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理論”“后理論”的癥結及其療救
      ——對西方理論話語的批判

      2019-12-13 01:16:30馬大康王正中
      社會科學 2019年9期
      關鍵詞:語言學范式世界

      馬大康 王正中

      一、從“文學理論”到“理論”

      20世紀以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所取得的傲人成就,“科學化”也成為人文學科的共同追求。在人文研究領域,語言學是科學化的典范。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征用語言學的研究范式和成果,特別是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自然就成為獲取自身“理論”品格的重要途徑。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結構主義、蘇聯(lián)符號學派,等等,就是在這一理論背景中發(fā)展起來的。自此,文學研究逐步擺脫印象式的“感覺”、非理性的“信仰”,以及浪漫主義的“傳紀”的窠臼,回歸文學文本本身,把文學文本視作具有“結構”與“功能”的獨立的研究對象,以“科學化”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看待文學文本。從總體上說,結構主義詩學就已經(jīng)明顯體現(xiàn)著“科學化”傾向,文學研究真正成為一種“理論”建構,“文學理論”正式登場了。保羅·德曼對“文學理論”做過明確的限定和很好的闡釋。他甚至把英美新批評也排除于“理論”之外,并認為,只有始于20世紀60年代雅克布遜、羅蘭·巴爾特那種運用語言學方法的研究,才屬于文學理論。德曼說:“只有當對文學文本的研究不再基于非語言學的方法,即歷史的和美學的方法時,或更精確地說,只有當討論的對象不再是意義或價值,而是在意義與價值確立之前的生產和接受方式時(這暗示著這個‘確立’是有問題的,以至于必須要有一個自主的批判性研究學科來考察它的可能性和地位),才會形成文學理論?!薄袄碚摰某霈F(xiàn),這一突破現(xiàn)在經(jīng)常受人責難,將自身從文學史和文學批評中抽離出來,它是隨著語言學術語引入文學的元語言而發(fā)生的?!?1)Paul de Man.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6, pp.7-8.

      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也深刻影響著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及諸人文學科的發(fā)展,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說:“語言學恰巧是所有研究人類實踐的學科里第一個作為精密科學建設起來的學科,因為我們前面已經(jīng)看到,它最大限度地限定了自己選擇的研究對象。所以,人文科學只需把語言學的方法移植到其他領域就行了。作為起步,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領域都當作語言看待……思想再次地透過語言的全景鏡頭,捕捉著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2)[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語言,這個未知的世界》,馬新民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17-318頁。語言學作為研究人類實踐的學科中“第一個精密科學”,它勢必越出語言學自身的藩籬,也越出文學理論的藩籬,成為一種“科學的”研究范例向其他研究人類實踐的學科領域滲透和擴散。這一轉向催生了理論的繁榮,一批大師式的理論家,如雅克·拉康、列維-斯特勞斯、羅蘭·巴爾特、阿爾都塞、米歇爾·??隆⑵ぐ枴げ嫉隙?、雅克·德里達等出現(xiàn)了,他們往往跨越了多個學科領域,產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響。語言學的研究范式、觀念、觀點及術語則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理論背景或資源,無論是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它們從封閉自主的系統(tǒng)結構到向歷史開放的系統(tǒng)結構,或追隨語境變化的不穩(wěn)定結構,乃至與權力息息相關的話語系統(tǒng),都仍然扎根于語言學研究范式和觀念的變化。因此,所謂“理論”(Theory)就是特指20世紀“語言論轉向”以來,以語言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或背景,運用語言學的研究范式或原理、觀點、術語而建立起來的各種思想體系和解釋體系。

      “文學理論”突破自己的文學領地而進入更為廣闊的地盤,因此轉向了“理論”,并由于理論巨大的解釋力所形成的廣泛影響和對諸學科的穿透力,成為各種批評背后的理論支撐,成為解釋批評的元批評,由此而成為大寫的“理論”。這是一個伴隨著對語言的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認識逐步深化所必然引發(fā)的過程。當人們發(fā)現(xiàn)人的認識與語言密切相關,人與世界之關系存在著中介,人的世界是充滿意義的世界,而權力正是暗中通過語言這個中介潛入其間,語言也就在人類意識和社會生活的所有構成因素中贏得了本體論意義上的優(yōu)先地位,語言學也必然強勢介入各個學科領域,成為各學科借鑒、利用的重要觀念、方法和資源。無論性別、身體、主體、身份、階級、族裔、媒體、大眾文化諸問題都被納入語言論的視野,并因此擴張了理論的地盤。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學理論朝向文化突圍,并匯入文化理論,也是自身研究范式具有的特點所造成的。當文學理論把研究焦點設定為“文學性”“詩性”,聚焦于語言結構去探尋原因;當它密切關注語言結構及其表意問題,進而注意到表意過程從來就不是中立的,而是隱藏著權力關系,這就為理論越界預留下缺口,也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而,所謂文學理論的“文化轉向”只不過是將研究對象從文學擴張至文化,以致冷落了文學,其研究范式并沒有與語言論相揖別,相反地,是語言論的深入和拓展,是野心勃勃的“殖民”。不過,在理論自“文學”向“文化”遷徙、擴張的背后,還存在著關于語言與符號之關系問題的認識。

