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梨樹縣偏臉城考述

      2019-12-14 22:34:37夏宇旭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金史金代中華書局

      夏宇旭

      偏臉城是遼金時期的古城遺址,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白山鄉(xiāng)岫巖村,此城呈正方形,周長4,318米,城墻最高處約6米,城址南臨昭蘇太河,依山勢修筑,西北高而東南低,如人偏著的臉,故名偏臉城。這里曾經(jīng)是遼代的九百奚營和金代的韓州州治所在地,是當時南北交通的重鎮(zhèn),宋金往來的必經(jīng)之路。本文擬對遼金時期偏臉城九百奚營及韓州的人群社會組織形式、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及交通地理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求還原當時的盛況。

      一、遼代偏臉城之九百奚營

      偏臉城在遼代是九百奚營營盤之地。關(guān)于“九百奚營”這一稱謂文獻多有記載。金人王寂《遼東行部志》稱:“韓州,遼圣宗時并三河、榆河二州為韓州,城在遼水之側(cè),常苦風沙,移于白塔寨;后為遼水所侵,移于今柳河縣;又以州非沖涂,即徙于九百奚營,即今所治是也。”①(金)王寂著,張博泉注釋:《遼東行部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頁?!督鹗贰涫覀鳌份d“及九百奚營等部來降,則與銀術(shù)可攻黃龍府。”②(元)脫脫:《金史》卷72《婁室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50頁。雖然史籍多次提及,但是關(guān)于九百奚營的具體情況,比如社會組織形式、人口數(shù)量、經(jīng)濟類型、生活方式等等,史籍并未明確記載,只能通過爬梳史料分析其大致情況。

      (一)社會組織形式

      奚與契丹同一族屬,在唐代一度強大,當時其與契丹并稱兩藩,遼建立后奚族臣屬于契丹,因奚人的經(jīng)濟類型及生活方式與契丹人大同小異,因此遼朝統(tǒng)治者主要以部族的方式統(tǒng)治奚人,將降服的奚人編為六部,歸奚王府管轄。奚王府是遼代四大王府之一,地位很高,比擬國族,是有遼一代非常重要的力量。除了奚六部外,也有少數(shù)奚人被編入州縣,如圣宗時期的利州、阜俗縣就主要由奚人構(gòu)成。還有一部分奚人被編入斡魯朶,隸屬宮分,這些人主要是遼建立前契丹首領(lǐng)在征伐過程中降服的奚人,如《遼史·營衛(wèi)志》所載:“奚有三營:曰撒里葛,曰窈爪,曰耨盌爪。太祖伐奚,乞降,愿為著帳子弟,籍于宮分,皆設(shè)夷離堇?!雹郏ㄔ┟撁摚骸哆|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8頁。撒里葛、窈爪、耨盌爪,這三營的奚人“著帳子弟,籍于宮分”成為皇帝的私人領(lǐng)戶。那么這里的奚營具體屬于哪類社會組織,文獻并未記載。但在其他文獻中卻多次出現(xiàn)奚營的稱謂?!督鹗贰酚涊d,大定二年(1162)“左監(jiān)軍高忠建破奚于栲栳山,及招降旁近奚六營?!雹埽ㄔ┟撁摚骸督鹗贰肪?《世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8頁。《金史·奚回離保傳》載:“初,太祖破遼兵于達魯古城,九百奚營來降?!雹荩ㄔ┟撁摚骸督鹗贰肪?7《奚王回離保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588頁??梢娹蔂I終遼一代始終存在,而且“營”應(yīng)該是遼代的一種固定的社會組織。根據(jù)《遼史·營衛(wèi)志》相關(guān)記載,如迭剌部“其先曰益古,凡六營。阻午可汗時,與弟撒里本領(lǐng)之”⑥(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4頁。;乙室部“其先曰撒里本,阻午可汗之世與其兄益古分營而領(lǐng)之”;⑦(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5頁。突呂不部“其先曰塔古里,領(lǐng)三營。阻午可汗命分其一與弟航斡為突舉部,塔古里得其二,更為突呂不部”⑧(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6頁。;烏隗部“其先曰撒里卜,與其兄涅勒同營,阻午可汗析為二:撒里卜為烏隗部,涅勒為涅剌部”;⑨(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6頁。楮特部“其先曰洼,阻午可汗以其營為部”⑩(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6頁。。

