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躍起來,打破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沉悶局面,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樱娴胤e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我們應抓好以下幾點:
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學習“好之”、“樂之”方能提高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方能做到以學為樂,以學為好。其實,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學生對學習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心理,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原因一是教師的教法陳舊,學生覺得索然無味;二是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距太遠,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因此,面對部編教材,在增加文言文篇目,加大文言文力度的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盡量做到:
改變教法。由過去教師主講變?yōu)閷W生主講,七年級的文言文內(nèi)容上難度不是很大,根據(jù)課后注釋學生基本能掌握其內(nèi)容,因此,在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行通譯課文,重點詞語的含義先強調(diào),然后再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下來,或在課本上做出標記,如在講《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我就采取這種辦法,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僅熟悉了課文,還掌握了大量詞語,加深了印象,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
引導學法。文言文雖然難學,但它畢竟是漢語的一種書面語,它的許多基本詞匯及基本用法至今仍在沿用。如“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中的“忘”、“忽”、“逢”等詞,“滿坐寂然、無敢嘩者”中的“寂”“嘩”等詞,仍然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但有許多詞、字的意思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學習中,我讓學生分別說出這些詞的古義和今義,對比之后再去記憶,通過比較,學生常常會恍然大悟,并由此感到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增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老師的點撥,學生會感到很新鮮、有趣,也就樂于記憶學習了。
熟讀背誦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關(guān)鍵。一篇課文學完如果學生背不下來,等于教學效果流失一半,中國古代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證明:“死記硬背”是語文教學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加強背誦,強化記憶。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中國古代考生要想金榜提名,必須將《論語》、《孟子》、《書經(jīng)》、《禮記》、《左傳》等近四十多萬字的書,全部精讀背熟,另外還要看相應的注釋及相關(guān)的史書,直至最終學富五車,成名成家,古代諸多先賢圣人又何嘗不是從“背”中始步走向成功的。“文選爛秀才半”成為歷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才子的不懈追求,而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能背誦名篇名作,古詩經(jīng)文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中的失誤,即將在全國高考中增加背誦、默寫的內(nèi)容正是對這一失誤進行的戰(zhàn)略性挑戰(zhàn),因此,我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合理地、有效地吸取課文中之精華部分,加強背誦要求,并經(jīng)常檢查,定期逐一背誦,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連平時不愿朗讀的學生也踴躍加入了背誦的行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讀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實詞的意義,在文言文的考試測驗中,不僅對實詞意義的解釋要考它,大多數(shù)語句的翻譯也要考它,因為它包含的內(nèi)容很多,也很重要,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性的活用等,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靈活性很強,學習中要仔細辨別,只有多比較、多積累、多記憶、多練習,才能提高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能力。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提出這些字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讓他們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判斷詞性、詞義,再根據(jù)上下文意思來推斷自己的理解是否準確,最后我再明確,讓學生記下來。如《口技》一文中,“群響畢絕”一句中“畢”字,學生們按現(xiàn)在的意思理解為“完了”,但放在原文中就譯不通,這時我就及時提醒他們按“會、都”去譯試試,結(jié)果很通順、準確,于是我及時在黑板上寫上古今異義詞,并讓他們再從文中找出幾個類似這樣情況的字,這樣,學生很有興趣,也好理解,好記憶,為他們準確掌握詞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正確把握文意,還要注意省略問題,因為文言文重意會,凡根據(jù)語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詞語,經(jīng)常會被省略,文言文中省略主語、謂語等成分,一般不會導致語意含混,反而顯出語言的簡練、緊湊,但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常常要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了主、謂語,在課堂練習中,我分別讓學生予以補充,不用很長時間,聯(lián)系上下文意思,學生很快就完成了此題。答曰:(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通過這種練習,即幫助了學生正確理解文義,又調(diào)動積極性,“功夫不負有心人”“處處留心皆學問”,總之,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改革教法,加強學法指導,多做練習等手段,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綜合能力,把素質(zhì)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為把文言文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