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近年來,學術界圍繞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歷史地位及歷史貢獻、現(xiàn)實意義、弘揚路徑、與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較等幾大研究主題,對大別山精神展開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當前大別山精神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如研究隊伍弱小、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廣度和深度亟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改進等。今后,應在加強研究隊伍建設、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尋找新的研究方法等幾個方面下功夫。
大別山精神研究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學術界圍繞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歷史地位及歷史貢獻、現(xiàn)實意義、弘揚路徑、與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較等幾大研究主題,對大別山精神展開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擬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回顧與梳理,并就如何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提幾點粗淺的建議。
大別山精神研究是2004年之后才興起的研究領域,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研究卻相對較為久遠,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多,主要表現(xiàn)在:1.整理出版了一批關于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史料和歷史回憶錄,如《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斗爭史料匯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文件匯集》《萬山紅遍——鄂豫皖革命斗爭和紅四方面軍長征紀實》等關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的史料;《劉鄧大軍南征記》《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與三軍經略中原》等關于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料;《信陽市革命史》《大別山風云錄:豫東南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史稿》等信陽地區(qū)革命史料;《金寨縣革命史》《金寨紅軍史》《皖西革命史(1919-1949)》等皖西地區(qū)革命史料;以及《歷史的回顧》《艱苦的歷程》《皖西革命回憶錄》《洪學智回憶錄》等歷史回憶錄。2.出版了一批與大別山精神相關的學術專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史》等,系統(tǒng)梳理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及劉鄧大軍經略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鄂豫皖蘇區(qū)文化動員與意識形態(tài)建構(1920-1937)》,重點探析了鄂豫皖蘇區(qū)文化動員的謀劃、實踐與表達、來源、特征、原因,以及意識形態(tài)建構效果、影響和經驗教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檢察制度》一書,著重探討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法律制度和人民檢察制度的建設問題。
學術界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研究,為大別山精神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但這些研究畢竟不是大別山精神研究本身。真正意義上的大別山精神研究肇始于趙士紅于2004年發(fā)表的《弘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革命精神》一文,該文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革命精神的內涵進行了初步概括,并對新時期繼承和弘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革命精神的意義和路徑進行了探索。
2004年以后,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的關注度逐漸升溫,以“大別山精神”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共搜得75篇文獻,其中2007年1篇、2010年2篇、2011年3篇、2012年1篇、2013年6篇、2014年3篇、2015年8篇、2016年12篇、2017年26篇、2018年13篇;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共搜到92篇文獻,其中2008年1篇、2010年4篇、2011年8篇、2012年7篇、2013年13篇、2014年7篇、2015年10篇、2016年15篇、2017年7篇、2018年9篇,2019年3篇。研究領域也逐漸由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弘揚價值和路徑研究,擴展到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地位及歷史貢獻、大別山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較研究等方面。
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關于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還基本停留在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階段。趙士紅將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革命精神概括為: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的精神,艱苦奮斗、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齊心協(xié)力、精誠團結的精神。[注]趙士紅:《弘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革命精神》,《學習論壇》2004年第7期,第11頁。大別山干部學院院長喬新江將大別山精神概括為四個方面:堅守信念是核心、胸懷全局是風格、團結奮進是根本、勇當前鋒是品質。[注]喬新江:《“紅旗不倒”的大別山精神》,《百年潮》2016年第8期,第1頁。石仲泉將其內涵概括為:“堅守信念、對黨忠誠,胸懷全局、甘于奉獻,依靠群眾、團結奮斗,不畏艱苦、勇當前鋒”。[注]石仲泉:《“大別山精神”芻議》,《蘇區(qū)研究》2017年第4期,第49頁。王春亮認為,勇于擔當是大別山精神的鮮明品格,主要表現(xiàn)在堅守使命、心系民眾、顧全大局、迎難而上、不怕犧牲、勇于糾錯等幾個方面。[注]王春亮:《勇于擔當:大別山精神的鮮明品格》,《學習論壇》2016年第6期,第26-28頁。劉利將其歸納為四種精神:信念堅定、執(zhí)著堅韌的精神;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樸誠勇毅、求真務實的精神;萬眾一心、不勝不休的精神。[注]劉利:《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其時代價值》,《學習月刊》2014年第20期,第87-88頁。楊文超從抗戰(zhàn)歌謠的視角,將其內涵歸結為四點:矢志不渝的堅守抗戰(zhàn)精神、胸懷大局的擔當奉獻精神、團結一心的抗日救國精神、勇當先鋒的殺敵救國精神。