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所 徐文果 楊玲聰 段雪甜 謝明 車宏志
導讀:魔芋是已知的唯一能大量分離和提取葡甘聚糖的植物,其利用價值高;而珠芽魔芋是一類葉面上生長有珠芽小球莖的特殊魔芋種,云南德宏等地種植較廣。魔芋屬半陰性植物,能與玉米間作,二者間作具有較大的生產潛力。生產中,堅持以魔芋為主,選擇德魔芋1號等優(yōu)質高產品種,以150~200 g地下球莖作種,選晴好天氣于2月底至4月中下旬下種,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玉米和珠芽魔芋。
魔芋又名磨芋或蒟蒻,為天南星科魔芋屬多年生宿根球莖草本植物,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其是已知的唯一一種能大量分離和提取葡甘聚糖(KGM)的植物,KGM在食品、醫(yī)藥、化工、石油等領域具有廣泛用途,利用價值可見一斑。魔芋起源于熱帶雨林的底層植被,喜溫暖,忌高溫,喜散射光和弱光,忌強光直射,屬半陰性植物。珠芽魔芋是一類葉面上生長有珠芽小球莖的特殊魔芋種,主要分布在中緬邊境一帶和東南亞熱帶雨林中,適宜在海拔800~1400 m的濕熱地帶種植,具有喜肥、喜水、耐高溫、不怕澇的特點,目前在云南德宏、版納、臨滄、思茅等地種植較廣。
魔芋的生態(tài)適應性決定了其在大田生產中需采取遮陽措施,生產上常常采取人工遮蔭或與其他高稈作物、幼齡經濟林果進行間套作。玉米為高稈作物,喜溫暖和強光環(huán)境,其與魔芋間作,恰好能為植株相對矮小的魔芋遮蔭,促進其生長,提升農業(yè)綜合效益。因此,魔芋間作玉米具有較大的生產潛力。
魔芋選擇優(yōu)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并通過省級鑒定的珠芽魔芋品種,如德魔芋1號、滇魔芋1號等。玉米選擇高產、抗病、矮稈、高光效緊湊型早熟品種,如宏單1號、會單4號、德單5號等。
珠芽魔芋選擇無病、無疤、無傷的種芋作種,可采用實生種子、葉面球莖、地下球莖進行繁育。實生種子和葉面球莖為一代種,主要用于擴繁種芋,實生種子采取催芽播種或育苗移栽,芽口露白即可播種;葉面球莖在催芽萌動后即可播種。本文主要介紹用地下球莖作種的栽培技術。地下球莖個體以150~200 g為宜,種芋球莖過大的可以切塊種植;播種前3~5天切種,切種以“縱切為主,橫切為輔;創(chuàng)面最小,芽眼保護最有效”為原則,每個切塊應保證2個以上有效芽、質量50 g以上,切塊后置于太陽光下晾曬2~3天,使創(chuàng)面失水收縮,防止細菌孳生,曬種時應使傷口朝上。切種刀具要求刀身薄、刀口快;切塊遇到爛種時,刀具應經75%酒精或者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腐爛種芋須剔除腐爛部分,按上述方法曬種。
魔芋種好后
魔芋與玉米苗期
珠芽魔芋在氣溫回升到12℃以上,種芋開始萌發(fā)時播種,一般在2月底至4月中下旬下種。無灌溉條件的地塊,需視天氣情況,在雨季來臨前播種。播種時,選擇晴好天氣,切忌在陰雨天種植,陰雨天種植,土壤黏重、含水量高、通透性差,魔芋極易發(fā)病。
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田塊。整地時,深耕碎土,深層40~50 cm。
利用小型機械(開溝培土機)開種植溝:溝底寬0.4 m,溝深15~20 cm,兩溝距離 0.8 m。 待魔芋下種、施肥、施藥后,用小型機械從兩溝中間開行走溝、培魔芋土,形成大行距0.8 m、小行距0.4 m的墑,墑面用鋤頭扒平。
播種方法:視種芋大小、主芽和側芽發(fā)芽情況分類播種,整芋播種芽窩朝上,切塊播種切口朝上,呈45°傾斜擺放于種植溝同側;一般以種芋橫徑的6倍為行距、4倍為株距。種芋雙行條播,呈三角形擺放。播種后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3000 kg、45%復合肥(N∶P∶K=15∶15∶15)70 kg 作基肥,結合施用 50%辛硫磷顆粒2~3 kg防治地下害蟲,化肥、農藥須離種芋5 cm左右。培土后,每667 m2用40%莠去津(阿特拉津)200 g對水30 kg封草。魔芋零星出苗(10%)時在魔芋小行距間播種1行玉米,株距為0.6 m,每塘點3粒,齊苗后留2株。
雜草防治結合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進行。其中,化學防治要把握好播后、苗前、散葉前3個關鍵時期,提高防控效果,可用精喹禾靈+氟磺胺草醚(芋酷)組合,每套組合對水15~20 kg噴霧,或用41%草甘膦水劑200 mL對水15 kg噴霧,噴霧時不能噴到魔芋葉片和玉米植株上,建議在噴頭上安裝噴霧罩。后期除草,在魔芋葉片即將展開時,結合中耕培土將雜草鏟除。
旺長期
魔芋齊苗后,及時進行中耕培土,每667 m2追施 45%復合肥(N∶P∶K=15∶15∶15)20 kg、農用硫酸鉀10~15 kg;散葉后可結合噴藥,用0.5%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噴施。田間農事操作應盡量避免傷及魔芋葉片和根系。
魔芋主要病害有軟腐病、白絹病、葉枯病等,生產上,連作、施未腐熟的農家肥、種芋損傷、植株損傷、施氮肥過多、烈日暴曬、田塊積水等情況都會導致病害發(fā)生;主要蟲害有甘薯天蛾、斜紋夜蛾、豆天蛾、蠐螬、螻蛄、小地老虎等。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銹病、絲黑穗病等;蟲害主要有草地貪夜蛾、蠐螬、小地老虎、黏蟲、玉米螟、玉米蚜等。生產中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待玉米充分成熟時,即可采收;采收玉米后,秸稈須留至魔芋充分倒苗后,才能鏟除。
在魔芋植株黃化倒苗前,采收葉面球莖,按照“分批采收,集中處理”的原則采收,避免雨后采收或未成熟就采收;待魔芋植株自然倒伏10天以后,選擇晴朗天氣收挖魔芋地下球莖,收挖時應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影響商品性。用于作種的種芋應將芽窩朝上就地晾曬1~2天,使其表皮失水干燥后再翻回背面晾曬1~2天,讓水分散失15%~20%后入庫貯存。
在珠芽魔芋地間種玉米,為需要遮陽的魔芋提供了隱蔽條件,充分利用了土地、光能,增加了復種指數,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魔芋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良性循環(huán),能夠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一舉多贏”效果。種植技術不高,容易掌握,關鍵要處理好魔芋種芋,掌握好玉米間種的時間和株距,中耕培土除草時,要培好玉米的土,防止中后期倒伏,影響產量。值得注意的是,生產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魔芋為主。
生長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