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邕寧那連圩現(xiàn)存古碑訪錄

      2019-12-15 09:10:38黎文宗
      廣西地方志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碑記碑文戲臺

      黎文宗

      (南寧市博物館,廣西 南寧 530219)

      那連圩(也作那蓮圩)位于邕寧城區(qū)西南方向約6千米處,是八尺江上游的一個臨江圩市。據(jù)傳那連圩于明崇禎年間開圩,至清代中后期始興盛,是當時宣化縣(今屬邕寧)一處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當時由欽(州)廉(州)經(jīng)小董、百濟、新江到那連,再轉(zhuǎn)蒲廟而至南寧的古鹽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zhuǎn)站。清代那連圩商賈云集,繁華一時,當?shù)孛耖g稱道“上有揚美,下有那連,中間亭子兩圩連”“千圩萬圩,不如那連圩;千好萬好,不如那連布匹好”,道盡了那連圩的繁華。得益于昔日的繁華,那連圩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古碑刻。那連所存古碑主要集中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帝廟內(nèi),歷來較少受到關(guān)注,近年來才有一些地方史志工作者開始注意收集和記錄這些古碑。2007年出版的《邕寧孟蓮村志》便收錄有《重建頭門碑記》《鼎建戲臺碑記》[1]等碑文。但那連圩現(xiàn)存的多數(shù)古代碑刻,未見載于史料,尤其是近年在基建、土木作業(yè)過程中新發(fā)現(xiàn)的一些碑刻,更是為世人所不識。2019年,筆者在對北帝廟進行調(diào)查期間,得到邕寧區(qū)文物管理所劉炳政所長及那連圩圩長的指引,分別在北帝廟、那連戲臺、那連碼頭、那連圩街道公用臨時倉庫內(nèi)訪得古碑10通(共12塊),內(nèi)容多與那連圩現(xiàn)存及歷史上的建筑有關(guān),也有部分涉及地方民事訴訟的告示,有一定的歷史和研究價值。茲將筆者所訪得碑刻簡單介紹如下,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清乾隆四十一年《官紳事首碑記》

      此碑現(xiàn)存那連圩一處公用臨時倉庫內(nèi),系由他處出土后移至此處存放。碑高0.95米、寬0.6米,青石質(zhì),左下首殘缺一角,碑首題名“官紳事首碑記”,碑文楷書陰刻,內(nèi)容均為捐資題名,但大部分文字已模糊難辨,可辨首句有“□四、南寧府正堂、加三級……南寧府宣化……”落款作“龍飛乾隆四拾一年歲次丙申十□月十一日”。從碑文判斷,此碑當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當?shù)毓偌澥咳司栀Y興建某一處建筑時的捐資題名碑,碑中提及的南寧府正堂即南寧府知府,為江西新建舉人杜琮[2],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職。而乾隆四十一年出任宣化縣知縣的乃是湖北襄陽舉人梁友穀[3]。在那連圩古建筑中,始建年代較早、且影響較大的僅有北帝廟(相傳始建于清乾隆初年[4],那連周邊及邕寧、南寧一帶民眾多信奉北帝),能夠得到南寧府知府、宣化縣知縣等官員捐資興建的,當即此建筑,因此,此碑或為修建北帝廟的功德碑。

      二、清乾隆五十八年《鼎建戲臺碑記》

      碑立于那連戲臺后臺化妝間的內(nèi)側(cè)墻體上,青石質(zhì),寬76厘米、高126厘米,碑文楷書陰刻,內(nèi)容僅見捐資題名及戲臺資產(chǎn)記載。碑后附落款:“乾隆五十八年歲次癸丑九月十六吉日立”。碑文所載捐資人絕大多數(shù)為個人,僅有義和店、雙記號等極少數(shù)商號店鋪之名,其中還有“船戶曾元”的記載。船戶即生活在船上,依賴八尺江打魚、撐渡謀生的一類人,也就是后來研究者關(guān)注的“疍民”“疍家”。題名后附有戲臺資產(chǎn)的記載:“計□廟內(nèi)……□鋪壹拾叁間,座落廟前寶鋪壹□,座落廟左屋地□□,座落廟右……上渡埠□下渡埠連。”

