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要〕校園心理劇是以心理劇的理論為依據(jù),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或由當事人自己借助舞臺來呈現(xiàn)各種典型的心理問題,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全體參與演出者以及觀眾的幫助下學會如何應對和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從而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本文通過學校開展校園心理劇的實踐與探索,力圖構(gòu)建完整的校園心理劇校本課程體系。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校本課程;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31-0068-04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要求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根據(jù)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yǎng)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
初中階段,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飛速期,本課程開發(fā)旨在通過校園心理劇的形式,引導學生把平時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沖突、煩惱、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在劇中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使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而達到宣泄、釋壓和領悟其中道理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為他們的幸福人生提供有力保證。
同時,對于正處于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階段的初中生來說,自我意識的覺醒使他們往往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也使他們更渴望有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所以,校園心理劇社不僅解決心理困擾,還兼具創(chuàng)作、表演、拍攝等功能,可以給這群渴望表現(xiàn)、熱愛舞臺的孩子一個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使他們在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中,以更加自信、更加健康的心理發(fā)展。
二、課程目標
總目標:通過校園心理劇的形式,引導學生把平時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沖突、煩惱、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在劇中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使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而達到宣泄、釋壓和領悟其中道理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為他們的幸福人生提供有力保證。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心理劇本創(chuàng)作、表演技巧、編導、排練、拍攝等校園劇基本技能的學習,使學生在疏導心理的同時提高表演與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適應、朋友、師生、父母、焦慮、逆反、嫉妒、自卑、孤獨、自律、異性交往等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故事講述、角色扮演,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和成長自我,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心理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溝通與交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陽光心理,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內(nèi)容體系
本課程包含三個主題內(nèi)容,分別是:人際關系、自我意識、心理劇創(chuàng)編知識,具體內(nèi)容參見表1。
人際關系:本主題包含五次課程,主要包括適應新環(huán)境、朋友關系、師生關系、親情關系、早戀等。主要針對學生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釋放內(nèi)心因人際關系而產(chǎn)生的焦慮和不安,并通過換位思考等方法,促使學生體驗對方的情感、意圖,以達到解開心結(jié)的目的。
自我意識:本主題包含六次課程,主要包括考試焦慮、叛逆、嫉妒、個人形象、孤僻、自律等。主要針對學生對自我情感的探究方面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的負面情緒,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心理劇創(chuàng)編知識:本主題包含七次課程,主要內(nèi)容是介紹心理劇的相關基礎知識、劇本的撰寫、舞臺的設計、導演與排練、拍攝與剪輯等。
四、課程實施
本系列課題以拓展課為陣地,由心理教師主要實施,課程教學方法以心理劇演繹、心理微電影賞析和小組討論為主,輔以教師講授和游戲。
“校園心理劇”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過程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本課程自開展以來,堅持從學生學習生活的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問題,以心理劇的理論為依據(jù),自主編寫教材。每節(jié)課設定一個主題,從學生學習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針對學生分享的心理故事進行即興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角色扮演,然后由心理輔導教師組織討論分享,深受學生歡迎。同時,利用學生分享的心理故事,給予學生公開表達、交流的機會,達到教育疏導全校學生心理隱患的目的,是學校課程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過拓展課的形式,引導學生把平時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沖突、煩惱、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在劇中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使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而達到宣泄、釋壓和領悟其中道理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
通過拓展課堂上學生分享的心理故事,動態(tài)生成教學資源。有時也通過平日觀察或者班主任反映,針對學生身上所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創(chuàng)作心理劇,并進行排練,形成穩(wěn)定的劇本和表演形式。一般在“五·四”青年節(jié)、“一二·九”文藝匯演時進行公開演出,演出后組織討論、分享感受。
五、課程評價
因校園心理劇的特殊性,其課程開展的目的是注重對學生心理、情緒的疏導,因而不能單純地以普通教學常見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評價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故建議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觀察法”評價學生身心表現(xiàn)
觀察法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直接或間接觀察進行評價。如學生在故事分享階段是否能夠敞開心扉,是否因?qū)處熁蛲瑢W不信任而消極對待分角色表演等。通過在不同教學階段觀察和評價學生的身心表現(xiàn),對于表現(xiàn)不夠積極的學生要積極進行課后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以便因勢利導。
(二)以“自評法”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
自評法即在每課時實施結(jié)束時,通過一定的量化指標,引導學生評價自我,促進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關注自我的積極變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建立良性的情緒管理。
(三)以“他評法”引導學生同伴互助
他評法即在每個主題課程結(jié)束之后,通過一定的量化指標,引導學生進行互評。通過對他人的評價,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理解、認同身邊的同學;另一方面,也促進被評價者客觀地認識自我,更好地悅納自我。
六、結(jié)語
校園心理劇課程由學校社團“夢想藝社”演變而來,社團曾榮獲浙江省慈溪市優(yōu)秀學生社團,并每年在學校文藝匯演中演出,得到全校學生和老師的認可,為課程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自2015年9月以來正式開設“校園心理劇”課程,采用走班、定時授課等方式上課。因為受場地的限制,不得不限制報名人數(shù),一般每期為18~22名學生,學生可優(yōu)先報名接受挑選。該課在每年學生自主報名選課時都最先達到飽和。
本課程針對學生分享的心理故事進行即興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角色扮演,深受學生歡迎。同時,本課程利用學生分享的心理故事,動態(tài)生成教學資源,以此創(chuàng)作心理劇本,組織學生排演、參加公開演出等,給予學生公開表達、交流的機會,并以此達到教育疏導全校學生的目的。
校園心理劇課程曾代表慈溪參加寧波市第二屆初中校園心理劇大賽,榮獲三等獎,參加寧波市第三屆初中校園心理劇大賽,榮獲二等獎;拍攝心理微電影《獼猴桃的自尊心傷不起》榮獲全國二等獎;《豆芽菜女生》榮獲慈溪市三等獎,《女生一點兒也不麻煩》榮獲慈溪市一等獎、寧波市二等獎;相關輔導教師曾在慈溪市心理劇原創(chuàng)劇本大賽中榮獲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劇本《我是班長,別惹我!》榮獲慈溪市第十五屆心理健康成果評比三等獎?!靶@心理劇”校本教材被評為慈溪市第十六屆心理健康成果評比一等獎;“校園心理劇”被評為慈溪市精品拓展課。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級中學,寧波,315313)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