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促進學生的行為、思維、情感參與,嘗試不同類情境的呈現(xiàn),建立“功”的概念,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關鍵詞:已有認知;情境;概念;和諧
作者簡介:李衛(wèi)軍(1978-),男,秦皇島盧龍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在觀察、分析一系列事實、現(xiàn)象或?qū)嶒灥幕A上,運用邏輯思維方法、把事物共同的本質(zhì)特征加以抽象而形成的,離不開感知和抽象兩個過程.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功》位居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的第一節(jié),包含“定性建立功的概念”與“定量計算功的大小”兩部分內(nèi)容.《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科學內(nèi)容定位在“了解”水平,要求 “3.2.3知道機械功.用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機械功的含義.”
因功的概念比較抽象,且生活中少有用到,學生很難認識.而對功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后續(xù)“能”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系的建立.故“功”概念的建立就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物理學中“功”的概念呢?筆者曾N次換校、借班授課,對此進行探索,在選取實例方面有一些感悟.
1 經(jīng)驗實例,四步建“功”
1.1 理論依據(jù)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理論.有意義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能夠與學習者認知結(jié)構(gòu)中已有的知識建立實質(zhì)性的、非人為的聯(lián)系.也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必須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中的適當知識建立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才能獲得意義和理解.故此,對“功”的教學,定位在以“學生原有的認知和經(jīng)驗”為起點建構(gòu)概念.
1.2 教學背景
借班上課,教師處理完浮力練習題后,把學生和課堂交給筆者,于是有了建“功”的第一次嘗試.
其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容器中裝水,氣球和小鐵塊用細線連接,懸浮在水中,剪斷細線……
1.3 “三例、四步”建立概念:
第一步,實例一
教師上課伊始,對同學們說:剛才,大家做了這樣一道練習題(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畫出圖).當細線剪斷時,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呢?
生:氣球上浮,小鐵塊下沉.
師:對.那么,氣球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上浮的?又是什么力讓小鐵塊下沉的呢?
生:思考,表達.
師板書:
氣球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浮力有了成效.
鐵塊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重力有了成效.
第二步,實例二:
師:請同學們注意這兒,將乒乓球按入水槽的水中,松開手,球會如何?
生:上浮,浮上來.
師:將球按入水中,請學生一句話描述發(fā)生的現(xiàn)象與原因.
生:思考,表達.
師板書:
乒乓球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浮力有了成效.
乒乓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重力有了成效.
第三步,實例三:
師:上一節(jié),我們學了潛水艇和飛艇,那么,潛水艇下潛時,飛艇上升時,請你仿照以上,用一句話表達發(fā)生的過程.
生:思考,表達.
師板書:
潛水艇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動一段距離,重力有了成效.
飛艇在浮力作用下向上移動一段距離,浮力有了成效.
第四步,歸納建立:
師:同學們,根據(jù)分析的這些情況,請想一想,怎樣就叫力有了成效?
生:嘗試歸納.
師引導,生歸納:“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沿著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力有了成效”.
師:物理學中,就叫這個力對這個物體做了功,簡稱力對物體做功.
1.4 教后反思
以上4步,在內(nèi)容方面,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做為新知的生長點,對知識的結(jié)構(gòu)化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在過程方面,學生基于事實,經(jīng)歷了建構(gòu)功概念的抽象概括的思維參與過程,體驗了歸納的方法,對做功的本質(zhì)有了基本的認識.但是如此設計,有其不足:
首先,“剪斷細線”與“潛水艇”實例局限于課堂教學內(nèi)容,而疏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物體移動方向局限于豎直方向,影響歸納的普適性.其次,“剪斷細線”與“潛水艇”的兩個實例,教師語言描述,學生憑想象呈現(xiàn);水中按、放乒乓球,教師實際操作,但可見度小,且現(xiàn)象與分析對學生的思維缺乏沖擊力.
2 科技、生產(chǎn)實例,兩步建“功”
2.1 理論依據(jù)
要關注學生對概念的認知程度,更要重視學生學習概念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加強概念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lián)系.
