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花 (江蘇南通市東方中學)
突然襲來的學習壓力改變了初中學生天真爛漫的狀態(tài),他們要經歷從開朗樂觀向焦慮轉化的過程,并將全部的重心放在學習上。由于初中階段正值學生的青春叛逆期,這使其更加封閉自己,使自己被一種孤獨感包圍。個別學生難以承受,更無法排解,日復一日,會影響其交際能力,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這也不利于學生對德育的學習,以及道德情操的樹立。所以,教師要為學生開設一堂以“排解孤獨感”為課題的初中德育課,使學生了解孤獨的積極能量,并可以很好地調節(jié)這種感覺,平衡孤獨感和與外界接觸的頻率。
對于初中生來說,無論做何種活動,孤獨感甩也甩不掉地跟在身邊,像一個影子。他們有的無法超越孤獨,或者對一切都失去熱情,不能與人和諧交往,不能與自己的內心和睦相處。所以,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應開設一堂以排解孤獨為課題的德育教學課,使學生理解孤獨的積極意義,并開發(fā)其應用孤獨的智慧。
例如,在進行“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這一主題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解釋孤獨感與個人成長的關系,破除學生對這一心理感覺的片面認識,進而使學生能夠隨著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不斷地調節(jié)自己,主動適應周遭,自覺維護心理健康。如教師可以舉一些關于孤獨對一個人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名言。如蔣勛在《孤獨六講》中提到的:“孤獨是飽滿的”,一個人處在孤獨中,他就獲得了獨處的寶藏,而在獨處中,人們又有很大的可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中談道:“經過的那些孤獨,我們稱之為成長”,成長是要伴隨著孤獨進行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思考及反思。經過這些名言的提煉之后,學生能夠對孤獨感有一個積極的感受,為應用孤獨的積極意義做鋪墊。
孤獨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刃是它的消極意義,另一面刃是它的積極意義,拿捏不得當,它的積極意義就會被遮蔽。所以為了使處在孤獨中的學生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長,教師要幫助學生適當地調節(jié)孤獨感,使其獲取獨處能力。教師可以開設主題班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短片或圖片,舉一些反例,讓學生理解孤獨感調節(jié)方式不理想的危害,以及合理科學調節(jié)孤獨感的重要性。
例如,教師可以籌辦關于“我們的孤獨感”的主題班會,并為學生播放青少年調節(jié)不好孤獨感的危害。如一些學生為了擺脫孤獨,用各種活動來娛樂自己,包括沉迷于網絡游戲,這種調節(jié)的方式不僅危害學生的健康,還會大量浪費父母的血汗錢,使自己的學業(yè)毀于一旦。還有一些學生為了排解孤獨感,沉溺于網上聊天,并飽嘗網絡詐騙的危害。這都是孤獨感調節(jié)不科學引來的憂患。排除這些不健康的方式,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自由言說,分享自己認為科學合理的調節(jié)方式。如有學生舉出“閱讀”,實現讀者與作者的對話等調節(jié)方式。
海明威說:“誰都不是一座孤島,在大海中獨居,每個人都像一塊泥土,連接成整塊陸地”,當然,這只是美好的愿望,是一個人的追求目標。另有理查德·耶茨說:“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逃脫”,這又是不會永遠發(fā)生的事情??梢哉f,每個人都搖擺在孤獨和與世界不斷聯系之間,要把握不從一方永遠地陷落下去,就要平衡這兩種狀態(tài),在二者的空間變換之間,如身處安全的陸地。對于初中生而言,這種狀態(tài)是不易把持的,所以需要教師持久地幫助,在德育課堂上盡可能運用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平衡孤獨感和與外界聯系的頻率。
還以“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主題內容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更好地利用孤獨感創(chuàng)造自我的發(fā)展空間,確立適宜的人生目標,并獨立自主地為之努力。還可以開展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使其更好地與外界聯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這兩種處于平衡狀態(tài),學生才能健康地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許多心理學家、哲學家都為孤獨做了“注解”,向深處孤獨中的人們解釋它的作用及可超越性??梢哉f,孤獨可以給一個人提供不竭的力量,使一個人自由地成為自己。所以為了啟發(fā)學生伴隨這種孤獨感健康成長,教師需要定期開設關于孤獨感主題的德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