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利他行為是指一種自愿且不求他人回報的助人行為,對于維護社會生活的和諧穩(wěn)定有重要意義。文章研究現(xiàn)階段中學生群體中利他行為的總體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較為翔實且可供參考的資料。本研究表明,中學生群體的利他行為程度屬于中等水平,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兩個因素對利他行為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8-0017-02
利他行為是指一種自愿且不求他人回報的助人行為,對于維護社會生活的和諧穩(wěn)定有著重要意義。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是國家的主人,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價值觀念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人才。筆者在本文中探究現(xiàn)階段中學生群體中利他行為的總體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較為翔實且可供參考的資料。本研究表明中學生群體的利他行為程度屬于中等水平,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兩個因素對利他行為有顯著影響。
一、利他行為概述
當前,我國正經(jīng)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轉(zhuǎn)型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錯綜復雜的社會轉(zhuǎn)型會使部分人的價值觀發(fā)生明顯變化,進而影響其利他行為。研究中學生的利他行為,對于改進教育策略,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利他行為是一種自愿的不期望他人回報的助人行為,它屬于一種高水平的親社會行為。社會信任則是人們在社會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種交往態(tài)度、心理預期與價值判斷。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有很多,社會信任是其中之一。社會信任與利他行為均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這兩方面的理論研究對于促進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培養(yǎng)社會信任感和利他心理。本研究著重就中學生群體中的社會信任度與利他行為進行相關研究,以期為促進個體利他行為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實證支持,拓展利他行為與社會信任的研究范疇。
二、研究設計
1.研究目的
(1)了解中學生群體社會信任的總體水平以及對不同群體和組織機構(gòu)等的信任狀況。(2)了解中學生群體利他行為的總體情況以及利他行為不同維度的狀況,為尋找促進中學生產(chǎn)生利他行為的方法提供途徑和實證支持。(3)驗證社會信任是否和性別、來源及是否為獨生子女三個因素相關。(4)驗證利他行為是否和性別、來源及是否為獨生子女三個因素相關。(5)驗證中學生的社會信任和利他行為的相關性成立與否。
2.研究內(nèi)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現(xiàn)階段中學生群體的總體利他行為水平以及利他行為不同維度的狀況,為尋找促進中學生產(chǎn)生利他行為的方法提供途徑和實證支持。筆者通過實際觀察找到性別、來源和是否為獨生子女三個因素,重點研究這三個因素是否會對中學生的總體利他行為產(chǎn)生影響。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筆者編制的問卷搜集數(shù)據(jù),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測量被試的利他行為程度。針對問卷收集材料的不足,筆者抽取一些學生進行訪談,對研究內(nèi)容進行深入了解。
通過分層抽樣,筆者在靖遠縣第六中學的三個年級中隨機抽取五個班,并在每個班隨機抽樣抽取21名學生作為被試,共選取105個中學生做樣本。
運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本次研究嚴格按照抽樣方案開展,共發(fā)放問卷105份,收回有效問卷98份。有效問卷的答卷者中,男生54人,女生44人;來源為城市的人數(shù)有40人,來源為農(nóng)村的人數(shù)為58人;獨生子女32人,非獨生子女66人。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測量被試的利他行為程度。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指數(shù)或總加量表的一種特定形式,由一組對某事物的態(tài)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一般采用五點量表,即回答者的回答不是簡單地被分為“同意”與“不同意”兩類,而是分成類似“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由于答案類型增多,可以比較清楚地測量人們在態(tài)度上的差異。在本研究中,每一題有五個選項,利他行為程度最高的選項得1分,利他行為程度最低的選項得5分,其他程度的選項得分為1分~5分。共有10道題,總分在10分到50分之間,分數(shù)越低則說明利他行為的程度越高。
三、中學生利他行為的分析
1.中學生利他行為總體水平與其他因素的關系
調(diào)查顯示,非獨生子女利他行為總分為23.38,獨生子女利他行為總分為25.34,這說明中學生群體中非獨生子女的利他行為程度高于獨生子女。運用Person積差相關法對所有被試的利他行為總得分與是否為獨生子女進行相關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是否為獨生子女與利他行為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男生的利他行為總分高于女生,說明女生的利他行為程度高于男生。運用Person積差相關法對所有被試的利他行為總得分與性別進行相關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性別與利他行為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2.中學生利他行為的四個維度
人的利他行為,有以下幾個維度:一是純度,二是頻度,三是程度,四是廣度。
利他行為的純度,考察被試會在哪些情況下幫助別人。如樣本中75.5%的被試選擇“代價在可承受范圍內(nèi)就會幫助他人”,98%的被試選擇“只要對自己沒有壞處就會幫助他人”,只有2%的被試選擇“只要對自己有好處就會幫助他人”和“只有對自己有很大好處時才會幫助他人”。這說明中學生利他行為的純度很高,大部分被試愿意為了幫助別人付出一定的代價,只有極少數(shù)被試在幫助他人時有利己動機。
利他行為的頻度,考察被試幫助他人是經(jīng)常為之還是偶爾為之。調(diào)查表明,有96.9%的被試“經(jīng)?;蚺紶枎椭恕保挥?.1%的被試“很少或從不幫助他人”。這說明樣本的利他行為頻度較高。
利他行為的程度,考察被試愿意為幫助別人付出到何種程度。如選擇“愿意為救助他人獻出自己生命”的被試有3.1%,選擇“為了資助貧困學生自愿過得一貧如洗”的有5.1%,選擇“假期支教偏遠小學”的有38.8%.
利他行為的廣度,考察被試愿意幫助什么樣的人群。如選擇“無論是誰都可以”的被試為21.4%,61.2%的被試選擇“于我無害的人”,9.2%的被試選擇“能從對其幫助中得到好處的人”,只有1%的被試選擇“只有極為親密的人”。樣本中大部分被試的利他行為廣度都是較廣的,愿意幫助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人。
四、討論
本研究對中學生的總體利他行為水平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中學生總體利他行為水平的平均得分為24.36,處于中等水平。
研究發(fā)現(xiàn),是否為獨生子女對利他行為有顯著影響。原因可能是非獨生子女從小和其兄弟姐妹一起長大,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到了如何更好地和別人相處,懂得互幫互助。而獨生子女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長輩過于寵愛,容易形成冷漠、自私的特性,對他人的痛苦與苦難難以感同身受并提供幫助。雖然獨生子女在社會中獨立意識強,認識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部分獨生子女對家庭、父母過度依賴,由此而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思考。
同時,性別因素也對利他行為有顯著影響,女生的利他程度高于男生。此結(jié)論可以用性別社會化的相關理論來解釋。男性和女性的性別角色不是天生的,除了生理性別的差異之外,后天的個性和行為方面的差異、智力的差異、成就方面的差異等都是社會塑造的。不同的文化會對不同性別的人有不同的社會期待。如男性要勇敢、聰明、成功,女性要善良、賢惠、溫柔。女性受性別社會化影響,竭力使自己符合社會期待。社會要求女性要善良,于是她們更樂意幫助別人,展現(xiàn)自己的善良品質(zhì)。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來源是城鎮(zhèn)還是農(nóng)村對利他行為沒有影響。
參考文獻:
[1]李煒.碩士研究生網(wǎng)絡利他行為的量表適用性及其與道德判斷間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劉巍巍.將利他行為培養(yǎng)滲透到教育過程中[J].遼寧教育,2016(18).
[3]鄧婕,楊淑萍.中學生利他行為稀缺的德育反思[J].中小學德育,2014(09).
[4]林泰,陶倩.利他行為的理論與教育研究[J].中國德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