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靜
(遼寧省大連莊河市青堆鎮(zhèn)中心小學 遼寧 莊河 116400)
我們時常發(fā)現(xiàn),如今許多學生在平時寫作中,要不就是沒有素材可用,大腦一片空白;要不就是表達得不流暢、不生動。其實,究其本質(zhì)就是閱讀和寫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斷層現(xiàn)象。這種“斷層”現(xiàn)象,主要是指閱讀與寫作教學,閱讀興趣與寫作積極性相斷層。因而,在這種斷層的情境下,喚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交融,寓教于樂的任務更加亟不可待。
1.1 教師教學的不足。(1)語文教師對閱讀和寫作間的緊密關系缺乏充分認識。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方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朝著一定的目標去前進的。教師不但了解著教學的目的,還能選取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因而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種斷層現(xiàn)象,與每位身處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是息息相關的,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只是單純的將它們各自作為兩項不相關的任務去完成,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導致了閱讀和寫作教學無法相互協(xié)調(diào)。
(2)語文教師不能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語文教材代表全體編者集體的智慧和結晶,選錄進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時代的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選文也在不斷更新,以開放和自由的思想,通過在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新思維,產(chǎn)生新感受。可見,選錄在教材中的文章,多是藝術精品,自然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值得師生在教學中仔細咀嚼,細細品味。
1.2 學生在學習中的缺失。
(1)對名著知之甚少,閱讀量小。在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都身負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遵循內(nèi)心深處的喜好去選擇書籍。而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能迅速提分的學科上,閱讀時間越來越少,造成了知識面的狹隘,阻礙寫作的步伐。
(2)學生只知死讀文本,不能活讀書。閱讀既是我們個體的一種復雜的社會性活動,同時也是每個個體復雜心理活動的過程?!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每個讀者他都是現(xiàn)實活生生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經(jīng)歷、價值觀念及人生信念,而這些在閱讀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給讀者不一樣的感悟。
那么如何將閱讀和寫作相融合,互相促進是重中之重。
2.1 教師充分利用文本,以讀促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而語文教材是教師和學生聯(lián)系與互動的紐帶。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把課文讀透,不能放過細節(jié),尤其是不能放過文本中可讀可寫的素材。諸如:在學習了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就可以預設一個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教法和學法,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學習氛圍,達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效果。
2.2 學生通過閱讀來提高寫作能力。俄國作家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的朋友,與書籍結伴,為人生奠基,為精神打底”。當我們在閱讀一本優(yōu)秀書籍的時候,就仿佛經(jīng)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其實簡單來說,閱讀就是吸收,寫作則是吐納。學生只有經(jīng)過不斷地吸收“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詞語寶庫,才能為寫作提供優(yōu)美的詞匯,使表達更加流暢、有力。新時代提倡的“大語文教育觀”要求教師、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尋求將閱讀和寫作二者融為一體的方法,邊讀邊寫,以讀開啟寫之門。
2.3 在寫作方面,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如今學生學業(yè)繁重,而寫作從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表達、修改這一系列過程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生在教師的關注下,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寫作內(nèi)容、樣式,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能夠自主修改和互相評價的能力。在對文章確定立意及確定標題時,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他們想法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指導,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在修改方面,教師要多批少該,對于改動,教師也要與學生溝通。再者教師可組織學生之間相互批改,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語隨情出,不拘泥于形式地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喚起他們的興趣和熱情。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共同構成了這個綜合性和人文性極強的語文系統(tǒng),缺一不可。平時點滴積累是寫作的源泉和動力,“厚積”才能“薄發(fā)”,而在某種程度上,寫作是閱讀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是一個人閱讀水平高低的試金石。因而,在教學活動中,要時刻注重閱讀和寫作的融合,將寫作深深根植于閱讀的肥沃土壤中,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從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整體能力。
知識更加豐富了。
教師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兒童的興趣出發(fā),開展實踐活動。每個活動有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圍繞這個主題自己動手、動腦去收集資料,并交流收獲。如舉辦“一(7)超市”、“水果運動會”、“小花市”、“逛商場”等等識字活動。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fā)展的源泉?!被顒邮莾和畹囊徊糠?,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兒童盡快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周圍環(huán)境,以吸收各種信息,擴展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樂于識字、善于識字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著眼于識字改革,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更新、更科學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既積淀了我國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的寶貴經(jīng)驗,又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我們走進新課程,改革識字教學的新航標,是使用新教材,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新途徑。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積極探索省時高效的識字教學方略,切實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自能識字的能力,還識字教學于精彩。作為一名的一年級的教師,有責任對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探索改革,讓孩子們能在開發(fā)性的氛圍里愉快、自主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