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河洛文化研究述論

      2019-12-14 22:06:54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河洛文化研究

      李 喬

      河洛文化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的,到現(xiàn)在已經走過將近30年的歷程。對于河洛文化研究的情況,此前不少學者做過總結回顧①張新斌:《河洛文化若干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中州學刊》2004第5期;李曉燕:《二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述評》,《東北史地》2011年第6期;李振宏:《大陸學界河洛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及問題》,《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陳習剛:《二十五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前瞻——以鄭州“河洛文化研究高層論壇(2014)”為中心》,《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9期;張新斌:《河洛文化與洛陽學》,《中州學刊》2016年第12期。,但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河洛文化一些領域的研究情況還未能總結出來,加之河洛文化研究的一些新變化,對河洛文化研究再次進行分析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

      一、近三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取得的成績

      近30年來的河洛文化研究,從研究成果數(shù)量上看,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發(fā)展歷程;從研究內容上看,經歷了從片面到全面、從零散到系統(tǒng)的漸進過程。下面就從這數(shù)量和內容兩個方面入手對這一時期的河洛文化研究做一回顧。

      (一)近三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數(shù)量分析

      文獻數(shù)量是反映學術熱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某一時段某一主題文獻數(shù)量的變化反映了該主題的發(fā)展趨勢和關注度。下面對河洛文化研究的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著的數(shù)量做一總結。

      1.期刊論文

      2018年12月24日在中國期刊網上共檢索出以河洛文化為主題的論文413篇。可以看出,近30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但每年分布又不是很平衡,存在明顯的波峰和波谷,其中1994年、2005年是前期兩個波峰,這兩年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都較上一年度有大幅度的增長;2005年之后,河洛文化研究論文數(shù)量始終處于高位狀態(tài),每年發(fā)表的論文都在20篇以上。

      某一主題文獻被引用數(shù)量的變化也是反映該主題研究趨勢的重要指標。某一時段該領域論文被引用的數(shù)量多,則說明該主題是這個時期的研究熱點。近30年來河洛文化研究論文被引用的數(shù)量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但每年分布又不是很平衡,有波峰和波谷,其中1997年、2007年是前期兩個波峰,這兩年河洛文化研究論文被引用的數(shù)量都較上一年度有大幅度的增長;2007年之后,河洛文化研究論文被引用的數(shù)量始終在高位運行。

      2.論文集論文

      1989 至1991年,洛陽市歷史學會、洛陽市海外聯(lián)誼會先后主辦了三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其中前兩次會議出版了《河洛文化論叢》第1、2輯。1991年,“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成立五周年暨河洛文明學術研討會”召開,會后出版了《河洛文明論文集》。2006、2008、2010、2014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歷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出版了4 輯《河洛文化論叢》。2004、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4、2015、2016年,由全國政協(xié)港澳委員會、政協(xié)河南省委員會主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承辦的河洛文化研討會(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連續(xù)召開了11屆,其中會前均出版有論文集。上述論文集共收錄論文1,205 篇,是期刊論文發(fā)文量的2.7 倍,論文集的出版對河洛文化研究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3.專著

      近30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專門性著作也出版了不少,其中比較重要的著作有以下28種:孟令俊《河洛文化縱橫》,史善剛《河洛文化論綱》,周文順、徐寧生《河洛文化》,李新社《河洛文化研究》,張素環(huán)、劉道文《河洛文化研究》,王永寬《河圖洛書探秘》,薛瑞澤、許智銀《河洛文化研究》,程有為《河洛文化概論》,李紹連《河洛文明探源》,楊海中《圖說河洛文化》,楊海中《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史善剛等《河洛文化與中國易學》,史善剛《河洛文化源流考》,溫玉成等《河洛文化與宗教》,劉加洪《河洛文化與客家優(yōu)良傳統(tǒng)》,安國樓等《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薛瑞澤等《河洛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董延壽等《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王伯章《根源:中華民族精神根源——河洛文化》,龔國光《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劉保亮《河洛文化視野下新時期河南文學的鄉(xiāng)土風騷》,陳義初《河洛文化研究十年》,羅勇、鄒春生《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述論》,湯漳平《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綜論》,徐金星等《河洛文化論衡》,何綿山《閩臺五緣簡論》,楊海中《周代禮樂與河洛文化》,扈耕田《河洛文化與“一帶一路”》等。

      總的來看,近30年來的河洛文化研究,無論是學術論文發(fā)表,還是學術專著出版均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與全國地域文化研究相比,河洛文化研究的熱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域文化。

      (二)近三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內容分析

      近30年來的河洛文化研究,如果按照主題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河洛文化的空間范圍

