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波 曹 衛(wèi)
廣東省海水浴場救生員職業(yè)現(xiàn)狀調查*
韓海波 曹 衛(wèi)
(廣東海洋大學 體育與休閑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運用實地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從文化程度與年齡、屬地情況、專兼職與培訓證書、身體素質訓練、相關救生技能和器材使用、工作時間和方式等方面,對廣東省12所144名海水浴場游泳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海水浴場救生員隊伍文化程度偏低,年齡普遍較高;屬地來源單一,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救生員隊伍缺乏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和穩(wěn)定;多數(shù)救生員缺乏海浪救生器材的學習和身體素質訓練意識。
救生員;現(xiàn)狀;調查
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中,由于馬來西亞檳城香格里拉金沙酒店的沙灘瞭望救生員的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揮起紅旗警告公眾,關閉海灘,扮演了關鍵角色。事后,大馬旅游部要求全國熱門海灘均設立瞭望臺??梢哉f,只要秉持游客安全至上的理念,海浪救生員一定會成為海灘上的偶像。2007年11月,游泳救生員成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向社會發(fā)布的新職業(yè)之一。2008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職業(yè)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組織申報的《游泳救生員國家職業(yè)標準》。目前在我國絕大部分省市已經開展了救生活動,工作范圍由靜水救生逐漸向自然水域救生拓展,在培訓體制、管理體制、競賽體制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現(xiàn)階段我國水上救生員的培養(yǎng)類型相對比較單一,基本局限于游泳池救生員培訓,缺乏自然水域救生員的培養(yǎng)。尤其類似廣東省這種有著豐富海洋資源的沿海城市,自然水域救生中的海水浴場救生就顯得尤為重要。相比靜水而言,海洋的環(huán)境更具有復雜性和突發(fā)性;發(fā)生溺水的生存時間也更有限,救援難度較大等特點。2002年5月在廈門舉辦了第一期的海浪救生員培訓班 ,培養(yǎng)了第一批的海浪救生員 ,從而改變了按游泳池救生員培養(yǎng)模式來培養(yǎng)海浪救生員的現(xiàn)狀。
廣東省在現(xiàn)行的職業(yè)標準規(guī)定中,只限于游泳池的靜水救生,沒有對海水浴場救生員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合格的海浪救生員首先必須是合格的靜水救生員,其次要繼續(xù)學習與此相關的海浪救生技能和理論知識。海浪救生員是國內水上救生的新領域 ,也是今后發(fā)展的重點。本文針對海水浴場海浪救生員的特殊性對相關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抽取廣東省9個沿海城市,12所海水浴場144名海水浴場救生員為研究對象,
1.2.1 問卷調查法
對廣東省9個沿海城市,12所海水浴場144名海水浴場救生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44份,回收有效問卷136份,回收率94.4%。
1.2.2訪談法
訪談了解廣東省海水浴場救生員的工作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1.2.3文獻資料法
查閱1999-2017年所出版的各類相關書籍、論文及報紙等文獻資料,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表1顯示,被調查的海水浴場救生員中,比例最高的是初中文化程度為89.7%,僅2人是大學畢業(yè)。顯然廣東省海水浴場救生員隊伍的文化程度較低,缺乏有較高職業(yè)教育和體育素養(yǎng)的高級人才。海水浴場區(qū)別于游泳場館的最大特點是離市區(qū)較遠,工資待遇相對較低,生活條件較市區(qū)差,每年適合游泳時間較短、季節(jié)性強,無法常年開放等原因,難以吸引年輕和高素質人員,各企業(yè)一般以當?shù)鼐用窕虼迕駷橹?。因此,游泳救生員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文化素質較低的另一負面影響,救生員文化較低,自學能力欠缺,與外界交流少,難以較快提高工作能力,造成各海水浴場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
表1 海水浴場救生員文化程度調查
情況大學中學初中以下 人數(shù)212122 統(tǒng)計1.4%8.8%89.7%
表2 海水浴場救生員年齡情況
年齡<2526~45>45 人數(shù)124084 統(tǒng)計8.8%29.4%61.7%
