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敏
[摘 要]
小學英語教學作為外語教學的起始階段,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歌謠,來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結合實例分析了將歌謠融入課堂教學的好處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歌謠
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而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人生觀、世界觀等都尚未形成的兒童,他們就像一張張潔白的畫紙,等待并期盼教師們揮毫潑墨。如何啟蒙引領我們的孩子,并為他們后續(xù)的教育提供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空間,是我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并且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內容。小學英語教學更尤為如此。
多年的觀察實踐告訴我們:孩子們對于那些節(jié)奏感強、有韻律、朗朗上口的歌謠情有獨鐘,樂于反復吟誦,孩子們在學習歌謠時,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氣氛濃郁熱烈,并且在課后的游戲活動中,經(jīng)常吟唱。多年之后,很多孩子仍然能清晰完整地記得它的詞句,或者即使有所遺忘,更多的孩子經(jīng)提醒后,也很快能夠恢復記憶,能夠完整背誦。因此,筆者思考將歌謠適時適當?shù)厝谌胛覀兊挠⒄Z課堂教學中。
一、巧用歌謠,助力英語課堂教學
歌謠是民間文學體裁之一,根據(jù)最新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歌謠是指隨口唱出的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如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等。歌謠尤其是兒歌,具有以下3個特點:內容簡單,道理淺顯;篇幅簡短,易懂易記;語言活潑,易誦易唱。
(一)運用歌謠,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中國的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倍韲膶W泰斗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羞@些都說明了培養(yǎng)學習興趣對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性。
但大多數(shù)人的學習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經(jīng)常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多次獲得成功的滿足,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
那么怎樣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呢?歌謠的運用就是簡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三年級上冊中,講授tall、short、fat、thin等形容詞時,有這樣一首英文歌謠:
Two fat boys in the rain,
Bow and bow and bow again,
How are you?How are you?
How are you again?
Two thin girls in the rain,
Bow and bow and bow again,
How are you?How are you?
How are you again?
這首歌謠節(jié)奏歡快,語言活潑,合轍押韻,孩子們一邊說唱,一邊做手勢動作。稍微熟練后,孩子們分成了男女生兩組,進行賽歌。這首歌謠的學習,激發(fā)了孩子們的美感、愉悅感,更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興趣。
(二)運用歌謠,幫助記憶,強化教學效果
對于國人來說,英語是一門完全陌生的語言。拗口的發(fā)音,與漢語拼音相似的單詞,繁多又復雜的語法,就像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讓人望而卻步。怎樣化難為易,讓學生一聽就懂,一學就會?歌謠,由于其“篇幅簡短,易懂易記”的特點,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個好方法。
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四年級上冊中,講授了there be句型。在漢語中,我們說:書桌上有一本書。其中“書桌上”是地點狀語,通常放在句首。而在英語中,人們說: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其中,“on the desk”是地點狀語,通常放在句末。教授這個句型時,可以自創(chuàng)歌謠:“地點狀語句末站”。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四年級下冊中,講授一般現(xiàn)在時的典型句型,如“我7:00起床”。在漢語中,“7:00”是時間狀語,通常放在動詞前面。而在英語中,人們說:I get up at 7:00. 其中,“at 7:00”是時間狀語,通常放在句末。教授這個知識點時,我又自編了歌謠:“時間狀語句末站”。
這時,有的孩子就問了:到底是“時間狀語句末站”還是“地點狀語句末站”?看到學生們滿滿的求知欲之后,我又適時地拋出了第三個歌謠:“先進門,后看表”,并輔以例句:I go to school at 7:30. 孩子們通過分析對比,一下子就懂了:“進門”代表地點,“看表”表示時間,也就是說,先地點,后時間。
三句簡單易懂的歌謠解決了狀語位置的難題。
再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五年級上冊中,講授現(xiàn)在進行時。這個時態(tài),對于10歲左右的孩子們來說,能理解,但運用時經(jīng)常出錯。在造英語句子時,他們或者忘記be動詞,或者忘記把句中的行為動詞加上-ing。在把這些句子翻譯成漢語時,他們也經(jīng)常丟掉“正在”一詞,無法體現(xiàn)句子的真正含義。為了幫助孩子們能夠學好會用這個時態(tài),我又創(chuàng)作了下面的歌謠:
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正在干;
左膀和右臂,共同來出力;
左膀動詞be,右臂-ing;
左膀右臂同時現(xiàn),漢語一定加“正在”。
這個歌謠短小押韻,易懂易記。每當孩子們出錯時,我就引導他們背誦這個歌謠。隨著歌謠的背誦,孩子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并改正過來。
節(jié)奏明快的歌謠讓孩子們興致盎然,成功作答的喜悅也讓孩子們喜笑顏開。對英語的興趣愈發(fā)濃厚,自信心也逐步樹立。
