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特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其戲劇作品被認為是其哲學思想的圖解和具體化。如其在《魔鬼與上帝》這部戲劇之中闡述的存在主義自由觀,就被認為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薩特所崇尚的自由哲學強調(diào)“自由是先于本質(zhì)”的,人類從本質(zhì)上而言是虛無的,并沒有存在的意義。而當人類決定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的類型的時候,才具備了存在的意義,究其本質(zhì),人注定是自由的。在實現(xiàn)自由的途徑選擇上人同樣是自由的,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思想去選擇自己實現(xiàn)自由的任何一種道路。同時人也要對自己選擇的自由之路負責,通過相應的行動來為自己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而產(chǎn)生的一切負責。絕大多數(shù)時候人類都在為了選擇而困擾,如同在虛空之中的掙扎,困頓而又毫無依靠的憑據(jù),而這所有的選擇其實都是為了自身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
關鍵詞:薩特;存在主義;自在自由;自為自由
作者簡介:惠芬芬(1987.11-),女,陜西渭南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法語教學、漢法翻譯、法國文化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2
《魔鬼與上帝》是薩特創(chuàng)作于1951年的戲劇作品,是其最為重要的劇作之一,這部作品以偉大來形容并不為過,這部作品通過對400年前的農(nóng)民起義的描述深入探討了善與惡的辯證關系,以倫理問題為切入點,將本體自由觀點牽引出來。
薩特是無神主義的堅持者,他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卻在這部劇中塑造了上帝的角色,其實也是以上帝的形象來比喻絕對,通過對人與上帝的關系的討論來探討人與絕對的關系。如果人的存在以及所獲得的自由選擇的權利是上帝賦予的,那么如果上帝并不存在呢,是否就意味著人并不存在這些權利呢,顯然人依然是存在的。這就證明人的存在是絕對的,并不以上帝是否存在而產(chǎn)生相對性。
而其無神論的思想則認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人也會變得孤苦伶仃,因為人在存在的過程中其實找不到任何在自己的內(nèi)心或者是自身之外可以依靠的東西,由于其存在的絕對性,人本就是自己造就的自己,并不依賴上帝是否存在而存在,因此人本就是自由的,也注定是自由的。
一、自由先于本質(zhì)的哲學思想
《魔鬼與上帝》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格茨的經(jīng)歷可以說是薩特“自由先于本質(zhì)”的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這部作品之中,格茨從一個只為作惡而作惡的人變成了開始行善,并且愿意為自己以前的惡行承擔責任的人,而整個過程他相信的上帝從沒有出現(xiàn),當他因為作惡而對自己的存在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的時候,他希望上帝會出現(xiàn)像懲罰該隱似的那樣懲罰他,至少證明他的存在,可是上帝根本就沒有絲毫意志的表示。
從主人公格茨的心理變化,薩特很好地詮釋了上帝并不存在,人在選擇作惡或者選擇行善的過程中,其實都是自己在選擇,上帝并不會加以任何的干擾。這部戲劇的主人公格茨,其本質(zhì)并不是在其自由之前形成的,他可以在善或者是惡之間自由的選擇任何一面來作為他的本質(zhì)。也就是說他的存在本就是一個不受干擾的事實,而由于他的存在則使得他具備了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其本質(zhì)則是在其主觀意志的催使之下而形成的。
鑒于自由先于本質(zhì)的思想,薩特又將存在分為了兩類,一類是外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這種存在是一種客觀的事實。第二類就是人的存在,與事物的自在存在不同,人的存在是自為存在,也就是人要通過一定的行為才能夠使其具備某一種意義,而這種意義則是其存在的表現(xiàn),否則人就是虛無。而由于人是自由先于本質(zhì)的,也就是說人在進行了某種行為而具備了意義的時候,人是自由而選擇的,就像是格茨一樣,他自由地在善與惡之間選擇自己的行為,進而通過自己的行為定義自己的意義。
二、自由選擇實現(xiàn)自由的途徑
《魔鬼與上帝》中的格茨最開始選擇的是暴力,不斷的作惡以對抗他認為存在的上帝,可最終當他醒悟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樣他除了被別人利用和留下惡名之外,并沒有任何所得。而在他作惡的時候,他所要對抗的上帝始終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的意志。當他選擇為善繼續(xù)對抗上帝的時候,上帝同樣沒有任何表示。格茨知道不論是作惡還是為善其實都是他自由的選擇,他對于他的選擇有著根本性的決定權,而并不依賴于上帝。
