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在非洲,大量女生因孕輟學,已經(jīng)成為其國家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國家,其在校青少年懷孕率已為世界之最。[1]其中,博茨瓦納在1998—2002年間,女生因孕輟學率已高達65%;[2]268在肯尼亞,每年約有10 000至13 000名的女生因孕輟學;[3]在贊比亞,2009年其因孕輟學女生達13 634名,[4]少女懷孕現(xiàn)象十分普遍,近1/3的女孩在19歲之前便已懷孕;[5]在坦桑尼亞,僅2012年因孕輟學的女生就有7 138名;[6]烏干達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34%的教師和65%的學生認為懷孕是女生輟學的主要原因;[7]馬拉維在2010—2013年間有19 648名女生因孕輟學。[8]基于上述現(xiàn)狀,這些國家都頒布或草擬了促進因孕輟學女生重返學校的相關政策。本文以撒哈拉以南六國為考察對象,對其政策推行情況以及面臨的挑戰(zhàn)與問題進行分析。
在因孕輟學女生返校政策頒布或擬定之前,很多非洲國家的處理辦法基本上是一旦發(fā)現(xiàn)女生懷孕就會將其驅逐出校。在撒哈拉以南國家中,博茨瓦納最早于1978年在其頒布的《博茨瓦納共和國教育管理》(RepublicofBotswanaEducationRegulation)中提出了懷孕女生返校的條例,其它國家則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因孕輟學女生重返學校問題。博茨瓦納提出相關條例之后,又于1995年發(fā)布了政府通告,將原有的返校方針進一步具體化,使得因孕女生輟學生產(chǎn)后返校過程有了標準可依。
馬拉維教育部于1993年開始實施《教育部重返學校政策》(MOEReadmissionPolicy)。該政策規(guī)定:女生一旦發(fā)現(xiàn)懷孕,立刻休學一年,下學年開學重新返校。[9]其具體實施流程在2006年得到修正。
肯尼亞教育部在1994年頒布了處理好懷孕女生和青少年母親教育的相關政策——《重返學校政策》(ReturntoSchoolPolicy),為了對《重返學校政策》提供進一步指導,1998年頒布了《重返學校指導方針》(ReturntoSchoolPolicyGuidelines),又于2009年頒布了《全國學校健康政策》(NationalSchoolHealthPolicy)。2009年頒布的政策規(guī)定女生在生產(chǎn)之后必須回到學校,其中提到:懷孕女生允許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nèi)繼續(xù)學習,每學期都要為女生體檢,學校要為生產(chǎn)之后返校學習的女生提供幫助等。[10]這項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1994年的政策作了彌補,但是缺乏具體的指導。2011年,肯尼亞又出臺了《政府重返學校政策》(GovernmentReadmissionPolicy)對返校時間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不能因為女生懷孕而強迫其離校;女生可在生產(chǎn)之前留校學習;不再限定生產(chǎn)后返校時間,女生在生產(chǎn)之后盡早回校。[11]
贊比亞教育部于1997年頒布了《教育部返校政策》(MODRe-entryPolicy),并于2012年對其相應指導方針進行了修訂。[12]在2005—2012年間,贊比亞有近100 000名女生因孕輟學,其中超過30%的女生重返學校;在中學,有近14 000名女生因孕輟學,有60%的女生重返學校。這項政策在剛頒布時規(guī)定女生在生產(chǎn)之后6~12個月內(nèi)必須回到學校,[13]12到目前已發(fā)展到女生可以隨時回校。修訂后的政策還規(guī)定:因孕輟學女生在原則上不應返回原校,但如果女生堅持選擇返回原校,也得到允許。[13]13
表1 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因孕輟學女生返校政策的提出及發(fā)展
相較于以上四國,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兩國在2009年前尚未頒布青少年母親返校的官方政策,其在歷史上的做法是直接驅逐懷孕女生,而且女生沒有返校的可能。[14]但是,由于非洲各國都對懷孕女生返校問題進行了管理,坦桑尼亞和烏干達政府也開始正視這一問題。2009年,坦桑尼亞政府允許懷孕女生參加全國性考試。2011年1月坦桑尼亞政府在《重返學校指導方針草案》(DraftRe-entryGuidelines)中指出:被確診為懷孕的女生在能參加考試的情況下,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懷孕的女生只有一次返校機會;經(jīng)醫(yī)生允許,在生產(chǎn)后6~12個月內(nèi),學生可以返校;而且對導致女生懷孕的男性必須強行披露。[13]10這一草案也促使教育部門的官員意識到需要加快政策制定步伐。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或政策正式出臺,坦桑尼亞女生返校是通過家長與老師簽訂的私人協(xié)議而定。然而,這樣的做法一旦被有關部門發(fā)現(xiàn),教師就可能面臨失業(yè)危險。[15]