在海水浴場救生員這一職業(yè)中要求,救生員不僅需要嫻熟的救生技能、豐富的救援知識,還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狀況和體能,在預見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同時,能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快速地采取合理的救援措施。由表2顯示受調查的12所海水浴場中:45歲以上從事海水浴場救生員的人群占總人群61.7%,26~45歲占29.4%,年齡普遍高于游泳池救生員。年齡偏大的后果是面對自然水域復雜和艱苦環(huán)境,救生員在體能上會存在欠缺,最終影響救援效率。
調查發(fā)現(xiàn),61.8%救生員來自附近所屬地的村落鎮(zhèn)鄉(xiāng),以游泳場所所在地村民為主,外地人員只占38.2%。從事救生工作人員來源單一,其原因是:第一、多數(shù)海水浴場地處僻遠地方,遠離城市,日常生活較為單調枯燥;第二、當?shù)亟洕l(fā)展緩慢,吸引不了外地的救生人員的加入;第三、海水浴場開放的季節(jié)性較強,招聘當?shù)厝俗骶壬鷨T,方便減少淡季時救生員經費的支出,但這些狀況容易造成海浪救生知識的傳播與交流。特別是在相對貧困落后、基礎教育薄弱的偏遠海水浴場,自然條件制約了高素質的救生員人員加入。面對復雜多變的海水浴場救援與安全維護,各地救生員現(xiàn)狀難以滿足社會對自然水域安全的工作要求。
表3 海水浴場救生員專兼職與培訓證書統(tǒng)計
專兼職證書 專職兼職無證初級中級高級 人數(shù)8757419850 百分比64.4%39.6%28.5%68.1%3.4%0
表3顯示,海水浴場專職救生員僅87人,占60.4%,而兼職救生員多達57人,占39.6%。訪談了解到,海水浴場與游泳場館相比,營業(yè)時間要少,經營單位培訓和儲備數(shù)量眾多的專業(yè)救生員十分困難,通常是在游泳旺季時聘請一些熟識水性的漁民或讓酒店服務生和管理人員、甚至還有后勤員、保安人員等充當救生員。
表3顯示,在參加培訓的救生員當中持中級證書者僅5人,占6.9%,持初級證書者占54.2%;存在28.5%無資質的救生員。表明廣東省海水浴場救生員以初級資格為主,無高級救生員,高級人才相當緊缺。
走訪中了解到,由于海水浴場的特殊性,對救生員要求較高,除了靜水救生技能,還要熟悉海域中的施救技能與方法,了解潮汐的特點和海域情況。但現(xiàn)階段相應自然水域救生的培訓十分的缺乏。除極少的合資賓館有能力參照國外標準進行較規(guī)范的在崗培訓學習外,各地從事救生工作人員從業(yè)知識、技術主要來源于口耳相傳,部分來源于船舶持證人員救生培訓、新聞媒體等渠道。
為了切實保障參加游泳活動人員的人身安全,2008年游泳救生員《國家職業(yè)標準》已通過國家審定,救生員須經省鑒定站培訓考核合格,獲國家等級救生員證書后才能持證上崗。在國家頒布的《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和廣東省地方政府制定的《廣東省海濱游泳場安全管理規(guī)定》都提到救生員須經所在地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培訓并取得國家執(zhí)業(yè)資格證書方能上崗。但廣東省尚未開設相關海浪救生的培訓,只有國家體育行業(yè)特有工種職業(yè)技能鑒定站頒發(fā)的靜水救生證書?,F(xiàn)在有經驗的海浪救生員在不斷減少,能夠留下的救生員精力有限,無法顧及到浴場的所有范圍,大大影響救援和監(jiān)管效果。不少海水浴場不重視培訓和配有資質的救生員,法律意識淡薄,抱有僥幸心理,實屬對游客安全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大多數(shù)兼職的救生員干了幾個月就辭職,根本的原因是職業(yè)缺乏吸引力;工作壓力大,工作環(huán)境惡劣,待遇較差等問題,救生員沒有歸屬感。
在相鄰的香港和澳門卻探索出自己的路子。1956年香港就成立了拯溺總會,它是一個非政府的志愿組織,年滿14歲的小孩就可以參加總會的資格考試。取到相關的資格證,不僅可以幫助別人,拯救生命,還可以在假期到海水浴場兼職當救生員。
表4 救生員連續(xù)工作時間情況
每次連續(xù)上崗時間2小時2-4小時4-8小時以上 人數(shù)437526 統(tǒng)計29.8%52%18%
廣東省各海水浴場救生人員的上崗工作制度有各種各樣的形式。由表4看出廣東省海水浴場大多數(shù)救生員的工作時間太長。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一是浴場是按救生員工作的時間支付費用的,救生員為獲得更高的報酬持續(xù)工作;二是海水浴場普遍缺少救生員,為保證場地有救生員,必須要求救生員長時間連續(xù)工作。三是每天海水浴場要根據(jù)潮汐時間對救生員工作進行安排;四是節(jié)假日客流量的影響。由此說明救生員工作方式無法所依,各行其事。因此加強救生員工作時間科學化,杜絕長時間疲勞工作的現(xiàn)象,是今后相關部門加強安全工作的其中之一。
自然水域的工作環(huán)境特點:每年合適公眾游泳的日期較少、季節(jié)性強、游客多、區(qū)域廣、多數(shù)工作環(huán)境較惡劣;同時在公眾假期及暑假期間開放時間較長,中間無法分場次開放,因此自然水域游泳救生員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
在救生員值班工作中,基本是炎熱的夏天,氣溫較高。長時間的工作容易造成救生員注意力不集中、體力透支;一旦遇上意外事故發(fā)生,容易造成工作失誤,給社會及公眾帶來不良后果。在我國只規(guī)定靜水救生員一次上崗的工作時間不要超過1.5小時,連續(xù)2次上崗之間最少間隔0.5小時。對自然水域的救生員卻沒有規(guī)定。在國外許多地方會限定游泳救生員在自然水域連續(xù)值班的最長時間每次不超過兩小時。因此為了達到嚴格的監(jiān)控準則,海水浴場救生員必須實施崗位輪替制度。
表5 海水浴場救生員身體素質訓練情況
有偶爾沒有 人數(shù)352188 統(tǒng)計24.3%14.5%61.1%