      其中的“廟”應(yīng)指北帝廟,而這些資產(chǎn)實際上多由北帝廟主持掌管,也就是說,那連戲臺實際上應(yīng)是北帝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有關(guān)上渡和下渡的記載。那連圩上渡,據(jù)民國《邕寧縣志》記載:“有船一只,下通蒲廟各圩,上通那馬、那陳及靈山屬新圩,渡資歸該圩收管?!保?]那連下渡與上渡相同。上、下渡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正碼頭和社壇碼頭渡口,這兩處渡口均由北帝廟住持實際管理,并由北帝廟雇人撐渡。

      又據(jù)碑文所載可知,那連戲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推測應(yīng)是北帝廟建成后作為北帝廟的附屬建筑而另行加建。那連戲臺與北帝廟相對而立,坐東向西,是一座歇山頂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總長11.85米,寬8.8米,占地面積約104平方米。戲臺建在一個方形臺基上,臺基系用本地常見的細砂巖巨石條砌筑,高出地面1.35米。臺基北側(cè)設(shè)小石階梯登臺。戲臺分前、后兩部分,前面為表演的舞臺,后面為化妝、休息的后臺。舞臺寬闊,前后兩側(cè)設(shè)有八根立柱,用以挑出飛檐,每根立柱圍徑70厘米,柱礎(chǔ)石均為鼓形,青石質(zhì),僅飾乳釘紋。地面使用木板拼接鋪設(shè)。舞臺與后臺之間有墻相隔,設(shè)有兩道小門供出入(即常見的“出將”門和“入相”門)。由于缺少載有序言的碑文相印證,那連戲臺因何而建,我們已無從得知。歷來戲臺之設(shè),大抵為酬神娛神,更兼豐富民眾生活,想來那連戲臺也當如此。清末民國時期,戲曲風靡,那連出現(xiàn)了本地的邕劇社,也出現(xiàn)了一些知名的戲班和戲子,比如以那連小武黃少金、散發(fā)花旦長塘七、那蓮七等為主角的金田樂班,即是民國初聞名桂西南一帶的邕劇班,常在南寧、來賓、欽州、廉州等地演出,故時人曾言“那連出戲子,織布有靚女”。那連戲臺,也算是見證了那連地方戲劇的盛衰。

      三、清嘉慶二十五年《告示》

      此碑立于北帝廟門樓明間內(nèi)墻上,青石質(zhì),高96厘米、寬62厘米,碑文楷書陰刻,題為:“調(diào)署宣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閻為給示曉諭事,照得前據(jù)上南八面十冬冬頭韋國輔,于嘉慶五年內(nèi)控告圩內(nèi)鋪民黎惠昭謀占鋪地五十五間,經(jīng)吳縣任斷明,每年共納地租錢二千七百五十文在卷。嘉慶二十一年內(nèi),二冬冬頭周大伸等將圩外瀨滅(土名)影射圩內(nèi)鋪地控告到冉任。經(jīng)毛任訊明,查出瀨滅(土名)一字改作九字,偽契,將契涂銷,照依原斷訊明,附卷后。周大伸赴憲批示立案外,不干二冬周大伸等之事,合行給示。為此示給鋪民顏學勝等知悉,嗣后每年仍納地租錢二千七百五十文,交給十冬之費。飭令二冬周大伸等照舊管伊祖遺圩外糧地,毋許混爭滋事。嘉慶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示 重立告示發(fā)給鋪民顏學勝準此?!?/p>

      此告示碑刻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是由當時的宣化縣正堂(即知縣)閻善慶頒發(fā),內(nèi)容主要是申明對韋國輔、周大伸等鋪地糾紛案的裁斷。閻善慶是安徽六安籍進士,嘉慶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19—1820)任宣化縣知縣[6]。此碑載有案情兩件,一是嘉慶五年(1800)韋國輔控告黎惠昭等謀占鋪地55間,經(jīng)時任知縣吳鼎祚(江蘇如皋籍進士,嘉慶五年任宣化縣知縣)[7]審理后,判決鋪民每年納租二千七百五十文;另一案是嘉慶二十一年(1816)周大伸控告瀨滅鋪地被侵占事,此案本應(yīng)由縣令冉基安(四川人,拔貢,嘉慶十六年任宣化縣知縣)[8]裁決,但冉基安到任后不久即辭任,臨時代理的毛姓知縣經(jīng)過調(diào)查,判明周大伸等涂改地契,將“一”字改作“九”字,以少充多,圖謀他利,因此警告其“照舊管伊祖遺圩外糧地,毋許混爭滋事”。

