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彝與夷:民國時期涼山彝族的稱謂

      2019-12-14 22:06:54李鵬翔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蠻子羅羅民族出版社

      李鵬翔

      民國時期,四川涼山及云南小涼山彝族尚處在奴隸制發(fā)展階段,①潘先林:《“近代化”歷程中的滇川黔邊彝族社會——對中國近代民族史研究理論問題的思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其文還論述了其余地區(qū)的彝族之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云南滇池周圍及滇南彝族處于地主經(jīng)濟(jì)發(fā)展階段,滇東北和黔西北即滇川黔邊區(qū)(主要包括云南省的昭通地區(qū)和貴州省的畢節(jié)地區(qū))彝族處在有濃厚領(lǐng)主制殘余的地主經(jīng)濟(jì)發(fā)展階段。馬長壽:《彝族古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該書提到,四川大小涼山及涼山以西的彝族地區(qū),在涼山邊沿改土歸流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自元明以來便轉(zhuǎn)化為封建社會了,但是大涼山的彝族及由涼山遷到西昌地區(qū)的若干彝族直到解放以前奴隸所有制仍然居于主導(dǎo)地位,他們奴隸社會的歷史前后保持了兩千年以上。楊風(fēng)江:《彝族氏族部落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該書提到四川涼山彝族的中心區(qū),在1949年之前,還處于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隸制的社會條件下。嶺光電:《倮情述論》,上海:開明書店,1943年。川康地區(qū),在外間人心目中,未歸化者統(tǒng)曰大小涼山。伍精華:《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涼山的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該書認(rèn)為涼山彝區(q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還處于奴隸制社會,而在此時,涼山的摩梭人還保留有原始這回的一些習(xí)俗。朱映占、段紅云:《民國涼山地區(qū)的保頭制研究》,《大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1期。該文認(rèn)為:清末及民國時期……涼山彝區(qū)在一國之內(nèi)形成獨立于國家政權(quán)管轄之外,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的情況。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該書認(rè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大涼山地區(qū)實行利用奴隸進(jìn)行生產(chǎn)的奴隸制度。相對于其周邊地區(qū),涼山地區(qū)的交通閉塞,發(fā)展相對落后,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漢文史書中對涼山地區(qū)民族的稱謂多含貶義。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jì),作為民族共同體的稱謂——“夷”開始出現(xiàn),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漢文文獻(xiàn)中均以此作為對西南地區(qū)民族的稱呼。②隴賢君:《中國彝族通史綱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3頁。到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金沙江北岸涼山及安寧河流域的瀘沽、姜州、普濟(jì)州、黎溪州等地建立政權(quán)時,以“羅羅新”(即“羅羅”)作為政權(quán)機(jī)構(gòu)的名稱,即“羅羅斯宣慰使司”,“羅羅”也取代“夷”成為各地彝族的通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其他的稱謂,其中也不乏沿用“夷”。在元、明、清時期的文獻(xiàn)記載中,彝族也稱為“爨蠻”①《彝族簡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29頁。。清末宣統(tǒng)年間,官方依舊稱涼山地區(qū)的部落為“夷”“倮夷”等,記載散見于《清實錄》中。②《清實錄·宣統(tǒng)政紀(j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其中,第2卷第15頁有“倮夷介于川滇之間,素不安靜,近復(fù)勾結(jié)匪徒,日肆劫掠”;第14卷第19頁有“涼山倮夷介在川滇之交,橫亙千有余里,久為政教所不及,與滇之永善、巧家等廳州縣接壤,時出劫掠”,“倮夷過江肆掠”;第23卷第7頁“涼山倮夷窟穴于川滇兩省之中,四出為患……漢夷雜處,夷強(qiáng)漢弱”;第32卷第3頁“續(xù)辦涼山倮夷,掃通夷巢,就交腳地方添設(shè)縣治”等處均有明顯表露“夷”或“倮夷”的稱呼。到了民國時期,川滇交界的涼山地區(qū)被稱為“蠻巢”,外國人稱為“獨立盧鹿”③楊成志:《楊成志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8頁?!氨R鹿”見于《新唐書·南蠻(下)》:烏蠻與南詔世昏姻,其種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二部落分保竹子嶺;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在這里“盧鹿”很可能就是“羅羅”或者“倮倮”的不同寫法,因為在該書第34頁,作者又寫道:“外國人稱為獨立羅羅”。該書第47頁中作者將“獨立羅羅”解釋為他們既不受中國政治勢力所支配,同時并很自由地?fù)餁h民,無異一個獨立國家。(應(yīng)即“羅羅”之譯音),當(dāng)?shù)貪h人有一首土諺曰:“天見‘蠻子’,日月不明!地見‘蠻子’,草木不生!人見‘蠻子’,九死一生!草見‘蠻子’,葉落又萎根!”④楊成志:《楊成志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頁。本書第48頁中寫道,稱之為“蠻子”的原因有:一他們喜燒殺搶奪,二他們據(jù)高山深林以及衣食住行都與漢族不同,三政府無力量管轄,只能聽之任之。除了蠻子以外,文雅些地叫法是“夷教”或“黑夷”。而夷人則是較近漢化的盧鹿,⑤楊成志:《楊成志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頁。由此可見隨漢化程度的不同,稱謂也有所變化。對于此種說法,江應(yīng)樑的記錄也提供了佐證:涼山夷人俗呼羅羅,又稱蠻子,在邊疆民族研究上又給他們一個專名:“獨立羅羅”,因其不受政府統(tǒng)治儼然獨立狀態(tài)。⑥江應(yīng)樑:《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珠海:珠海大學(xué)出版社,1948年,第7-8頁。

