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龍劍
(貴州省遵義市第五十三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國學和語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國學一般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通過閱讀和品味國學經(jīng)典,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十分明顯的幫助。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國學修養(yǎng),深入挖掘語文課文內(nèi)容,讓國學成為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基于國學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文化屬性是國學的重要價值體現(xiàn)。無論是經(jīng)史子集還是詩詞歌賦,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語文是一門文化學科,很多課文尤其是一些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深厚的名家所撰寫的文章,更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對這些文章的闡釋,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國學的熱愛,加強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如在教學《論語》十二章時,教師就可以把幾本《論語》分配給各個小組閱讀,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論語》的思想內(nèi)涵和背景,教師可以給學生觀看一些提前制作的微課小視頻,讓學生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每節(jié)課的開始和尾聲,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誦讀,既有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又拉近了學生和國學之間的距離。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拔幾位對國學有興趣的學生成立“《論語》誦讀團”,團員每周要開展《論語》交流會和討論會,圍繞各自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互相溝通,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一起解決,一起提高。在主題班會或者校園文化活動中,教師鼓勵“誦讀團”參加,提升他們的參與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等等,這些閃爍著光輝的名人名言,都是對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初中生加強思想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思想活躍,容易受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拜金主義和享樂之風甚囂塵上的時代,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被摧毀。而語文不但是一門考試學科,更是一門教育學生要好好做人的學科,所以把國學融入到初中語文課堂之中,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異常重要。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窌r,教師就可以把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給學生講一講,讓學生去感受一代梟雄曹操渴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中原統(tǒng)一的壯志和情懷,引導樹立遠大理想、積極進取、好好學習。曹操這個人物很多學生都熟悉,有的人說他是奸雄,有的人說他是梟雄,對此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讓他們圍繞曹操的生平事跡以及所建功勛展開辯論,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悟和交流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把其他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文學作品如劉邦的《大風歌》,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等并列講解,讓學生充分感受歷史名人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向他們學習。
國學的融入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但是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他們常年固守幾本語文教材向學生“兜售”,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對于國學更是缺乏了解的興趣,使得國學和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不深,闡釋不夠,限制了初中生國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鑒于此,教師就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用國學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游刃有余,并且有利于給學生樹立一個知識淵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贏得學生的敬重和信任。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從應試教育思維中脫離出來,樹立大語文視野,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國學,在平時的生活中養(yǎng)成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的好習慣,對于像《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國學普及節(jié)目也要了解,并且可以適時仿照這些節(jié)目的形式開展國學比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國學的積極性。另外,由于國學對于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師淡泊明志,修身養(yǎng)性,不與人爭功,不與世爭寵,一心一意撲在教育事業(yè)之中,所以教師還要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心理修養(yǎng),給學生樹立榜樣,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此外在閱讀教學形式上,教師也要從自身做起,比如可以在閱讀課堂上拿著羽毛扇,帶著綸巾,穿著漢服,這樣就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國學的學習情境和氛圍,更有助于拉近學生和國學之間的距離。
總之,國學是提升語文教學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措施,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素質(zhì)教育方向上有一定的引導價值,需要教師深入學習國學,提升教學本領,讓國學之花開遍初中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