      四、清嘉慶二十五年《重建頭門碑記》

      碑嵌于北帝廟頭進門樓明間內(nèi)正門左右兩側(cè)的邊墻上,一通共3塊碑,每塊碑寬76厘米、高118厘米,碑文楷書陰刻,內(nèi)容主要記載那連圩民眾捐資重建北帝廟頭進門樓之事,包括序言和捐資名錄兩大部分,其中《重建頭門碑記》序言說:“市中立廟崇祀北帝,由來久矣。地勢據(jù)乎爽塏,近挹山棥,俯臨江瀨,洵屬靈秀所鐘,貿(mào)遷其間者,日見殷繁,咸有干有年于茲焉。夫惟地靈則人杰,故翼翼作廟之事,由是復興。廟堂之前,古所謂皋門有伉者,即今之所謂頭門也,向者規(guī)模狹隘,制度簡樸,市中人以為非所以崇廟貌而壯觀瞻也,于是眾議重修。董事者咸努力贊勷,鳩工選材,興作于戊寅之秋,告成于己卯之冬。踵事增華,較前壯麗苐見,鳥革翬飛,丹楹刻桷,若欂棁,若杗廇,皆協(xié)棟隆之吉,而有磐石之固焉。厥后一閧之市情殷,拱北上帝,時歆人和,而神降之福,行見群飲,和而食德,媲美康衢,有順帝則,而不知忘帝力于何有者。吾知繼此而興,前堂后寢又一新之,可翹足而待也。則今之修平其外,特為俶落權(quán)輿云爾。邕南杜芳頓首拜撰。”

      序言后為捐資名錄,最后附落款:“嘉慶貳拾伍年歲次庚辰五月初五吉日立?!倍欧际羌螒c二十一年丙子科副貢,“亭子鄉(xiāng)平南村人,府學義寧教諭”[9]。根據(jù)碑文記載,此碑立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端午,時因北帝廟原頭進門樓“規(guī)模狹隘,制度簡樸”,那連圩民眾乃“眾議重修”,工程始于嘉慶戊寅年(1818)秋,終于嘉慶己卯年(1819)冬,歷時一年有余才告建成。北帝廟原有建筑三進,可惜后兩進均于1939年為日軍炸毀,現(xiàn)僅存第一進門樓。此門樓即碑文所提及的“頭門”,坐西向東,作硬山頂式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14.6米,進深12.7米,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門樓為過道式,前檐廊下左右各有一條棱形的石檐柱,其上各有石橫梁一根,橫梁正中各立石獅圖案,梁上及坊間有多組浮雕人物、花、草、動物等圖案。大門深廣,門檻高立,且可拆卸、關(guān)合,門框則由長石條構(gòu)砌,門楣陰刻有“北帝廟”三個大字,左右兩側(cè)則有一幅陰刻對聯(lián),對聯(lián)上還裝飾有蝙蝠紋。屋面作硬山頂,正脊及垂脊均飾有博古紋,墀頭磚雕精美。前檐廊靠近屋面的墻體上還繪有禽獸、山水、花草等圖案和詩文。1989年,那連北帝廟被邕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邕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邕寧撤縣設(shè)區(qū)后,北帝廟也成為南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即民間所稱真武大帝,為道教民間神祇,統(tǒng)理北方及所有水族(故兼水神),擁有消災(zāi)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民間尤其是行舟之民及商人多信之,因此北帝在那連的香火頗為旺盛。據(jù)說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是北帝誕辰,十里八鄉(xiāng)的善信之徒即至北帝廟中祭拜,以祈福消災(zāi),保佑平安。

      五、清道光八年《鼎建文武帝閣碑記》

      碑已斷為兩截,青石質(zhì),高0.69米、寬1.02米,碑文楷書陰刻,右首題名“鼎建文武帝閣碑記”,左首落款作“道光捌年歲次戊子夏月吉日”。碑文為捐資名錄及支用錢款數(shù),其中捐資者多為個人,也有少量商號店鋪,如三合堂、合利店、廣和棧、劉義記、成和店等,北帝廟也捐錢拾貳千文。捐錢數(shù)額中,以北帝廟為最多,其余個人捐資一般多為數(shù)百文至數(shù)千文,最少者為三百文。支用情況附有詳細數(shù)目,計支磚瓦錢陸拾捌千文、支木料錢貳拾叁千文、支泥水貳拾柒千捌百文、塑神柒千文、雜項叁拾壹千捌百文,合計支錢壹百陸拾捌千文。

