一雙略帶愁思的眼睛丈量著自己與長安的距離,把無奈揉碎作成珠玉般的詩句,以此撫慰著一個孤棲幽獨(dú)者的心靈,這是一顆月光如水般的心靈,是多么潔凈和高尚的心靈?。?/p>
李白永遠(yuǎn)是快樂的!他一旦仰天吟詩、揮毫著墨,天地間所有的事物都跟著他樂觀豁達(dá)、激情振奮了,那些凄凄切切、小家碧玉的情緒,從來就與他的詩句毫不沾邊。即便是感嘆時光,朝為青絲暮成雪,也把情懷斟滿在酒里,烹羊宰牛,飲杯三百,沒現(xiàn)錢了,就把五花馬牽出來、千金裘拿出來換美酒,大氣如虹。
他所處的年代是個詩星璀璨的年代,賀知章是舉薦李白入翰林之人,入長安那天,李白把他袍袖中的《蜀道難》《烏棲曲》取出給他看,這讓他贊嘆不已,稱李白為謫仙。那時的李杜,即李白杜甫,那時的王孟,即王維孟浩然,還有更多的詩者,名家薈萃,各具千秋。其詩作的氣貫長虹,只有李白當(dāng)之為魁首,他的那些詩豪邁之勢,皆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難能可貴的積極向上,是他詩作的筋骨和主流。即便安史之亂時李白曾一度站錯了隊(duì)而被囚禁或流放,他也沒因此消沉,有幸得大赦后乘船自白帝城赴江陵,面對兩岸的崇山翠綠,由衷的快樂從他的心中展翅飛翔而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境界的高度,決定了藝術(shù)高度,李白的心里從來沒有算計、沒有嫉妒、沒有仇恨,他的詩像是月光一樣灑遍各個地方。他因過于天真而常常上當(dāng)受騙,他也從沒做過家務(wù)活,這顯然是人生的缺陷,乃至像旁人一樣他也仰慕功利,但怎么看他這些也不是缺點(diǎn),他的缺點(diǎn)早已被他的天真和詩酒淹沒了。
中國漢字最大的幸運(yùn),是遇到了李白。漢字是有表情、有聲音、有姿態(tài)、有喜怒哀樂的,最懂得它們的當(dāng)屬李白,想咳嗽了,想大笑了,想飲酒了,想游山觀水了,李白都把它們打理得恰到好處,從來不曾一點(diǎn)憋屈,在詩里,漢字們生活的洶涌澎湃、汪洋恣肆。
李白如今在哪兒?他離我們很近,啟蒙中的幼兒黃童念詩學(xué)字差不多都從一首詩、中華第一思鄉(xiāng)詩開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他離我們又很遠(yuǎn),在一輪圓月里飲酒作詩呢: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道風(fēng)仙骨的李白,賜給我們的是詩與酒,而詩與酒就是中華文脈,不妨讀讀古往今來所有的詩文就知道了。問題是,在我們品酒論詩時,如何才望得見李白的高度。
噫吁嚱,危乎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