      楊軍分析認為“營是部下的一級組織,就是石烈,營可能是對石烈的義譯。”?楊軍:《契丹部族組織中的石烈》,《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9-390頁。這一推斷是有道理的,遼朝的行政建置分為蕃漢兩大系統(tǒng),統(tǒng)治漢人的是州、縣、鄉(xiāng);統(tǒng)治契丹、奚等少數(shù)民族的是部、石烈、彌里。文獻記載,圣宗時將營改為部的原因是“以戶口蕃息置部。”?(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9頁。也就是說,當營的人口蕃息壯大,就要升級為部,就如上文的“奚有三營”,圣宗時期升為三個部。也就是說,在部族制度下,營的上一級是部,而石烈的上一級也是部,由此可以推斷,石烈和營是同級社會組織。同時,資料顯示,奚部之下除了有營,也設(shè)立石烈?!哆|史·營衛(wèi)志》記載,奚族伯德部下有六個石烈,“伯德部……石烈六:啜勒石烈、速古石烈、腆你石烈、迭里石烈、旭特石烈、悅里石烈?!雹贄钴姡骸镀醯げ孔褰M織中的石烈》,《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元)脫脫:《遼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9-390頁。又根據(jù)《金史·撻懶傳》載:“久之,討劾,山速古部奚人,奚人據(jù)險戰(zhàn),殺且盡,速古、吸里、鐵尼十三巖皆平之”②(元)脫脫:《金史》《金史》卷77《撻懶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763頁。。學界認為,“此處所說的速古部,大約就是伯德部下面的一個奚人營落?!雹劾顬?、張星久:《金代奚族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1986年第6期。即速古石烈。按此伯德部下的六個石烈就是六個奚營,相當于漢式的縣。

      根據(jù)上文分析可以推斷,位居偏臉城的遼代九百奚營就相當于奚人石烈。那么九百奚營所轄的人口數(shù)史籍并未記載,但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資料可以大致推算。

      《遼史·營衛(wèi)志》云,迭剌迭達部“本鮮質(zhì)可汗所俘奚七百戶,太祖即位,以為十四石烈,置為部?!雹埽ㄔ┟撁摚骸哆|史》卷33《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88頁《遼史·太祖紀》:“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戶,徙饒樂之清河,至是創(chuàng)為奚迭剌部,分十三縣?!雹荩ㄔ┟撁摚骸哆|史》卷1《太組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頁?!哆|史·兵衛(wèi)志》“德祖討奚,俘七千戶”⑥(元)脫脫:《遼史》卷34《兵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96頁。?!稗傻莶烤褪堑莸_部,故《營衛(wèi)志》‘七百’應(yīng)為‘七千’之誤,迭剌迭達部為7,000戶?!雹邨钴姡骸哆|代契丹故地的農(nóng)牧業(yè)與自然環(huán)境》,《中國農(nóng)史》2013年第1期。那么這7,000戶奚人是分為13個縣還是14個石烈?《兵衛(wèi)志》所載的“德祖討奚,俘七千戶”與《營衛(wèi)志》所載的“本鮮質(zhì)可汗所俘奚七百戶”應(yīng)為同一件事。⑧楊軍:《遼代契丹故地的農(nóng)牧業(yè)與自然環(huán)境》,《中國農(nóng)史》2013年第1期。因為遼代奚人的主要社會組織是部族制,部下設(shè)石烈,而不設(shè)縣,所以這7,000 奚戶被編為“十四石烈”應(yīng)是準確的。以此計算,按《遼史》,每個奚人石烈約為500 戶,一個奚營相當于一個石烈,以此推理九百奚營就應(yīng)該是九百戶奚人構(gòu)成的1個(雖然遼朝初年每個石烈約500戶,但隨著人口的繁衍生息,到遼朝中后期,1個石烈近千戶也是可能的)或者2個石烈,而不是九百個奚營(石烈),如果是九百個奚營,那所轄人口就應(yīng)該是450,000戶,這顯然是不可能。

