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娟
(河南省商水縣教育體育局基礎教育教研室 河南 商水 466100)
傳統(tǒng)的語文課程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豐富性、趣味性,忽略了學生群體的學習感知感受。為此,與時俱進的更新語文教學,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才能不斷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水平。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群體對語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學習可劃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兩種形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其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越加明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樂于自主的研究、思考學習主題,圍繞學習主題與教師和同伴積極的展開交流。而被動學習則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參與欲望,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存有較為明顯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教學實踐表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產出效益,與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密切相關。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熱愛語文課程,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則學習過程事半功倍,成效良好;與之相反,被動學習則容易導致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過程舉步維艱,而教師的教學工作也變得阻礙重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群體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學會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并以此掌握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需要一定的引子或契機,而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為出發(fā)點,由淺入深,以點及面,可起到良好的“點燃”作用。持續(x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展開互動,尊重學生,構建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善于從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及課堂反饋中汲取有用信息,靈活的調整課程教學,從而保障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性和多元性。
創(chuàng)新是二十一世紀的時代主題。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法,摒棄傳統(tǒng)僵硬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翻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創(chuàng)造于生活。創(chuàng)新語文課程教學手法,需循其本,從生活的角度入手,尤其是與學生緊密關聯(lián)的生活事物和生活場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入生活元素,以學生所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場景為課堂教學的起點,對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習和認知的過程,是人體通過感觀感受,如視覺、聽覺等獲取外界信息后傳導至大腦。大腦在接收陌生信息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如甄別、整理、刪除、歸類等對陌生信息展開處理,最終消化陌生信息,使其成為人體知識儲備的組成部分。為此,不難發(fā)現(xiàn),學習的過程具有逆向性,與人體“趨利避害”的本能背道而馳,而所學習的知識越陌生,難度越大,逆向性就越加強烈。從學生生活角度展開教學,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盡可能降低學生對陌生知識與信息的排斥感、抵觸感,降低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阻力?,F(xiàn)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社會生產及運行發(fā)展了重大轉變??茖W技術在推動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也為教學工作帶來了眾多便捷的輔助性教學工具。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即組成了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而現(xiàn)代教學工作中,教師可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并借助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變僵硬為生動”的功能體現(xiàn),拓展、豐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
古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教師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語文屬于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語文課程的標準體系要更為寬泛一些。語文沒有標準答案,而這在另一側面也反應出語文課程的切入點與歸結點更具有自由性、發(fā)散性和靈活性?;诖?,語文課程的備課工作反而更需要加以重視,也只有實現(xiàn)高質量的備課工作,才能保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游刃有余。高質量的備課工作,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文本。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單方面認為教材文本的知識點較少,因而難以起到豐富課堂教學的作用,而在備課過程中將重心放置于他處。事實上,小學語文教材,其文本內容大多出自于名家巨匠之手,而收錄于教材中的每一單元,每一篇幅的文本內容,均經過眾多教育學者仔細甄別、篩選而來,內容詳實,意義深遠,十分契合于小學生群體的身心發(fā)展所需。為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回歸文本教材,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進行探索,強化文本的深度、廣度。在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設計課堂教學框架。在一堂語文課中,圍繞教學主題而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而在將具體的教學模塊對應出適宜的教學時間。教學框架要具有合理性,不僅應秉承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還要確保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模塊之間能夠彼此呼應,前后銜接,以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識體系。此外,預測課堂教學的走向,從學生角度加以考量教學設計的適應性,并結合教學主題加以發(fā)散,旁征博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立體性和系統(tǒng)性。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已然成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學工作中,教師作為教學工作開展的主導者,要注重更新教學思想,善于整合教學資源,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手法,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