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lián)軍打到北京之后,被迫跟洋人簽約的大清,事實上已經(jīng)接受了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國與國關系:西方國家使節(jié)駐京,使節(jié)覲見大清的皇帝,遞交國書。然而,簽約之后,咸豐借口有病,賴在熱河不肯回京,不久去世。小皇帝同治尚未成年,兩宮太后以此為借口,拖著不讓見。所以,西方公使雖然在北京扎下了,但始終見不到皇帝。西方那一套國家間的外交模式,在形式上始終無法完成,這讓公使們很著急。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親政。英、法、美、德、俄五國公使聯(lián)合發(fā)出照會,要求見皇帝遞交國書?;实塾H政意味著成年,以前的借口不好使了。清廷居然又節(jié)外生枝,在覲見禮儀上提出要求,要各國公使行跪拜禮。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各國公使急于見皇帝,做了一點妥協(xié),說他們在其他國家的使節(jié)見駐在國的元首行三鞠躬禮,在大清可以五鞠躬。
議程排好后,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以天皇特使的名義,來華換約,正好趕上覲見,也要參加。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強,清政府建議他單獨見,行跪拜禮,副島種臣非但不肯,還要求把他排在第一位覲見,因為他是天皇的特使,跟各國公使地位不同。鬧來鬧去,總理衙門答應了他。其他國家的公使倒也沒有意見,雖然日本地位不高,但畢竟副島種臣的地位比他們都高,按西方禮節(jié),理應如此。
最奇妙的是,覲見地點安排在中南海紫光閣。這個地方是朝貢時代皇帝安排各國貢使舉行宴會的所在。安排西方公使在此見面,事實上暗含了西方公使仍舊是貢使的意思。只是,不諳熟大清禮儀的人是無從了解這層意思的。而西方公使能見大清皇帝一面,完成手續(xù),也無暇考慮這么多。西方公使跟大清皇帝的第一次面對面,就這樣完成了。
覲見之后,清政府這邊,有人禁不住偷著樂,覺得西方人終于著了他們的道,而且,官方的京報居然編了好些西方公使覲見時的所謂八卦,誰渾身發(fā)抖,誰說不出話來,還有誰把國書都掉在了地上等。當然,這一套跟當年英國某使節(jié)見乾隆一樣,都是好事者編出來的。只是,當年編,大清還能關起門來,維持一個天朝上國的自我感覺,現(xiàn)在再編就有些過分了,因為事實上大清的朝貢體系已經(jīng)瓦解了。這樣的編法如果讓西方人知道了,只能是讓人笑不夠的笑話。
其實,當年的西方公使一定要見大清的皇帝,無非要完成一個外交上的儀式,這個儀式象征著大清的徹底屈服。至于真正的交涉,他們也知道去總理衙門鬧就行。當年,不止法國公使脾氣不好,經(jīng)常到總理衙門咆哮,其他國家的公使也不好應付,但總理衙門還都得應付,因為如果應付不好,人家的炮艦就打進來了。
西方國家在當時,從骨子里瞧不上大清,這么大的國家,連個大使都不派,使節(jié)只是公使級的。然而,即便這樣,大清還在偷偷摸摸地做著萬國來朝的美夢,一個紫光閣就等于圓夢了。這樣的夢,大清做了好久都沒有醒來。
編輯/羽川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平時喜歡寫點不倫不類的文字,歷史隨筆等,著有《北洋裂變》《直截了當?shù)莫毎住贰稓v史的底稿》《歷史的壞脾氣》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