      (二)生產(chǎn)生活方式

      奚與契丹同為游牧民族,故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四時游獵。資料記載,其俗“善射獵……隨逐水草……步射,入山采獵,其行如飛”⑨(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22《州縣載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6頁。,至和二年即遼興宗重熙二十四年(1055)劉敞使遼親見“奚人以車帳為生,晝夜移徙”⑩(北宋)劉敞:《鐵漿館》,轉(zhuǎn)引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8頁。。也就是說,游獵依然是奚人的生活方式。九百奚營也應(yīng)如此,過著車馬為家,四時游獵的生活。根據(jù)《遼史·地理志》記載,“韓州……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圣宗并二州置,隸延昌宮……統(tǒng)縣一:柳河縣?!雹伲ㄔ┟撁摚骸哆|史》卷38《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68頁。圣宗當政期間并三河、榆河二州為韓州,韓州作為行政區(qū)劃正式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據(jù)學者考證,此時的韓州治所在今天內(nèi)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的五家子古城,當時韓州隸屬于遼穆宗的斡魯朶延昌宮管轄,所轄的柳河縣,縣治在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八面城城址,而柳河縣(八面城)至九百奚營(梨樹)只有約40 公里。從地理范圍來看,九百奚營極有可能也隸屬穆宗的延昌宮,就像當年奚人的三個營,撒里葛、窈爪、耨盌爪隸屬于太祖弘義宮一樣。如果推測準確,那么九百奚營的奚族丁壯主要職責就是扈從皇帝春水秋山,四時行獵,過著游牧生活,就如當年圣宗將“奚三營”升級為部時仍令其行“畋獵之役”。九百奚營的丁壯跟隨皇帝行獵,活動范圍很大,“大致在今扶余、農(nóng)安、懷德西北、梨樹、昌圖縣八面城一線”②馮繼欽:《金代奚族初探》,《求是學刊》1986年第5期。,但是根據(jù)史籍記載,遼代隸屬于斡魯朶的宮分戶“有調(diào)發(fā),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③(元)脫脫:《遼史》卷31《營衛(wèi)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62頁。,即有扈從任務(wù)或軍事戰(zhàn)爭時丁壯隨行,但是老弱居家。由此可以推斷,偏臉城是當時九百奚營的根據(jù)地,這也是九百奚營盡管活動范圍很大,但只有偏臉城稱謂為九百奚營的原因,并且即使到了金代九百奚營已經(jīng)被改編為猛安謀克編制了,但人們依然習慣性的稱謂九百奚營,尤其是宋人一直沿用。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自黃龍府至孛堇寨條:“西南有奚”④(北宋)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轉(zhuǎn)引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219頁。。洪浩《松漠紀聞續(xù)》云:“四十里至信州北,五十里至木阿鋪,五十里至沒瓦鋪,五十里至奚營西?!雹荩ń穑┖轲骸端赡o聞續(xù)》,轉(zhuǎn)引李澍田主編:《松漠紀聞扈從東巡日錄·啟東錄·皇華紀程·邊疆叛跡》,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2頁。此處的奚營均指九百奚營,實際上此時這里應(yīng)該稱奚人猛安了。

