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鵬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中醫(yī)院,遼寧 本溪 117200)
中風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是中風病的一種分型,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需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1]。目前,臨床中多采用抗凝藥物、溶栓藥物、營養(yǎng)神經藥等西藥治療此病,但是療效不太理想。為提高治療效果,很多患者轉而選擇采用中醫(yī)療法治療此病。清腦益元湯是一副中藥方,本研究對其治療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做了探討,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96例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法將96例患者分成兩個研究小組,每組48例。觀察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40~71歲,平均年齡(61.42±5.41)歲;病程2~40 h,平均(8.43±3.41)h。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62.07±5.31)歲;病程3~42 h,平均(8.55±3.28)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2]中缺血性中風的評定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為痰熱腑實型;患者本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即給予患者降壓藥、調脂藥、抗生素、抗凝劑、營養(yǎng)神經藥物,給患者吸氧,調節(jié)水電解質紊亂,給予營養(yǎng)支持。觀察組:采用清腦益元湯治療。①藥方組成。地黃10 g,赤芍14 g,肉蓯蓉10 g,參三七10 g,制首烏9 g,川牛膝14 g,水質8 g,紅景天22 g,水牛角28 g,紫河車14 g。②以上中藥以水煎服,每日1劑,其中水牛角先煎半小時,之后加入余藥煎半小時。取汁60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以1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
1.5 療效判定標準[3]:采用NIHSS減分率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及以上。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45%。無效:NIHSS評分減少小于18%。
1.6 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9.58%)明顯高于對照組(68.75%)(P<0.05)。見表1。
2.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觀察組:治療前NIHSS評分為(13.68±3.37)分,治療后NIHSS評分為(8.10±1.57)分;對照組:治療前NIHSS評分為(13.73±3.26)分,治療后NIHSS評分為(9.76±1.85)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t=0.074,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4.740,P<0.05)。
表1 治療效果比較情況[n(%)]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缺血性中風病情兇險,只有及時給患者吸氧、控制血壓、調節(jié)血糖和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4]。然而,臨床實踐表明,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總體療效仍不理想。在這個背景下,中醫(yī)療法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本研究以96例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中藥方清腦益元湯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與采用西醫(yī)治療的患者相比,采用清腦益元湯治療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更低。我國中醫(yī)認為,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病機在于火毒作祟、痰瘀互結[5]。因此,治療此癥的關鍵在于清熱毒、祛瘀。本研究中,觀察患者使用的清腦益元湯發(fā)揮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清腦益元湯中,地黃、肉蓯蓉、制首烏三種藥物具有益腎固元的功效,參三七、紅景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水蛭、川牛膝能夠活血通絡,紫河車可發(fā)揮補氣益血的作用,赤芍清熱涼血。幾種藥物合用,共同起到除痰飲瘀血、通腦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修復神經功能缺損等重要作用。
綜上,清腦益元湯治療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的療效良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