      文化并不必然地直接建立在語言的地基上,但是,它卻離不開卡西爾所說的符號活動,因為文化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意義的活動,必須以符號作為自己的承載。特別是在西方現(xiàn)代社會,符號的生產和傳播已經(jīng)成為不可忽視的突出現(xiàn)象,因此,借鑒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來解釋種種文化現(xiàn)象就成為歷史必然。詹姆遜說:“用語言作模式或以語言為比喻的更為深層的理由必須在是否具有科學性或是否代表科技進步這些問題以外的其他地方去尋找。實際上,它就在當今所謂先進國家的社會生活的具體性質之中。這些國家給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一幅世界圖像:在那里,真正的自然已不復存在,而各種各樣的信息卻達到了飽和的程度;這個世界的錯綜復雜的商品網(wǎng)絡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典型的符號系統(tǒng)。因此,在把語言學當作一種方法和把我們今天的文化比作一場有規(guī)律的、虛妄的惡夢之間存在著非常和諧的關系?!?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語言的牢籠——結構主義及俄國形式主義述評》序言,錢佼汝譯,載《語言的牢籠 馬克思主義與形式》,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當各式各樣的符號系統(tǒng)覆蓋了社會生活,重新塑造、組織和結構著社會生活,甚至重塑了人化自然,人們已經(jīng)無法離開符號來生活、感知和思維了。

      西方現(xiàn)代哲學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古德曼曾高度概括了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路徑,他說:“這種現(xiàn)代主流哲學始于康德用心靈的結構取代了世界的結構,繼之于C.I.劉易斯用概念的結構取代了心靈的結構,現(xiàn)在則進一步用科學、哲學、藝術、知覺以及日常話語的很多種符號系統(tǒng)的結構取代了概念的結構?!?4)[美]納爾遜·古德曼:《構造世界的多種方式》序言,姬志闖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墒?,問題在于符號學由于研究對象寬泛和蕪雜,其科學性及學術積累遠遠不及語言學,因此不得不利用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索緒爾就認為,語言學是“符號學中的典范”,并可以成為任何符號系統(tǒng)的基本模式。羅蘭·巴爾特則指出:“符號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按照全部結構主義活動的方案(其目的是建立一個研究對象的模擬物),建立不同于天然語言的意指系統(tǒng)的功能作用。為了進行這種研究,必須一開始(特別是在開始時)就公然接受一種限制性原則。這個原則即相關性原則,它也是借取自語言學的?!?5)[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載《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173頁。羅蘭·巴爾特自己就是借鑒語言學的觀念、方法和術語來開展廣告、服飾、汽車等符號系統(tǒng)研究的。他認為,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逃脫意義。一旦物體被人類社會所生產和消費,物體的意指作用就出現(xiàn)了,這就是物體的“語義化過程”,并把對此問題的研究稱為“物體語義學”??梢哉f,語言學不僅為文學,而且為整個人文學科帶來了福音,同時也成為廣遭詬病的語言中心主義的總禍根。

      二、“后理論”對“理論”的批判性重構

      20世紀80年代,羅蘭·巴爾特、拉康、???、威廉斯、阿爾都塞、列維-斯特勞斯等一代理論家相繼謝世或進入垂暮之年,也帶走了理論的黃金時期。這一時代的離去,為后來者提供了反思理論、批判理論、超越理論的機會和從容心態(tài),理論的諸多弊端也得以顯露:宏大的旨趣,熱衷于普遍性問題,意圖解釋一切的元批評、元理論特征,以及四處擴張的“帝國”姿態(tài);中心與邊緣、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感性等二元對立的觀念,以及因此殘存的理性中心主義、男性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理論對語言和文本的專注,似乎造成理論與社會實踐的隔膜,乃至墮落為脫離現(xiàn)實的“自我生產的模式”……諸如此類問題雖然也為理論本身所關注和批判,卻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相反地,往往與理論聯(lián)袂而至、相伴而生。特別是理論對它原有的領地:文學和審美的遺忘,因此失去自己的根基。凡此種種,就是理論遭受批評的主要原因。

      在總結當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歷程時,拉曼·塞爾登等指出:“這一時期(大約從60年代到90年代)我們可以稱為‘理論時期’(Theorsday),或者如更多人認可的那樣,‘理論轉向時期’(The Moment of Theory),一個與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和物質主義政治的副產物共終結的獨特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一個現(xiàn)在看來已被所謂‘后理論’(post-Theory)取代的時期?!?6)[英]拉曼·塞爾頓、彼得·威爾森、彼德·布魯克:《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劉象愚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事實上,人們已經(jīng)沒有可能離開理論來思考,于是,學者們不再停留于對理論的抨擊或簡單地反對、抵制理論,而是在宣告“理論的終結”之際,力圖在“理論之后”構建“后理論”,以理論作為更多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修正理論,彌補理論的缺陷,超越理論,并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王寧曾對“后理論”做出這樣的概括:“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這是一個真正的多元共生的時代,一個沒有主流的時代,一個多種話語相互競爭并顯示出某種‘雜糅共生’之特征和彼此溝通對話的時代?!?7)王寧:《“后理論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盡管后理論存在繽紛錯雜的學術進路,構成了“碎片式”的理論版圖,但是,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主要策略:

      其一是對理論普適性的拒斥。當理論被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范式得到廣泛運用,甚至被移植到各個不同的學科領域,用來解釋各種文化現(xiàn)象,并因此成為大寫的“理論”, 也就必然游離于具體實踐之外,意義日漸耗竭,也越來越招至嚴厲批評。人們開始意識到任何理論都有其限度,有其適用性,理論必定要隨著現(xiàn)實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應該,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千篇一律;否則,勢必喪失解釋力和生命力而墮落為僵化的“公式”。因此,理論必須理智地為自己設定適用范圍,它本身就應該是小寫的、復數(shù)的、具體的,只能針對具體語境來提出小寫的理論,乃至各有差異的復數(shù)的理論,以此取代大寫的理論。這種對普遍性、確定性,以及由此產生的“語言暴力”的貶斥,甚至促使有的學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強調批評而否定理論。反思和批判理論,確認理論闡釋的限度,把理論嵌入具體的語境中重新加以審視,在實際的使用過程賦予理論新的身份和文化立場,從而構建小寫的、復數(shù)的理論,這就是“后理論”。