      空間范圍是界定地域文化概念的前提和基礎。關于河洛文化地域范圍的研究,是近些年來持續(xù)研究的熱點。由于認識上的不同,對河洛地域的界定存在寬泛、大小不同的種種說法,主要觀點有:韓忠厚認為:“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水。在此是個地域概念,從廣義上來講,就是指黃河中游、洛水流城,這一廣闊的地域范圍。具體地說,即是黃河從河曲(風陵渡)向東經三門砥柱、過孟津直達滎陽、鄭州,這一段大河以南,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古時稱為河南地,亦稱之為河洛地。從狹義上來講,河洛就是洛陽?!雹夙n忠厚:《試論河洛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2頁。朱紹侯認為,歷史上的河洛地區(qū),“指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潁,北跨黃河而至晉南、濟源一帶地區(qū)”②朱紹侯:《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識》1994年第3期。。李學勤認為:“河洛文化這一名稱可有狹義、廣義的不同理解。狹義的河洛,只指洛陽四周一帶,若從文化角度來看,應該說這只是更廣闊的一個區(qū)域的中心。這個大的區(qū)域,就是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qū)。因此,這里說的河洛文化即是中原文化?!雹劾顚W勤:《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光明日報》2004年8月25日。張新斌指出:“從地理與地貌特征方面來看,狹義的河洛應該是洛陽與洛河交匯一帶,廣義的河洛嚴格說應該是鄭州以西的丘陵區(qū),即在潼關或函谷關以東,黃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豫西丘陵地區(qū)?!雹軓埿卤螅骸逗勇逦幕舾蓡栴}的討論與思考》,《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李玉潔認為:“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圍應包括以洛、河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洛,指的是洛水;河,指的是黃河中游地區(qū)?!雹堇钣駶崳骸逗勇逦幕c論》,《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33頁。薛瑞澤則認為:“河洛地區(qū)是指以洛陽為中心,東至鄭州、中牟一線,西抵潼關、華陰,南以汝河、潁河上游的伏牛山脈為界,北跨黃河、以汾水以南的濟源、焦作、沁陽一線為界?!雹扪θ饾桑骸逗勇宓貐^(qū)的地域范圍研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程有為認為:“從自然地理講,河洛地區(qū)西起華山,東至豫西山地與黃河下游平原交會處,南自伏牛山、外方山,北至太岳山(又稱霍太山),包括伊洛河流域、涑水流域、沁水流域和汾水流域下游地區(qū)?!雹叱逃袨椋骸逗勇宓貐^(qū)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0頁。

      由于河洛文化在歷史的影響范圍較大,朱紹侯先生首先提出了“河洛文化圈”的概念,他說:“作為河洛文化圈,實際要超過河洛區(qū)域范圍。筆者認為河洛文化圈應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qū),東與齊魯文化圈相銜接,南與楚文化圈相銜接,西與秦晉文化圈相銜接,北與燕趙文化圈相銜接。究其實質,河洛文化就是狹義的中原文化。廣義的中原文化應包括齊魯、秦晉、燕趙等文化?!雹嘀旖B侯:《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識》1994年第3期。程有為贊同朱紹侯的觀點,認為“河洛文化圈”應該突破河洛的范圍,他說:“河洛文化圈,其地域也可以少許突破黃河和洛河流域的范圍?!雹俪逃袨椋骸逗勇宓貐^(qū)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0頁。徐正英認同朱紹侯的河洛文化圈范圍,但注意到了河洛文化的歷史分期問題,他說:“就河洛文化圈而言,我大體認同朱紹侯提出的‘四至銜接’說,但不敢茍同其‘河洛文化圈應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qū)’,‘河洛文化就是狹義的中原文化’的提法。因為處于河南省西南部占據省轄市最大面積的南陽市,歷史上明顯屬于荊楚文化圈。南陽文化可以歸屬今天的中原文化,但不能歸屬傳統(tǒng)的河洛文化,這是由中原文化與河洛文化下限斷限不同決定的?!雹谛煺ⅲ骸逗勇逦幕母葱蕴卣骷捌洚敶饬x》,《粵海風》2010年第5期。

      經過充分討論,學界對河洛文化的空間范圍基本達成一致的意見:狹義的河洛,是指以洛陽為中心、以河洛交匯處為代表的河洛流域;廣義的河洛,則包括西至潼關,東至開封,南至伏牛山北麓,北跨黃河至晉東南、濟源至安陽一帶相對廣袤的區(qū)域。

      2.河洛文化的時間范圍

      關于河洛文化的時間范圍,有的學者認為是河洛地區(qū)的古代文化,如,韓忠厚說:“河洛文化是產生于河洛地區(qū)的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是華夏文明——黃河文化搖籃的核心和象征?!雹垌n忠厚:《試論河洛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2頁。周文順認為:“河洛文化屬于區(qū)域性的歷史文化概念,河洛文化是上古三代河洛地區(qū)的文化現(xiàn)象,河洛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雹苤芪捻槪骸丁昂勇逦幕北媪x》,《歷史教學》1999年第3期。蔡運章說:“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和洛水交匯地區(qū)古代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既是狹義的中原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精華。”⑤蔡運章、郭引強:《河洛文化與河洛學》,《文史知識》2010年第6期。徐正英認為:“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區(qū)為中心的,與東南西北四個文化圈相銜接的、上古至北宋時期的傳統(tǒng)文化圈,其核心為夏商周文化。”⑥徐正英:《論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有的學者認為河洛文化是河洛地區(qū)的古今文化,如程有為認為:“河洛文化是植根于河洛地區(qū)的一種地域性文化……河洛文化的時間跨度很大,其上限可上溯到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其下限則一直到今天?!雹叱逃袨椋骸丁昂勇逦幕甭哉摗?,《洛汭與河圖洛書》,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299頁。