      在九百奚營生活的奚人游牧的同時兼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尤其是長期居守的奚人。資料顯示,遼代的奚人與契丹人相比更擅長農(nóng)業(yè)。奚人“善耕種”,在遼中京奚人聚居區(qū),宋朝使臣看到“農(nóng)夫耕鑿遍奚疆,部落連山復枕岡”⑥(北宋)蘇頌:《牛山道中》,轉(zhuǎn)引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87頁。的農(nóng)業(yè)繁盛景象。特別是受漢文明的影響,有的奚人在遼時已經(jīng)有定居生活,宋人王曾稱奚境“居人草庵板屋”。劉敞使遼作《古北口》詩,其詩原注為“自古北口,即奚人地,皆山居谷汲,耕牧其中,而無城郭。”⑦(北宋)劉敞:《古北口》,轉(zhuǎn)引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46頁。由此可知,位于偏臉城的九百奚營的奚人其經(jīng)濟類型應(yīng)是游牧兼農(nóng)耕。偏臉城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又有昭蘇太河水可以灌溉農(nóng)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是既可農(nóng)耕又可放牧的理想之地。

      二、金代之偏臉城

      金代偏臉城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里原遼時的九百奚營被改編為猛安謀克,過著亦農(nóng)亦牧的生活。金海陵時期韓州又遷至于此,這里成為韓州的治所,隨著漢人大量涌入,農(nóng)田不斷開發(fā),民族融合加強。

      (一)金代偏臉城奚營的變遷

      遼亡后,奚人多數(shù)降服于金朝,在偏臉城的九百奚營也不例外。對此《金史》多有記載。太祖收國元年七月(1115),“甲戌,九百奚營來降”。⑧(元)脫脫:《金史》卷2《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7頁。天輔二年(1118)閏九月:“九百奚部蕭寶、乙辛,北部訛里野,漢人王六兒、王伯龍,契丹特末、高從祐等,各率眾來降?!雹伲ㄔ┟撁摚骸督鹗贰肪?《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2頁。對投降的奚人,女真統(tǒng)治者根據(jù)其生產(chǎn)方式和經(jīng)濟類型,多采取猛安謀克的方式進行編制。根據(jù)《金史·兵志》記載:“繼而諸部來降,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lǐng)而部伍其人?!雹冢ㄔ┟撁摚骸督鹗贰肪?4《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92頁。即對來降的部族,金廷根據(jù)人數(shù)多寡授其首領(lǐng)猛安或謀克,并且治理本部之人。太祖天輔六年(1122),金軍攻陷遼上京、中京,其后撫定奚部及分南路邊界,撻懶表請設(shè)官鎮(zhèn)守。阿骨打命“依東京渤海列置千戶、謀克。”③(元)脫脫:《金史》卷77《撻懶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763頁?!俺?,太祖破遼兵于達魯古城,九百奚營來降……奚人以次附屬,亦各置猛安謀克領(lǐng)之?!雹埽ㄔ┟撁摚骸督鹗贰肪?7《奚王回離保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588頁。由此可知,九百奚營被編為猛安謀克。又根據(jù)《金史·石抹元毅傳》記載,石抹元毅“咸平府路酌赤烈猛安莎果歌仙謀克人也”⑤(元)脫脫:《金史》卷121《石抹元毅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643頁。,據(jù)此日本學者三上次男認為:“和這個猛安有關(guān)系的石抹元毅可能是奚人,因此我想這個猛安的所在地可能就在韓州附近的九百奚營地方?!雹轠日]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8頁。也就是說,九百奚營歸附金朝后,被編制為酌赤烈猛安,從此九百奚營就在猛安謀克這一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下繁衍生息了。

      金代九百奚營被編為猛安謀克后,沒有了扈從任務(wù),女真統(tǒng)治者又重視農(nóng)耕,且隨著漢文明影響不斷加深,所以越來越多的奚人過著定居生活,致力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如《金史》所記,“奚人六猛安,已徙居咸平、臨潢、泰州,其地肥沃,且精勤農(nóng)務(wù),各安其居?!雹伲ㄔ┟撁摚骸督鹗贰肪?7《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046頁。九百奚營就在咸平府路,在猛安謀克這一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下,戰(zhàn)時出征,平日農(nóng)耕、射獵、放牧,尤其是因其地肥沃而精勤農(nóng)務(wù)。