      阿甘本對普遍性觀念做出了深入批判。他認為,理論研究應該和普遍的觀點相反,其方法和邏輯是無法把自身與語境完全分開的。沒有一個適用于所有領域的方法,正如沒有一種拋開其具體對象的邏輯。他從托馬斯·庫恩提出的“科學范式”出發(fā),分析了福柯的“知識型”及知識考古學,進而提出自己對理論“范式”的理解:“一個范式只是一個個例、一個單一的情形,它因其可重復性而能夠心照不宣地為科學家的行為和研究實踐充當模型。規(guī)則的統(tǒng)治,作為科學性的標準,就這樣被范式的統(tǒng)治所取代,規(guī)律的普遍邏輯則被特例的獨一邏輯所取代。當一個舊的范式被一個無法與之并存的新的范式取代時,庫恩所謂的科學革命就發(fā)生了?!?8)[意大利]吉奧本·阿甘本:《萬物的簽名:論方法》,尉光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規(guī)則”是一種強制性的精確規(guī)定,它被普遍運用于各種情勢,并要求無例外地刻板遵循;而“范式”卻僅僅是一個可資借鑒的“范例”,一個研究實踐可以參照的“模型”,它既是獨一的,非普遍的;又是可參照、可借鑒的,并在背后制約著思維進路,甚至在規(guī)則缺席時,范式就能夠確定常規(guī)科學??茖W史的演變,其實就體現(xiàn)為科學范式的更替。阿甘本對范式的理解和闡釋,正為我們分析理論和后理論提供了一個有效工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再到后理論,其實就存在一個理論范式變遷的過程。如果說,結構主義是借鑒“語法學”的研究范式去探索普遍的結構規(guī)則,后結構主義則將歷史維度引入結構,考察結構在歷史語境中的變遷,乃至結合運用了“歷史語言學”的方法;解構主義又著眼于“語義學”,不僅否定結構的穩(wěn)定性,而且指出語義本身就隨語境變化而變化,語言永遠沒有一個確定的所指,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意義;那么,后理論則突出地強調了“語用學”,把自己的視角聚焦于理論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使用。正如“使用”決定語言的“意義”,理論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使用,就已經(jīng)確定了理論本身,注定理論本應是小寫的、復數(shù)的。因此,盡管后理論紛繁錯雜,自覺追求“馬賽克主義”(9)閻嘉:《馬賽克主義:后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巴蜀書社2013年版,第4頁。,但我們仍可發(fā)現(xiàn)其理論范式或隱或顯地效仿了語法學、語義學向語用學轉換,語言向言語轉換的學術進路。從這個角度看,語言學的研究范式仍然是后理論隱含的“元范式”。

      阿甘本自己就極其重視在具體語境中重新思考理論、構建理論。他闡釋了??轮R考古學背后隱含著“歷史語言學”這一理論元范式,在自己的實際運用中又融合了“語用學”,也就是說,阿甘本不僅從歷史斷層中考查語義的斷裂和演變,而且注重在特定語境中語言的獨特用法。他緊扣具體的“用”和“用法”,重新考量了主體、權利、民族、移民、生命,等等。在他看來,“生命”并非一個具有統(tǒng)一內涵的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同用法,因此形成了“赤裸生命”和“形式生命”。人的生命總是展示為“形式生命”,它存在于生活方式之中,涉及生活本身,并始終保持著某種可能性。生命是永遠不能與其形式相分離的,絕無可能從中剝離出某種類似赤裸生命的東西。然而,政治權力卻把自己建立在赤裸生命的領域與形式生命的語境相分離之上,從一切語境中生命諸形式的共同整合中分離出赤裸生命,“因此也就為赤裸生命(主權終極的、不透明的承載者)與多種多樣的生命形式——這些生命形式被抽象地重新編碼為基于赤裸生命的社會—司法的認同/同一性(選民、工人、記者、學生,但也包括艾滋病患者、異裝癖者、AV女優(yōu)、老人、父母、女性)——之間的區(qū)分所取代?!?10)[意]吉奧本·阿甘本:《形式生命》,載王立秋譯,汪民安、郭曉彥主編《生產》第7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頁。這種區(qū)分恰恰為政治權力的施行和治理提供了機會和充分合法的理由。

      “難民”問題也是由此造成的。難民被迫離開祖國而成為無國籍者,并喪失了公民的身份,這種“徹底的無名”狀態(tài)致使難民不再享有人的權力,只能處在“人權之外”。于是,原本不可剝離、相互統(tǒng)一的赤裸生命與形式生命,在難民問題中分裂為尖銳的沖突,它打破人與公民的同一性、出生地與國籍的同一性。難民這種不被接納的“邊緣人物”,把國家—民族—地域舊有的三位一體分裂開來,并轉換為質疑的對象,因此成為我們時代政治史上的“核心人物”?!吧痹诎⒏时镜墓P下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被具體運用于特定的歷史語境中,針對具體的生命現(xiàn)象做出深刻闡釋。

      朱迪斯·巴特勒則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深刻反思了“酷兒”政治。她認為,話語具有述行力,它通過征引制度、律法、慣習來施行權力,因此,被命名、被詢喚,也就是被構型?!翱醿骸边@個詞就是作為一種詢喚出現(xiàn)的,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言語行為,被用來羞辱被命名和詢喚而生成的主體;與此同時,它也提出了述行內部的暴力性與對抗性、穩(wěn)定性與變動性問題。巴特勒所關注的是這個詞的“時序性”:“一個表示墮落的用語是如何被轉化為……意指一系列新的、正面的含義?這是不是一種簡單的價值轉變,‘酷兒’表示一種過去的墮落,或當前或未來的肯定?這種倒置是否保留并重復了與這個詞相聯(lián)系的嫌惡的歷史?”(11)[美]朱迪斯·巴特勒:《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李鈞鵬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221頁。她不僅闡釋了詞語如何并在何處重復制造了傷害,而且力圖通過這個詞的“再僭用”來實施一種轉變,挖掘其對抗性,翻越這段創(chuàng)傷史。同時,也指出這個詞可能將被修正、消解并變得過時,向抵制這個詞的要求做出讓步。