      由以上稱呼可以看出,無論是“夷”“爨蠻”,還是“蠻巢”“蠻子”皆為帶有貶義的他稱,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彼時漢人的自我優(yōu)越感,還體現(xiàn)了他們對該地區(qū)民風(fēng)的畏懼。在彝族的發(fā)展歷史中,相比于他稱的不斷變化,自稱的變化則比較小。

      從對涼山地區(qū)民族文字的稱謂上來看,彝文的稱呼也經(jīng)歷了多種變化。今天的彝文在先秦時期的六國分封時代被稱為“夷文”,魏晉時期被稱為“爨文”,南詔時期被稱為“韙書”,而元代至民國時期則被稱為“倮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跟隨族名稱為“彝文”。⑦王天璽、張鑫昌主編:《中國彝族通史·序言》(第一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頁。在楊成志的研究中,今天的彝文在民國時的稱謂有:“蠻文”“夷文”“散民文”“羅羅文”和“子君文”,散民、羅羅、子君均為羅羅的同族異稱。⑧楊成志:《楊成志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0頁。有不同的異稱是因為不同方言的混合和遞變而形成。漢語中的“蠻”有時泛稱操藏緬語群的人,不過更典型的是用來稱呼操苗瑤語的人,再往南則用“彝”來稱呼不同的藏緬語群,主要是指彝語支,近期這一名稱被用來專門指代彝語支中最大的一組(即倮倮語支)以前稱為“納蘇”或“倮倮”。⑨[澳]D·布萊德雷:《彝語支源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6頁。當(dāng)然,這種說法出現(xiàn)在《彝語支源流》一書中,因為此書英文版初版時間為1979年,所以用“彝”字似乎合情合理,“倮倮”這一稱呼可能并非為漢人的貶義稱呼,而為自稱。對于“羅羅”是否為自稱,持有不同看法的是劉小幸,她將“羅羅頗”和“諾蘇”這兩種稱呼做了地域上的分類,她認(rèn)為“羅羅頗”這一稱呼在楚雄地區(qū)較為普遍,而涼山地區(qū)更多的是用“諾蘇”這一自稱。①劉小幸:《彝族醫(yī)療保健——一個觀察巫術(shù)與科學(xué)的窗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頁、第8頁。林耀華在《涼山夷家》中解釋“??”時講到這個稱謂在涼山中不常應(yīng)用,邊區(qū)漢人稱??為蠻子,??自稱夷家,所以用”夷家”來作為書名,②林耀華:《涼山夷家·序》,上海:上海書店,1947年,第1頁。此種說法認(rèn)為在涼山地區(qū)“??”這一稱呼似乎是帶有侮辱性意思的。③巴莫阿依、黃建明編:《外國學(xué)者彝學(xué)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第6 頁。書中還提到,對于涼山的諾蘇人來說,世界上只有兩類人群,即Nuosu(諾蘇)和Hxiemgat(漢人)或者加上Opzzup(俄著),即安寧河以西的西番人和藏人。

