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鳳
從前,有個叫珍妮的小姑娘,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所以,她總愛低著頭。有一天,有人送給她一個很漂亮的蝴蝶結,戴上蝴蝶結后的珍妮不由得挺起了胸,昂起了頭。珍妮來到學校,贏得了許多人的贊美,她開心極了。她想這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她回到家往鏡前一照,蝴蝶結不知道哪里去了。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個故事。小琳就是這樣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她成績中等偏下,沉默寡言,說話時不敢看別人的眼睛,聲音很小,愛寫幽怨消極的句子,朋友也比較少。如何尋找屬于小琳的“蝴蝶結”呢?
我從小琳的媽媽那里了解到,小琳學鋼琴好多年,快要考八級了。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恰逢學校準備舉行兩年一度的藝術節(jié),我靈機一動:我們班何不舉行一個班級音樂會?班上參加鋼琴、小提琴、薩克斯、架子鼓等藝術班的同學不在少數(shù),即使沒參加,我校的葫蘆絲教學已普及,每個學生都有上臺的機會。我的想法是,在全員參與的原則下,讓小琳自然融入班級活動。
我提前三周通知學生,讓學生自動報名與排練,沒報上的同學就參加葫蘆絲合奏。小琳在媽媽的支持下勇敢地報了鋼琴獨奏,我悄悄地松了一口氣。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在主持人詩意的開場白下,音樂會在階梯教室順利舉行。鋼琴曲、古箏合奏獨奏、薩克斯、吉他合奏、塤……輪番有序地上場。很快到了小琳,只見她的手指像蝴蝶一樣在琴鍵上翩翩起舞,把大家看呆了,聽呆了。一曲終了,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小琳的臉紅紅的,帶著一股羞澀與喜悅。結束后,我還為每個節(jié)目的演員拍了照片,并做成美篇,特別表揚了小琳。這次班級音樂會后,小琳的桌子前經(jīng)常圍一些同學,他們一起討論鋼琴,討論課后興趣班。小琳的微笑漸漸多起來了。
表演的熱度沒過去多久,我又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小琳走得更遠呢?
小琳還有一個特點——愛讀書,我決定從這再打開一個突破口。
剛好有朋友在韶關乳源山區(qū)支教,經(jīng)朋友牽線,我們與山區(qū)學校溝通后,開展了“一本書,一封信,兩座城”的活動:寫一封信介紹自己和書,夾在書本里送給山區(qū)的孩子。因為之前有了解,有傾訴的欲望,所以孩子們的語言、構思、書寫都非常用心。小琳的眼中閃著異樣的光芒,似乎有了隱隱的期待,我微笑著鼓勵她。
一周后,孩子們都帶了作品,小琳推薦的《城南舊事》,溫情而自然,一看就是對書很熟悉了,推薦的理由很充分,語言也很真誠。我在班上讀了小琳的信,同學們都驚訝于她的文筆,投去贊許的目光。那天,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有49人,對方班級有50人,需要一名同學多寫一封信,多準備一本書。小琳第一次勇敢地舉了手,我把機會給了她。想不到,第二天信與書都安靜地躺在了講桌上,同學們又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小琳笑了。
書和信寄到山區(qū)不久,我們就收到了對方孩子的回信,有感謝的話,有對書的討論,有介紹地方特色的……孩子們激動滿滿,快樂滿滿。而小琳在這次活動中收獲了自信——對自己才華能力與品德的認可。自此,小琳臉上的笑容多了, 課堂上也敢舉手了。
在這些活動中,小琳找到了那個使她挺起胸膛的“蝴蝶結”——有了成功的體驗,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在這樣的平臺中,她被點燃了,慢慢找到最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