      其二是對二元論的批判和消解。盡管理論也對中心與邊緣、理性與感性、精神與肉體、現(xiàn)象與本質等二元對立,以及由此衍生的邏輯中心主義、理性中心主義、男性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保持警惕,然而,卻仍然繼續(xù)不斷地生產著各種分裂和對立。一方面,后理論延續(xù)了德里達的思路,以解構主義來批判和消解二元對立,取消自然與文化、人與動物、男性與女性、正常與反常之間的概念區(qū)分,以此消弭各種對立,懸置各種中心。另一方面,諸如認知詩學、涉身心智、肉身哲學則更激進地以一元論取代二元論,試圖更為徹底地破除二元對立,敉平理論所殘留的邏輯軌跡和理性秩序。在各式各樣的研究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共享的研究范式,即“認知語言學”。

      在認知詩學中,“作為認知的主要工具,語言開始成為各種研究的焦點,包括發(fā)展研究”,(12)K. Leidlmair. After Cognitivism: A Reassess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London·New York: Springer, 2009, p. 181.隱喻理論則成為重要的支撐。“基本概念的隱喻不僅是日常表達的基礎,也是許多詩學隱喻的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為詩學隱喻注入活力。”(13)Masako K. Hiraga. Metaphor and Iconicity: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Analysing Text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 2005, p.26.

      萊考夫、約翰遜進而提出肉身哲學來挑戰(zhàn)西方傳統(tǒng)思想。在他們看來,根本不存在笛卡爾哲學中那種心智脫離身體并獨立于身體的二元個人,也不存在康德所說的明辨道德命令的絕對自由和超驗理性的人?!袄硇圆⒎窍駛鹘y(tǒng)上主要認為的那樣是離身(disembodied)的,而是植根于我們大腦和身體的本性以及身體經(jīng)驗(bodily experience)的。”(14)[美]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一),李葆嘉、孫曉霞、司聯(lián)合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4頁。在《肉身哲學》中,萊考夫、約翰遜大量征引隱喻的親身性、認知的無意識性作為例證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既然理性扎根于身體,概念只不過是神經(jīng)結構,那么理性與感性、精神與肉體之間就不應該存在分界線,語言也不再具有獨立性,由此,理性中心主義,乃至語言中心主義也就勢必失去依據(jù)。同時,人與動物之間也不可能發(fā)生任何斷裂,而只存在連續(xù)性,于是,人類中心主義也就自然化解了,并為新的“生態(tài)批評”提供了理論基礎。萊考夫、約翰遜以一元論取代二元論,確實對西方傳統(tǒng)思想構成尖銳的挑戰(zhàn),也必然挖掉各種中心主義的總根子,它同時注銷權力利用語言的獨立性和差異性實施二元區(qū)分的任何可能性。較之于現(xiàn)象學的“主體間性”、列維納斯的“他性”,這種觀點更為徹底地根除了種種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與計算機語言的啟示密切相關,認知語言學的一元論就來源于計算機語言的一元性。正如計算機語言直接取決于軟件程序,在認知語言學看來,語言概念其實就是一種神經(jīng)結構,它們都不可能離開計算機或人的大腦和身體而獨立。計算機語言是計算機與外界相關聯(lián)的紐帶,也是計算機與人相結合的紐帶,由此產生了人-機結合的賽博格(Cyborg),也因此引起“后人類”研究。這種一元論的語言觀,彌合了人與動物間的裂隙,也填平了人與機器間的鴻溝。實際上,它不止于給西方傳統(tǒng)思想帶來挑戰(zhàn),而且給人類自身帶來嚴峻挑戰(zhàn)。

      其三,回歸文學和審美。理論對文學和審美的遺忘受到布魯姆的嚴厲批評,他不屑地把理論戲稱為“憎恨學派”。當理論的激進姿態(tài)不再享有當初的時髦,當人們對理論的熱情日漸消退,回歸文學和審美,重返安身立命的基地,也就成為部分學者的一種自然選擇。

      瓦倫汀·卡寧漢認為,雖然理論以自己的闡釋激活了文學文本,重新引發(fā)對文學經(jīng)典的興趣,但是,也正是在理論的肢解下,文學文本變得破碎、零散和斷裂。理論壓抑了文學文本,以致文本說話困難,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喪失了自己特有的能力。他主張以文學文本為中心,把文本放在優(yōu)先于理論的位置,甚至扔掉理論的包袱,采用一種“輕觸式閱讀”。

      對文學文本的重視,促成形式主義以一種新面目重新登場,并在對形式批評與社會歷史批評的雙向反思和對話中構建“新形式主義”。與形式主義強調形式的自律性不同,新形式主義則重視闡釋實踐,把歷史語境和閱讀活動引入形式分析,關注“政治與美學、歷史與形式、文本整體與互文性、跨文化與跨文本之間的內在張力關系”,(15)Verena Theile. Linda Tredennick, ed. New Formalisms and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6.以新的活力展現(xiàn)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互動影響,并廣泛吸收其他理論,重新審視文學形式。在他們看來,文本并沒有與它所參與的歷史、文化、政治片刻隔絕,文學積極地在互動中轉換形式特征。因此,文學形式不再是穩(wěn)固、自足的結構,文本也不具有意義的內在性,形式本身就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是與歷史、文化、政治的互動中生成的,并且在閱讀活動中構造成形,它既個性化又歷史化。新形式主義關注社會歷史語境中文學作品的塑形,關注文學形式的社會歷史意蘊,關注形式在閱讀過程中的實現(xiàn)方式,從而構建一種“新修辭學”。實質上,語言之所以具有修辭功能,原因就在于語言不僅僅是語言本身,它同時還是行為,具有現(xiàn)實的述行力。瑪莎·努斯鮑姆所提出的“詩性正義”,就是文學獨特的修辭功能,它是在修辭性閱讀中生成的,扎根于語言述行力的基礎上。