      此碑鐫于清道光八年(1828),雖缺序言部分,但從題名可以判斷,那連文武帝閣創(chuàng)建的時間較晚,建于道光八年。文武帝閣也稱文武閣,位于那連圩西南方向的臨江岸邊,距北帝廟100多米,民國后已毀廢不存。據(jù)當?shù)厝罕娀貞?,文武閣為一座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閣樓式硬山頂建筑,面江而建,閣樓前設(shè)有多層臺階,二樓立有文曲星包拯、武曲星關(guān)羽和伏波將軍馬援塑像,可供人奉祀。

      六、清道光十五年《正碼頭碑記》

      此碑位于那連圩北面的正碼頭遺址處,立于碼頭石階中部,碑一通共兩塊,其中首碑已殘,僅存下半部分,寬0.8米、殘高0.7米,內(nèi)容包括序和捐資名錄。尾碑則保存完好,高1.1米、寬0.76米,內(nèi)容為捐資名錄、支用數(shù)額、落款等。碑文楷書陰刻,碑首上橫榜書“正碼頭碑記”。序言部分殘存的文字為:“……深重險,吾市坐西北而面東南,對靈山而聯(lián)八尺……其易,而反苦其艱,蓋唯布行染者,市人所由汲水……以深之虞,不免履險蹈危之嘆,前之人非不慮及……有可興,爰集眾議,曰軌度如是□級如是可乎?……后之緣階而降,拾級而升者,一若遵王遵之蕩平……”

      序言后附捐資名錄,主要為個人捐款,也有商號店鋪,如昌隆號、嵩記號、同發(fā)號、其新號、全和號、茂益號、同益號、恒興號、其興號等。捐資名錄后為修建碼頭進支錢款數(shù)目:“大共簽得錢貳佰壹拾陸千叁佰(佰在原文中為“伯”,以下均照此修改)文,一、投得還物件錢壹千陸佰……一、買石條壹佰伍拾叁丈八尺,支錢玖拾九千一佰四拾六文;一、買石灰壹萬貳千七佰廿觔,支錢壹拾九千零八拾文;一、砌石共貳佰陸拾壹工,共支錢叁拾叁千九佰三拾文;一、支小工錢壹拾……一、支鐵器、松木雜項錢叁拾壹千壹佰文,碎石五船支錢貳千……大共支錢貳佰零壹千貳佰文。除支,尚存錢壹拾六千七佰八拾文,其錢貯在北帝廟內(nèi)?!甭淇顣r間為“道光拾五年歲次乙未拾貳月初七”。

      此碑刻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主要記載那連圩民眾捐資修建正碼頭及捐資芳名。那連正碼頭,也稱那連圩碼頭,位于那連戲臺東側(cè),臨戲臺而建,史載“在圩外得月門下,明崇禎間建,長十余丈,闊八尺,石階一百余級,有貨船來往停泊”[10]?,F(xiàn)僅存臺階56級,分15個平臺,總長81.5米,寬約4.5米。清代隨著南寧至欽廉運鹽通道(商道)的興盛,那連作為鹽道(商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zhuǎn)圩埠,日漸繁榮。當時的那連依賴八尺江通航,上可達新江、百濟,下可至蒲廟、南寧,水運發(fā)達,不但轉(zhuǎn)運食鹽,還外銷本地的土布、蔗糖。當時那連圩在八尺江畔一共修建了兩個碼頭,即正碼頭和社壇碼頭,以正碼頭規(guī)模最大。碑文記載重修正碼頭所剩余款“貯在北帝廟內(nèi)”,再結(jié)合《鼎建戲臺碑記》稱“上渡埠蓮”為戲臺資產(chǎn),而戲臺實際上屬于北帝廟管理,由此推測,那連碼頭實際上也是歸北帝廟管理。此外,碑文中還存在假借字,比如以“伯”代“佰”,這種現(xiàn)象在民間碑刻中尤為常見。

      七、清同治十一年《重建玄帝廟、鼎建花王宮碑記》

      碑為青石質(zhì),高1.28米、寬0.78米,碑首楷書題額作“重建玄帝廟、鼎建花王宮碑記”,碑文楷書陰刻,可惜早年村民將此碑用作鋪路石,表面文字大多已被磨光,不可辨識,可辨部分文字為:“蓋觀古來廟宇,或鼎建,或重修,厥功告成,而書之碑碣,經(jīng)□之原委,□□□資之□名,□若未有□之貌,久□□之又□者也。我圩……”落款為“同治拾壹年歲次壬申六月廿貳日吉時闔圩仝立”。

