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察是科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學生獲取知識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的關鍵階段,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式方法,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通過觀察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低年級;科學教學;觀察力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3-0047-03
【作者簡介】李強,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中心小學(南京,211121)教師,一級教師,江寧區(qū)科學學科帶頭人。
觀察力是人們認識、辨別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低年級學生具有觀察的熱情,但他們缺乏觀察的方法和能力,觀察隨意且無規(guī)律。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采用適當的方法,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有效觀察,提高其觀察力。
一、合理選取觀察目標,制訂觀察計劃
科學課中的觀察力是指學生對事物的有意感知能力,不同于單純的直覺感受,它強調學生的綜合感知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限,在觀察時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且難以長時間地細心觀察,所以他們常常會出現觀察順序混亂、觀察記錄與交流內容不符、觀察不全面、觀察與分析思考脫離、觀察描述無序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選取主題新穎、色彩鮮明、貼近生活、符合認知水平和能力的觀察目標,這有利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觀察對象之上,進而完成觀察任務。
在確定觀察目標,進行觀察之前,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制訂觀察計劃,這樣學生才能成功地捕捉到觀察目標的特征。
如在新編蘇教版《科學》一上《做個小偵探》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雪地上的腳印”。這幅圖比較抽象,所給的信息比較少,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觀察,學生得到的信息會比較少,大體只能說出兩種腳印說明有兩種動物等比較淺顯的觀察結果。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在一開始就幫助學生制訂觀察計劃,即讓學生明確我們要干什么,為什么這么干,這么干我們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觀察計劃如下:我們要觀察什么;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它們;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個故事可能有什么樣的結局。有計劃才會有產出。有了明確的觀察計劃,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升。
二、結合低年級學生特點,教授正確的觀察方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奇事物,但又不夠耐心,觀察時不善于比較,缺少分析思考。鑒于此,教師要教會他們觀察的方法。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常用的觀察方法如下。
按順序觀察,即讓學生先觀察事物的整體形狀、顏色等,再觀察各個部分的特點。如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一下《多姿多彩的植物》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整體觀察植物的形態(tài),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植物的各個部分,如:樹皮、樹葉、樹干、花等。教師指導學生采用先總后分的觀察方法,看清事物的本質屬性,完成觀察任務。
按時間觀察,即讓學生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觀察,如觀察太陽或某一動物時可以選用該方法。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一上《樹葉變黃了》時,學生就可以按照時間順序觀察銀杏葉是如何變黃的。
按方位觀察,即按照從左向右、由上到下、由近及遠等方位順序進行觀察。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二上《明亮與黑暗》時,學生就可以用由近及遠的方法來觀察光斑的變化。
結合比較觀察,即將兩種或多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觀察。如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一下《沙子與黏土》時,學生可通過看、按、捻等方法,比較干沙子和干泥土的不同性質。
在觀察時,教師要與學生一同觀察,如此,學生在觀察時便可以模仿、借鑒教師的觀察方法,在遇到困難時也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
三、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提升觀察素養(yǎng)
在觀察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看和聽,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想象。低年級學生在認真觀察后,總會對觀察的事物留有印象,而在形成印象時,自然會對觀察到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思考。低年級學生將觀察和思考相結合,才會將新獲取的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也才會有真正的收獲。
結合已有知識進行觀察,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常用方法。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二下《磁鐵的吸力》時,學生知道磁鐵可以吸鐵,此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感受磁鐵的吸力,學生將磁鐵慢慢靠近回形針,觀察吸住回形針時磁鐵的位置。學生通過觀察知道磁鐵可以隔著空氣吸鐵,這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磁鐵隔著其他物體也可以吸鐵嗎?
低年級學生知識量較少,他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比較片面,教師讓他們一邊觀察新事物,一邊與已經觀察過的事物進行對比,學生的思維就能被激活,他們也就會逐漸養(yǎng)成用聯系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從而更準確地了解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一下《鹽和糖哪兒去了》時,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知道鹽和糖放入水中會消失不見,本節(jié)課學生將鹽、紅糖、沙子和面粉放入水中并攪拌靜置,觀察對比不同固體放入水中所產生的現象,明白鹽和糖會不見,而沙子和面粉會沉到水底,進而知道“溶解”這一概念。
讓學生帶著目的進行觀察,也會促使他們在觀察中不斷思考。在教學《多姿多彩的植物》時,學生觀察幾種植物,并思考他們是有生命的嗎?怎么來確定它是不是有生命的,它會動嗎?植物是有生命的,它會長大、會開花,還可能會結果,這些學生在觀察時都會思考。
當然,在觀察時,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觀察時間,并保證其思考不被打斷。
四、寫科學觀察日記,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重、愛觀察,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要保持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撰寫科學觀察日記的方法??茖W觀察日記不同于觀察記錄,學生的思維不受觀察記錄內容的限制,學生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對什么感興趣都可以寫。在教學新編蘇教版《科學》二上《數星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不同地方夜晚的星星,并寫觀察日記,而寫日記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
學生在寫科學觀察日記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學生可以寫自己的觀察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思考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更有效,在觀察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還可以觀察哪些內容等。低年級學生寫作水平不高,教師不能要求學生觀察日記寫得多么精彩,而是要注重觀察細節(jié)的記錄。教師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科學觀察日記,提升他們的記錄能力,避免觀察日記千篇一律,且要讓學生明白,寫科學觀察日記不能憑空想象,一定要真實記錄觀察信息。
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的最好階段,教師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結合他們的身心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幫助他們選取恰當的觀察目標,制訂科學的觀察計劃,并引導其在記錄觀察結果和書寫觀察日記時積極思考,進而不斷提升觀察能力。
【參考文獻】
[1]薛銀鳳.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J].小學教學參考,2013(9):37-38.
[2]葛微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