      “語詞可以通過很多扇門走向非語詞的東西,當人們說,語音與意義并不相似,或者,語句與世界中的客體并不相似,他們關上的只是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幾扇,也是其中最不必要的幾扇。因為,詞語不是通過描寫獲得它們的力量的:而是通過命名、通過召喚、通過命令、通過謀劃、通過引誘,它們才割裂了實存之物的自然性,使人類踏上他們的道路,使他們相互分隔,結合為不同的共同體。”(16)[法]雅克·朗西埃:《詞語的肉身:書寫的政治》,朱康、朱羽、黃銳杰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頁。人的認識總是與語言交織在一起。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關系也難逃語言這一中介。因此,語詞的“很多扇門”也就為朗西埃提供了很多路徑來實踐“平等”。他不僅運用解構的方法來凸顯差異、斷裂、邊緣、偶然性、歧義,而且充分利用語言的命名、召喚、命令、謀劃、引誘,以不斷變化的新語詞使用方式來破除“體制”所包含的等級秩序,改變人與實存之物間的關系,重塑共同體的象征秩序,超越先在的身份規(guī)定,彌合相互間的區(qū)隔,顛覆原有的生存方式、行事方式和說話方式之間的關系體系,重構社會秩序和格局,挑戰(zhàn)和調整“感知的分配”,以不斷的行動來實踐平等,聲張他的“文學的政治”和“美學的政治”主張?!八栽娙艘龅?,就是喚起語言的力量,讓人借此對精神世界產生共同的體驗,這種力量本來是潛藏的,它藏在任一行文字中,事物的顯現(xiàn)中,日常生活的開展中。所以詩人就要把文字和事物翻新,用文字表現(xiàn)出事物的語言本性,用文字的可感之力聯(lián)系起生命的活動?!?17)[法]雅克·朗西埃:《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趙子龍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76頁。對于朗西埃來說,文學和審美就寓于話語行為,一種不斷重建共同體自身差異性、改變既定的社會秩序和感知分配的話語行為,因此,文學和審美就蘊含著積極的政治力量。

      至于后理論所鐘愛的圖像、影視、多媒體、身體諸問題則離不開符號學,也可以用語言學研究范式作為基礎或參照。

      從上述對后理論主要策略的簡要分析中,我們看到,盡管后理論采取了對理論的批判立場和態(tài)度,但并沒有因此拒絕語言論,只不過借鑒語用學、認知語言學、新修辭學的研究范式,在更新語言學研究范式的基礎上構建自己小寫的、復數(shù)的理論。人類認識總是與語言相糾纏,只要你從認識論的單一角度研究問題,你就已經(jīng)陷入語言的陷阱,無法跳出語言學的研究范式。在此,我們并不是說,所有的后理論都必定套用語言學的范式,而是認為后理論始終無法逃避那個如影隨形般的范式,總是與語言論發(fā)生或直接或間接、或明顯或隱蔽的關聯(lián)。后理論仍然繼承了理論的癖好,仍然青睞語言論,仍然癡迷于維特根斯坦所說的語言游戲神奇的多樣性。

      三、“理論”“后理論”的癥結與救治

      理論、后理論與語言論的親密關系,就源于西方思想的語言論轉向?!拔业恼Z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18)[奧]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郭英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79頁。作為語言論轉向的關鍵人物,維特根斯坦這一觀點展示了他極其敏銳、深刻的洞見。它起碼包蘊著幾層意思:第一,人的思想、人的認識是離不開語言這一中介的。邏輯充滿著世界,人既不能思考語言之外的東西,也不能說我們不能思考的東西。由此,人所認識的世界,也即“人的世界”必然受到語言的建構,這就引出第二層意思:世界是經(jīng)由語言建構的。正因如此,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構成我的世界的邊界。拉康對無意識的深入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說:無意識“是像語言那樣結構的”。(19)Jacques Lacan.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The Psychoses, 1955-56 Bk.3,trans. Russell Grigg, W.W. Norton & Company, 1993, p.167.既然人的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都是語言建構的,或者是如語言那樣結構的,那么,語言就勢必成為內外兩個世界最合適的解釋者。所以,本維尼斯特說:“語言是其他語言系統(tǒng)和非語言系統(tǒng)的解釋項?!?20)[法]埃米爾·本維尼斯特:《普通語言學問題(選譯本)》,王東亮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134頁。??聞t說:“認識和語言是嚴格交織在一起的……語言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并且不管個人愿意與否,把個人引向可能是具體或抽象的、精確的或幾乎不具基礎的觀念?!?21)[法]米歇爾·??拢骸对~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115頁。語言是關系集合的體系,當人們發(fā)現(xiàn)“認識和語言嚴格交織在一起”,那么,人的所有認識路徑就必然體現(xiàn)在語言自我認識的路徑中,認識范式也必然對應著語言學的研究范式,理論更替的背后就隱含著語言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對語言的這種信念,使得理論、后理論在構建各自的思想框架時始終不能忘懷語言,總是不斷地從語言學中征引新的學術資源。