      還有學者研究了河洛文化的分期問題。張新斌把河洛文化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以包括《河圖》《洛書》在內的史前文化為河洛文化的初始期,夏商周三代為河洛文化的形成期,秦漢魏晉為河洛文化的發(fā)展期,隋唐北宋為河洛文化的鼎盛期,元明清為河洛文化的中衰期,現(xiàn)當代為河洛文化的復興期。但是考慮到河洛文化超越地域性的文化影響與輻射力主要集中在夏代以來到北宋之間,因此就時間概念而言,狹義的河洛文化可以特指這一時段?!雹鄰埿卤螅骸逗勇逦幕舾蓡栴}的討論與思考》,《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孟令俊認為,河洛文化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可分為遠古、夏商周、漢魏、隋唐、北宋前后等5個時期。⑨孟令?。骸逗勇逦幕膸讉€問題》,《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18頁。徐金星、吳少珉認為:“河洛文化起源于史前裴李崗文化時期或更早,形成于夏商周三代,發(fā)展于漢魏南北朝,鼎盛于隋唐北宋,宋以后開始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入復興期。”①徐金星、吳少珉:《河洛文化通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第9頁。陽信生、饒懷民認為:“不能把河洛文化僅僅看作一種歷史文化、古代文化或傳統(tǒng)文化,更不能將其等同于夏、商、周三代河洛地區(qū)的文化,它的形成發(fā)展演變經歷了史前、古代、近現(xiàn)代等各個時期。如果以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發(fā)展演變到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為線,那么,史前是河洛文化的起源期,夏、商、周三代是河洛文化的形成期,先秦至南宋是河洛文化的發(fā)展期和繁榮期,元明清到近代是河洛文化的衰落期,現(xiàn)代是河洛文化的復興期?!雹陉栃派垜衙瘢骸逗嫖幕c河洛文化關系考略》,《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3頁。程有為將河洛文化分為五個階段:史前的原始社會是濫觴期;夏商西周三代是形成期;春秋戰(zhàn)國至魏晉南北朝是發(fā)展期;隋唐至北宋是興盛期;金元明清是衰落期。③程有為:《河洛文化概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頁。

      3.河洛文化的內涵

      關于河洛文化內涵,朱紹侯認為:“河洛文化應是產生于河洛地區(qū)的,包括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黑陶文化以及神秘而代表河洛人智慧的《河圖》《洛書》;應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史官文化及集夏商周文化大成的周公制禮作樂的禮樂制度;還應包括綜合儒、道、法、兵、農、陰陽五行各家學說而形成的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及與儒、道思想互相融合的佛教文化等等,以上各種文化的總和就是河洛文化。”④朱紹侯:《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文史知識》1994年第3期。戴逸認為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涉及哲學、文學、宗教、藝術、建筑、民風習俗等諸多方面。⑤戴逸:《關于河洛文化的四個問題》,《尋根》1994年第1期。張新斌認為:“河洛文化的本質是地域文化,河洛文化就是產生發(fā)展于河洛這塊土地上的一切文化現(xiàn)象,它包括有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各個層面。”⑥張新斌:《河洛文化若干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程有為認為:“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它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個部分,精神文化則包括思想學術、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教育與民風民俗等,而河圖洛書與二程洛學則是河洛文化所獨有并帶有標志性的思想學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⑦程有為:《河洛文化概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頁。他認為,河洛文化的內涵中有兩個帶有標志性的文化現(xiàn)象:一是河圖洛書,二是二程洛學。二者既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為河洛文化所獨有,也構成了系統(tǒng)的思想學術體系,應該屬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內涵。⑧程有為:《論河洛文化的核心內涵》,《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70頁。

