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同根
連云港,無論是從6000 年前的“少昊之國”,4000年前的“羲和之國”,2300 年前的秦皇東巡、徐福東渡,還是《西游記》《鏡花緣》《水滸傳》等文學巨著的驚世神韻,都證明了她無疑是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城市。然而,在這個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沿革中始終離不開一個白色元素,那就是淮鹽。
淮鹽生產源遠流長,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二千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淮鹽精神孕育出獨特的淮鹽文化,淮鹽文化形成了內涵豐富的人文品格。
首先是質直淳厚、尚義忠勇。歷史以來,凡是產鹽的鹽民都生活在社會底層,對于公平正義求之若渴,一旦擁有釋放的通道,他們忠勇尚義的稟賦便會如火山噴發(fā)?;贷}人近似的身份背景和互助的生產方式,使他們養(yǎng)成了特有的群體心理和素質。他們淳樸忠厚、樂善好施,守土愛家、忠勇尚義。元代末年,“以操舟運鹽為業(yè)”的泰州白駒廠人張士誠揭竿而起,兩淮鹽民便紛紛響應??谷諔?zhàn)爭時期,淮北廣大鹽民先后在濱海、贛榆鋪設鹽灘,擴大生產,鹽稅曾居蘇皖邊區(qū)政府財政稅收第二位,被稱為“華中金庫”。新中國成立之后,鹽場人愛國愛場,為抗美援朝慷慨捐獻“淮北鹽場號”飛機??梢哉f鹽場人在傳承質直淳厚、忠勇尚義的人文品格的基礎上,歷練出“奉公、奉獻、奮斗、奮進”的寶貴精神。
其次是研判大勢,求富重商。幾千年來,鹽商一直是支撐國家經濟命脈的主流。春秋戰(zhàn)國時的魯國人猗頓是我國最早的大鹽商,他初時“耕而無食,蠶而無衣”,后因“用鹺鹽起”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商人。從漢唐直至明清,兩淮鹽稅一直雄居全國各大鹽區(qū)之首,有“煮海之利重于東南,而以兩淮為最”之說。特別是清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在淮北鹽區(qū)改綱為票之后,民販紛紛領運淮鹽。南來北往的鹽商不但在物質生活上給淮鹽人以強烈的沖擊,而且其商業(yè)理念也潛移默化地浸潤著鹽業(yè)人的心靈,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秉承這種價值取向,淮鹽人精心經營淮鹽,即便在風雨如磐,國勢式微的舊中國,淮鹽仍馳名中外,獲意大利秘拉諾萬國博覽會優(yōu)質獎牌。新中國成立后,新一代淮鹽人不但開發(fā)出了營養(yǎng)鹽、烹調鹽、腌制鹽、保健鹽、美容鹽等品種,其“淮”牌食鹽更是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并衍生出“古淮”等品牌。
再者是自強不息、執(zhí)著堅毅。淮鹽生產工藝總體上是經歷了海水煮鹽和天日曬鹽兩個漫長過程。千百年來,淮鹽都是露天生產,這種戰(zhàn)天斗地的生產方式使淮鹽人身受其累。歷代淮鹽人不得不在天災人禍的雙重壓力下含辛茹苦地謀求生存。正是這種艱苦卓絕的勞作方式,連同發(fā)育、生長她的黃海之濱的兩淮大地,共同鑄就了淮鹽人執(zhí)著堅韌、自強不息的人文稟賦?;贷}人一直是無怨無悔、百折不撓地謀求改善生存狀態(tài),鹽民們雖然多次因自然災害和戰(zhàn)亂紛爭而背井離鄉(xiāng),而當紛爭平息后,他們又千方百計遷回原地,搭窩棚,開鹽田,重操舊業(yè)。
誠然,淮鹽文化的人文品格對淮鹽這一特殊商品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不可否認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消極因素,在當今沿海開發(fā)千舟競發(fā)之際,淮鹽要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首先要賦予人文品格以現代元素。
要張揚開放文化。開放促成兩淮“鹽都”古揚州的繁華,成就泰州、鹽城、淮安、連云港等名城和板浦、海州、陳家港等名鎮(zhèn)。事實證明,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和活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開明的程度、開放的廣度、包容的寬度?;贷}本應該是海洋文化,但自春秋時的管仲提出“官山海”之后,歷朝歷代一直奉行“征鹽以致國”。當前淮鹽企業(yè)正在致力于經濟戰(zhàn)略轉型,當務之急就是要吐舊時落后文化之故,納時代進步文化之新,立足江蘇沿海,既面向海洋向東、向北、向南全方位開放,也面向內陸向西、向廣闊腹地開發(fā);既對資本開放,也對市場、品牌和技術開放;既敞開胸懷“引進來”,也虛懷若谷“走出去”,在經濟上主動融入國際大循環(huán),在管理上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在人文環(huán)境上逐步實現國際化,全面提升淮鹽的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