表5顯示,24.3%的海水浴場救生員有經常性的進行身體素質訓練,他們普遍比較年輕,時間充裕,精力旺盛。而61.1%救生員不進行身體訓練。調查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工作時間長,強度較大,沒有精力再進行運動。其次,沒有身體素質訓練的意識,認為無所謂,對自己體能過于自信。海水與靜水救生不同,除了救援距離較遠,同時還會受到海水環(huán)境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海浪和潮水等。因此各國對救生員都十分重視自我安全體能訓練,英國還有專門的身體訓練的課程,并且制定了一定的標準。救生員只有注重身體素質的訓練,才能提高實踐操作中的自我保護能力 。
2009年8月22日下午4時,一名18歲的汕頭打工仔在廣州南沙濱海泳場游泳時不幸溺亡。盡管泳場配備有救生員,從發(fā)現(xiàn)溺水到呼救、尋找救生員,前后花了12分鐘。從海中運到岸邊的搶救室進行搶救整個過程持續(xù)近30分鐘,救援過慢,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海水浴場救生員區(qū)別于游泳池救生員,除要通過國家職業(yè)資格考核的靜水救生內容,還要有特殊的海浪救生技術和技能。對救生器材熟練掌握并熟練應用是每個合格的救生員所必須具備的。例如沙灘跑、水中跑、避浪泳姿、水中肩背運送等。海浪救生員除掌握各種跑與游動的技術外,熟練掌握水中救生板、救生浮標、蛙鞋、救生艇、絞繩機、救生繩和套帶,以及潛水技術等等都十分必要。當溺水事件發(fā)生時,在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下利用這些救生器材和技術對于保護自己,挽救溺水者生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表6 救生員對救生器材掌握程度
熟練掌握 基本掌握 不熟悉 人數(shù)264672 統(tǒng)計18%31.9%50%
調查發(fā)現(xiàn),救生員中能熟練掌握及熟練運用救生器材者僅占18%,基本會應用者占31.9 %,不熟悉者占50%。這主要和海水浴場救生員流動性較大,造成企業(yè)單位對此進行相關培訓和學習失去動力和信心有關;其次個別救生器材投入較大,使用頻率低,保養(yǎng)成本較高,也使企業(yè)單位不愿資金投入,或購置后只做擺設,應付相關上級部門檢查,這些也是造成救生員學習和熟練救生器材的阻礙因素。調查還發(fā)現(xiàn)許多海水浴場救生員至今還認為“老三件”(救生圈、哨子、旗子)是最實用的,對一些新救生器材從未進行學習。如最簡單的救生浮標,因其便于攜帶,在救生時可快速游進,從1999年首屆全國救生錦標賽開始推廣應用,但至今在個別海水浴場仍未見使用??梢?,我國的救生課程中對先進的救生設備使用方面的培訓應有所改變。
3.1 海水浴場游泳救生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普遍高于游泳池救生員,面對自然水域復雜和艱苦環(huán)境,影響救援效率,造成海水浴場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
3.2從事海水浴場救生人員來源單一,缺乏高素質的救生員人材的加入,影響海浪救生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障礙,難以滿足社會對自然水域安全的工作要求。
3.3 海水浴場的救生員隊伍缺乏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和穩(wěn)定。缺乏相關海浪救生的職業(yè)培訓,救生員沒有職業(yè)歸屬感。3.4海水浴場工作環(huán)境惡劣、季節(jié)性強、游客多、救生區(qū)域廣、公眾假期開放時間較長,造成救生員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
3.5由于工作時間長,強度較大;同時對自己體能過于自信,造成海水浴場救生員缺乏沒有身體素質訓練的意識。
3.6海水浴場救生員對相關特殊救生器材訓練程度不高;除了由于救生員的流動性強之外,企業(yè)對救生器材投入較小,成為救生員學習和熟練救生器材的阻礙因素。
[1] 方千華,梅雪雄.國內外大眾游泳救生員培養(yǎng)體制的比較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3.
[2] 教材編寫組.中國游泳救生員培訓教材(試行)[C].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編印,1999:1-8.
[3] 吳誠.南京市部分游泳場所救生員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5):89.
Survey to the Status Quo of Lifeguards of Bathing Bea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N Haibo, et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Guangdong, China)
2015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GD15CTY01)。
韓海波(1974—),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水上運動。
曹衛(wèi),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濱海體育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