(三)運用歌謠,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如果說,激發(fā)學習興趣需要長期的堅持,那么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就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抓住每一個細小的時機,精心培養(yǎng)。
在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三年級上冊 Two fat boys in the rain這個歌謠時,我們加上了拇指和食指的動作,學生們很快意識到“我們還可以自編自創(chuàng)其他三根手指的動作呀”。于是,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續(xù)寫了歌謠。例如:“Two tall fathers in the rain”“Two short mothers in the rain”“Two little brothers in the rain”“Two big sisters in the rain”“Two little dogs in the rain”,等等,各組答案不一,彼此間相互學習,語句愈發(fā)成熟生動,口、手、腦等多器官參與課堂活動,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歌謠,完成了教學任務,并樂在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有效的學習策略在孩子們的意識中初露端倪。
二、運用歌謠時注意事項
教學是藝術,更是科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歌謠的運用起到了激發(fā)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策略的積極作用,但要發(fā)揮這些積極作用的前提是科學合理地運用歌謠,而不是隨意亂用,否則,適得其反,事倍功半。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歌謠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適度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歌謠進行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歌謠難度過大,孩子們輕則無法理解其含義,只是簡單機械地背誦;重則孩子們知難而退,產生厭倦心里,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放棄學習。這就違背了基礎教育的原則。如果歌謠難度過小,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就得不到體現(xiàn),也達不到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
例如,被譽為全球第一兒歌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如果在孩子們剛剛學習英語時,就要求他們會說會唱,孩子們肯定只會是鸚鵡學舌般地唱讀下來,并不能真正弄懂每個單詞的發(fā)音,以及詞與詞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說事倍功半;但當孩子們對英語有了初步認識之后,美妙動聽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充滿童真童趣的想象,就會讓孩子們愛不釋“口”,從而真正學會。
(二)把已知和新知緊密結合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任何新知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是學習新知的基礎和前提,新知是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提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學的扎實,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動詞的動名詞形式是孩子們最先接觸到的動詞的非原形形式(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三年級上冊)。在講授這一形式時,我們編了下面的歌謠:
動詞-ing,變法有三種:
第一直接加,第二先去e,
第三雙寫尾字母,再加-ing。
孩子們后續(xù)學習的動詞的過去式、過去分詞以及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都是在這三種變法的基礎上增加了新內容。我們在講新變法時,如果先復習上面的歌謠,教和學都會簡單容易、輕松快樂。
(三)師生共創(chuàng)
教學是一項雙向的活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密不可分,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樂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孩子們的主動學習意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上文中提到的編寫“Two tall fathers in the rain”的歌謠,就是師生共創(chuàng)的一個良好例子。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歌謠進行教學,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又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適用于小學英語教學的每個層面。這種方法,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了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了有效的學習策略。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便于操作,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廣泛使用。
這種方法的使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給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應該虛心學習,潛心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充實自己,為托起明天的太陽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馬亞男.經(jīng)典歌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6).
[3]李海霞.詩歌教學應關注童趣[J].江蘇教育,2019(6).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