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亮 黑龍江省伊春市金林區(qū)第四中學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歷史悠長、博大精深。如今青少年身體素質不高,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難以得到傳承和弘揚,其發(fā)展舉步維艱。中小學階段是培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最佳時期,青少年學生擔負著傳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因此,中小學武術教育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武術電影中除了有各種各樣的拳式之外,更有五花八門的武術器材,這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所以在課堂中加入一些武術器材十分必要;但是有些武術器材對于剛學武術不久的學生來說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所以教師一定要選取一些簡單的、安全的、適合學生的武術器材,比如:功夫扇、木劍、短棍等。
在開展武術教學之前,要刷新學生對武術的認知。首先,要截取影視作品中的經(jīng)典武術打斗場面,讓學生領略武術的藝術魅力,并且告訴學生,這種場面是不存在的,武術并沒有這么神奇。第二,截取影視作品中真實的武術打斗場面,例如《戰(zhàn)狼》中,吳京與外國人的打斗是真實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將影片后半部分播放完畢,伴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畫外音,學生在愛國情緒的感染下,會對武術有新的認知。通過上述視頻,讓學生對中華武術在軍事和國際格斗中的真實作用有直觀感受。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大家熟知的有南拳北腿、少林武當、詠春拳、截拳道、太極拳等等。每個武術門派都有自己的深厚文化,每種武術對人的體質要求都不相同。在古代,師傅在向徒弟傳授武功時要因材施教,現(xiàn)代復蘇武術文化也要考慮大學生的體質差異。中小學開展武術教學,要考慮采用大學體育課的模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質和意愿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武術形式,每種武術教學都要配置專業(yè)的武術運動員執(zhí)教,由體育教師輔助指導。當中小學武術教學做到了因材施教,也就解除了家長的擔憂,可以配合學校開展武術訓練,鼓勵學生堅持學習。
為了讓武術可以成為學生一技之長,武術校隊的學生每天下午放學都會到體育場集中訓練一個小時,他們平時的訓練強度和難度都會比上武術體育課的難度更大。每次訓練完,學生都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武術訓練很辛苦,但也能從中體驗到練武的快樂與成就。讓武術教育“走進來”,讓學生“走出去”。我相信他們在獲獎的時候是幸福的、開心的,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自我肯定。武術比賽是學生切磋武藝、增進情誼的方式之一,在比賽中能讓學生克服自己的害羞與膽怯,通過公眾表演,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敢于表現(xiàn)、敢于交流,這也為他們今后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tǒng)的學校大課間都為廣播體操,較為簡單與固定。因此我校根據(jù)一些武術基本動作,編排了武術健身操,我校編排的武術健身操與廣播體操相比,動作多樣,變化更多,鍛煉方法突破原有體操形式,能更有效地鍛煉中小學生的身體柔韌性、協(xié)調性、靈活性以及節(jié)奏感。通過武術健身操,讓所有學生感受武術文化,并且在每天的武術音樂與動作的熏陶下,學生在健身的同時又學會自衛(wèi)技能,慢慢培養(yǎng)學習武術的興趣,有助于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武術精神。學生在練習武術健身操的過程中,鍛煉了身體素質,在入門接觸武術、接納武術的過程中,對武術產(chǎn)生興趣,使其進一步從被動轉為主動地參加武術鍛煉。比如,進入武術課堂或者武術校隊、武術拓展課,進行更加系統(tǒng)地訓練。目前實施該武術操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多的家長和學生開始認同武術進課堂、校園,參加武術校隊的人數(shù)與日俱增。
武術是中國的傳統(tǒng)運動項目,真正的武術與武俠小說中的描寫有所不同,與影視中的武打場面也不同?,F(xiàn)實中的武術沒有那么神乎其神,但是確實可以增強熱的防御能力。學校要整合資源,通過學校公眾號向學生家長和社會推送武術教學、武術文化、實用武術等,矯正社會對武術的偏見。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范圍內推廣武術要針對反對意見,有針對性的進行武術常識普及,并且針對具體問題找到恰切的解決方式,燃起學生的習武興趣,優(yōu)化體育師資結構,通過大力推廣來糾正社會對武術的偏見。因為武術進校園,對學生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也具有正向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