      此碑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主要記載那連圩民眾重建玄帝廟、新建花王宮之事。玄帝即玄武大帝,又稱北帝、真武大帝。此玄帝廟即指那連北帝廟,該廟曾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重修,時隔52年后重建。花王宮,也稱花王廟、花婆廟,供奉壯族始祖姆六甲(即花婆)為主神。在壯族民間信仰中,姆六甲因風而孕,繁衍了人類,是人類的始祖。又因姆六甲管理著山花的繁衍和生長,故也被稱為花婆。花婆執(zhí)掌生育和繁衍、生長等神職,故民間已婚婦女多加信奉,以求生育子嗣及孩童健康。那連的花王宮原附祀于北帝廟右側(cè)廂房內(nèi),與北帝等神袛共享香火。而據(jù)此碑記所載,花王宮為清同治十一年始建。民國以后,因戰(zhàn)火毀掉了北帝廟大部分建筑,花王宮從此消失不存,但那連北帝廟仍于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二十日舉行“花婆送子”活動,保留了一部分花婆祭祀的民俗。

      八、清光緒二十三年《告示》

      碑立于北帝廟頭進門樓明間右側(cè)內(nèi)墻上,高0.95米、寬0.6米,青石質(zhì),碑文楷書陰刻,文字為:“花翎同知銜、調(diào)補宣化縣正堂覃恩加五級議敘加二級紀錄十次陳為出示曉諭事,案查前據(jù)那連圩歲貢生杜國卿等具控渡夫李朝恒需索過渡錢文,并串同靈邑孔慶富等把持霸撐等情一案,當經(jīng)出示曉諭,并移請廣東靈山縣查辦。嗣準廣東靈山縣移開,據(jù)江底渡村民人李朝恒具控黎瑞綱等貪利謀霸等情,又經(jīng)札飭八尺巡司就近查明,詳覆各在案。茲據(jù)八尺巡司申據(jù):歲貢生杜國卿、侍衛(wèi)黎瑞綱、生員雷龍光、州同銜胡武懷、耆民梁志魁等稟稱情,那連圩僻處八尺江,毗連靈邑,為欽廉行人往來要津,雇有渡夫李朝恒等撐駕,詎伊不受約束,翻揑為靈山江底村犁耙渡,將渡吞噬。曾經(jīng)稟,蒙札飭八尺司主查覆,李朝恒自知理虧,出具甘結(jié)首悔,情愿將渡交回那連圩北帝廟,任從雇人撐駕,不敢再滋事端。稟懇賞準銷案,給示泐石,以垂永遠等情,同李朝恒首悔甘結(jié)一并轉(zhuǎn)申到縣。據(jù)此,并據(jù)杜國卿等赴縣稟同前由,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該處諸色人等知悉。爾等須知渡船之設(shè),原以利濟行人,該處渡船既經(jīng)李朝恒具結(jié)首悔,交還那連圩北帝廟,嗣后務(wù)當招雇妥人撐駕,仍飭遵照向章收取渡資,毋得格外多索,擾累行人,致滋事端,其各遵照毋違,切切,特示。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告示,實貼那連圩曉諭。”

      此碑刻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是由調(diào)補宣化縣的覃姓知縣為解決李朝恒等把持八尺江渡一案所作的裁決告示。此案情由,根據(jù)碑文記載,北帝廟雇請李朝恒等渡夫?qū)B殦味?,以利行人往來那連渡,但李朝恒等卻將那連渡“翻揑為靈山江底村犁耙渡”,由此把持撐渡,濫收渡資,引發(fā)不滿,因而由黎瑞綱、杜國卿等告到官府,經(jīng)由八尺寨巡檢司查明后,判處李朝恒等將渡口交還北帝廟,由北帝廟另行雇人撐渡。杜國卿等為彰顯那連渡為北帝廟所有的官府裁定,以便令“諸色人等知悉”,特請縣府出示告知,并予以勒石立碑。杜國卿,蒲津鄉(xiāng)那連圩人,光緒戊子(1888)年歲貢生[11]。黎瑞綱,光緒十五年(1889)武進士,“蒲津鄉(xiāng)那連圩人,藍翎侍衛(wèi),四川守備,工書,得鐘西耘(即鐘德祥,劉圩人,擅隸書)太史筆意,其大草做十七帖,尤精妙”[12]。八尺巡司,即八尺寨巡檢司。八尺寨“在今蒲廟鎮(zhèn)寨上坡。明八尺寨巡檢司署原設(shè)在劉圩鄉(xiāng)劉村(舊址現(xiàn)稱柳寨)。清沿用,乾隆年間遷至此處。宣統(tǒng)末年廢”[13]。又據(jù)民國《邕寧縣志》記載,八尺寨巡檢司設(shè)有巡檢一員、弓兵十八名[14]。巡檢司在清代常作為縣級衙門之下的基層機構(gòu),用以管轄偏遠或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也多于各府、州、縣關(guān)津要害之地設(shè)置,主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八尺寨巡檢司隸屬宣化縣,那連舊屬其管轄,故此案先由八尺寨巡檢司查明,然后才由宣化縣裁定。