[注]楊文超:《從大別山抗戰(zhàn)歌謠看大別山精神的內涵》,《赤峰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61頁。而在劉暉看來,“堅守信念、對黨忠誠”是其靈魂;“前仆后繼、不怕犧牲”是其核心;“依靠群眾、同甘共苦”是其精髓;“胸懷大局、敢于擔當”是其關鍵。[注]劉暉、候遠長:《大別山精神:內容特征及傳承》,《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72頁。張果將其概括為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四個層面。[注]張果:《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當代價值與弘揚路徑》,《求知導刊》2015年第12期,第6-7頁。劉國勝認為,永遠跟黨干革命是其主題思想;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時刻依靠人民群眾是其核心內容;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是其內驅動力;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的真理觀是其價值形態(tài);萬眾一心、不畏強暴、英勇頑強、敢于斗爭、百折不撓是其外部特征;甘于奉獻、勇于犧牲是其品格特質。[注]劉國勝:《大別山精神綜述》,《黨史天地》2007年第12期,第47-49頁。胡遵遠將大別山精神歸納為三個方面:堅貞忠誠、犧牲奉獻、永遠跟黨走。[注]胡遵遠:《大別山精神的再探討》,《黨史縱覽》2017年第1期,第51頁。朱慧花認為,英勇無畏、百折不撓是其精髓;堅定信念、對黨忠誠是其核心;艱苦奮斗、勇往直前是其支柱;無私奉獻、敢于犧牲是其體現(xiàn)。[注]朱慧花:《論大別山精神》,信陽師范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6-20頁。李新安將大別山紅色基因歸結為四個方面:“堅貞忠誠”是核心本質、“永跟黨走”是永恒主題、“一心為民”是根本保證、“犧牲奉獻”是鮮明特征。[注]李新安:《大別山紅色基因與傳承》,《實事求是》2017年第3期,第20頁。
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內涵的概括,為人們更好認識和研究大別山精神提供了借鑒,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夠精煉、不夠精準、不夠深邃等,這既有悖于大別山精神的實質內涵,也不利于大別山精神的傳播和踐行。文章在吸收以上學者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著將大別山精神的內涵概括為四個方面:堅定信念、赤膽忠心、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堅定信念,是指大別山區(qū)黨政軍民在革命過程中,雖然屢受艱難險阻,但依然堅定革命必勝、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不向任何困難和黑惡勢力低頭彎腰;赤膽忠心,是指大別山區(qū)黨政軍民在革命過程中,始終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表現(xiàn)出對黨、對人民赤膽忠心的拳拳之心;無私奉獻,是指大別山區(qū)黨政軍民在革命過程中,不計個人及小團體的利益得失,為革命無私奉獻,為大家犧牲小家,為顧全大局而不惜犧牲自我;艱苦奮斗,是指大別山區(qū)黨政軍民在革命過程中,始終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畏艱辛、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展現(xiàn)出不勝不休、為革命奮斗到底的堅定決心和英雄氣概,締造了“紅旗不倒”的革命神話。
大別山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呂杰認為,大別山紅色文化是大別山文化之魂,是中國紅色文化的主要源流,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注]呂杰、許月明:《論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歷史地位》,《福建黨史月刊》2013年第18期,第40-42頁。劉暉指出,在大別山精神引領下,大別山區(qū)軍民締造了“紅旗不倒”的革命神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鑄造紅軍搖籃、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培養(yǎng)涌現(xiàn)出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人才。[注]劉暉、候遠長:《大別山精神:內容特征及傳承》,《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72頁。
筆者認為,考察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地位及貢獻,需要將大別山精神置放于全國范圍內及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華民族精神演進史的宏闊背景下,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大別山區(qū)這一狹小的空間和中共黨史這一單一的領域中。如此,才能更好地確立大別山精神的坐標,才能更好地凸顯大別山精神的獨特歷史地位及貢獻。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學者們普遍認為,大別山精神雖然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產物,但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主要是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切入。涂蘇豫[注]涂蘇豫:《大別山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與應用研究》,信陽師范學院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4-21頁。、毛帥[注]毛帥:《大別山精神與“青馬工程”》,《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19頁。等認為,大別山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重要的教育功能。張元婕提出,大別山紅色文化具有六方面的育人價值:理想信念的導向價值、高尚道德的教化價值、健康情操的陶冶價值、人格力量的凝聚價值、英雄主義的激勵價值、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價值。[注]張元婕:《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為例》,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8-32頁。曹祥云[注]曹祥云:《大別山地區(qū)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信陽師范學院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9-30頁。、田青剛[注]田青剛:《區(qū)域優(yōu)勢紅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價值觀教育——基于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考察》,《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第1頁。等認為,大別山地區(qū)紅色文化是新時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優(yōu)質載體。呂杰指出,大別山精神對于培育中國人民解放軍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注]呂杰:《大別山紅色文化與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探析》,《福建黨史月刊》2014年第12期,第46頁。