      不可否認(rèn)的是,民國時期對于各地區(qū)各支系的彝族的他稱通常是帶有貶義的,比如在原先的稱呼上加“犭”,除此之外還有“黑羅羅”“白羅羅”“花腰羅羅”“阿者羅羅”“魯屋羅羅”“妙羅羅”“干羅羅”“海羅羅”等不同的他稱。④《彝族簡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頁。在地理上,彝族散居很廣,所以名稱也較為復(fù)雜,雖通稱羅羅,但卻有大羅羅、小羅羅、黑羅羅、白羅羅等的分別。彝族自稱也往往會加羅羅稱號,如阿者羅羅、魯屋羅羅、撒彌羅羅之類。⑤方國瑜:《彝族史稿》,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頁。原文中為“彌撒羅羅”,可能為誤寫,應(yīng)為“撒彌羅羅”。在《云南通志》中有“滇固西南夷也”的判斷,更稱彝族為爨蠻、白玀玀、黑玀玀、撒彌玀玀、妙玀玀、阿者玀玀、干玀玀、海猓玀、阿蝎猓玀等,其稱呼加“犭”,可斷定為他稱無疑。⑥《云南通志》卷24《土司種人附》。由此可見,“玀玀”“猓猓”或者“羅羅”均為他人對涼山地區(qū)民族的稱呼。抗日戰(zhàn)爭時,因為帶“犭”的字含有蔑視意義而被政府廢除不用,所以將其改為“倮?”或者“倮倮”,“倮夷”和“倮族”也成為通行的他稱。在川滇兩省,他們有時也被稱為“夷人”和“蠻子”,在這兩種稱呼中,“蠻子”令當(dāng)?shù)厝嗣穹浅7锤校麄儗Α耙摹钡慕邮芏葎t比較高,尤其是懂漢話的人聽到被稱為“蠻子”時,甚至?xí)晕淞ο鄬?,這與林耀華的觀點相似。當(dāng)時的政府為去除之前名稱中的“蔑視”意味,對他們的官方稱呼是“邊民”,而當(dāng)時涼山地區(qū)對本民族的自稱是Nosu(納蘇),較為高貴的黑夷則自稱為No(納)。⑦曾昭掄:《大涼山夷區(qū)考察記》,上海:求真社,1947年,第92-93頁。

      從圖騰信仰的角度來說,彝族內(nèi)有崇尚龍、虎圖騰的部族。彝族以龍虎為圖騰的信仰由來已久,除了有關(guān)的文字記載以外,還體現(xiàn)在對本民族的稱謂之中。在彝族關(guān)于氏族部落的歌謠中有:“日暮高山寒,天寒地貧瘠,布與尼之地,位于洛尼山?!雹鄺铒L(fēng)江譯注:《彝族氏族部落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5頁。這里的洛尼山是古代彝族地名,意為“青虎山”,彝族有黑即青的認(rèn)知習(xí)慣,所以洛尼山也被稱為“黑虎山”,今彝族尚以虎自詡。⑨楊風(fēng)江譯注:《彝族氏族部落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2頁。洛之意為虎,尼之意為青色?!傲_羅”為虎的最早記載是在《山海經(jīng)》中:“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有注曰:吳任臣云:“《駢雅》曰:‘青虎謂之羅羅,近云南蠻人呼虎亦為羅羅’見《天中記》”。⑩《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劉堯漢記錄的涼山彝州德昌縣城南欣東拉打村今尚在世的兩位彝老甲巴比古、甲巴里尼說:“我們阿姆金古家(氏族),從古以來都認(rèn)為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諺語說:‘阿達(dá)拉莫烏都茨基’,意為都是虎的骨頭(血統(tǒng)),又說‘骨是虎造,血是虎生’”。?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頁。對虎的圖騰崇拜還有虎是萬物本源的說法,虎尸變?nèi)f物:虎毛變草木,虎肉變大地,虎骨變巖石,虎血變江河,虎的五臟六腑變?nèi)赵滦浅?。①劉堯漢整理:《我在神鬼之間——一個彝族祭司的自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2-173頁。