      (二)金代偏臉城——韓州治所

      韓州在遼金時期經(jīng)歷了“三遷四治”,這一問題學者們已有研究,并且基本明確了韓州“三遷四治”時間斷限和具體地理位置。韓州初置是遼圣宗合并三河、榆河二州而建,位在遼水西側(cè),約在遼河以西60公里處,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浩坦鄉(xiāng)五家子古城;后因苦于風沙侵襲遷至白塔寨(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小塔子城址),即韓州的第二個治所;金太宗天會年間,位于白塔寨的韓州因受遼水所侵遷至柳河縣(今即今鐵嶺市昌圖縣八面城城址),此為韓州的第三個治所;金海陵天德二年(1150),又因“州非沖途”,遷至九百奚營(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白山鄉(xiāng)岫巖村偏臉城),此為韓州的第四個治所。②段一平:《韓州四治三遷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第2期,第190頁。由此可見,韓州頻繁遷徙主要是由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韓州最后遷到九百奚營之地主要是因為這里是交通要沖。但是我想這里不僅僅是交通樞紐,更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之地,適合農(nóng)耕和游牧,同時在遼代經(jīng)過九百奚營的開發(fā)和宋金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這里已經(jīng)是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興盛、百姓富足的地方,所以才將韓州遷于此地。韓州遷至此地后,再無遷徙,直到金亡。

      韓州遷至九百奚營,大量漢族人口涌入,這里肥沃的土地為他們農(nóng)田開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漢人民戶又帶來了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豐富的農(nóng)耕經(jīng)驗,極大地促進了此地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也使奚人粗放型農(nóng)業(yè)得到有效的改善,這里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更加繁榮發(fā)展。

      不但農(nóng)業(yè)發(fā)展迅速,手工業(yè)也有了長足進步,這一點從出土的文物中可見一斑。韓州城出土了許多工藝精湛的金銀制品,如金絲花、金葉、金魚、金蜻蜓、金蝴蝶等都造型別致、栩栩如生。這些器物出土在古城東北的大溝里,學者們認為這里應(yīng)是當時金銀作坊。另外,還有各種銅器、陶器、琉璃瓦等等,可見韓州城手工業(yè)的興盛。

      此時的韓州城也是諸族匯聚的地方,契丹、奚、女真、漢人在韓州雜居相處,相互交流,促進民族融合,同時這里思想活躍,文化繁盛。女真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佛教,“普天率土,被于裔澤。誕布德音,崇重佛教?!雹郏ㄇ澹埥鹞幔骸督鹞淖睢肪?8《敕賜福勝院碑》,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988頁。金代各州縣寺院林立,韓州也是如此,王寂在遼東巡查時途徑韓州就宿于“大明寺?!敝劣诖竺魉碌囊?guī)模王寂并未記載,但是偏臉城西溝北段有大范圍的建筑遺址,遺址上散布獸面瓦當、布紋瓦、花邊滴水、方磚等建筑材料,考古人員認為可能為大明寺城址,從遺址規(guī)模看大明寺當年應(yīng)該是香火繚繞,僧侶眾多、盛況空前的。另外,在偏臉城的一處建筑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塊花崗巖石板,石板正面刻有一幅太極圖,學者們推測可能是道觀遺址。

      (三)偏臉城——宋金交通要沖

      偏臉城是當時宋金往來的交通要道,尤其是海陵遷都中都之前,這里是從燕京(北京)到上京(黑龍江阿城區(qū))必經(jīng)之路,對此學者們已有深入研究,并且梳理了宋朝使臣赴金上京的路線,使臣出山海關(guān)后,經(jīng)沈州(今沈陽)—咸州(今遼寧開原城)—奚營(偏臉城)—信州(今吉林公主嶺秦家屯古城)—濟州黃龍府(今吉林農(nóng)安)—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④段一平:《韓州四治三遷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第2期??梢姡蔂I是重要的中轉(zhuǎn)站。