要有卓越的創(chuàng)新文化。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相一致,淮鹽人文品格中重人倫輕自然、重群體輕個體的傾向有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它壓抑了人們主體意識的萌發(fā),否定了個性獨立的社會意義,在客觀上弱化了人們對自然創(chuàng)造性探索活動。淮鹽生產技藝從煎鹽到曬鹽演化所經歷的漫漫歷程就驗證了這一點。當前,推進鹽業(yè)企業(yè)戰(zhàn)略轉型,實質上就是要推動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必須把創(chuàng)新上升到文化層面,既要充分發(fā)揮淮鹽文化積極因素的作用,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要從重道德輕知識的倫理至上型文化,轉變?yōu)榭茖W理性精神與道德完善精神相統(tǒng)一的文化,為重視知識、重視科技、重視創(chuàng)造營造濃烈的文化氛圍,使創(chuàng)新成為全員的精神特質、企業(yè)共有的文化內涵,在超越自我中獲得新的生命。
要有獨特的市場文化。在傳統(tǒng)淮鹽文化中,“緣本位”的意識在人們的意識領域中根深蒂固。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關系主要表現為契約關系,反映這種關系的市場文化就應該是契約文化,所以大力培育以契約為核心的市場文化顯得十分迫切。作為市場主體,淮鹽人要改變舊的心智模式,在全面履行契約的基礎上鍛造誠實守信的品質,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意識。大力強化市場意識,健全經營制度,保證在機會和條件相對平等的前提下發(fā)揮每個人的能力,并給予相應的報酬,使人們盡可能充分而正確地實現其價值。
因為淮鹽,江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經濟最為繁榮、資本主義雛形萌發(fā)最早、又極具代表性的地區(qū);承載著地靈、物華的淮鹽,在文化史上折射成了一道燦爛的人文綿延的彩練。
淮鹽產區(qū)獨特的風光不僅讓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更滋生了大批咸味十足的淮鹽文學巨著。其中當推吳承恩的《西游記》、李汝珍的《鏡花緣》、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它們的許多章節(jié)都可以找到與淮鹽的對應人物、對應的俗俚詞匯和對應的環(huán)境描寫。越來越多的考證,都證明了淮鹽對這些文學杰作產生的重要影響。這些文學巨著也造就了連云港舉世矚目的文化光輝。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其祖父曹寅任過兩淮鹽運使,曾長期在淮揚一帶生活過,在這個炙手可熱的官位上,曹寅每年俸祿2000 多兩白銀,相當于今天的60多萬人民幣,可謂享盡榮華富貴。這也為曹雪芹熟悉和了解地處海邊的淮鹽人的生活提供了各種方便。人們發(fā)現《紅樓夢》中許多方言土語,就夾帶著江淮方言,而這些江淮方言土語都帶有“鹽侉子”的味道。還有人還評點過,這部名著中說到鹽的地方有上千處。足見淮鹽對這部名著創(chuàng)作的影響。《西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神話小說,也是一部同連云港山川形勝有著血肉聯系的文學名著。吳承恩在《西游記》里,不僅泛取云臺山的創(chuàng)作素材,亦有很多淮北鹽場的風情寫照?!端疂G傳》的作者施耐庵,生于淮鹽,卒于淮鹽,他把一部活生生的元末張士誠鹽民起義,改寫成了宋朝農民起義,可謂煞費苦心,如此移花接木,其實充滿了愛憎,用盡了小說家的寫作伎倆。因為施耐庵曾經與張士誠是鄉(xiāng)親與戰(zhàn)友,親身參與謀劃了起義的許多活動,至張士誠兵敗身死,施遂隱于江湖,后又隱居淮鹽,《水滸傳》正是作于隱居之時,堪稱是一部鹽民起義的形象記錄。《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是鹽官的子弟,他的兄長李汝璜任板浦場鹽課司大使,李汝珍到海州后,與板浦中正鹽場的許氏喬林、桂林兄弟過從甚密,李汝珍在板浦鹽場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術交往,導致了《鏡花緣》的成書?!?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起家源自于連云港市云臺山南脈的一個大鹽商糜竺的資助,糜竺財力之雄厚,一直在歷代經濟地理學者的視野之中,其財力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淮鹽。翻閱《儒林外史》,一個個鮮活的鹽商形象如躍眼前,他們意態(tài)軒昂而胸藏城府,庸俗淺薄而詭譎精明,令人拍案叫絕。名著對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進行了辛辣諷刺和抨擊,書中掩藏不住淮北鹽商的真實面目。此外,與古海州相關的《金瓶梅》《聊齋志異》等明清小說里都有鹽商、鹽官的活動。