在烏干達,以往學校對懷孕女生的處理一般是要求休學或直接驅逐,若家長支持女生返校,需要家長自行幫助子女另找一所學校入學。2010年,烏干達政府擬定的《全國學校健康政策草案》(NationalSchoolHealthPolicyDraft)要求學校每學期對學生的懷孕情況進行審查,懷孕女生既可繼續(xù)在校學習也可在生產(chǎn)后返回之前學?;蜻x擇其他學校學習。[16]但該草案沒有提供具體的實施細則,因而其推行進程與已頒布政策的國家還有一定距離。
這一系列政策以及草案的頒布表明(具體見上頁表1),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十分關心因孕輟學女生的教育問題,盡可能從政策上對這類女生提供幫助。雖然,其中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尚未頒布因孕輟學女生返校的正式政策,但是兩國讓青少年母親繼續(xù)學習的趨勢也是清晰而明確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學校驅逐懷孕女生、不讓其返校的做法。
撒哈拉以南國家的一些教育部官員和學校校長列出了一些他們認為在實施返校政策中遇到的相關困難。他們表示,政策缺乏清晰的指導,特別是發(fā)現(xiàn)女生懷孕了之后該做什么,什么時候女生應該離校生產(chǎn),應該離校多久用于生產(chǎn),因孕輟學之后回到學校又應該如何對待等問題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指導。其中一名校長說道:“我們需要明確的指導。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處理懷孕女生的事情,那么在女生懷孕之后,我們第一時間就知道從哪里著手。但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只有一個通知,一個不知道如何處理事件的通知……這只是一個在紙上的文件,其它,就沒有了。我認為,這只是某些人關于事件發(fā)生之后將要做什么的決定,之后對這些決定進行推廣而已?!盵13]11盡管有些校長說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了返校政策的重要性,并愿意在學校執(zhí)行這些政策,但是,由于缺乏明確指導從而導致在學校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貫徹不力的情況。
對于最早頒布返校政策的博茨瓦納來說,由于沒有相應機制和機構跟蹤記錄女生因孕輟學之后的情況,因此,實際的情況往往是家長自己為因孕輟學女生尋找新學校,開始返校進程。另外,由于沒有相關的法律支持因孕輟學女生返校政策,教育部也沒有推廣這項政策或者喚起社區(qū)做出更多努力的行動意識,了解這項政策的人僅局限于教育部和少數(shù)幾個社區(qū)之內(nèi)。[2]270
在肯尼亞,其政策也沒有得到有效實施,許多學校由于各種原因對落實政策中的規(guī)定缺乏積極性。在《全國學校健康政策》(NationalSchoolHealthPolicy)中要求學校要為因孕輟學返校的女生和在校懷孕女生提供護理設備以保證她們的健康,但很少有學校真正這樣去做。大部分學校由于資金和精力有限,認為不可能落實或者沒有必要去落實,[17]22致使每年10 000~13 000名的輟學女生中,很少真正回校學習。在返校政策實施過程中,還有諸如缺乏政策具體指導、害怕因接收因孕輟學女生而受到所在社區(qū)排斥、擔心返校女生受到同學嘲笑和鄙視以及缺乏支持保障體系等原因,學校無法有效落實其政策。[18]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資金缺乏和嬰幼兒缺乏照顧也是阻礙青少年母親返校的兩大主要因素。[17]19
馬拉維在1993年開始實施的《教育部重返學校政策》中,除了規(guī)定女生一旦發(fā)現(xiàn)懷孕須休學一年,下學年開學才能重新返校以外,還規(guī)定對懷孕女生和使女生懷孕的男生提供相應咨詢服務,并且兩人須同時離校和同時返校。在男女生須受相同懲罰這個處理辦法上,馬拉維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除此之外,女生只有一次返校機會,如果女生多次懷孕,那么意味著其將永久失去返校機會。政策還要求學校要向教育部提交文件,證明因孕輟學的女生已經(jīng)返回學校。但是,由于缺乏跟蹤記錄,教育部對女生真實的返校情況不得而知,對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也無法做出準確評估。[19]有報道稱有些學校校長拒絕接受青少年母親。學校的拒絕接收導致政策推廣失效、歧視青少年母親、女生在休學階段無法得到教育服務等一系列問題的產(chǎn)生。[20]
