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燕 尤丹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京佛寺之多,到底數(shù)量幾何?今天,我們找到了一本“南京佛寺不完全記錄指南”,或許能夠為這一疑問畫上句號。
南京建寺,始于三國孫吳時期創(chuàng)立的建初寺。此時佛教剛剛傳入中國,便迅速迎來了發(fā)展高峰。幾百年后,唐代詩人杜牧來到了這里,繡口一吐,便將六朝時期的南京佛寺盛況定格到了今天。明代萬歷年間,時任南京禮部郎中的葛寅亮撰寫《金陵梵剎志》,記載有明代的佛寺盛況,為后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如今,當代人也在努力為南京佛寺留存下更多的記憶?!赌暇┓鹚聰洝芬粫?,承載了作者封野的一腔熱忱。2136 處有名可稱的南京舊剎,是作者為我們記錄下來有據(jù)可查的南京佛寺數(shù)量。這些古剎帶我們穿越千年風雨,觸摸自漢末以來的南京佛寺歷史。
本書分卷記述了南京舊剎及現(xiàn)存的南京佛寺。上卷敘錄南京舊剎,依據(jù)內(nèi)典、正史、方志、碑記、筆記詩文等文獻以及當代考古成果,考察舊剎遺蹤、緣起存廢、高僧事跡、文物古跡等,詳于對近現(xiàn)代以來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收羅征集,梳理歸納。下卷敘錄南京現(xiàn)存佛寺69 所,依據(jù)作者2015 ~2017 年期間兩次實地考察所得第一手資料,參考相關(guān)文獻記載,詳述其地理方位、興廢流變、建筑布局、殿宇形制、塑像造型、鐘鼓爐鼎及題匾、對聯(lián)、碑記等內(nèi)容,并精選167 幅實地拍攝的圖片資料作為插圖。本書體例較為嚴謹,上卷所敘錄之舊剎,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資料并未詳細記載寺址所在,因此作者以寺名漢語拼音排序,最大限度地方便讀者檢索,讓讀者自由建構(gòu)南京佛寺的地理或歷史坐標。現(xiàn)存的佛寺則按照現(xiàn)今南京區(qū)劃排序。
在講到南京第一古剎建初寺時,作者引用《高僧傳》中的記載,描繪了康僧會在建鄴營立茅茨、獲得遺骨舍利的情形,于是孫權(quán)為之建塔,乃有佛寺,從而使得江左佛法興盛。歷史文獻詳實生動的內(nèi)容,是南京舊剎記載的重要依據(j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般的佛經(jīng)、史書,作者對地方文獻用力頗深,信而有征的寫作態(tài)度,讓作者從《景定建康志》《萬歷應天府志》《江寧縣志》等29種綜合性的南京地方志和《棲霞小志》《莫愁湖志》等18 種專志中爬羅剔抉,得以獲得關(guān)于南京佛寺最翔實、準確的記載。
作者善于運用文獻,還表現(xiàn)在行文的細節(jié)之中。如關(guān)于建初寺的寺址,作者保留了四種說法。(一)在古秦淮河南岸鳳凰臺,今秦淮區(qū)集慶路南側(cè)花露崗一帶,宋代《景定建康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清代《南朝佛寺志》等用此說法;(二)在舊都城聚寶門南一里聚寶山,今秦淮區(qū)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cè)晨光機械廠一帶,為明代大報恩寺前身,明代《南畿志》《應天府志》《金陵梵剎志》皆用此說;(三)在今秦淮區(qū)建鄴路南側(cè)絨莊街與評事街之間;(四)在今秦淮區(qū)中華路與長樂路交界處附近。已有學者對建初寺與大報恩寺前身進行了細致分辨,認為二者不應在同一地址。本書作者并未言明,僅將所持各說的歷代文獻一一列出,以便于感興趣的讀者一探究竟。
佛教在中國的曲折發(fā)展史,是佛教思想不斷本土化過程,同時它在哲學思想、社會教化、建筑藝術(shù)等方面深刻影響著中國。
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崇奉佛教,代表人物梁武帝蕭衍。他晚年舍道事佛,沉迷三寶,據(jù)說僧人茹素就是從梁武帝開始的。當時的佛教所講授的內(nèi)容有哪些?書中上卷“甘露鼓寺”一條,引《續(xù)高僧傳》中釋慧暅的小傳,說他在18 歲的時候,產(chǎn)生了強烈的出世愿望:“服膺周孔,以仁義為先,歸心黃老,以虛無為貴。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乃域中之累業(yè),非出世之要道也?!庇谑亲叱龆汲?,來到了甘露鼓寺,“從靜眾峰師受《十誦律》,又聽龍光綽師《成實》?!边@兩部佛教典籍由鳩摩羅什譯出,在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除了這兩部之外,我們可以從書中找到不少佛教經(jīng)典,如《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唯實論》《金剛經(jīng)》《涅槃經(jīng)》《成實論》等。書中還講到了晉代高僧支遁曾居住在舊建康縣中黃里的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退而注之,群儒舊學,莫不嘆服”。在上卷所記述的南京有據(jù)可查的2136 處佛寺中,有370 余處創(chuàng)立于隋朝之前。佛寺林立,必然帶動了佛教思想的廣泛傳播。