      4.河洛文化的特性

      河洛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研究者從各自的角度對河洛文化的特性做了論述。陳昌遠認為河洛文化具有正統(tǒng)性和穩(wěn)固性。⑨陳昌遠:《先秦河洛歷史地理與河洛文化歷史地位考察》,《河洛文化論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0頁。李學勤將河洛文化特性歸納為傳統(tǒng)性、開放性、綜合性,先導性。①李學勤:《河洛的歷史地位與河洛文化的性質》,《文史知識》1994年第3期。張新斌認為:河洛文化具有正統(tǒng)性、傳承性、融合性、原創(chuàng)性等特點。②張新斌:《河洛文化若干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韓石萍認為河洛文化具有源發(fā)性、正統(tǒng)性、兼容性、奇異性四個特征。③韓石萍:《關于河洛文化的若干問題》,《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3頁。程有為認為,河洛文化具有開放性或者說包容性、先進性或者說先導性、正統(tǒng)性、連續(xù)性等特點。④程有為:《河洛文化概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1-503頁。徐正英認為:“河洛文化區(qū)別于其他區(qū)域性文化最鮮明、最本質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所謂根源性,一是指在諸種文化中發(fā)端時間早,對文明發(fā)展方向有引領作用,二是指作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創(chuàng)性?!雹菪煺ⅲ骸墩摵勇逦幕母葱蕴卣鳌?,《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蔡運章認為,河洛文化具有傳統(tǒng)性、開放性、先導性等特征。⑥蔡運章、郭引強:《河洛文化與河洛學》,《文史知識》2010年第6期。

      5.河洛文化的地位與影響

      對于河洛文化的地位,研究者們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韓忠厚認為,“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⑦韓忠厚:《試論河洛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2頁。。竇志力說,河洛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主脈與源頭”⑧竇志力:《河洛文化淺說》,《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64頁。。戴逸指出:“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而且長期以來處于領先地位,說它是源泉,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河洛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七八千年來一直延續(xù)不斷,前后相接,形成一個連綿不絕的文化發(fā)展系列。”“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性文化,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因為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作用。這樣一個地域性文化,對周圍既有吸引作用,又有輻射作用。它既有強大的吸收、包容、凝聚的力量,把周圍的文化收納過來;又有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出去,滲透出去,影響周圍的地區(qū)的力量……所以說,河洛地區(qū)的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中確實起著巨大的帶動作用?!雹岽饕荩骸蛾P于河洛文化的四個問題》,《尋根》1994年第1期。劉乃和說:“在我國史前文化和進入文明社會后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中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河洛文化,始終發(fā)揮著中心作用和導向作用,因而成為華夏文明的核心,是炎黃文化的發(fā)源地和深遠而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奠基石?!雹鈩⒛撕停骸吨性幕c傳統(tǒng)文化》序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劉慶柱說:“從對夏王朝以后的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而言,河洛地區(qū)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劉慶柱:《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光明日報》2004年8月31日。程有為認為:“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和黃河文化流域文化的核心,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無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根和主源,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主流和核心?!?程有為:《河洛文化概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頁。

      6.河圖洛書問題

      河圖洛書被視為河洛文化的標志性成果,是河洛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張振犁從神話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河圖”“洛書”神話是中原文化之源和后來原始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將“河圖”“洛書”啟發(fā)伏羲畫八卦神話的產生之地設在中原地區(qū),并認為是該地區(qū)的原始游牧時代科學文化的形象總結,是中原人民智慧的結晶。①張振犁:《從“河圖”“洛書”乃“祭祀河洛”神話的演變,看“河洛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洛汭與河圖洛書》,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16頁。戴逸認為:“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雹诖饕荩骸蛾P于河洛文化的四個問題》,《尋根》1994年第1期。李民基本采信漢人關于八卦來自于《河圖》《洪范》來自于《洛書》的說法,認為“‘河圖洛書’是中國上古文獻的源頭”③李民:《河洛文化與〈尚書·洪范〉》,《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2-13頁。。張新斌認為:“在文化的各個層面的對比中我們仍然很明顯地找出河洛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差異,‘河圖’與‘洛書’正是河洛文化有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大的差異,可以說這是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④張新斌:《河洛文化若干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中州學刊》2004年第5期。王永寬對河圖洛書有較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中具有經典意義且具有標志性的文化成果,可以說是河洛文化的徽識。⑤王永寬:《河圖洛書探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頁。他還說,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個含義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標志是河圖洛書。雖然它是一種傳說,宋人關于河圖洛書圖式的創(chuàng)設也難得確論,但它仍可作為研究河洛文化的重要根據。從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方面予以解析,可以由此悟知河圖洛書的圖式包含著豐富的內容。⑥王永寬:《河圖洛書的文化內涵》,《光明日報》2004年10月12日。