      從柏拉圖開始的西方思想就已經(jīng)決定了這一走向。當柏拉圖思考“理念”這一本體論問題時,就已經(jīng)把世界萬物設定為人的認識對象。人與世界之間這種“對象性關系”也預設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乃至語言論這一必然的思想進程。所有的思考都是圍繞著對象性關系這一思想框架展開的,只不過思考的焦點從對象的本質開始,繼而遷移至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再轉向意識與意識對象之關系,以及認識活動中的語言中介,并進而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關注焦點及關系都已然包含在語言所預設的種種關系之中,由此去完成一個早已受邏輯規(guī)定的命運。這固然是人類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可是,其思考卻只是遵循既定的邏輯軌跡繞了一周,理論視野始終處于被遮蔽狀態(tài)。不拆除這一思維定勢的牢籠,就無法對理論、后理論做出深刻批判,無法實現(xiàn)思想突圍。要真正祛除遮蔽,發(fā)現(xiàn)理論、后理論的局限,就必須跳出西方思想,采取巴赫金所說的“外位性”立場。漢民族的思想資源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立足點。

      老子、莊子并非如西方思想家那樣信賴語言,而是時刻保持著對語言的警惕。他們認為語言并不能言說“道”,相反地會扭曲、遮蔽道。與西方哲人不同,老莊開辟了一條在語言之外通向道的路徑,這就是“大象”或“象罔”。特別是莊子,他利用各種寓言,如庖丁解牛、運斤成風、佝僂承蜩、梓慶削木為鐻,等等,反復闡述人究竟如何在語言之外把握世界,把握道。

      在莊子看來,無論是庖丁、匠石、佝僂者、梓慶,都是得道、知道者。他們得心應手、出神入化的行為,都已經(jīng)不再僅僅停留于“技”,而是進入“道”的境界了。在這些寓言中,解(牛)、運(斤)、承(蜩)、削(鐻),種種動作不僅在施行者與行為對象之間建立了關聯(lián),并且行為的結構與對象的結構必須相互契合,才能運用自如,由此實現(xiàn)施行者與施行對象雙方融合為一,也即莊子所說“以天合天”的境界。從另一個角度看,行為的結構也就是施行者的經(jīng)驗結構。正是實踐過程中,施行者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逐步達到行為結構與對象結構契合一致,因此積累了經(jīng)驗,構建了施行者的經(jīng)驗結構,具備了嫻熟的技能。也就是說,行為的結構(怎么做)塑造并決定著施行者的經(jīng)驗結構,也塑造并體現(xiàn)著施行對象的結構,并使雙方契合為一、融合一體。在這個過程中,行為結構與施行者的經(jīng)驗結構及行為對象的結構是同步建構的。于是,我們就可以從上述寓言中建立一種同一性關系:即施行者的經(jīng)驗結構、行為結構、對象結構三者間建立了同一性。通過建立這種同一性,施行者也就把握了對象,把握了道,而行為則是其中的關鍵。

      但是,對于這些活動,莊子還設定了先決條件,即如梓慶之所謂:“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齋)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氣之所以凝神者,其是與?”(22)(清)王先謙、劉武撰:《莊子集解 莊子內篇補正》,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63-164頁。這也就是“心齋”“坐忘”。用現(xiàn)代方式來表述,就是處在一種不看、不聽、不感、不想,甚至連自我意識也要懸置的“無意識”狀態(tài)。只要看、聽、感,就必然涉及某物;想,也必定涉及某想象之物。無論是實存之物,還是虛構的想象之物,看者、聽者、感者、想者都已經(jīng)處于意識活動之中,處于對象性關系之中,此際,語言也就勢必介入其中。由此,人與世界的關系就被分裂為主體與對象之關系,再也不能契合無間、融合一體了。因此,上述同一性關系也就必定只能是:無意識經(jīng)驗結構、行為結構、對象結構之間的同一。只有當人處在無意識的本能狀態(tài),其潛能才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并進而實現(xiàn)行為與世界相契合,人與世界相同一,由此建立起“非對象性關系”。這就是“以天合天”“同于大通”的至境,也即物我相融、無物無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語言的介入,意識的介入,任何認識活動的介入,都只能分裂這種融洽關系,將物我相融的非對象性關系轉變?yōu)槲镂曳至训膶ο笮躁P系,造就人與世界間的隔閡,蒙蔽人的良知,遮蔽或扭曲道。

      從無意識經(jīng)驗結構、行為結構、對象(世界)結構相同一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發(fā)掘出幾個觀點:第一,拉康對無意識的解釋是一種誤釋。其實,無意識并非像“語言結構”,而就是“行為結構”。第二,維特根斯坦的觀點值得商榷。人完全有可能突破語言的界限,直接借助于行為來把握道,把握世界。我的語言的邊界并不能限制我的世界的界限。第三,既然人的世界有可能處在語言之外,而且這個語言之外的世界恰恰不是語言所能把握,相反的,必須排除語言的干擾,那么,語言并不能有效地解釋一切。本維尼斯特將語言視為所有“其他語言系統(tǒng)和非語言系統(tǒng)的解釋項”,也就必定會造成誤釋和遮蔽。沿著老莊的思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言之外,還存在另一條解釋途徑,那就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上的體驗、直覺和悟解。人類完全可以在語言之外,在觀察、分析、認識等對象性活動之外,直接通過行為與世界達成融合,建立一種非對象性關系,以此來體驗世界,直覺和悟解世界,把握自然之道。因此,過分夸大語言的作用,強調唯有語言學才是所有研究人類實踐的學科的范例,必定會造成人與世界之復雜關系被簡單化、片面化,造成思想的盲視,這正是理論、后理論的癥結所在。不僅如此,所有建立在語言論轉向基礎上,把語言視作人與世界之間必不可少的中介,或者建立在對象性關系基礎上,把世界僅僅作為人的認識對象對待的西方思想,在我們看來,都必定會對世界造成某種程度的遮蔽。西方分析哲學固然對語言也抱有疑慮,但是,它更像是外科醫(yī)生,試圖通過診治語言來規(guī)范語言,療救語言。中國古代哲人則并不完全信任語言,而是力圖在語言之外另辟蹊徑去尋求人類把握世界、把握道的智慧。

