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佳玲
(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漳州 363600)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感覺枯燥乏味。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精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等問題。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因材施教、依需定教,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感受,致力于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有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規(guī)律,做到靈活應用、舉一反三,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正處于好玩多動、思維活躍的階段,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向學生灌輸抽象的理論、概念知識,而應該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置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案例來啟發(fā)學生,幫助學生加深認知和理解,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凝聚學生的學習注意力[1]?!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興趣的支配下,學生對數學學習能夠保持更高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教學情境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先準備一些糖果,然后將一個糖果放在手里,手在背后交換位置,讓學生來猜糖果在哪個手上,由此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你是否能確認糖果在哪個手上,為什么?”接著,教師打開沒有糖果的手,提出問題:“現在你是否能夠確定糖果在哪個手上,為什么?”通過這個簡單有趣的小游戲,引出教學內容“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再如,教師可以將紅藍兩色包裝的糖果按照不同情況分別放入準備好的紙盒中,讓學生猜一猜從哪個紙盒中可能會摸出紅糖果,哪個盒子不可能摸出紅糖果,哪個盒子一定能摸出紅糖果,以此來豐富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加深學生對事件發(fā)生可能性的認識和了解。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轉變傳統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新型的課堂秩序,從而打造高效課堂[2]。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造自主、平等、互動、靈活、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發(fā)掘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讓學生主動地投入課堂教學中,進而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劃分數學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學習和認識平行線、垂線。在授課之前,教師讓學生思考用兩支鉛筆可以擺出什么樣的圖形,接著進行小組討論,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總結和補充,然后依據不同標準進行分類。學生在討論完成后,展示分類結果,教師再進行概括、分析,讓學生學習和認識“平行”“垂直”“相交”的概念。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在比較分析、綜合觀察與積極思考中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與生活實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時,教師可以從生活中選取相關的案例和素材,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掌握教學知識,鞏固學習技能,還能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更好地面對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3]。
例如,在教學“用數對表示位置”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來引導他們掌握確認位置的方法,通過聯系具體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和應用方式,使學生掌握數對表示物體位置的規(guī)律——“豎為列,橫為行”。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來展示學生的位置安排,逐步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轉化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能夠熟練地用數對的方法來描述各自的位置。
實踐是促進學生“快樂、有效”學習的最好方式。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課堂上只是“聽”講,缺少參與和實踐的機會,這使學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真正理解知識產生的原因和過程。要解決這一問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積極創(chuàng)造實踐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及交流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自主探究精神。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加強引導,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從而對所學內容有更加系統和全面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手持紅絲帶圍繞一個真實的圓形物一周,將抽象的圓的周長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圓的一周”的含義。學生在體會紅絲帶由直線繞成圓形的變換過程中,掌握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在分析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有何聯系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紅絲帶的長度,進而使他們認識圓周率的規(guī)律,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數學學科規(guī)律,因材施教、依需定教,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進而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為學生進一步地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