      1127年金軍攻陷開封,將徽、欽二帝及皇眷、朝臣乃至各種禮器、珍貴文物圖籍悉數(shù)擄去北返上京,北返的途中亦經(jīng)過九百奚營。對此,雖然史籍未明確記載,但此地是由燕京至上京的要沖之地,金人對此路線比較熟悉,而且又是捷徑,所以不會放棄這一最佳路線,并且偏臉城出土了宋朝皇室或官府的重要器物亦可佐證當年金人北返經(jīng)停此地。一是“大晟”編鐘,二是徽宗時期的官印。

      “大晟”編鐘是2003年當?shù)剞r(nóng)民在偏臉城南側(cè)昭蘇太河老河床挖砂時在深5米的沙坑中發(fā)現(xiàn)的,編鐘正面篆刻“大晟”二字,背面刻“太簇中聲”四字?!疤亍敝腹糯魳肥芍嘘柭傻牡诙桑爸新暋币庵敢袈傻母叩?。編鐘銘文最關(guān)鍵的是“大晟”二字,需重點釋之。據(jù)文獻記載,“大晟”指宋徽宗時設(shè)立的專門掌管皇家音樂的機構(gòu)大晟府,“大晟”編鐘就是大晟府所有的宋朝宮廷重要的樂器。資料顯示,1127年,金軍在開封“又索尚樂、大晟府樂器、太常寺禮物戲儀,……無不征索,載而往者不可勝計。”⑤(南宋)丁特起:《靖康紀聞(附拾遺)》,《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9年,第27頁?!度泵藭帯肪砥呤艘缎弯洝芬卜Q,金人索諸人物“內(nèi)家樂女、樂器、大晟樂器、鈞容班一百人并樂器?!雹?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78引《宣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7頁。宋人記載中都特別提到金人劫掠了“大晟樂器”,說明其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大晟樂器自然包括大晟編鐘在內(nèi)了。那么既然是皇家重器,就不會輕易外流,緣何會在偏臉城出現(xiàn),對此學者們有不同的推測。有的學者根據(jù)編鐘側(cè)面的小字“韓州司判驗記官趙”及押印,認為此物可能是北宋工匠移居韓州所造,或者是金代后人仿宋特制而成。筆者認為這兩種情況皆不大可能。

      首先從史籍記載來看,金人對北宋樂器上的“晟”字是避諱的。在靖康之變15年后的金熙宗皇統(tǒng)元年(1141),金廷開始使用大晟樂器,但是避諱“晟”字。文獻記載,“初,太宗取汴,得宋之儀章鐘磬樂簴,挈之以歸?;式y(tǒng)元年(1141),熙宗加尊號,始就用宋樂,有司以鐘磬刻‘晟’字者犯太宗諱,皆以黃紙封之?!雹冢ㄔ┟撁摚骸督鹗贰肪?9《樂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82頁。也就是說,熙宗時因為要避金太宗完顏晟的諱,所以使用大晟編鐘奏宋樂的時候要把“晟”字遮住,并且這種慎用的現(xiàn)象直到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還在延續(xù),該年太常始議“歷代之樂各自為名,今郊廟社稷所用宋樂器犯廟諱,宜皆刮去,更為制名?!雹郏ㄔ┟撁摚骸督鹗贰肪?9《樂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82頁。因為北宋大晟樂器犯廟諱,所以把“大晟”二字刮去,改刻“大和”。由此分析可知,如果偏臉城的大晟編鐘是金代(包括金人和移居金朝的北宋工匠)所造就不可能刻有“大晟”字樣。那么既然非金代所造,只能是北宋舊物了。