      從龍虎的發(fā)音上來看,“羅羅”的自稱與龍虎的發(fā)音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在彝語中,龍音為lu,虎音為luT,所以有學(xué)者認(rèn)為彝族自稱“羅羅”即龍虎譯音的說法。②馬學(xué)良:《云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自序》,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另外,還有學(xué)者的研究證明,彝語中“羅”的意思為“虎”,“羅羅”即“虎人”“虎氏族人”或“老虎的后代”的意思。③楊繼林、申甫廉:《中國彝族虎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頁。彝族自稱“羅羅”,意為“虎族”,與彝族崇拜黑虎圖騰有關(guān)。④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xué)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頁。四川省大渡河之南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及其東北鄰樂山地區(qū)峨邊、馬邊兩彝族自治縣和西南鄰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永興鄉(xiāng)、元謀縣涼山鄉(xiāng)這些地區(qū)的涼山彝族則自稱“諾蘇”,其意為黑族,但他們也曾自稱“羅羅”,意為虎族,因彝族尚黑,又有黑虎族的稱法。目前云南尚有100 多萬自稱“羅羅”的彝族,而四川省的彝族曾全自稱“羅羅”,其意與前同,為虎族。⑤曲木約質(zhì):《涼山白彝曲木氏族世家》,見劉堯漢《巴且、曲木兩書合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頁。由此可見虎無疑是彝族的原始圖騰。

      從色彩偏好的角度來說,彝族尚黑,這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稱謂之中。在涼山北部方言中,將自己稱為“尼”或“諾蘇”,“尼”即“黑”意。⑥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37頁。彝族古諺語中有“天白為父,地黑為母”,自炎黃時代開始,就有母系氏族文化特征的部族以黑自稱。⑦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38-39頁。

      從時間上來說,1949年以前,彝族大約有30多種不同的自稱或者他稱,四川全部、貴州大部以及云南昭通地區(qū)、曲靖市、玉溪地區(qū)、思茅地區(qū)、麗江地區(qū)、楚雄州、紅河州、文山州及寧蒗縣小涼山等大部分或部分彝族都采用“諾蘇潑”或“諾蘇”這個自稱。⑧易謀遠(yuǎn):《彝族史要》,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7年,第6頁。書中指出,“諾蘇潑”在彝語中有特定含義,“諾”有“主體”的意思,也有“黑”的意思,“蘇”意為“族”,“潑”意為“男人”,由此可知“諾蘇潑”為“主體的族群”或者“尚黑之族”之意。大、小涼山當(dāng)?shù)氐墓賳T也是用“夷患”“夷巢”“夷人”“倮倮”“黑夷”“白夷”等來稱呼當(dāng)?shù)赝林用?。⑨任映滄:《大小涼山倮族通考?成都:西南夷務(wù)叢書社鉛印本,1947年。在當(dāng)時彝族內(nèi)有一位名望很高的土司后裔:嶺光電先生,他有一本專門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涼山彝族地區(qū)社會方面的著作,叫作《倮情述論》。⑩嶺光電:《倮情述論》,上海:開明書店,1943年。從書名中可以看出“倮”為自稱,且書中也均用“倮”來稱呼1949年之前在涼山地區(qū)生活的人民。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書中也大量出現(xiàn)了用“夷”來稱呼涼山彝族的情況。?嶺光電:《倮情述論》,1943年。從目錄頁中便可窺出端倪,目錄中有“倮民”“倮族”“夷胞”“漢夷通婚”“夷民”“邊民”等字樣,書中內(nèi)容仍是如此稱呼涼山地區(qū)的人民。這可能與其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作為彝族人嶺光電具有深厚的彝族情感,但他亦傾慕漢族文化,還曾興辦學(xué)校,聘任漢族教師。?嶺光電:《憶往昔:一個彝族土司的自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頁??梢娖涫艿竭^一定的教育,相較涼山地區(qū)其他文化較低的人民而言,其思想更為開明,也更能接受“夷”的稱呼。但這并不能證明“夷”為自稱的說法,嶺光電在書中用“夷”來稱呼涼山地區(qū)的人民,只是借用他稱而已。另有一種說法是,在1957年以前,彝族大約有18種自稱,如“那蘇濮”“羅羅濮”“俚濮”“米切濮”等等。①王天璽、張鑫昌主編:《中國彝族通史》(第四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1頁。由此可見,在民國時期,很可能沒有“彝族”這一稱謂,但是有人提出“彝”字作為族稱最早見于清道光《沾益州志》,此說不妥。②馬錦衛(wèi):《彝文起源及其發(fā)展考論》,西南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0年,第1頁?!墩匆嬷葜尽分挥星∪哪昕瘫竞凸饩w十一年抄本,道光年間的《沾益州志》不知從何而來?!耙妥濉边@一族稱很可能是人為構(gòu)建的,而在這之前則普遍用“倮倮”,或者外延更寬的“夷”?!耙汀钡淖至x是一種祭祀用的酒器,20世紀(jì)50年代末期進(jìn)行民族識別的時候開始用“彝”代替“夷”。③[美]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關(guān)系與民族認(rèn)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qū)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頁。