      江底村據(jù)傳位于那連橫水渡上游500米處,八尺江對岸玄壇神像的東側(cè),舊稱江底埠,也稱東圩?!佰组L200米,圩中設(shè)寬闊街道一條,寬約80米,兩頭門閘,圩東南建小廟,圩西為古渡”,“約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村圩場被洪水沖垮,以及后來匪患,東圩(江底村)漸廢”[15]?,F(xiàn)江底村已不存,具體位置尚待考證。據(jù)此碑所載,李朝恒實為“江底渡村民人”,受雇于北帝廟掌持那連渡后,“翻揑為靈山江底村犁耙渡”,則至遲在清光緒二十三年時江底村仍存在,而且隸屬靈山縣管轄,因此,所謂康熙十九年洪水沖垮江底埠、圩場漸廢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九、清代告示殘碑

      此碑位于那連正碼頭處,被隨意丟棄于道旁荒草叢中。原碑已殘斷,僅存下半部分,且原碑曾被用于建筑墻基、路面,碑面多有水泥砂漿覆蓋的痕跡。寬0.6米,殘高0.5米,碑文楷書陰刻,殘存文字為:“……紀錄五次曾 為給示曉諭事……周孔寅于本年二月初八日……勝等,當經(jīng)差傳,集訴當堂……鋪外里許,委系田□,并非……面十冬收□輪流……仍照閻任原斷,兩造……控,將瀨滅土名影射圩……悉,每年仍納地租錢,交……理,伊祖所遺圩外種地……從重究辦,決不□□,毋……”

      此碑殘缺嚴重,落款不詳。但從殘存碑文中提及“曾為給示曉諭”“仍照閻任原斷”等文字判斷,此碑應(yīng)為當時宣化縣曾姓知縣頒布的民事裁判告示,訴訟緣由為鋪面田產(chǎn)糾紛,且在曾姓知縣判決之前,已經(jīng)過閻姓知縣的裁斷。而在清代的宣化縣知縣中,僅出現(xiàn)了一位閻姓和曾姓知縣,分別是閻善慶(安徽六安籍進士,嘉慶二十四年任宣化縣知縣)和曾鵬(湖北黃岡籍進士,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出任宣化縣知縣)[16]。由此可知,此碑的年代當在清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間(1831—1835)。

      十、鐘馗畫像碑

      此碑原存于那連圩東面原魁星樓內(nèi),魁星樓毀廢后一度被遺棄于道旁,近年圩內(nèi)民眾始將之移至北帝廟中存放。另據(jù)群眾回憶,此碑系仿清光緒年間所刻的鐘馗畫像而鐫,可惜光緒碑已失散不存。碑高0.75米、寬0.48米,石灰?guī)r質(zhì),內(nèi)容為一幅鐘馗人物畫像。畫中鐘馗頭頂鳳翅兜鍪,外罩寬袖繡衫,肩披鐵甲披膊,身著鎧甲,僅龍魚尾狀鶻尾外露,其上似有如意形護腹,手套皮護臂,腳蹬皮靴,套皮制脛甲,左手舉劍,右首捋須,腳踏七星步,怒目圓睜,氣勢兇煞。碑右首題跋作“公元一九八四甲子年四月十九日申時重建吉立”,左首尾署為“闔圩眾信士鼎建”。根據(jù)碑文內(nèi)容及群眾回憶,此畫像應(yīng)為原魁星樓內(nèi)所供奉的鐘馗神像。那連魁星樓位于圩的東面,距離北帝廟100多米,據(jù)當?shù)厝罕娀貞?,魁星樓為一座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硬山頂式建筑,其中三層供奉魁斗星君,二層供奉各職業(yè)始祖,如魯班、黃道婆、畢昇、李時珍等,始建年代不詳,民國時即已毀廢不存,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于舊址新建小型廟壇,并仿舊碑新刻一鐘馗神像(即此碑)入祀,90年代后又再毀廢,今已不存。

