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瓊
課改之風吹遍祖國大江南北,課改理念體現(xiàn)于教師的每一堂課中。相比之下,新課程標準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又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然而,當代的教育往往重視智力的投資和開發(fā),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我國目前相當多的青少年存在著心理障礙。如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課改工作的首要問題。那么,如何在新課改中關注農(nóng)村小學高年級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呢?根據(jù)多年的教育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教師健康的心理是育人的基礎
一個成功的教師,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品質(zhì)是高尚的,能從育人的事業(yè)中體驗到快樂。如果達到這種境界,他們就有了健康的心理基礎,有了不畏困難的力量,有了不斷進取了熱情,有了培養(yǎng)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工作底蘊。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而無人能及的。換言之,教師既是學生行為的榜樣,又是學生心中的楷模,教師的心理不健康,他的教育對象就難免受到影響,因此,教師的心理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
二、借助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別的教育一樣,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以活動為載體,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但在活動中蘊涵,傳遞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而且要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還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nèi)容無意識地滲透到教師煩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匯于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教育之中,在五彩繽紛的課外活動中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明白心理健康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
三、開展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項調(diào)查表明,在我國的農(nóng)村小學高年級貧困生中間約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兒童、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他們能和家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但害怕失敗。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面對孩子失敗,部分家長無法接受,便對孩子指指點點,低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害怕失敗,生怕受挫折,因而耐挫力差,經(jīng)不住挫折考驗,面對挫折恐懼而消極悲觀憂郁,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重者導致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記得一次單元測驗后,我班一個很優(yōu)秀的女生只考了八十幾分,心里難受得哭了。放學后也不肯回家。我問她為什么不回家,她說回家了會被父母打罵,因為分考得少了。聽了她的話,我很震驚,于是安慰她說:“別怕,老師送你回家,保證你不挨打。”小女孩半信半疑地和我上路了。一路上同,我對她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讓她覺得失敗并不可怕,偶爾一次失敗說明不了什么,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來到她家,我向家長說明來意,并給家長分析孩子此次失敗的原因,請求家長不要責怪孩子,多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孩子的實力。從那以后,孩子不怕失敗了,也沒有失敗過。
四、重視養(yǎng)成教育,減少不良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孩子并決定孩子的德性養(yǎng)成。因此 德性教育能夠從根本上矯正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能夠陶冶孩子的情操。德性教育還能使孩子構(gòu)建穩(wěn)固的人格趨于完善化,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心理,能使學生克服脆弱心理,從而更加自信,能以更堅強的毅力去應對一切困難。我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既懶又好吃且不愛學習,不管老師采取哪種教育方式,他都不“買賬”。索性放棄吧,良心上過不去,他畢竟是個孩子,是來接受教育的。于是,我向他再一次發(fā)起進攻,這一次我成功了:原來這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不堪貧窮,孩子不到一歲就跟著有錢人跑了,留下父子倆,這給本來就窮的家雪上加霜,父親整日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吃了上頓不沒下頓,孩子經(jīng)常挨餓,挨打,過著不象樣的生活,他覺得生活無指望,學不學一個樣,反正父親說過沒有錢送自己讀書的。我認真聽孩子訴說,心里仿佛在流血。那天,我和孩子交流了很久很久,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讓孩子看到前途的美好。最后,孩子心悅誠服,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改變壞習慣,期考中獲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多可悲的孩子,從小就被不良言行的影響,好在教師的教育及時拯救了孩子,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五、借助榜樣的力量進行人格教育
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苯處熛M麑W生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就先做怎樣的人。如要學生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自己首先撿起每一片紙屑果皮。 根據(jù)學生的好勝心,選擇身邊的典型事例,樹立學生心中榜樣,使目標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具體親切,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產(chǎn)生一種向上的思想。如:推選班上學習成績優(yōu)異,工作熱情高,有專長的學生作榜樣,召開主題班會,號召學生向榜樣學習,學生從中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因此產(chǎn)生“我也能行”的熱情。隨著時光的流逝,學生的完美人格逐漸形成。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標堅持以人為本,強調(diào)尊重、理解、信任學生,讓學生感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優(yōu)點與不足,現(xiàn)實與未來,使其能更準確地選擇自己的成長之路,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目光遠大,心胸寬廣,正視挫折,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會處理與社會,他人的關系中,使人格得到升華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進一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為祖國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人才。因此,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