通過格茨這個人物的塑造,薩特充分的表達了自己自由先于本質(zhì)的理念。人之所以從本質(zhì)上就是自由的,是因為人具備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自由的選擇一切,而也正是在這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中,人的意義逐步體現(xiàn),而在這之前,人其實并不具備任何的意義,只是一個虛無而已。由于自由為前提,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去實現(xiàn)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在實現(xiàn)其存在的意義的同時也在付出著相應的代價和承擔著相應的責任。
就像格茨一樣,不論其是在行善還是在作惡,首先都是其自由的選擇,都是他實現(xiàn)自我的存在意義的途徑。但是格茨也在每一個過程中承擔著他應當承擔的責任,付出著應當付出的代價。
如格茨在選擇為善之后,他盡管做了許多他認為是善的事情,但是他卻發(fā)現(xiàn)行善并非他的本意,他只是為了行善而行善。所以格茨意識到只有人在真正的開始為他的選擇而負責的時候,他的行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他通過這種行為所塑造的能夠作為人的存在的意義才是真實的。這種存在自由并不與自為自由相沖突,存在自由講述的是人根本性的自由。就如格茨一樣,他不論做什么,其實都是在證明他存在的自由,而當他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的時候,其行為自由的意義才會逐步的體現(xiàn),進而由自在自由變?yōu)樽詾樽杂伞?/p>
三、“自為自由”是人類存在的理由
在《魔鬼與上帝》這部作品中,當海因里希按照約定找到格茨的時候,對于海因里希羅列的罪狀格茨一一承認,但是卻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他說:上帝看不到我,上帝聽不到我,上帝不認識我。還說:寂靜無聲就是上帝,虛無空泛就是上帝……他殺掉海因里希,放棄了為惡而作惡,為善而行善的思想。也意味著他開始從自在自由變成了自為自由,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更不相信上帝能夠給予人們?nèi)魏蔚闹甘尽?/p>
薩特認為自由先于本質(zhì),所以人的本體從本質(zhì)上而言就是自由的,由自由而產(chǎn)生了存在的自由,選擇的自由,由選擇的自由而產(chǎn)生自為的自由。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去選擇自己的行為,由于其本質(zhì)是自由的,所以人具備著自為自由的特性。
而人之所以自由,則也是因為其可以自我外化也可以自我虛無化,在人沒有獲得其存在的意義之前,人只是一種虛無。而當其進行了選擇之后其必然就會與一種行為發(fā)生聯(lián)系,而這種行為的選擇同樣也是自由的,這就證明人本就是要自為自由的。
就如格茨一樣,他可以選擇惡,也可以選擇善,但是不論怎么選擇這都是一種自為行為,因為并沒有任何事物對其決定產(chǎn)生影響,就連他一直相信的上帝都沒有對他的選擇做出過任何的指點和評判。也就是說他在選擇他的行為的時候是絕對自由的。
四、結語
薩特認為人的自由先于本質(zhì),而人的本質(zhì)與人的行為密切聯(lián)系。也就是說自由首先是與人的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通過自由選擇的行為積極地介入到自在存在的世界和各種事物之中,然后自由的進行選擇和創(chuàng)造,而這種選擇從絕對意義上而言,是毫無規(guī)律和標準的,因為人是絕對自由的。
薩特的無神論思想并沒有很堅決的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人不應該關注上帝是否存在,因為無論人做什么,其實都是他自己的選擇,而非上帝的指示和授意,我們至今甚至都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信賴的證明上帝存在的依據(jù)。
人的存在也非上帝的功勞,人同許多事物一樣,都有著自在存在的屬性,但是人又擁有自為存在的屬性。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獲得更大的存在,更多的自由。不論是在任何時候,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其面對世界的態(tài)度以及他所能夠做出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高宣揚.閆文娟·論薩特存在主義倫理思想[J].江蘇社會科學,2019,08.
[2]溫皓.葉選昱·論薩特的自由觀[J].現(xiàn)代交際,2018,12.
[3]薩特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M].三聯(lián)書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