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飛
(浙江省寧??h金陽小學)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作文教學應緊扣“語言的建構”,引導學生在原有的語言基礎上,更具體、有序、生動地表達,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習作風格。下面以《傳統(tǒng)節(jié)日之做湯圓》為例,來談談如何在作文課上有效地建構語言。
學習是有起點的,學生的語言也有各自不同的基礎,了解了學生語言的原有基礎,就能讓教師圍繞學習目標更好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如何了解學生的原有語言基礎呢?
教師課前設計了談話環(huán)節(jié):聊聊傳統(tǒng)節(jié)日,從孩子們了解的一年里的節(jié)日入手,引導他們走入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舉行的一些習俗活動。有趣的活動照片勾起他們鮮活的回憶和體驗,師生之間輕松隨意的談話氣氛讓他們自然地走近元宵節(jié),走近“做湯圓”。
隨后,課堂一開始,教師便拋出“你們做過湯圓嗎?是怎么做的呢?”這一習作話題。在話題進行中,老師發(fā)現所有學生都清楚做湯圓的過程,有的親身體驗過,有的看家里人做過。因為熟悉,大家參與話題的興致很高。仔細體味他們的語言,基本上都能把湯圓的制作步驟介紹出來 :揉粉—摘團—搓圓—挖坑—放餡兒—搓圓,但是語言干巴巴的,成流水賬,不能很具體、生動地把做湯圓的過程介紹得清楚,介紹得有趣。
所以,切入“做湯圓”的真實情境就必不可少。于是,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給予理解:“一聽就知道你肯定是看過或做過湯圓了,但是要把做湯圓的過程講具體的確是有難度的。我們先來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再看一遍視頻,你肯定會講得很具體了。請仔細關注手部動作?!比缓蟛シ抛鰷珗A的視頻,利用視頻形象重現做湯圓的生活場景,并以此勾連學生的原有體驗,為語言的進一步具體表達奠定基礎。
如何把做湯圓的過程寫具體呢?先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給做湯圓的過程劃分步驟:搓條切塊、搓成圓球、挖坑放餡兒、搓圓美化,然后引導學生抓住動作,細化做湯圓的每一個步驟,把過程用語言表達具體。
【教學環(huán)節(jié)】
1.(放做湯圓視頻)湯圓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做湯圓的流程圖片,分清步驟。(板書:搓條切塊、搓成圓球、挖坑放餡兒、搓圓美化)
2.第一步干什么?在學習單上第一幅圖右邊的橫線上用上剛才填的動詞寫一到兩句話。(后面三個步驟同上)
3.抓住動作把做湯圓的步驟說清楚,就能把過程說得很具體。誰能把這四個步驟連起來說說?
4.寫一寫做湯圓的過程。
5.反饋交流:點評學生作文,抓動作,打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引導學生關注動作的豐富性。比如,在引導學生描寫“挖坑放餡兒”這一步驟時,以實際動作的演示,讓學生發(fā)現動作可以是“挖”,也可以是“摁”“壓”“捏”等,還可以幾個動作并用:用大拇指用力一壓,摁出一個很深的大坑,然后沿著邊緣把皮捏薄……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還發(fā)現抓的動作越多樣豐富,湯圓的制作過程就描寫得越具體,仿佛身臨其境。這樣,從詞(動作)到句,再到段,單薄的語言在一步一步的語言建構中逐漸走向豐滿,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捕捉到更為豐富、細膩的動作,描寫出更為具體、完整的制作過程。
從流水賬到過程的具體表述,學生的語言質量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之后,我們教師還要關注語言的有序表達。言而有序,才能把做湯圓的過程表達得更為清楚。
【教學環(huán)節(jié)】
1. 引導學生關注連接詞,如:先、接著、然后、最后等。
同樣是寫做湯圓,他除了抓住動作把過程寫具體之外,還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呢?(展示學生作文)他還用了連接詞:(圈出)先、接著……特別有條理,加一顆星。
2.引導學生關注連接詞的多樣性。
除了這幾個常用的連接詞以外,還有“過了一會兒”“沒幾分鐘”“就這樣”,等等,你看,連接詞也可以有變化。
3.學生自評。
用上了連接詞的學生,給自己加一顆星,如果你的連接詞還有變化,再加一顆星。沒有用連接詞的學生馬上用一用。
其實有些學生在無意識中已經用上了“先”“接著”“然后”等表示先后順序的連接詞,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從先后順序拓展到時間順序,讓有序表達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里。
關注連接詞,學會運用連接詞,習作課堂走到這一步,學生已經能具體有序地用語言表達做湯圓的整個過程,達到了教師預先設置的保底目標。
在寫得具體有序的基礎上,一些學有余力的孩子“跳一跳”就能掌握更高一層的發(fā)展目標:加上想象,把做湯圓的過程寫得生動有趣。這就是教師本堂課預設的發(fā)展目標。當然,學生基礎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可以從加上一處想象到三處、四處,甚至五處、六處,每一處想象的添加都是語言學習的一次契機,都是一種語言建構上的成長。
【教學環(huán)節(jié)】
1.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名同學寫的。同樣是寫做湯圓,他除了做到寫得具體有序,還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
2.交流反饋。
3.小結:剛剛我們從別人的文字里學到了一個絕招 :加上想象,可以把做湯圓寫得更生動有趣。
4.自我修改。
現在看看剛才的那個片段,哪里可以加上想象呢?這樣可以寫得更生動、更具體。補一補。
5.同桌互評。
請大家把自己寫的片段讀給同桌聽,相互找一找,他加上了哪些想象,只要用上一處,就給他加上一顆星。
6.班級分享。
哪一組上來跟大家分享,你是怎么評的?特別推薦哪些句子?
利用范文佳句學習優(yōu)秀語言,向來是寫作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品析范文佳句時,教師讓學生先自由讀讀文段,再找找喜歡的句子,然后說說為什么喜歡。如:
例1:我把做好的湯圓一個一個放到盤子上,它們就像乖巧的孩子排排坐,正仰著小臉沖我笑呢!
(小作者不但寫了怎么做,還寫出了它的樣子像乖巧的孩子排排坐,這就是作者的想象?。?/p>
例2:可愛的糯米團好像在跟我玩撓癢癢,我覺得手心癢癢的。
(糯米團會跟我玩撓癢癢嗎?是啊,小作者把糯米團當作人來寫,好像在跟我玩呢,這也是小作者的想象,多有趣?。。?/p>
品讀佳句的同時,學生自然而然就發(fā)現了寫作小絕招:加上想象,可以把做湯圓寫得更生動、有趣。然后學以致用,也加上想象,改寫句子,改寫一處加一顆星。加星的手段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各種好句蜂擁而來:“我用水在搓好的湯圓上輕輕一抹,湯圓上的皺紋一下子都消失了,皮膚變得滑溜溜的,就像剛做過美容似的?!薄拔蚁劝雅疵追蹐F搓成長條,搓啊搓,搓啊搓,糯米粉團變細了,像一條長龍,又像一列長長的火車?!薄拔野衙娣蹢l切成一塊一塊的,那不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車廂嗎?哎呀呀,火車解體了!”
至于范文,可以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下水文,也可以是課堂中學生筆下的精彩生成,但更提倡在學生中尋找精彩的生成。身邊的伙伴是最好的資源,來自同齡伙伴的文字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更容易打動他們,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寫作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教師就需要在習作課上引領學生有目標地學習構建語言,以達成語言表達的具體化、有序化和生動化。這才是學生在習作課上最真實、最有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