2.2 教學背景
在第一次嘗試基礎上,筆者思考:選用什么樣的實例,可見度大,易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呢?采用最近發(fā)生的科技大事件為背景,引入概念的建立.授課當時是2017年4月底,于是在網(wǎng)上查找4月20日“天舟一號”發(fā)射的視頻,用手機翻錄下來,作為課件,進行第二次授課嘗試.
2.3 “兩例、兩步”建立概念
第一步,實例一:
師:同學們,前幾天,4月20號19點43分我國在科技方面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嗎?
生:驚奇地看看師,又看看同學.
某生小聲說:天舟一號發(fā)射!
師:是的,這位同學比較關心國家大事和科技的發(fā)展,為你點贊.
師:這是天舟一號發(fā)射時的情境.同學們,你是否想過,是什么推動著巨大的火箭升空的呢?(一邊說,一邊點開視頻)
生:水蒸氣,空氣……
師:有的同學觀察到了,發(fā)射臺的下面,燃料在燃燒.燃料燃燒生成燃氣,產(chǎn)生巨大的內(nèi)能,進而產(chǎn)生巨大的推力,推動著火箭向上運動!
第二步,實例二:
師:用課件演示叉車舉高貨物的現(xiàn)象,建立做功概念.
2.3 教后反思
利用“天舟一號”發(fā)射情境,與第一次授課相比,提高了可見度,形成了視覺沖擊,同時激發(fā)興趣,也應激活思維.但是,拋出這個實例后,看學生的反應,筆者感覺學生的思維并未被激活.究其原因是發(fā)射情境超出了學生日常的了解,難度較大,所以,會有比較多的干擾因素,影響針對“力做功”的分析.
由此,筆者想,這類素材適用于提出問題的情境,而不適合做建構(gòu)概念的實例.若用于建構(gòu)概念,應讓學生在課前了解發(fā)射情境,為課上的分析做鋪墊.
3 生活實例,三步建“功”
3.1 理論依據(jù)與教學背景
遵循物理課程的教學理念,回歸物理的本源,從生活走向物理,生成實例建構(gòu)概念.錄播室授課.開始第三次建“功”嘗試.
3.2 “二例、三步”建立概念
第一步,實例一:
為了避免室外馬路上的嘈雜聲影響錄課效果,教師一邊關閉窗戶,一邊演示講解“窗戶受到拉力的作用,沿著拉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我們就說力對窗戶有了成效,力做了功”.
第二步,實例二:
避免第一排靠窗戶的學生看不清黑板一側(cè)的字,師推、生拉桌子,使其后移.教師演示講解“推并拉桌子時,桌子受到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就說力有了成效,推力和拉力對桌子做了功”.
第三步,歸納:
師導生敘述: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
3.3 教后反思
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利用身邊的事和物,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有實實在在的體驗,感覺親切、舒服,容易接納現(xiàn)象中涉及的物理過程,學生在觀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實的基礎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體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抓住其中的本質(zhì)特征,初步建立做功的概念.
4 建“功”之感悟
建立“功”的概念所選取實例,修改為以上生活實例之后,筆者深切體驗到“從生活走向物理”教學理念的正確性與重要性,并對選取哪些實例作為情境素材來建構(gòu)做功概念,有了如下思考:
建立“功”的概念,所用實例過于熟悉,則不足以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實例過于高遠,則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應選擇學生能看得到的,可以體驗的,或曾經(jīng)體驗過的實例.在原有體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的視角,形成新認知,這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知識結(jié)構(gòu)的建構(gòu),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特別提出一點,情境的選取和創(chuàng)設如能動態(tài)生成才好,就似原本鑲嵌于我們的課堂中,自然呈現(xiàn),從而使課堂擁有生命的張力.長期進行這樣的教學,必能使學生體會課堂、生活、物理、人這一系統(tǒng)的和諧之美,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形成物理觀念,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2]朱鐵成.中學物理教學案例研究與分析[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郭玉英.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物理學科能力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