      7.河洛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關系

      歷史上以河洛地區(qū)為中心的中原漢族人民不斷南遷,促進了南方廣大地區(qū)的民族融合,同時將先進的河洛文化帶到了南方和沿海地區(qū),贛、閩、臺等地的人民與河洛人有著共同的血緣關系,河洛文化對閩南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臺灣文化、贛鄱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徽州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⑴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閩南文化與河洛文化關系密切,也是河洛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文章較多。劉福興認為:“閩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區(qū)的漢民族文化,經由移民的攜帶,南徙入閩后形成的閩文化在閩南地區(qū)發(fā)展的亞文化形態(tài)?!雹邉⒏Ed:《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之比較》,《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胡滄澤說:“閩南文化是由晉朝及其以后中原人南下所傳的河洛文化與閩南原住民文化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的關系是源和流的關系,這可以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獲得證明。閩南文化既脫胎于河洛文化,又比河洛文化有許多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雹嗪鷾鏉桑骸逗勇逦幕?、閩南文化和臺灣文化》,《河洛文化與殷商文明》,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3頁。陳子華說:“由于歷史上的移民,閩臺地區(qū)與河洛地區(qū)在血緣、親緣關系上是一脈相承的,因而,在文化上無論是語言、習俗、民間信仰、飲食等,閩臺文化與河洛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⑨陳子華:《論閩臺文化與河洛文化之親緣關系》,《河洛文化與殷商文明》,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頁。張新斌認為,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具有親緣性,二者親緣性關系以唐代兩次移民史實為依托,而且還具有以光州固始為根基的血親認同、以二程洛學為源頭的儒學傳承、以語音為標志的中原唐音保留、以中原名人為原型的神祇崇拜等四個主要特征。①張新斌;《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關系初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⑵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由于閩臺地區(qū)是客家人的重要聚集地,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和閩臺文化相互交融,密切相關,學者們從多角度探討了二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張留見說:“從西晉末年到南宋初年,由于戰(zhàn)亂與自然災害等原因,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大規(guī)模中原人南遷高潮,從而形成了客家人。南遷客家人,把先進的中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帶到了他們新的居住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崇祖先、重教育、重譜牒的傳統(tǒng)正是他們繼承中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雹趶埩粢姡骸稖\論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的關系》,《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9頁。馬帥、袁書琪認為:“客家文化被認為是一種河洛移民文化,是河洛文化與贛、閩、粵等地自然地理因素結合的變異文化。總的來說,客家文化是以河圖洛書為根基,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與當?shù)孛褡逦幕嗳诤?,形成的長期穩(wěn)定的多元文化?!雹垴R帥、袁書琪:《基于文脈傳承的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的旅游協(xié)作開發(fā)》,《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司徒尚紀指出:“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淵源關系很早,從先秦到宋元,客家文化主要從河洛文化吸取養(yǎng)分,同時采借在嶺南其他民族,經過文化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一個獨立民系文化體系,故客家文化定型成熟以后,走上了獨立發(fā)展道路,但并沒有改變河洛文化的基因?!雹芩就缴屑o:《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的形成》,《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97、304頁。許桂靈、許桂香認為,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因形成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和時間早晚,以及各種社會人文要素作用不同,它們的文化特質和風格有異,但基于它們具有共同的文化淵源,從不間斷的文化交流和互動,故在文化關系上應是一種同源異流關系”⑤許桂靈、許桂香:《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的風格》,《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5頁。。徐維群講:“客家人來自中原,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流文化,客家人在遷入地適應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文化,但并沒有丟棄中原傳統(tǒng),從方言到習俗、從宗族文化到精神理念都保留著豐富的中原河洛文化符號的痕跡。”⑥徐維群:《論客家文化中的河洛文化符號元素及其功能》,《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6頁。

      ⑶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在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關系方面,黃龍云認為:“南粵大地,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追根溯源,多來自河洛中原,他們不忘根本,文化俱以‘中州’為本源?!雹唿S龍云:《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序二?!逗勇逦幕c嶺南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戢斗勇運用文化生態(tài)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做了比較,從生命歷程比較,河洛文化早熟,嶺南文化晚熟;從自然生態(tài)比較,河洛文化為山河型文化,嶺南文化為河海型文化;從內部構造比較,河洛文化整合單一,嶺南文化多元求變;從文化流派比較,河洛文化為理學正統(tǒng),嶺南文化為心學旁支;從文化態(tài)勢比較,河洛文化傳統(tǒng),嶺南文化新潮。作為古代中國文化的主流文化的河洛文化與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的嶺南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生態(tài)園中都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⑧戢斗勇:《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的文化生態(tài)學比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李立新認為,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主流文化,客家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都淵源于河洛文化。從政治文化、移民文化、貶官文化、姓氏文化等方面來看,嶺南文化導源于河洛文化,根脈來自中原故土。①李立新:《論嶺南文化淵源于河洛文化》,《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70-374頁。陽信生、饒懷民認為:“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特征比較:河洛文化是嶺南文化的母體,嶺南文化屬于河洛文化的子系文化。但是,河洛文化在傳承過程中與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嶺南文化外向性發(fā)展中也體現(xiàn)出很強的文化繼承性、文化適應性。嶺南文化既帶有河洛文化的特點,也有自己的獨特性。由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輻射性,嶺南文化與河洛文化具有務實性、兼容性、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并存的共同文化基因和文化特質。由于地理因素、發(fā)展的歷史機緣以及文化本身的特性,嶺南文化更具對外開放的特質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品質,兼容性、務實性、重商性更強?!雹陉栃派?、饒懷民:《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特征比較》,《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5-433頁。張新斌在對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概念的對應性、交流的持續(xù)性、特點的差異性的幾個方面研究后指出,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歷史傳統(tǒng)不同,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所走道路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文化傳統(tǒng),但在發(fā)展過程中有交流與借鑒,兩者的文化特點有差異性,也有互補性。③張新斌:《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關系初探》,《東北史地》2011年第6期。