      綜上所述,在彝族的發(fā)展歷史中,他稱和自稱皆在不斷變化,但是“夷”的稱呼卻總是伴隨,許多民國時期到?jīng)錾降貐^(qū)去考察過的民族學(xué)家,在當(dāng)時撰寫民族調(diào)查報告時,也用“夷”這一說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特別是進(jìn)行民族識別后,鑒于之前的他稱中多含有貶義,且采用之前官方的“邊民”更是不恰當(dāng),因此官方為了可以更準(zhǔn)確的稱呼該地區(qū)的民族,才用“彝”字替代“夷”字。而在之后有關(guān)該地區(qū)民族的著作之中開始漸漸采用“彝”字,這也導(dǎo)致后期在對民國時期有關(guān)彝族的民族志再版過程中,出現(xiàn)了“彝”“夷”互用的問題。在“彝”與“夷”的使用上面,必須要考慮到作者所處的大環(huán)境。馬長壽的《涼山羅彝考察報告》于1940年完成初稿,2006年正式出版,書名為“羅彝”④馬長壽:《涼山羅彝考察報告·整理前言》,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7頁。,而本書書稿完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書名寫作“羅夷”。由以上分析可知,民國時期并沒有使用今天的“彝”來稱呼大、小涼山地區(qū)的人民。這個問題在李紹明的《馬長壽對藏彝民族走廊研究》一文中有明確的記錄,馬長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撰成此書時,書名是《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在此之前馬長壽還有《涼山羅夷族譜》一文的問世,⑤李紹明:《馬長壽對藏彝民族走廊研究》,《西北民族論叢》(第六輯),2008年,第78頁。王建民在評價此書時也使用了《涼山羅夷考察報告》這一書名,⑥王建民:《中國民族學(xué)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30頁。但是在2006年整理出版時,“彝”這一稱呼已經(jīng)代替具有民族歧視意味的“夷”,書名的改動,不僅結(jié)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涼山地區(qū)民族有著“羅羅”的自稱,也深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彝族名稱用詞不同的意蘊。

      (特別感謝導(dǎo)師周偉洲先生對本文的指導(dǎo)與修改)

      猜你喜歡
      蠻子羅羅民族出版社
      幸福的冬天
      一頭牛,三個人
      一頭牛,三個人
      羅羅將對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續(xù)燃料進(jìn)行測試
      大飛機(jī)(2020年11期)2020-01-07 14:06:24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民文出版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研究
      蠻子大媽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東方教育(2017年3期)2017-05-18 01:24:38
      燈火微茫
      民族出版社責(zé)任編輯的工作職責(zé)芻議
      考試前吃什么
      二手房| 高要市| 万荣县| 锡林郭勒盟| 彭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瓦房店市| 札达县| 镇平县| 昌平区| 绥棱县| 休宁县| 曲水县| 宁晋县| 嘉祥县| 临泽县| 昌宁县| 武强县| 金乡县| 全州县| 将乐县| 长沙市| 大埔县| 长岛县| 卢氏县| 石首市| 鄱阳县| 会理县| 化州市| 久治县| 汾阳市| 德兴市| 眉山市| 开封市| 天水市| 乳源| 武强县| 大厂| 泸西县| 理塘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