傳統(tǒng)觀念得不到及時更新,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因孕輟學女生的返校進程。首先,對于學校來說,由于害怕懷孕女生帶來管理上和聲譽上的麻煩,因此在落實返校政策時態(tài)度往往消極敷衍。有的學校一旦發(fā)現(xiàn)女生有孕就讓其離校,而女生本人不愿意離校。若留有孕女生在校,則無法保證其安全,所以有學校讓女生自行決定何時離校。甚至有的校長認為,由于沒有明確規(guī)定懷孕女生離校時間,他們有權決定女生的離校時間。還有其他校長表示,教育部的處理辦法給學校提供回旋的余地,一旦發(fā)現(xiàn)女生懷孕,就可以悄悄與其他學校的校長聯(lián)系,把有孕女生送去其他學校,學校就可以避免有此恥辱。其次,對于女生的同學來講,他們由于受到教師、家庭教育和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在潛意識里往往容易嘲笑乃至鄙視因孕輟學的返校女生,同時在生活和學習中也會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來。再次,家長也把自己孩子的因孕輟學當作是不光彩的事情而不支持自己的孩子返校。[13]13-14最后,女生所在的社區(qū)也把在校女生懷孕當成一種恥辱,若有學校接收因孕輟學女生,則學校會受其所在社區(qū)的排斥。年輕母親被排除在主流學校之外,是遭受欺侮和譴責的結果。人們認為少年懷孕是一種恥辱,與文化規(guī)約有很大的關系。因而社會能否接受少年懷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孕少女和年輕母親能否在社區(qū)中得到認同。[21]18由此可見,雖然各國政策或草案相繼頒布或正在擬定中,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更新傳統(tǒng)觀念刻不容緩。
雖然許多地區(qū)的校長和老師都表示愿意接受生產(chǎn)后女生返校,同時也意識到允許女生返校求學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對待生產(chǎn)后返校的女生卻成為一個難題。首先,從身份上來說,這些女生不僅是學生,更是母親,她們與其他學生不同,有時候被老師和同學看作是反面教材,因此容易受到同學的歧視和嘲笑,導致她們中的部分人選擇再次輟學。其次,有的教師怕這些女生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會給學校及班級管理帶來極大麻煩,因此認為她們應該與其他學生區(qū)別對待。這對返校的女生無疑會造成新的心理傷害。再次,有些女生在生產(chǎn)之后跟不上老師上課的進度,導致她們在學業(yè)上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這樣的女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往往因為學業(yè)受挫而選擇主動退學。最后,在一些學校返校女生經(jīng)常被同學欺負和侮辱,這也成為影響女生學業(yè)表現(xiàn)以及導致退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年輕母親會遭受來自同伴的羞辱,這導致她們對自己產(chǎn)生羞恥感并否定自我價值,從而加劇了與學校關系的疏遠。[21]62
對懷孕女生從生產(chǎn)到返校究竟需要間隔多久的問題上,這些國家的指導方針沒有明確說明,使得學校難以實際操作,對學校的教學秩序也帶來一定影響。例如肯尼亞《政府重返學校政策》規(guī)定:“不再限定生產(chǎn)后返校時間,女生在生產(chǎn)之后盡早回校?!睂Υ耍逃块T的解釋是:政策中沒有規(guī)定女生離校用于生產(chǎn)的時間是為了讓女生可以悄悄地離校又悄悄地返校,不至于受同學的歧視。由于沒有明確規(guī)定返校時間,有的女生生產(chǎn)一周之后即可回校,有的女生卻要離校九個月甚至一年才能回校。有的女生可以很快回校,因為她出生在相對富裕的家庭,其孩子有相應的照顧,但出生于貧困家庭的女生需要自己照顧孩子,返校時間就會延長。[13]13從學校方面來看,一方面學校難以對這些離校生產(chǎn)的女生安排相應的課程,這為學校的課程設置帶來了困擾;另一方面,女生若離校時間太久,她們在學習上會由于跟不上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而容易掉隊,從而影響學校教學進度和質量。