現在還有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淮鹽與海州五大宮調有淵源關系。還說,五大宮調隨淮鹽的流傳而流傳,隨淮鹽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這樣說是有根據的。明清時以板浦、洛要、惠澤三場為中心的古海州鹽區(qū)正日益繁盛,特別是板浦,成了產鹽中心,因為鹽利就從板浦的地盤上散出來,引得大批徽商魚貫而入,形成一時之盛。鹽商們在流連于鹽河的帆檣之余,常將雅興傾注于館場之中,以笙歌曼舞為樂事。所不同的是,鹽商們入鄉(xiāng)隨俗,大多唱和土腔土調的宮調,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特色而別致的海州五大宮調?!皺M陳圖史常千架,供養(yǎng)文人過一生”,使五大宮調成為“徽調”,即“無徽不成商,無徽不成鎮(zhèn),無徽不成調?!卑迤蛀}業(yè)的輝煌從灌云、灌南輻射至新浦、海州、贛榆,終于帶來了海州五大宮調藝術的成熟。
連云港是一座從海里誕生的城市。今天這座城市的中心——新浦及其鄰近的地區(qū),二百年前還是一片潮漲潮落的近海海域。自南宋建炎至清咸豐,七百年黃河奪淮的泥沙淤積,將海岸向前推進了120 里。滄海桑田,經過一百多年的開發(fā)和建設,新浦由一個淮鹽積散碼頭發(fā)展為今天區(qū)域城市的中心。
淮鹽自古甲天下,淮鹽的稅收是歷朝歷代的經濟支撐,因而被稱為“國之大寶”。在近代以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淮鹽,連云港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繁華,連云港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樣子。
連云港地區(qū)歷來是淮鹽主產區(qū)。在全國之中,兩淮鹽場的面積最大,產量最高,鹽稅最豐,而在兩淮之中,連云港地區(qū)的淮北鹽場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載,康熙年間對淮鹽稅賦增加到100 萬兩白銀,到嘉慶年間,古海州三鹽場板浦、中正、臨興年征銀1.07萬兩。隨著鹽河與鹽場的繁盛,古海州迎來了史上有名的乾嘉盛世,海州從此成富鄉(xiāng)。以古海州鹽場為中心的淮北鹽區(qū)進入鼎盛時期,它的一個突出標志是海州鹽運分司在板浦成立,大批徽商紛紛涌入板浦,形成鹽河絡繹不絕、富賈貨棧林立和鹽聲不絕于市的繁忙景象。板浦遂成了古海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商賈輻湊之地。古海州的富庶,直接帶動了新浦的繁華。
流入新浦的老沭河下游的兩條河——前河和后河,給新浦帶來了福音。新浦是依河而立的,這兩條河的碼頭給新浦送來了滾滾財富,當時“兩淮鹽運使”在新浦的西跳設有“新浦放鹽處”,使新浦成了鹽的重要集散地,凡來新浦放鹽處采購食鹽的商人,必須先到西跳外的臨洪灘,也就是今天的臨洪辦事處一帶交款,憑票到西跳的鹽坨領鹽,遂使臨洪灘熱鬧起來。據《兩淮鹽務紀要》所載,僅1914 年中,從新浦、海州產鹽區(qū)經過西跳放鹽處轉運的外銷鹽即達36 萬多噸,時價為40 多萬元,興盛的淮鹽經濟為締造新浦大街即今天的民主路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條件。而新浦大街就是新浦建城的雛形。
現在港城史學界的專家們在談到新浦成邑的直接推動力時,都贊同沒有淮鹽就沒有新浦的今天這個結論。清末民初,由于鹽運繁榮獲利豐厚,許多鹽商大賈帶動行會老板和實業(yè)場主麇集新浦,帶動了商埠的興起。據統(tǒng)計,這一時期僅每年由海運出口的鹽就達30 多萬擔,有個叫程允升經營的一家鹽店每年就遞增鹽12萬斤。民初以來,海屬地區(qū)的淮鹽產量猛增,大大加快了新浦繁盛的步伐。據記載,1922 年淮北鹽區(qū)共有池灘3122 份,垣商854 家,制鹽公司7 個,20 世紀30—40 年代在新浦、大浦開設的大陸鹽業(yè)公司等四大鹽業(yè)公司和官鹽總棧,使鹽業(yè)經營進入鼎盛時期,也使新浦的經濟不斷向高端攀升。這個時期,淮北鹽產一躍超過淮南鹽產,平均產量占兩淮總產70%,其中1924 年淮北鹽產竟占全國鹽產的五分之一。特別是1925 年隴海鐵路鋪到大浦后,大浦一躍成為淮鹽外銷的主要門戶,1926 年淮鹽外銷量達21.96 萬噸,比1921年至1925年平均年銷量超過了6 萬多噸。大浦鐵路暢銷又互動連鎖地刺激了新浦的貿易增長,全面帶動了工商業(yè)、服務業(yè)等產業(yè)的興盛和城市的繁華。全國解放后,20 世紀50 年代淮鹽稅收一直占據連云港市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通稱“鹽大頭”。
一個美麗的新浦就這樣脫穎而出,站到了世人面前。如果說淮鹽元素推動了連云港經濟的繁榮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