隨后,在隋唐政治、經(jīng)濟空前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寺院經(jīng)濟、不同學說的思想體系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fā)展,佛教八大宗派建立并進一步完善,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南唐后主李煜對佛教也倍加推崇。他創(chuàng)建了報慈道場。《景德傳燈錄》卷二五云:“金陵報慈道場玄覺導師行言,泉州晉江人也,得法于凈慧禪師……乾德年間,李后主延至金陵,居報慈道場,署雷音覺海大導師?!眻笙人?,南唐時為報恩禪寺,《釋氏稽古略》:“南唐國主邀文益禪師觀牡丹花,請師賦詩,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fā)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浦黝D悟玄旨?!敝茱@德五年(958),文益禪師跏趺而逝,塔于江寧縣之丹陽,后主為文勒石,韓熙載銘,宗門尊仰其道,曰法眼宗。
明代的南京,再一次成為政權(quán)都城。明清時期佛教的世俗化轉(zhuǎn)向使得寺院經(jīng)濟深入到地方社會。根據(jù)書中的一些介紹,我們大概可以一窺當時南京寺院的總體規(guī)模:三山寺,明代寺院基址15 畝,擁有田、地、山共219 畝多;明代三塔寺,基址56 畝,擁有田、地、山、塘97畝多。相較前代,佛寺規(guī)模實現(xiàn)了較大的擴張。
從《南京佛寺敘錄》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南京的佛寺不僅與封建王權(quán)緊密相關(guān),自身還蘊含了豐富的人文風情。佛寺選址多為環(huán)境清幽之地,景色優(yōu)美;建筑規(guī)整,廟宇恢弘。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南朝鐘山寶珠峰頂?shù)拇湮⑺拢枪艅x,也是一處覽勝之地。在天晴日暖之時,“可以望見廣陵城在目前,水陸之遠,蓋二百里”(《建康實錄》卷一七)??吹竭@里,真想選擇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登上鐘山頂峰極目遠眺,試看廣陵城是否依舊能清晰如在目前。
佛寺僧人與古代詩人的交往、對談,有時會充滿禪機。尤其是僧人所說的偈語。偈語,是僧人對佛經(jīng)的體悟,是頓悟時的智慧語言。石佛寺,宋建炎年間創(chuàng)建,明洪武年鑒僧祖印重建。季潭禪師應詔來到金陵,后退居石佛寺,愛這里的山水之勝,大書“江山一覽”四字揭于方丈。臨終作偈云:“形非類我,我亦非形,水中鹽味,色里膠清,乍而見之,泠面如水,久而親之,和氣春生,非乍非久,道出常情,一言相笑,萬古風清?!边@一段偈語,已經(jīng)是近似哲學的思想頓悟了。
前面曾提到甘露鼓寺,有一則充滿禪機的對話。明嘉靖元年(1522),法舟禪師駐錫寺中,有一僧人問:“如何是安隱境?”法舟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庇謫枺骸昂稳缡前搽[家風?”答:“石虎山前斗,泥牛水底眠?!边@位終老江寧的禪師用李太白的詩句巧妙作答,別具風情。
此外,王安石、蘇軾等人,或者留下了有關(guān)南京佛寺的詩句,或者與佛寺中的禪師有過深入交游、機鋒妙對,總有佳話流傳至今?!翱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原來,辛棄疾詞中的佛貍祠就是舊六合縣瓜埠山西峰的太平禪寺。2003 年,重建于太平山南麓。思接千載,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小小禪寺穿越古今,體味詞人心中的況味。
江南錦繡地,金陵自古繁華。以上所提到的大部分佛寺,都已成為失落王朝的繁華舊影。幾經(jīng)毀建的南京佛寺,或掩映在蒼松翠竹里,或靜立在城市巷陌間。每一次晨鐘暮鼓,每一柱燃香幽幽,都滿載著歲月斑駁的印跡。
《南京佛寺敘錄》,是一部研究南京佛寺的工具書,也是一本探求南京的地情書。
南天竺高僧菩提達摩一葦渡江,曾經(jīng)夜宿的長蘆寺,幾經(jīng)毀壞重建,并在20 世紀60 年代成為學校,1983 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棲霞寺,分別于陳朝至德年間、唐宣宗時期、明洪武年間、清光緒年間不斷受到損毀,1980 年開始整修。以雞鳴寺為例,從晉永康元年(300)就已經(jīng)在此地創(chuàng)立道場。20世紀50 年代末期改為尼眾道場,常住尼眾二十五人;60年代尼眾遣散,殿宇房屋改為南京無線電元件十一廠;70 年代一場大火,房屋焚毀殆盡。修復后的雞鳴寺有兩座山門,一座是1979 年修葺、1986 年重建的門額為“古雞鳴寺”的舊山門,一座是建造于2002 年的位于舊山門南面的四柱三門大理石牌樓。作者把從寺門到山頂?shù)拿恳粋€庭院建筑、每一尊佛像造型、每一處飛檐翹角,細致描述,即使讀者從未到過這里,也可以根據(jù)作者的文字,一處不落地完成一次對雞鳴寺的深度尋訪。正是有了作者多次的實地探訪以及精確的文字表達,才使得《南京佛寺敘錄》一書也成了探尋當代南京佛寺的“地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