      余論

      那連古圩現(xiàn)存古碑刻10通,年代集中在清代中后期,其中乾隆年間石碑2通、嘉慶年間石碑2通、道光年間石碑3通、同治年間石碑1通、光緒年間石碑1通、當代石碑1通。這些石碑中,除了3通為官府所頒《告示》,其余各碑大多為鼎建或重建廟宇、戲臺、碼頭等捐資功德碑。捐資的功德碑中,多數(shù)碑已缺失序言,僅見題名,但從中我們?nèi)阅芰私獾侥沁B本地的一些歷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guān)于清末那連圩商業(yè)的發(fā)展問題。據(jù)《孟蓮村志》記載,那連古圩在乾隆至道光年間處于全盛時期,商業(yè)繁榮一時,而碑刻的部分內(nèi)容則給予了側(cè)面印證。那連現(xiàn)存清代古碑9通,僅乾隆至道光年間的碑刻就有7通,而道光年間又有3通。而這些碑刻中,有6塊涉及新建或重建廟宇、戲臺、碼頭等內(nèi)容,另有三塊《告示》分別涉及鋪地糾紛或河渡糾紛。廟宇、碼頭等的創(chuàng)建和重修,都要依賴于充足的財力,而只有商業(yè)發(fā)展后,圩眾商民才有財力、物力捐修或鼎建各類宗教場所、碼頭、戲臺。因此,乾隆年間鼎建那連戲臺,道光年間鼎建花王宮、重修北帝廟和正碼頭,應(yīng)該是當時那連商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側(cè)面證據(jù)。尤其是正碼頭的重修,顯然是因商業(yè)發(fā)展之后,隨著水運興盛而帶來的交通需求。而鋪地或河渡糾紛顯然也與當?shù)氐纳虡I(yè)發(fā)展有著密切關(guān)系,鋪地糾紛多是隨著那連圩日漸興盛、商號店鋪逐漸增多、鋪面擴張而引發(fā),河渡糾紛則源于那連圩興盛后往來行人增多,渡夫欲謀私利而引起,這都可從側(cè)面反映出當時那連的商業(yè)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

      在清乾隆五十八年《鼎建戲臺碑記》中,已出現(xiàn)義和店、雙記號等少數(shù)商號店鋪之名。在嘉慶二十五年《重建頭門碑記》中,至少有廣和號、成和店、天德堂、合昌店、合興店、純利店、合利店等8家商號鋪店之名。而在道光十五年殘存的《正碼頭碑記》中,則出現(xiàn)了大布行、全合號、同益號、信合號、茂益號、其新號、同發(fā)號、萬勝號、嵩記號、昌隆號、恒興號、其興號、成興號、萬興號、全生堂等16家商號店鋪的名稱。從這些捐資名錄中可知,乾隆至道光年間參與捐資的商號店鋪數(shù)目不斷增多,反映出該時期那連商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并在道光年間出現(xiàn)繁盛景象。

      二是關(guān)于北帝廟修建的年代及北帝廟的職權(quán)問題。北帝廟的始建年代無載,文物工作者曾將其建筑式樣與新會書院進行對比,認為其建筑風格更接近于清乾隆年間,因此推測其始建年代或為清乾隆年間。而《鼎建戲臺碑記》中,對于戲臺的“資產(chǎn)”,有“計□廟內(nèi)”的記載,各鋪地也都是圍繞在“廟”的四周,而戲臺前正好為北帝廟,北帝廟四周的鋪地又為北帝廟所有,一直到近代都未曾改變。因此,我們推測碑文中的“廟”應(yīng)指北帝廟,而戲臺當為北帝廟附屬建筑,其修建年代應(yīng)晚于北帝廟。從乾隆四十一年《官紳事首碑記》的題名判斷,應(yīng)為修建某大型建筑的捐資題名,而那連歷史上僅北帝廟年代最悠久,在當?shù)赜绊懽畲?,因此,此碑為修建北帝廟的捐資名錄的可能性最大。由此推測,北帝廟或許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其后17年,才增加修建那連戲臺。而據(jù)《重建頭門碑記》記載,嘉慶二十五年,圩民以原來北帝廟頭進門樓“規(guī)模狹隘,制度簡樸”,乃另行改擴建,重建后的頭門“較前壯麗苐見,鳥革翬飛,丹楹刻桷,若欂棁,若杗廇,皆協(xié)棟隆之吉,而有磐石之固焉”,其描述似與今之頭門相似,由此推測,現(xiàn)存北帝廟頭進門樓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或即源于嘉慶二十五年的重建。