由于法律、社區(qū)、家庭等沒有為因孕輟學女生提供相應保障,僅僅依靠相關返校政策的頒布很難使女生返校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女生父母在發(fā)現(xiàn)孩子懷孕之后,有的會將其拋棄或逐出家門,但法律并未禁止這一做法。除此之外,女生父母一般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第一,大部分女生的父母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懷孕,認為女生求學期間一旦懷孕,就沒有必要繼續(xù)學習,同時女生父母也拒絕養(yǎng)育自己的外孫或外孫女。由于失去父母的支持,這類女生一般會尋找女傭、服務員等工作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22]第二,為了掩蓋恥辱,有些女生父母一旦發(fā)現(xiàn)導致女生懷孕的男生已經(jīng)成年且有經(jīng)濟能力,父母會促使女生與其結婚,限制女生返校。第三,父母強迫女生流產(chǎn),但流產(chǎn)之后不讓其回校,而讓其參加工作以改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另外,社區(qū)沒有相應的經(jīng)濟福利來保障女生及其孩子的生活,也成為女生留在原來學校的一個障礙。社區(qū)成員表示,為了使女生不受原來學校學生的歧視和嘲笑,女生可另選學校上學,若回到原來學校則不利于其學習和生活。[23]然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尤其是貧困地區(qū),學校非常分散,女生轉到另一個學校學習極其不易,一方面不能照顧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女生也無法支付昂貴的交通費,這讓女生們感到為難。對于想要轉學到另一個學校以掩飾母親身份的女生來說,沒有可選擇替代的學校阻礙了她們重新入學。[24]
非洲國家因孕輟學女生重返學校受到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濟狀況、社會發(fā)展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要解決非洲地區(qū)因孕輟學女生返校問題,保障女生教育權,增加女生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應當充分尊重非洲各國實際情況,要注重政策的指導與跟進,加強教育變革,明確相關責任,建立保障體系,積極引入國際援助。
如前所述,具體指導以及有效跟進機制的缺乏,導致返校政策實施過緩甚至難以真正落地。因此除了通過法律途徑保證政策的執(zhí)行和女生返校的進程,政府還需要進一步跟進細則指導,并對實施過程與實際狀況進行跟蹤式調(diào)研和規(guī)范。
政府需要在國家層面提高大眾對重返學校政策的關注度以及認識,這可以通過全國性行動來實現(xiàn),如利用紙質和電子媒體宣傳,召開酋長論壇、研討會、教師或家長會議以及其他公眾集會等。所有利益相關方應更多地參與到返校政策的執(zhí)行中來,以使更多的女生在分娩后能重返學校。[25]37同時,政府需要讓整個社會成員關注和參與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尤其要對各地區(qū)的學校進行調(diào)研,了解具體的實施情況和當?shù)貙W校的狀況,對政策實施存在困難的學校予以具體的指導,對政策實施不到位的情況進行相應懲罰。
另外,政府也可以鼓勵非政府組織、宗教組織參與并服務于因孕輟學女生返校進程。強化非政府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為因孕輟學女生返校提供更多的途徑,對整個非洲乃至世界的全民教育都將產(chǎn)生重大意義。如在非洲南部,一非政府組織進行了名為“卡爾(CARE)”的行動,提醒社區(qū)讓適齡兒童接受教育,特別提醒讓女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該行動大大增加了女生的入學率。[26]
盡管,在一些國家,未婚懷孕、少年懷孕并不鮮見,但無論是在其它地區(qū)還是在非洲,少年懷孕始終是一個會被認為是恥辱的社會話題,難以為社會所接受。年輕母親自然會遭受來自社區(qū)、學校、家庭乃至學校同伴的不同看法甚至羞辱,這無疑會使其產(chǎn)生羞恥感而否定自我,使其返校之路陷入困境。
因此,非洲國家在推行因孕返校政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引導社會、家庭、學校等以更為包容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少年母親,不僅在制度、經(jīng)費方面予以支持,而且在社會輿論、心理建設等方面給予少年母親更多的實際支持,幫助少年母親重獲安全感和返校就學的信心。另一方面,社會、家庭和學校也應明確責任引導在校女生認識到預防少年懷孕的重要性,對已經(jīng)懷孕的女生應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其疏導心理壓力、跟進學業(yè)輔導,從而使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有信心、有尊嚴地返校就學。