      其實,人通過行為直接把握世界的能力就來自于生物體。對于生物體來說,就存在著無意識經(jīng)驗(本能)結構、行為結構、世界結構間的同一性。一旦缺乏這種同一性,該生物體就被自然淘汰了。人的這種同一性就植根于生物體構建同一性關系的能力上,是生物體給予我們的珍貴饋贈,正是它構成了人的深層無意識?!坝袡C體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是所有經(jīng)驗的直接或間接的源泉”(23)[美]杜威:《藝術即經(jīng)驗》,高建平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63頁。,而行為就是相互作用的中介橋梁。人類經(jīng)驗主要就來自于行為的建構作用,既來自種族,乃至生物體的行為建構,又來自自身的行為建構。首先是行為構建了人之經(jīng)驗,語言的出現(xiàn)只不過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和重塑了人之行為及經(jīng)驗。

      語言本身就建立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是經(jīng)驗的歸類、凝聚和抽象。而經(jīng)驗的歸類、凝聚和抽象造成諸經(jīng)驗群內部的歸并和各群之間的斷裂,因此形成“內涵”和“外延”,語言“概念”也就此生成。概念既來自原有的經(jīng)驗,卻又不同于原初經(jīng)驗,不能還原為原初經(jīng)驗。同時,概念必須借助于物質化的聲音或其他材料才能獲得自己的肉身,這就是索緒爾所說的“概念/音響形象”,也就是“語言”。

      如果說,概念的成形已經(jīng)拉開與原初經(jīng)驗的距離,那么,語言獲得自己的物質化肉身則告別了人的身體,把自己與人的身體分離開來,構建為一個差異化的區(qū)分系統(tǒng),由此,語言正式誕生了,并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正是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賦予語言以神奇力量,當人喊出某物的名字,就已經(jīng)以語言把該物設立為對象。語言的全部奧秘及獨特性就根源于:它將原本內在的概念投射到外在的物質化存在上,由此獲得相對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并以概念為中介,在經(jīng)驗與物質化存在之間建立復雜關聯(lián)。憑借這種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語言終于可以利用其差異性將世界與人相區(qū)分,把世界構建為人的對象世界。語言的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使它贏得了對象化能力,人與世界的對象性關系就建立在語言這一獨特性的基礎上,而語言自身則成長為各種關系集合的體系,因為人的所有對象性關系都是通過語言的對象化作用而構建的,由此設立萬花筒般的關系體系。語言的誕生,開啟了人的對象世界的呈現(xiàn),也因此反身構建了人的意識。意識與意識對象就是在語言生成之際同步生成的。這也就是說,行為所構建的經(jīng)驗尚處在意識閾限之下,只能是無意識經(jīng)驗;而當它得到歸類、凝聚和抽象,上升到意識閾限,意識就生成了,語言概念也成型了,并借助于物質化的肉身,借助于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把世界構建為人的對象世界。自此,人終于可以把世界作為對象來觀察、分析和認識,語言則成為人認識世界不得不穿越的中介?!靶撵`的領域從語言中突現(xiàn)?!?24)[美]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頁。人類的反思能力、理性能力、形而上能力就建立在語言的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的基礎上。語言既敞開了世界,創(chuàng)設了一個澄明的對象世界和形而上的精神空間,可是,又在人與世界之間制造了裂罅,為世界蒙上難以抹拭的語詞的霧翳。

      語言的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不僅把世界及萬物構建為人之對象,而且可以把原本不能區(qū)分的對象相區(qū)分,把人之行為與人強行剝離開來,把行為視為人之對象,在人的無意識經(jīng)驗與行為之間制造了裂隙。于是,行為也就可以被視為對無意識經(jīng)驗的表征,成為被解釋的對象,行為因此享有符號特征,并可以同時被稱作“行為語言”。(25)我們提出“行為語言”這一概念,并不削弱對維特根斯坦的批判。因為只有在語言誕生之后,在語言的區(qū)分和解釋作用下,行為才可以被視為行為語言。但是,在語言誕生之前,行為早就已經(jīng)獨力把握世界了。實質上,行為語言依舊是行為,并享有行為本身的功能,只不過行為結構與無意識結構具有同一性而被賦予表征功能,成為表征無意識結構的符號性行為。我們之所以采用“行為語言”這一命名,目的在于突出行為的表征性,突出行為與無意識之間的關聯(lián),把行為同時視為一種符號活動,而不僅僅是行為本身。我們認為,就在語言誕生之際,行為就開始以行為語言的面貌出場了。從此,在人與世界之間同時并存著兩種基本關系:其一,人通過行為語言(行為)來關聯(lián)世界,建立非對象性關系來體驗、直覺、悟解世界;其二,人通過言語行為(語言)與世界建立對象性關系來觀察、分析、認識世界。人與世界之間就同時并存著兩種最基本的符號活動方式:行為語言與言語行為;兩種符號活動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同一化能力與對象化能力;由此建立兩種迥然不同的關系:物我一體的非對象性關系與物我對立的對象性關系;分別形成兩種不同的把握世界的途徑:體驗、直覺、悟解與觀察、分析、認識;并分別構建人的無意識與意識;進而形成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感性方式與理性方式。這是兩種不可或缺、相互協(xié)同、相互滲透、交相影響的人類符號活動方式,人的世界就是通過這兩種方式共同建構起來的。正因如此,我們認為:理論、后理論,乃至西方主流思想的弊病就在于只看重其中的一個維度,而忽略了極其重要的另一維度。我們的救治方案則是:重新恢復這兩個維度,重建雙方的協(xié)作關系。