      編鐘上為何刻有“韓州司判驗記官趙”八個字呢?首先這八個字可解釋為“韓州趙姓司判官檢驗”,韓州在金代屬于刺史州,司判是韓州司候司所屬的從九品官員,官方檢驗就表示該器物為官府所有。也就是說,該銘文只能證明是韓州官員檢驗過的官家器物,不能由此推斷是金代制造的。當時金軍劫掠了宋器物多達“二千五十車”,在押運的途中有很多分賞官府、寺院、軍將的,如當時兩千多車器物運到燕京,“點驗后,半解上京,半充分賞……器物收儲三庫,車輅皆留延壽寺?!雹埽纤危┴骸渡胍髡Z》,轉(zhuǎn)引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262頁。這些器物一半運往上京,一半分賞官員軍將,其中還有三庫的器物留在燕京。如運到上京的大晟編鐘有的分賞給寺院僧官一樣,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北宋大晟編鐘,刻有“上京都僧錄官押”“僧錄”是金代佛教機構(gòu)師府的官員,證明該器物為金代寺院所有。由此推斷,偏臉城的大晟編鐘是靖康之難后金人押解器物北返途經(jīng)此地時留下的,也間接證明徽欽二帝是到過偏臉城的。

      另外,在1983年,偏臉城出土一方銅印,正面刻“京東東路保甲司勾當公事官朱記”字樣,背面刻“政和三年五月少府監(jiān)鑄”。這個官印顯然是宋代的,政和是宋徽宗年號,政和三年即遼天慶三年(1113),京東東路是北宋的一個地方監(jiān)察區(qū)。宋代地方行政區(qū)劃主要分州縣兩級制度,州之上宋代也設(shè)置了路制,路屬于朝廷的派出機構(gòu),同時也參與一些行政事務(wù),京東東路是熙寧七年(1074)由京東路分出,主要管轄山東地區(qū),保甲司是路下設(shè)的機構(gòu),“勾當公事官”即是主管某事的官員。北宋徽宗時期監(jiān)察官的官印流落金境,合理的推斷應(yīng)該是此官印在劫掠的器物中,押運到此地時遺落,或者是當時京東東路保甲司現(xiàn)任官員本人被虜,攜帶此印隨行在隊伍中,至奚營后因某種原因散落此地,這也間接證明當時金人北返上京途經(jīng)偏臉城。

      由以上論述可知,偏臉城當年處于宋金的交通要沖之地,無論是往來的使臣,還是靖康之役后金人的北返都必經(jīng)此地。這也是海陵天德年間,將韓州治所遷到偏臉城的重要原因,正如文獻所記載,韓州遷移到八面城后,又以州非沖涂,即徙于九百奚營。

      綜上所述,偏臉城作為遼金時期的重鎮(zhèn),無論是遼代的九百奚營還是金代的韓州,這里的人們都為此地的開發(f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別是金代此地作為韓州的治所不僅是交通要沖,還是文化匯集,民族交融的地方,造就了偏臉城的繁華,直到金末因金蒙戰(zhàn)爭所廢。

      猜你喜歡
      金史金代中華書局
      英文摘要
      金代張楠墓志考釋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21世紀以來的《金史》研究綜述
      金代吏員服飾淺探
      對金代提點刑獄的幾點認識
      長白山冊封始于金代
      《金史·結(jié)什角傳》箋證
      西藏研究(2017年2期)2017-06-05 11:31:22
      建筑史話
      金史研究領(lǐng)域的鴻篇巨著——評《金源文化辭典》
      奉节县| 天柱县| 东海县| 凌源市| 会理县| 荥经县| 石阡县| 肥西县| 文安县| 陇南市| 丰顺县| 涟水县| 永靖县| 南丹县| 肥西县| 罗平县| 合肥市| 潞西市| 武胜县| 天全县| 溧水县| 涿鹿县| 浦县| 呼玛县| 三门峡市| 讷河市| 乌拉特中旗| 涟源市| 石景山区| 大港区| 奎屯市| 大荔县| 雷波县| 古田县| 敦化市| 五大连池市| 哈尔滨市| 十堰市| 施甸县| 南汇区|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