      ⑷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關于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間的關系,簡漢生認為:“河洛文化是臺灣閩南、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雹芎啙h生:《追本溯源、振興民族:論河洛文化的播遷與臺灣及海外華人之關系》,《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頁。程有為說:“河洛文化是中國的一種根文化,原生文化;臺灣文化則是一種亞文化,次生文化。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是聯(lián)系臺灣文化與河洛文化的紐帶。河洛文化主要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載體,通過移民傳播到寶島臺灣,并對臺灣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雹莩逃袨椋骸逗勇逦幕谂_灣的傳播與影響》,《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頁。張新斌講:“河洛文化以河洛為原點,成為號稱‘河洛郎’的閩南人與‘根在河洛’的客家人的‘原鄉(xiāng)’,河洛文化成為連接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與文化紐帶?!雹迯埿卤螅骸兑院勇逦幕癁閮砂督涣魑幕~帶的思考》,《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頁。饒懷民、陽信生認為:“河洛人是臺灣人的血緣之祖,河洛文化是閩臺文化的母體文化和根系文化,兩者具有很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并蘊含著共同和共通的文化精神。同時,閩臺文化在傳承河洛文化的過程中,打上了一定的區(qū)域文化烙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人文風貌。”⑦饒懷民、陽信生:《閩臺文化與河洛文化的特征比較》,《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5頁。

      ⑸河洛文化與荊楚文化。晏春蓮認為:“楚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河洛文化的因子,之后又對河洛文化產生了影響?!雹嚓檀荷彛骸稄牡澜掏敢暫勇逦幕c楚文化的關系》,《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0頁。陳紹輝講:“河洛文化作為一種宗周文化,是楚文化的主源?!雹彡惤B輝:《試論河洛文化對楚文化的主源性影響》,《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1頁。孫君恒、孫平認為,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核心文化,荊楚文化因河洛人南遷等歷史變化,延續(xù)、融合、發(fā)展了河洛文化,其主源仍是河洛文化。然而,河洛文化與荊楚文化在某些領域和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其主要表現(xiàn)在地理差異、性格差異、學派差異、信仰差異及成熟差異五個方面。⑩孫君恒、孫平:《荊楚文化與河洛文化差異論》,《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7頁。

      ⑹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龔國光認為,“江西作為吳、楚的‘甌脫’之地,受楚文化輻射的強度是有限的,楚亡后,楚文化的影響逐漸在江西淡出,而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強化”,“直至清末,2000余年來,基本保持著這種態(tài)勢”。①龔國光:《贛鄱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4頁。施由明說:“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對中國各區(qū)域的輻射和影響是伴隨著國家權力的伸展,伴隨著中原移民到中國各地域的開拓并與中國各地域原住民的融合而展開的。廬陵文化的歷史形成正是由于中原移民及其后裔在贛中區(qū)域傳承與發(fā)揚光大中原文化的成果?!雹谑┯擅鳎骸墩撝性泼衽c廬陵文化的歷史形成》,《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5頁。黃勇、陳文華認為,“河洛人的南遷和河洛文化促進了贛鄱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河洛文化具有重視文教的文化特征,贛鄱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了河洛文化重視文教的特點”,“河洛人的南遷促進和推動了贛鄱地區(qū)方言的形成和發(fā)展”。③黃勇、陳文華:《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1頁。

      ⑺河洛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陽信生、饒懷民說,“從史前到南宋時期河洛文化與湖湘文化的互動、互通、互融的大致過程,不難看出河洛文化對湖湘文化的巨大影響,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河洛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母體”,“河洛文化精神對湖湘文化精神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河洛文化對湖湘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發(fā)揚光大,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進步,在歷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④陽信生、饒懷民:《湖湘文化與河洛文化關系考略》,《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281頁。

      在河洛文化與江南文化關系方面,程有為說:永嘉之亂“導致中原漢人大規(guī)模外遷,其中大多數(shù)人渡過淮河、長江南下,史稱‘永嘉南渡’。河洛地區(qū)漢人的南渡引起河洛文化的南傳,對江南文化的進步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⑤程有為:《永嘉南渡與河洛文化的南傳》,《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頁。

      二、近三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成功經驗

      經過多年的努力,河洛文化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深度不斷增強,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研究隊伍不斷壯大。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領導重視是河洛文化研究突飛猛進發(fā)展的最關鍵因素