此外,也有一些學者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視角探討了大別山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魏繼萍提出,大別山紅色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魏繼萍:《大別山紅色文化與大別山地區(qū)和諧社會構建問題研究》,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4-35頁。張果認為,大別山精神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是加強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注]張果:《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當代價值與弘揚路徑》,《求知導刊》2015年第12期,第6-7頁。劉澤雙強調,大別山精神是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經濟文化建設的強有力精神支撐,是黨風廉政建設與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秀教育素材。[注]劉澤雙、趙毅:《大別山精神研究中存在的幾個認識誤區(qū)》,《老區(qū)建設》2015年第8期,第11頁。劉利認為,大別山精神有助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推動以紅色旅游為主體的經濟發(fā)展。[注]劉利:《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其時代價值》,《學習月刊》2014年第20期,第87-88頁。朱慧花指出,大別山精神無論對重塑民族精神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注]朱慧花:《論大別山精神》,信陽師范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8-33頁。汪勇認為,弘揚大別山精神是建設中國共產黨精神家園的必然要求。[注]汪勇:《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實踐意義——以中國共產黨精神家園建設為視角》,《皖西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第22頁。夏慧著重探討了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多重價值:知識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注]夏慧、汪季石:《基于文化哲學視角的大別山紅色文化多重價值論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第16期,第82頁。,還剖析了大別山精神傳播審美價值的多維功能:歷史研究價值、文明傳承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經濟發(fā)展功能[注]夏慧、汪季石:《發(fā)掘紅色文化的審美價值 促進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為例》,《新聞知識》2015年第4期,第33-34頁。。
筆者認為,對大別山精神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而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考察。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存在過分夸大、過于泛化的嫌疑。在一些學者的眼中,大別山精神儼然具有無所不能的神奇魔力,這顯然悖逆了求真、求實的學術研究原則及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事實上,大別山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最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文化、教育領域,因為大別山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因而,對于大別山精神現(xiàn)實意義的探討,也需要從精神文化作用的視角進行切入;同時,大別山精神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xiàn)象——革命文化,因此其在黨和軍隊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此外,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現(xiàn)實意義的發(fā)掘上,還基本停留在較為淺近的層次上,還存在庸俗化、標簽化的嫌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大別山精神現(xiàn)實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絕大多數學者不僅指出了大別山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還探討了新時期弘揚大別山精神的基本路徑。張果認為,弘揚大別山精神,必須要有崇高遠大的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與時俱進的意識。[注]張果:《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當代價值與弘揚路徑》,《求知導刊》2015年第12期,第6-7頁。張威強調,弘揚大別山精神,應當把課堂教育、校園文化與實踐教學對接起來,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注]張威:《努力弘揚大別山精神與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系探討》,《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9頁。李曉娟認為,在新媒體條件下,要加強影視精品創(chuàng)作,豐富傳播內容;注重虛實結合,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推動大別山精神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注]李曉娟:《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別山精神傳播現(xiàn)狀》,《西部廣播電視》2014年第12期,第45頁。涂蘇豫指出,新時期應充分挖掘大別山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功能,并將其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注]涂蘇豫:《大別山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與應用研究》,信陽師范學院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4-33頁。張元婕主張,應正確認識和彰顯實現(xiàn)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重要性、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價值、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建設、加強分類指導、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注]張元婕:《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為例》,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3-44頁。曹祥云主張,應將大別山紅色文化運用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過程之中,通過完善政策、挖掘內涵、拓寬和創(chuàng)新傳播途徑等方式來弘揚大別山紅色文化。[注]曹祥云:《大別山地區(qū)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信陽師范學院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1-36頁。