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靜
[摘要]現(xiàn)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培養(yǎng)其理性思維,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引導樹立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現(xiàn)階段生物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建構教學模型的方法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從建構體驗型教學活動模型、建構探究型教學活動模型和建構問題解決型教學活動模型三個方面入手,闡述如何有效通過建構教學模型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模型;生物教學;核心素養(yǎng);探究能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生物學科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培養(yǎng)他們的理性思維,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這已經成為生物教學的重要目標?;诖?,為了有效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取建構活動教學模型的方式,促進學科能力的快速升華。
一、“體驗型活動教學”模型構建
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各種生命的基礎上的學科,是充滿樂趣、內容多姿多彩的一門學科。因此,在學習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體驗,全面調動學生的思維、情感以及知覺,使學生有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最終使其深刻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引導培養(yǎng)其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和優(yōu)秀的理科思維。
1.參與實踐,學會觀察
一般來說,大部分高中生的思維水平都處在相對比較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其實踐活動能力和情感表現(xiàn)力都還處在較高的水平上,所以,在建構體驗型教學模型時,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方式來豐富課堂生活,提升其思維水平。
比如,在教學“遺傳信息的翻譯”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一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活動中認真觀察并正確履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使命”,扮演tRNA的同學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轉運的氨基酸的種類,并將其傳輸?shù)秸_的位置,扮演核糖體的同學要注重觀察其他同學的角色,根據(jù)其他同學的動作選擇合適的節(jié)點來完成自身的使命等。在實踐和觀察的過程中,學生會對這種教學活動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2.交流分享,內化升華
在建構體驗型活動教學模型時,教師最應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交流討論是很好的方式,在交流中,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相關模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并且,學生在交流討論過程中能不斷加強自身的模型意識。
比如,在教學“減數(shù)分裂”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全面升華其對“減數(shù)分裂”相關模型的認知。在學生對相關模型有了初步認知后,向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在減數(shù)分裂進行的過程中,細胞一共分裂幾次?相關的遺傳物質隨之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第二,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是如何變化的?在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進行總結和討論,全面提升學生對減數(shù)分裂模型的內化認知,有效增強對這部分內容學習的情感體驗。
由此可見,體驗型活動教學模型的構建對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生命觀念核心素養(yǎng)和理科思維核心素養(yǎng)能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和良好的催化作用。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學生情感體驗的不斷升華,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也會愈加濃厚,這樣,其整個學習過程就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其學科整體能力和水平會實現(xiàn)有效提升和跨越。
二、“探究型活動教學”模型構建
探究型教學模型的建構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成長是非常關鍵和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建構探究型模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思維碰撞的過程,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感受生物學科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以此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能力水平的進步,為學生下一階段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1.多元合作,相互啟迪
在構建探究型活動教學模型時,如果讓學生以個體為單位進行,學生很可能會因為思維的局限性和某些限制而產生很大的思維障礙,針對這一問題,其有效的解決方法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合作,使其能夠在相互啟迪中進行高效實驗探究。
比如,在教學“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關系”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不同邊長的正方體的相對表面積的關系,這樣,學生在明確了目標之后,開始進行分工:一名成員負責制定實驗方案,兩名成員負責進行實驗操作,最后一名成員進行實驗表格的繪制和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在整個過程中,小組成員一起探討實驗中出現(xiàn)的各種疑難問題,最終都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過程,全面提升自身實驗操作水平以及探究意識。
2.比較數(shù)據(jù),形成解釋
在進行探究性模型構建時,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對比實驗的方式來對比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讓學生在深入探究思考中對實驗結果產生最合理的解釋,以此全面促進自身探究性思維品質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部分內容時,由于這兩部分知識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教師可以設計對照實驗。學生在實驗中能夠得到在完全黑暗、弱光照、較強光照和強光照這四種情況下的容器內的氣體(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總量增減情況,學生在進一步分析和思考中就會知道產生這種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比如,在完全黑暗中只能進行呼吸作用,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消耗自然只用考慮這種情況。
由此可見,在小組合作、小組成員相互啟迪共同探究的模型構建過程中,小組成員的思維都能夠實現(xiàn)很好的互補和提升,并且在這之后的深入比對和分析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也會實現(xiàn)新的跨越,這樣,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及社會責任感也會隨著科學探究能力的進步而同步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水平也會隨之升高。
三、“問題解決型活動教學”模型構建
在開展學習活動時,學生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是學生學科能力得以提升的關鍵。通過建構問題解決型活動教學模型,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全面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思考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生命觀念、理科思維和社會責任等素養(yǎng)。
1.分解、分析問題
對于一些學生普遍存在問題的復雜模型,教師可以采取階段分解的方式,將相對復雜的過程細化,即將其分解為多個相對簡單的步驟再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減輕學生的思維負擔,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比如,在教學“光合作用”這一部分的內容時,由于其整個過程相對較為復雜,在理解時對思維水平的要求較高。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步將相關問題進行分解,即先在總體上將整個反應分為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然后再詳細劃分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的具體反應步驟,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分析每個步驟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分別是什么,其對整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以此全面提升學科思維水平。
2.歸納、反思問題
在建構問題模型之后,為了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網絡結構,提升認知水平,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模型建構的過程和其相關原理,以此對相關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促進知識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蛋白質”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在學生構建完相關問題模型后,引導學生對相關模型進行深入的歸納反思和總結,在反思中,學生能深刻意識到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種種原因,在歸納和反思中,學生對相關問題模型的認知得以全面升華。
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建構問題解決型教學模型時,應先通過分解的過程使學生深刻剖析問題的關鍵,然后對癥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方法,在問題初步解決后,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歸納和反思,使整個問題模型能夠建構得更加完善,這樣,問題的解決才會更高效,學生也能夠因此受益更多。
總之,對于體驗型活動教學模型的建構來說,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實踐和分享的過程中提升自身洞察力,并不斷內化和升華其學科思維能力水平;對于探究型活動教學模型的建構來說,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在合作和比較的過程中不斷啟迪思維,提升思維水平;最后,在建構問題解決型教學模型時,分析和歸納是兩種比較實用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會得到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會實現(xiàn)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林聰.建構模型,培養(yǎng)生物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課程輔導,2017,(03).
[2]肖安慶.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模型建構概念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6,(10).
[3]陳衛(wèi)東.模型建構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1,(01).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