      自1989年洛陽歷史學會、洛陽海外聯(lián)誼會聯(lián)合召開“第一屆河洛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來,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公開發(fā)表的期刊論文不多,出版的學術著作亦非常有限。但自2003年開始這種情況有了巨大變化,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黨和政府對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視。2004年“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同年9月,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河南省政協(xié)聯(lián)合在洛陽召開了“第四屆河洛文化研討會”。全國政協(xié)和河南省領導對河洛文化研究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出席河洛文化研討會并發(fā)表講話,給河洛文化研究者鼓勁打氣。這些鼓勵和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

      (二)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是領導河洛文化研究的組織保障

      2006年2月24日,經過文化部、民政部批準的“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正式成立?!爸袊勇逦幕芯繒钡某闪?,標志著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由分散走向整合,由無規(guī)劃走向有計劃、有組織,使研究工作邁向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在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的領導下,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一是在《光明日報》開辟了“河洛文化研究”專欄,刊發(fā)了一批全國著名專家的文章,全面論述并宣傳了河洛文化的起源、重要地位及影響。二是組織召開了11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河洛文化研究從此進入一個空前繁盛的階段。三是組織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組織全國河洛文化研究專家,先后完成《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起源傳承與影響》《河洛文化與民族復興研究》《河洛文化與閩臺關系研究》《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等4個國家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

      (三)舉辦學術研討會是推進河洛文化研究深入的重要手段

      就某一主題召開學術研討會是把該主題研究推向深入的有效措施。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河南省政協(xié),對河洛文化研討會高度重視。在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河南省政協(xié)的支持下,自2004年至2016年,中國河洛文化研討會先后圍繞“河洛文化的內涵、傳承與影響”“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河洛文化與殷商文明”“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河洛文化與姓氏文化”“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河洛文化與臺灣”“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主題,分別在鄭州、洛陽、安陽、鞏義、平頂山、廣州、臺北、贛州、廈門、新北等地召開了11次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專家學者3000余人次參加河洛文化研討會,共收到會議論文1432篇,論文集收錄的論文983篇,河洛文化研討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研討。通過討論,相關問題得到了深入研究。

      (四)課題帶動是推動把河洛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抓手

      課題帶動是推動科學研究的有效手段。2004年,全國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將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申請的《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的內涵、傳承與影響》課題批準立項。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集中精力,組織力量,精心實施,先后完成《河圖洛書探秘》《中原移民簡史》《河洛文明探源》《河洛文化概論》《固始與閩臺》《圖說河洛文化》等6項子課題,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河洛文化與民族復興研究”獲得立項,《河洛文化與中國易學》《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河洛文化與宗教》《河洛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河洛思想文化研究》等6項子課題相繼完成,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大委托項目“河洛文化與閩臺關系研究”獲得立項,子課題《河洛文化與客家優(yōu)良傳統(tǒng)》《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臺灣知府陳星聚評傳》《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綜論》《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述論》《閩臺五緣簡論》《周代禮樂與河洛文化》等已由河南、廣東、福建、江西四省學者合作完成,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大委托項目“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獲得立項,子課題《中華法開天地——河洛文化的豐碑》已完成,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子課題也即將完成。另外還出版有《河洛文化十年》。在已經出版的河洛文化研究的28種學術專著中,屬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就有18 種,占了六成以上,足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在對推動河洛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積極作用。

      (五)走出河南是推動把河洛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有效途徑

      經過8次學術研討,河洛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河洛文化的概念、內涵,以及地位與影響漸次清楚,但河洛文化研究不能自說自話,必須得到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認可。為擴大河洛文化的影響,吸納更多域外學者的加入河洛文化研究隊伍,在全國政協(xié)和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的指導下,2010年,第九屆河洛文化研討會走出了河南,來到嶺南文化重地廣州召開。2011年,河洛文化研討會走進了臺灣地區(qū)。2012年、2014年、2015年,河洛文化研討會又分別在江西贛州、福建廈門、臺灣新北市舉行。在河南省外召開的五次研討會,擴大了河洛文化的影響,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客家文化的淵源關系,河洛文化研究的隊伍進一步得到擴展。

      三、近三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河洛文化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

      (一)研究成果精品力作少

      近30年的河洛文化研究紅紅火火,每次河洛文化研討會都能收到數(shù)量可觀的所謂論文,然而由于參與人員學術能力和學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究成果多是低水平重復,真正具有深刻見地和學術含量的論文不多。

