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嬌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貴州 遵義 563100)
農村學校中,部分孩子因缺乏自信失去了許多鍛煉及展示自我的機會,長此以往,不利于他們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音樂教育有其特殊的優(yōu)越性,是其它教育不可取代的。學習音樂,除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審美情趣、增加藝術修養(yǎng)外,對其完美人格的塑造也是有其深遠意義的。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農村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1 語言激勵,維護自信。農村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比如,家庭貧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使他們成為留守兒童等原因,讓他們失去了自信。作為這些學生,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教師的贊賞與鼓勵,而教師及時抓住孩子的“閃光點”進行肯定或通過語言激勵,這對孩子的成長,尤其是自信心的樹立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1.2 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在教學中,我發(fā)現情境教學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為新課的導入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創(chuàng)設情境,要根據音樂的情緒、風格和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之內愉快的歌唱。如在教授歌曲《新年好》的時候,我在課前就將教室布置了一下,讓同學們感受到很喜慶、溫馨的氣氛。同時伴隨著《新年好》的音樂,大家一起做律動進教室,這樣同學們就能夠很快的進入教學情境,感受教學氛圍。
1.3 通過游戲,激發(fā)興趣。游戲的開展在音樂教學時確實有著重要的意義。游戲性的藝術活動,不僅使人輕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樸、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以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和學習,使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活力,更能體現出寓教于樂的價值。在教學中,運用游戲邊唱邊拍,使原本枯燥的知識傳授和抽象的音樂符號變得生動有趣,便于學生掌握。讓學生在玩中歌唱,在玩中學習,讓學生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從而減少了他們心理壓力,使他們能夠大膽的表現。
1.4 因材施教,體驗成功。我們都知道農村學生與城市的學生相比,對音樂的領悟是有差異的。那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地區(qū)差異、個性差異,制定不同的層次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大膽自信的歌唱。在教學中,對于那些已經能夠自信演唱的學生,我們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那些不敢單獨演唱但又想唱的學生,我們可以進行引導。對于那些缺乏信心、不敢唱的同學,我們要更加的關注他們,對他們放低要求,只要他們能把歌曲的節(jié)奏、音高唱準我們就要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樣分層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那么他們的歌唱興趣便會更加濃厚,歌唱的自信心也隨之樹立起來。
2.1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情感氛圍?!兑魳氛n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學活動應該是過程與結果并重,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痹谡n堂中,教師要用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消除學生對你的恐懼感。這樣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使他們喜歡上音樂課。相反,如果你的學生在你的課堂上總是覺得緊張,心情不愉快,甚至覺得有些恐懼,你說他們能積極的、主動的進行學習嗎?我想肯定不能。只有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逐漸地學生自信心也會隨之產生。
2.2 面向全體,關愛每一個孩子。《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從中收益?!?、“學生音樂能力的客觀差異,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生給予普遍的關懷和鼓勵,使他們充滿自信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對音樂特長學生應給予相應的指導,并引導和鼓勵他們關心集體的音樂學習?!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往往對那些唱歌唱得好、又會表現自己的學生特別關愛。每次演唱、表演、或者回答問題都是這些愛表現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在整節(jié)課中都像是一種“陪襯”。所以,那些愛表現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膽子越來越大、信心越來越足,而其他的孩子態(tài)度則越來越消沉。因此在課堂中我們應該多給其他孩子回答問題、進行演唱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只有反復嘗試成功的樂趣,學生的信心才會增強。讓我們用更多得愛去關心那些膽小、怕羞的孩子,消除他們消極的心理,使他們走進音樂的殿堂,從而熱愛音樂,能夠自信的歌唱。
音樂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個人在交往和集體活動中的威信越高,其自信心就越強,反之則自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支持學生正常的交往,讓學生在交往與集體活動中了解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比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或實踐活動;又如,開展競賽,看哪個小組唱得最棒?表演、創(chuàng)編得最棒?這樣既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參與,又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總之,我們要相信農村的學生也是有發(fā)展?jié)摿?、發(fā)展差異、發(fā)展前景的,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學會用“放大鏡”找到孩子的“閃光點”,讓缺乏自信的學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信的支撐點,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讓自信的光照亮農村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