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利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的抽象性,不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得到快速的知識掌握,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率。問題場的合理創(chuàng)設,則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實踐來不斷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文就“問題場”的具體實踐展開討論。
隨著當今時代的發(fā)展,教育也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發(fā)展。各個學科都會影響到他們的成績,數學尤為重要,它可能會拉開學生之間的差距,有的學生可能會對數學感興趣,也有可能他們接受知識能力不足。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教師應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的學習數學。比如說:四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這一節(jié),假如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首先需要幾個物體來指引學生去更好認識,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要求學生學思結合。同時,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多提問,才能讓學生多加思考,接受更多的知識。還有一個是“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這一節(jié),老師可以先告訴基礎知識。長方形的周長是長加寬的和乘以二,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乘以四,告訴這一基本理論后,可以讓同學練習這一基礎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正方形,并通過尺子的正確測量,充分地運用正方形周長的公式來進行計算。這樣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之后,有利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正確掌握。練習之后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正方形的周長和長方形的周長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和共同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老師就是一個引導者,數學并不能一味地只聽老師講,也需要自己思考,雖說數學的答案是固定的,但很多情況解法不止一個。比如說一年級下冊的“元角分”這一節(jié),教學目標是可以自由的在元角分之間轉換。教師可以找一些模具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元、角、分。認識之后就先應該提問學生,接下來就教他們一角等于十分,一元等于十角,然后可以在這個時候提問一下同學們,一元等于多少分?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將自己購買東西時的場景,充分地運用到這一知識點的學習當中,比如可以選出兩個同學來進行對話,一位同學充當購買者,一位同學作為商店老板,讓兩位同學來進行正確的元、角、分的兌換和計算。這樣在學生進行具體操作的過程當中,又可以幫助其余學生進行知識點的了解和復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一基礎知識。在此期間,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果,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同學們,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在多加練習之后,老師可以提出更加有難度的問題。這個過程可以讓同學們自由思考,然后再小組討論。另外,也可以讓同學出題,其他同學來回答,這種方法也有利于正確認識,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效果是不理想的,也是違反新課標要求的。
除了接受理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途徑。一個高效的社會實踐可以極大地幫助提升的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因此,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在周末進行社會實踐。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一個紅燈時間內通過車輛的多少來進行統(tǒng)計,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首先讓同學們以一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共同學習。擔任不同的職責,并且將該時間段內通過車輛的具體數量進行表格式的統(tǒng)計。除此以外,一二年級會學到“方向認”這一方面的內容,老師可以先告訴同學們基礎的知識,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找同學在黑板上標識出來,剩下同學在紙上畫一下這個方位圖。等到學生完全掌握這個知識后,老師可以把孩子帶領到操場上,兩個同學一組,一問一答,一答一問,讓孩子們完全的理解這個方向,真正的能用到生活當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到課外進行正確方面的辨別。就是可以挑選其中一位同學正確地指出師生面對的方向,還可以讓學生們對此進行評價。再如,在該階段的學習過程當中也可以利用統(tǒng)計的形式。在具體的統(tǒng)計圖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老師先告訴同學們如何畫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安排同學們每天記錄身體的狀況,一星期之后同學把老師布置的任務交給同學,互相找優(yōu)點和不足,優(yōu)點互相采取不足的地方改進。把課本的知識用到生活中,不僅學習了知識,也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幫助同學們真正的交問題情境融入到了數學課堂當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總之,小學數學有效問題場的創(chuàng)設,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給學生設置有效的情境,通過設置一些形象化的問題,幫助提升學習興趣和效率。從而達到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小學數學水平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