      (二)地域性文化特色不足

      盡管河洛文化在中華文化形成過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但河洛文化是一個地域文化,與中華文化畢竟不同,因此應該把河洛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研究放在基礎性的地位。然而,以往的研究,總是過多關注它的超越性的方面,它的中華文化之根的方面,而河洛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面貌給這種文化打上了什么樣的地域性特征,則思考很少。對河洛文化地域性研究的忽視,仍然是目前河洛文化研究的致命弊端。我們在河洛文化研究中看到的是中國文化,而不是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河洛地區(qū)的文化。譬如最近幾年出版的幾本河洛文化專著,總是給人一種與講整個中原文化甚至中國文化、中國歷史沒有太多區(qū)別的感覺,人們所講的河洛地區(qū)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思想學術、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我們在一般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讀本中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說,這些所謂河洛文化的具體內容,缺乏“河洛”的地域規(guī)定性,只是和整個中國文化相比,顯得略微瘦身而已。對河洛文化的內涵揭示、河洛文化所以為“河洛文化”的特殊規(guī)定性、地域性特征等問題,如果沒有清晰的認識,我們就不能把河洛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國文化的一般共相相區(qū)分,河洛文化概念就不能成立,河洛文化研究就最終不能確立起來。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河洛文化研究缺乏學理性探討的表現(xiàn)之一。

      (三)研究缺乏中長期規(guī)劃

      近30年來,河洛文化研究形式實現(xiàn)了由個人的自發(fā)性研究,向集體的國家重大社科基金研究的轉變;實現(xiàn)了由地方學術團隊組織,向國家學術團體以及全國政協(xié)組織研討的轉變;實現(xiàn)了由主要在洛陽舉辦學術活動,向省內其他地方、南方諸省甚至臺灣地區(qū)舉辦學術活動的轉變。①張新斌:《河洛文化與洛陽學》,《中州學刊》2016年第12期??吹贸鰜?,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對近期的河洛文化研究活動是有一定安排的,包括每屆河洛文化研討會在哪里召開,研討的主題是什么等,但對河洛文化研究的前景還不夠明確,河洛文化研究還缺乏中期、長期規(guī)劃。研究者對于河洛文化研究也缺乏專注,沒有長期研究的規(guī)劃,許多科研論文屬于應景之作,只是為了應付某次會議而草就的急就章。

      (四)高水平領軍人物缺乏

      近30年來,河洛文化研究者的參與熱情是很高的,研究者隊伍還是很龐大的,但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一般,尤其是高水平的領軍人物非常有限。在河洛文化研究的早期,沒有哪個學者是專門研究河洛文化的,對河洛文化的研究幾乎都是業(yè)余的。隨著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雖然河南省內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成立河洛文化研究機構,但這些機構大多沒有編制,人員以兼職為主,沒有固定辦公場所,更無專項辦公經費。實際情況是,我們雖然有一些專家的水平雖然較高,但由于他們各有自己的工作與專業(yè),還無法把精力全部用于河洛文化的研究,對河洛文化研究還處于“業(yè)余工作”地位,因而除了少量文章之外,有分量的河洛文化專著寥寥無幾。②楊海中:《河洛文化及其研究中的不足與差距——與楚文化研究相比》,《楚學論叢》第4 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94頁。

      (五)研究的機制尚未建立

      近三十年來的河洛文化研究活動表明,河洛文化的推進離不開領導的重視。早起的河洛文化研究活動主要在河南省內舉行,河洛文化的推進得到了河南省政協(xié)的大力支持。2009年,由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出面協(xié)調,促成了河南、廣東、福建、江西四省聯(lián)動,先后在廣州、贛州和廈門召開了三次河洛文化研討會。但隨著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河洛文化研究的組織工作機制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zhàn)。這其中就包括:如何使研討會一屆接一屆地舉辦下去,并且能夠做好上下銜接,這些問題的解決單靠領導重視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健康有序的機制來保障才行。

      未來,推進河洛文化研究,除了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建立協(xié)調機制、制定合理研究規(guī)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外,還應加強對洛陽的研究。洛陽是河洛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研究的地域性特色必須通過對洛陽的深入研究才能解決。河洛文化的核心是洛陽,不研究洛陽,河洛文化就如同空中樓閣。洛陽長期作為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把洛陽研究透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問題也就搞清楚了。因此,要緊緊抓住洛陽這個河洛文化的核心,深化研究,擴大影響,旗幟鮮明地叫響洛陽學。既要研究古代洛陽的歷史變遷,也要研究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和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既要研究洛陽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演進規(guī)律,又要研究洛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

      猜你喜歡
      河洛文化研究
      河洛釋語·瓷板畫
      《河洛文脈》
      牡丹(2022年17期)2022-09-08 08:50:44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揭開“河洛古國”的神秘面紗
      金橋(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6
      河洛康家富貴傳家的奧秘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2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隆林| 绿春县| 星子县| 隆尧县| 平舆县| 建水县| 化德县| 治多县| 九台市| 建德市| 长阳| 平塘县| 嘉善县| 济南市| 开鲁县| 冕宁县| 武定县| 阳朔县| 阜城县| 灵川县| 全椒县| 明光市| 平湖市| 阿荣旗| 马关县| 视频| 泰宁县| 广宁县| 昌都县| 军事| 彰化市| 阜平县| 衡阳县| 高唐县| 石楼县| 临邑县| 保靖县| 金秀| 屯留县| 澄迈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