田青剛認為,講好“紅色故事”,是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的行之有效的路徑。[注]田青剛:《區(qū)域優(yōu)勢紅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價值觀教育——基于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考察》,《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第1頁。呂杰從加強理論灌輸、營造濃厚氛圍和拓展實踐渠道等三方面,對軍隊弘揚大別山精神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探討。[注]呂杰:《大別山紅色文化與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探析》,《福建黨史月刊》2014年第6期,第46頁。汪勇認為,弘揚大別山精神,建設中國共產黨精神家園,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忠誠于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勇于擔當,甘于奉獻。[注]汪勇:《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實踐意義——以中國共產黨精神家園建設為視角》,《皖西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第22頁。
他們畢業(yè)才一年,省吃儉用也就攢了兩萬塊,本來想租個大點的房子,換個環(huán)境,但現(xiàn)在情況特殊,兩萬塊齊齊地郵了回去。
新時期弘揚大別山精神,需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繼承大別山精神的本質內涵,創(chuàng)新其外在形式,同時還應結合實際,不斷賦予大別山精神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使大別山精神不斷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使大別山精神這棵老樹綻放出時代新芽;需要更好地發(fā)揮大別山精神的激勵、化育、整合、導向功能,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巨大精神動力支撐;需要在科學傳播上下功夫,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載體和內容,以實現(xiàn)更好的傳播效果;此外,還需要在切實踐行上做文章,需要將內化于心的信念信仰轉化成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銳意進取的實際行動,以實現(xiàn)從精神變物質的巨大跨越,這是新時期繼承大別山精神的最好方式,同時也是弘揚大別山精神的最重要路徑。
大別山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其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何在?田青剛將大別山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長征精神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兩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理論和實踐基礎;鄂豫皖蘇區(qū)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長征精神的源頭和基礎;長征精神為大別山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注]田青剛:《論大別山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長征精神之關系》,《皖西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第10頁。劉明濤比較了大別山精神與延安精神的異同,認為兩者的相異之處在于:時間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核心內容不同;相同之處在于:基礎和核心都是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創(chuàng)造原則都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獨特的解讀,創(chuàng)造源泉都來自于團結互助、艱苦奮斗、努力創(chuàng)造、勇于探索。[注]劉明濤:《延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比較研究》,《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13年第1期,第76-77頁。
本文認為,將大別山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進行比較研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但目前學術界在該研究領域僅有五篇學術論文面世,而且還停留在比較粗淺的層次上,沒有從哲學的高度認識這一問題,沒有深入到大別山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的本質區(qū)別與聯(lián)系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研究現(xiàn)狀預示了該領域研究的巨大生長空間。
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的研究,為未來大別山精神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奠定了初步基礎。但客觀而言,該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研究隊伍弱小、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廣度和深度欠缺、研究方法亟需改進,從而導致大別山精神研究和大別山精神影響基本局限在大別山地區(qū),給讀者傳達的信號是大別山精神無非是一種地域精神、地域文化,其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意義并不突出。這既與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價值極不相稱,也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研究蔚為壯觀的局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困窘的研究現(xiàn)狀,不但制約了大別山精神理論研究的進展,而且還掣肘了大別山精神實踐創(chuàng)新的推進。
目前大別山精神研究的學術隊伍比較弱小,學歷、職稱、地緣結構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人數少、地域窄,目前從事大別山精神研究的機構,主要局限在信陽師范學院、河南省委黨校、安徽省委黨校、大別山干部學院、信陽農林學院、湖北省社科院、黃岡師范學院、皖西學院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宣傳教育研究機構,即使在大別山區(qū)都未形成應有的研究熱潮,更談不上在全國遍地開花了;學者之間交流匱乏,表現(xiàn)比較明顯的是,鄂豫皖三省的學者對大別山精神內涵的表述各執(zhí)一詞,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xié)調;而且,研究人員主要以從事中共黨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學者為主,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很少有人涉足這一研究領域;二、研究者學歷、職稱偏低。目前從事大別山精神研究的學者,主要以碩士研究生以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和中級職稱的研究人員為主,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高級職稱的人員不多。研究隊伍的弱小,嚴重制約了大別山精神的研究質量和水平。
