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國內音樂教育領域需求的不斷提升,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模式與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因此,各大高師院校以及高職院校紛紛開設了獨立的音樂專業(yè),極大程度地促進了高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專業(yè)院校中尚屬冷門專業(yè)的大提琴專業(yè),在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進程中不斷擴展自己的隊伍、明確自己的定位,為社會輸送了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本文以高職院校大提琴專業(yè)的情感教學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對廣大大提琴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提琴;情感教學;演奏
0 前言
我國的專業(yè)大提琴教育真正意義上于1927年開展,作為我國首所專業(yè)音樂院校的上海國立音專,課程設置與學制內容等方面大都模仿西方模式,推開了國內大提琴音樂教育的大門,至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專業(yè)化。目前,國內高校中的大提琴教學多以技巧性教育為主,基本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為輔,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卻忽視了情感教學對于大提琴演奏的重要價值。
1 高職大提琴情感教學的重要價值
作為弦類樂器的大提琴,撥弦之后的后續(xù)音并無較為鮮明的特點,但撥弦所產生的弦的振動會導致樂器在演奏時的音色發(fā)生變化,音色、音高的差異能夠讓大提琴表現出不同節(jié)奏、層次以及情感的音樂。對于一名合格的大提琴演奏者而言,成功地詮釋一部作品除了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作為依仗之外,還要能夠通過演奏來表達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對于生命的感悟,這會在作品原有的情感上賦予其二次生命,這種情感表現力能夠讓欣賞者更好地融入作品,與音樂產生共鳴。
高職院校是學生走向職場前的一道門檻,也是塑造學生人格、品行的重要階段,情感教學的合理開展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積極健康人格的有效方式。教師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來進行情感教學,始終以愛來用心教學,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同時,教師在技巧性教學之后還應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意識以及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音樂是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的藝術,它能夠讓欣賞者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或產生共鳴,技巧是呈現美的手段,呈現音樂的美是表演的終極目標。教師通過情感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感與享受,真正熱愛演奏、熱愛音樂,能夠為其未來的職業(yè)生涯打下基礎,在教學中將這種情感傳遞下去,可促進全民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2 高職大提琴情感教學的具體途徑
2.1 提升學生的美感意識
音樂表演從美學層面而言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即表演者將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表達,因此,情感體驗是最重要的美感要素。這種美感意識能夠讓演奏者投入音樂、熱愛音樂,從而引導欣賞者充分認識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的美。誠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美感是有所不同的,這就需要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廣泛聆聽,學習如何辨別。例如,德國音樂家巴赫的音樂作品中和聲的多彩變化是其最大的特點,因此,學生在演奏其作品時應著重培養(yǎng)和聲的美感意識??梢赃x擇多聆聽他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其管風琴作品,從中感受和聲色彩的變化所帶來的音樂魅力。演奏者個人的美感意識能夠賦予演奏張弛有度、音色婉轉、靈動多變的色彩,能夠讓音樂更具形象性。除技巧性訓練之外,教師還應重視音樂理論知識的教授,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與內涵。
2.2 加強學生的演奏技巧
想要提升學生演奏的情感表現力,高職教師應在提升自身專業(yè)技術能力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感悟,從技術教學入手,在加強學生演奏技巧的同時融入情感教學。首先,技術是大提琴表演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引導他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理解作品。大提琴演奏是通過手指與琴弦、琴弓的完美、準確配合來完成的,學生只有充分認識作品,才能細致掌握手指的力度、速度等技巧。其次,應提高學生文化藝術修養(yǎng)水平,不斷涉獵各類優(yōu)秀文化藝術作品、音樂作品,提升自身的藝術品位。同時,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演出機會,幫助學生積累演奏與表演經驗,讓他們有更多機會獲得音樂的情感體驗,豐富其內在的情感世界,以保證其在演奏作品時才有更多的情感來源作為支撐。
3 結語
演奏大提琴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對于演奏者而言,技巧的學習與訓練是保證演奏的前提條件,沒有技巧是無法表現作品的,但技巧并不是全部,更不是學習演奏的終極目標。一名優(yōu)秀的大提琴表演者與同一領域人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他不但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而且具有敏銳的美感意識以及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這些能力賦予其音樂內涵與深度,表演更具藝術魅力。隨著人們藝術品位的逐漸提升,人們對于大提琴演奏者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適應市場的變化與需求,高職院校的大提琴教師應立足當下,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結合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大提琴人才。
參考文獻:
[1] 常江.關于提高藝術院校大提琴演奏音樂表現力的思考及建議[J].北方音樂,2019(02).
[2] 陳瓏.論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現力的提升策略[J].黃河之聲,2018(11).
[3] 李天發(fā).對提高大提琴演奏音樂表現力的思考和建議[J].戲劇之家,2017(14).
作者簡介:張沁薇(1985—),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