除了國家和政府的政策跟進和觀念提升外,學校是落實因孕返校政策的根本所在。在學校,校長的觀念和教師的教育工作對返校女生有深刻的影響。如有的學校根據(jù)校長的個人意志決定懷孕女生的去留,有的教師對返校女生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當,對此,校長需要更新觀念,正確理解和落實國家政策。校長應該就懷孕和重返校園的問題發(fā)表意見,并為學校中的此類討論提供便利。[25]37教師要深刻理解自己角色的重要性,一是不能將返校女生當作反面教材對其他學生進行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該將返校女生與其他學生區(qū)別對待;二是要改變學生的觀念,有些學生歧視、嘲笑甚至欺負返校女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育中正確引導;三是給予返校女生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她們兼顧學習和照顧孩子的困難。四是在課程設置中,為返校女生提供專門的強化課程;為在校的懷孕女生和青少年母親提供特殊課程。
解決非洲因孕輟學女生返校問題,離不開本國政府的努力和支持,各國政府應當結合本國實際積極建立返校政策的保障體系,加強政策和經(jīng)費的投入,保障相關政策的推行。在2005年的全民教育高層會議中,來自非洲17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們達成共識,他們一致認為,教育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積極關注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推動教育發(fā)展,必須強化政府的責任。[27]幾個國家的實踐表明非洲國家應投入財政加以支持。政府需要積極籌措教育資金,吸引教育投資,對貧困但有求知欲的女生實施特殊政策,取消其入學費用,并且提供相應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國際組織的援助是推動非洲女性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首的國際機構,包括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女性教育運動(Campaign for Female Education)、女生教育運動(The Girls Education Movement)等特殊組織,積極引導輿論,通過國際會議和大會宣言等途徑幫助處于弱勢地位的因孕輟學女生增加返校機會,幫助非洲國家制定適合本國情的因孕女生返校計劃,同時加強對因孕輟學女生的資金支持力度。國際上的發(fā)達國家和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從財政、師資培訓、教科書資源、人力資源培訓方面幫助非洲政府,提供對非洲各國在教育規(guī)劃和檢測方面的支持。為推動全民教育的發(fā)展,使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享有教育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0年討論并通過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將全民教育作為推動各國發(fā)展的重要目標。自2002年以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都會發(fā)布《全民教育全球檢測報告》(EducationforAllGlobalMonitoringReport),該報告一直以來十分關注弱勢群體受教育問題,尤其關注女性權益保障和人力資源開發(fā)。[28]2015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次教科組織大會通過了《教育2030行動框架》(Education2030FrameworkforAction),其總目標為“確保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增進全民終身學習機會”,[29]7更加關注邊緣化或弱勢群體。其中一項原則提到:“保障男童和女童、女性和男性不僅獲得和完成教育周期,而且在教育中以及通過教育獲得同等權利。”[29]10中國政府也提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戰(zhàn)略,鼓勵民間的社會團體、企業(yè)、私人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對非援助計劃,設計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援助框架,為促進非洲教育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