      尼采是發(fā)現(xiàn)人與世界之間存在雙重關系的西方學者。他提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認為這兩者分別展示了人與世界間兩種不同的關系。藝術就同時包含著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雙方相互并存,又有所偏重。馬丁·布伯同樣認識到人與世界之間兩種基本關系模型:其一是“我與它”,即對象性關系,也即一種日常關系;其二是“我—你”,即非對象性的原初關系,審美和宗教就屬于這種原初關系。布伯指出:“人執(zhí)持雙重態(tài)度,故世界于他呈現(xiàn)為雙重世界?!?26)[德]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版,第47頁。沃林格則提出“移情”與“抽象”來說明人與自然間兩種截然不同的關系??上В岵伞⒉疾?、沃林格都還僅僅停留于現(xiàn)象描述,沒有進一步對此做出合理闡釋,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種關系背后不同的符號活動樣式,沒有發(fā)現(xiàn)就是符號活動方式的差異導致人類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與人類意識、無意識間的關聯(lián)。西方學者固然也常常關注迷狂、體驗和直覺,但是,這種“非理性”思潮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思想也未能獲得應有的深化,甚至往往傾向否定認識論的另一個極端,因此遭到主流思想的排擠。

      至此,我們還可以對認知語言學以及認知詩學、涉身心智、肉身哲學做出批判。它們的共同基礎就是強調語言的涉身性,否定語言的相對獨立性,以“一元論”取代“二元論”,批判各種中心主義,由此向西方思想發(fā)難??墒?,問題在于:當他們否定了語言的相對獨立性,實際上也取消了語言最根本的特性,即對象化能力。因為唯有語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才可能以其差異性將世界與人相分離,并將世界設立為人之對象。一旦語言失卻獨立性,它就再也無力構建人的對象世界,勢必使人重新陷入混沌、蒙昧之中。于是,人類意識、理性、精神也就失卻依據(jù),人重新降落到其他生物體的水準,乃至機器的水準,人已經(jīng)不復是人了。語言的相對獨立性、外在性及社會共享性,使人類能夠不斷地創(chuàng)造、積累超越于任何個體的公共的知識和文化,并使人類智慧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大腦和神經(jīng),而是把內在的智慧與外在的知識、外在的文化結合在一起,使人類超拔于其他動物之上。上述一元論固然化解了種種二元對立,化解了種種中心,卻是以喪失人的特征為代價,最終必將走向荒謬。當萊考夫、約翰遜說:“我們所謂的‘概念’,其實是一種神經(jīng)上的結構,可以讓我們在心智上描繪范疇并進行推理”,(27)[美]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一),第18頁。就已經(jīng)將自身置于險境的邊緣。他們固然尖銳地挑戰(zhàn)了西方思想,然而自己卻墮入了另一種謬誤。語言的涉身性并非直接歸屬于身體,更非融合于身體,而是借助于行為語言而與身體發(fā)生關聯(lián)。認知語言學所謂的涉身性語言,其實質就類似于計算機語言,性質頗接近于我們所說的行為語言,只不過是分節(jié)化了的行為語言。我們的觀點則是:人的行為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或者說“準符號”,它與身體之間沒有邊界線,深嵌于身體,本身就是身體行為,缺乏獨立性,因此只能把世界結構化而納入己身,并構建無意識,建立人與世界的一體關系;而言語行為則以其相對獨立性構建人的對象世界,同時構建人的意識,在人與世界之間建立一種二元分立的對象性關系。這是兩種交相影響、協(xié)同作用的符號活動。因此,人與世界之關系既是一元的,同時又是二元的,雙方相互滲透、相互轉換,并構成一個不可抵消的張力場。

      我們的觀點也區(qū)別于言語行為理論。雖然言語行為理論把語言與行為相關聯(lián),指出言語的行為特性,把言語行為視為言內行為、施事行為、取效行為三個層次的展開過程,但是,從根本上說,它并不能觸及深層無意識。當行為與語言連接一體而成為言語行為,實際上行為就已經(jīng)失去其本相,成為一種附屬于語言、寄生于語言、聽命于語言的東西。這種受到語言操控的行為是有意識的“行為操演”,是語言可以解釋的對象,并非與無意識直接關聯(lián)且表征著無意識的行為。我們所說的行為語言主要指表征無意識的行為,它是區(qū)別于言語行為的另一種“準符號”活動,兩者之間雖然相互關聯(lián)、相互協(xié)作,卻相對獨立,不能通約。因而,言語行為并不能替代行為語言,不能充分解釋行為語言,且會遮蔽、扭曲行為語言。

      要救治理論、后理論,要克服西方思想的局限性,合理合情地探討和闡釋各種人文現(xiàn)象,從而為研究人類實踐的學科建立一個恰切的研究范式,就有必要構建新的文化詩學及解釋學。

      人類文化活動即創(chuàng)造意義的符號活動。盡管符號樣式極其豐富,但是,所有符號活動都以行為語言與言語行為為基礎,都可以用這兩者協(xié)同作用所構建的二維張力關系加以解釋。(28)馬大康:《符號、藝術及其解釋》,《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因此,我們所謂的“新詩學”及“新解釋學”就是從行為語言與言語行為協(xié)同作用入手,對雙方如何共同參與文化實踐作出描述,探討雙方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試圖揭示文化的奧秘,恰切把握文化的意義。

      猜你喜歡
      語言學范式世界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數(shù)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語言學與修辭學:關聯(lián)與互動
      當代修辭學(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东阿县| 武安市| 丰台区| 乌审旗| 宁晋县| 海晏县| 如东县| 靖边县| 金昌市| 杭锦后旗| 新乐市| 肃北| 丹寨县| 同德县| 定边县| 阆中市| 赫章县| 定边县| 阆中市| 高平市| 襄汾县| 含山县| 马边| 伽师县| 六盘水市| 昆山市| 盐津县| 五常市| 长顺县| 关岭| 汶川县| 广丰县| 台东市| 安龙县| 佛冈县| 仙桃市| 嘉善县| 同仁县| 玉溪市| 上饶市|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