目前學術界關于大別山精神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高水平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目前在中國知網上只能檢索到100篇左右的文獻,這些文獻絕大多數為政治宣傳類文章,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論文只有20篇左右,而且發(fā)表論文的期刊級別偏低,核心期刊論文甚少;碩士學位論文只有8篇,基本都屬于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尚未問世。專門的大別山精神研究專著也尚未問世。
目前,學術界在大別山精神的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地方:其一,跨學科研究匱乏。目前學術界僅僅從中共黨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單一學科及單一視角出發(fā)進行較為碎片化的研究,缺乏對其他學科的借鑒和整合,缺乏對大別山精神的多學科、多角度的整體觀照和宏觀把握,研究視野比較狹窄,研究的開放性也較為欠缺。其二,實證性不足。研究者往往滿足于純粹的、抽象的理論分析,忽視了深入、細致的實證性研究,從而極大影響了理論分析的科學性與可信度。其三,比較性欠缺。任何事物都是在與其它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中存在的,因此,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取得新的認識。目前對大別山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較研究,中外大別山精神研究的比較研究,大別山精神的原生形態(tài)、次生形態(tài)與再生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等研究領域普遍關注不足,從而嚴重制約了大別山精神研究的深入推進。
針對以上大別山精神研究現(xiàn)狀和不足,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參考和借鑒:
陣容強大的高水平研究隊伍,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撐。大別山精神研究是全國性的事業(yè),需要全國各地的學者共同努力推動。針對目前大別山精神研究隊伍極為弱小的困局,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其一,應在全國范圍內成立大別山精神研究會和研究分會,以加強對全國各地大別山精神研究的組織和領導,促進學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國家和地方社科規(guī)劃辦應加大對大別山精神研究的資助范圍和力度,以吸引更多學者投入到大別山精神研究之中,力爭在全國范圍內盡快掀起大別山精神研究的高潮。其二,應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文社科學者,如哲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高水平研究者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以進一步壯大研究力量,優(yōu)化研究隊伍的學歷和職稱結構。其三,加強研究隊伍的溝通與整合,應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工作坊、學術沙龍等學術平臺的搭建,加強該領域的學術研討,密切不同學科、不同地域、不同機構學者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調,促進學者之間有效的協(xié)同攻關與綜合創(chuàng)新。
針對大別山精神研究廣度有限的現(xiàn)狀,今后應在鞏固既有研究領域的基礎上,逐步將研究范圍向大別山精神的思想淵源、歷史演進、哲學意蘊、政治學蘊含、方法論基礎、學術生長點以及國外大別山精神研究、歷史人物與大別山精神的關系研究等領域拓展,不斷開拓新的研究空間。針對大別山精神研究深度匱乏的窘境,今后應進一步加大深度挖掘的力度,盡快改變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的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的研究現(xiàn)狀,將既有研究領域不斷向縱深拓展。如在大別山精神科學內涵的研究上,要善于通過哲學思辨對大別山精神的內涵進行重新觀照[注]精神屬哲學范疇,其他學科固然可以對精神現(xiàn)象進行研究,但離開了哲學思辨,很難認清精神現(xiàn)象的基本特征和本質內涵。;要將大別山精神置放在更加宏闊的時代背景,如中國革命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剖析,深入探討大別山精神與中國革命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化之間的關系及其在中國革命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化中的歷史定位和時代坐標。
針對目前大別山精神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的缺陷,今后應努力探尋新的研究方法,如跨學科研究、比較研究、實證研究等,以期獲得對大別山精神的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統(tǒng)的把握。其一,組織全國范圍的哲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進行協(xié)同攻關,增強大別山精神研究的開放性,提升跨學科研究的力度和水平。其二,加強大別山區(q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史料的搶救、收集和文獻???、辨識工作,加大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研究力度,努力實現(xiàn)思辨與實證研究的對接、情感與理性的勾連。其三,注重比較研究,要善于通過對大別山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大別山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文明,大別山精神的原生形態(tài)、次生形態(tài)與再生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以便獲得對大別山精神更為全面、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大別山精神作為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匯流而成的偉大精神,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實價值。深入開展大別山精神研究,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學術界對大別山精神雖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但遺憾的是,相關研究還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巨大的學術增長潛力和發(fā)展空間,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今后需要在隊伍建設、平臺搭建、學術交流、機制建構、研究方法改進、研究廣度和深度拓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科學全面地認識大別山精神;才能通過切實的理論創(chuàng)新,顯著推動實踐層面的創(chuàng)新;才能有效提升大別山精神研究的質量和層次,不斷開拓大別山精神研究的新空間和新境界;才能使大別山精神這棵老樹再發(fā)新芽,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也才能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殷切期望真正落實到位,使大別山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輸送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