      從碑刻的只言片語推測,清代那連北帝廟似乎掌控著諸多職權(quán),比如管理圩場的一些公共事務(wù)、擁有大量的廟產(chǎn)和鋪地、管理著那連兩個碼頭和撐渡等。據(jù)當?shù)孛癖娀貞?,在清末民國時期,北帝廟是那連圩民眾舉行集會和議事的主要場所,一些重要的捐資或重修廟宇等事宜,也都是托名北帝廟進行倡議和管理,直到今天仍如此。那連的文武帝閣即是由北帝廟組織勸募創(chuàng)建,并捐了大量錢款。自古廟宇多置田產(chǎn),以供養(yǎng)自身,那連北帝廟也不例外。據(jù)《鼎建戲臺碑記》記載,戲臺的“資產(chǎn)”中包括各種鋪地十余間,同時還管理著正碼頭和社壇碼頭兩個渡口,這些資產(chǎn)都屬北帝廟所有,北帝廟還曾雇用專職的“渡夫”為上下渡口撐渡,并曾因李朝恒等糾紛而訴至官府。

      三是關(guān)于“船戶”的問題。在乾隆五十八年《鼎建戲臺碑記》中,首次出現(xiàn)了“船戶曾元”的記載,晚至嘉慶二十五年的《重建頭門碑記》中,船戶姓名增至5人(何汝成、何惠安、林廣滔、何世安、冼坤賢)。船戶是依賴水運、撐渡、漁業(yè)為生計的一類人,這些人基本生活在船上,是職業(yè)的“船家”,即所謂的“疍民”“疍家”。這一類以水為生的職業(yè)者在那連的出現(xiàn),似乎預示著當時那連水運的興盛。那連緊鄰八尺江,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尤其是水路最為便捷,“水路自那連八尺江轉(zhuǎn)運邕江;那連碼頭擁有各種帆船60多艘,小船可到上游那馬、新江、大王灘支河運出鹽和土特產(chǎn),轉(zhuǎn)大中船出邕江,上達南寧及左右江的龍州、百色,下達梧州、香港,運回棉紗、日用百貨供應(yīng)鄉(xiāng)村市場,因而商賈云集,繁榮日盛。民國二十一年(1932),在那連專設(shè)鹽稅機構(gòu)和緝私隊”[17]。由此可見當時那連水路運輸?shù)陌l(fā)達。那連船戶的出現(xiàn),應(yīng)與當時水路的發(fā)達有著密切關(guān)系。道光年間那連的商業(yè)達到鼎盛,水運繁忙,相應(yīng)該時期的船戶也最多,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

      猜你喜歡
      碑記碑文戲臺
      雍和宮戲臺及其獻戲活動考略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8
      乾隆《翼宿神祠碑記》與戲神信仰的正名
      戲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6:04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慧思陶勒蓋碑文解讀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戲臺送到家門口
      心聲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4
      貍貓戲臺
      趣味(語文)(2021年10期)2021-03-09 03:16:08
      《重修建立玉皇廟記》碑
      重修龍泉寺碑記所見明代寺院經(jīng)濟
      文物春秋(2017年2期)2017-05-31 02:12:28
      工布江達縣“萬善同歸”碑文考釋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07
      石景山区| 城步| 厦门市| 郓城县| 黔江区| 云阳县| 友谊县| 中牟县| 永平县| 秀山| 车致| 霍山县| 土默特左旗| 鸡西市| 罗甸县| 黄石市| 凯里市| 特克斯县| 安新县| 辽源市| 霍州市| 尚义县| 阿克| 边坝县| 南溪县| 武冈市| 岳普湖县| 湘西| 昭觉县| 景德镇市| 临泽县| 紫金县| 石柱| 石屏县| 定边县| 江阴市| 阿瓦提县| 天津市| 济宁市| 河西区|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