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根 許 嬌 李 蕾
(1.遵義醫(y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四川 瀘州 6460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青年大學生是最具朝氣活力和發(fā)展?jié)摿Φ娜后w,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脊梁。高校要高度重視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育,這是一項極端重要的政治任務。
政治意識是指政治行為主體對政治場域中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論、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觀念、政治信仰、政治態(tài)度以及政治現(xiàn)象、政治行為的態(tài)度評價和意識覺悟。[1]
“00后”大學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是在網絡高速發(fā)展、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信息來源豐富,自主意識強,具有較強的“維權意識”和“契約觀念”。他們具備強烈的批判精神,喜歡質疑并窮根究底。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導致就業(yè)競爭的加劇。許多大學生常常把利益作為政治評價和價值衡量的標尺。如,在入黨動機上,出發(fā)點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或為就業(yè)增加籌碼;在政治參與上,優(yōu)先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
在學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常常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日趨復雜,矛盾沖突強。如許多大學生一方面表現(xiàn)出對腐敗的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為了獲利而通過請客送禮、人情關系解決就業(yè);在談及改革成就時贊不絕口,但涉及切身利益時又牢騷滿腹;對時事政治品頭論足,但政治參與時卻不認真履責。
大學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成型的關鍵期。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各種社會思潮的涌現(xiàn)、各種社會矛盾的交織都對大學生的政治意識產生重要影響。雖然他們崇尚獨立,敢于表達,但容易受一些偏激思想影響,片面看待問題,缺乏深入獨立思考。
社會環(huán)境既影響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也影響他們的價值判斷。他們大多不愿受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不迷信權威和標新立異的傾向日益普遍。與此同時,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yè)競爭,他們在專業(yè)學習和社會實踐方面更趨務實,在政治參與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主性與功利性。
當代大學生的父母既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大發(fā)展,也經歷了政治發(fā)展的大動亂,深切感受到安定的政治環(huán)境對國家發(fā)展的重大意義。因此,在教育子女時,往往強調政治參與的重要意義,積極正面給予引導。
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時代大學生有了強烈的國家民族認同感。但中小學一味強調應試教育,死記硬背,忽略了實踐運用;大學思政理論課又以理論灌輸為主,忽視對大學生政治情感、意志、品德、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缺乏科學的政治立場和方法。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帶來海量學習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未經過濾的信息,影響了新時代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形成。如網絡上不時有人對我國轉型期出現(xiàn)各種矛盾進行無限放大,肆意攻擊,嚴重誤導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判斷。
新時代大學生正處在理論知識不夠系統(tǒng)豐富、思維方式不夠成熟完善、社會閱歷少的特殊時期,對同齡人容易產生趨同心理,產生情感共鳴和行為模仿,在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上也常常相互影響與相互感染。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進行教育引導時,應當結合其政治意識的特點,揚長避短,通過科學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政治態(tài)度,及時為他們釋疑解惑,讓他們獲得正確的政治認知,產生清晰完整的政治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影響政治意識的形成。[2]培育政治意識關鍵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幫助當代大學生認識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堅持講好中國故事,把理論融入故事,用學生喜歡聽、愿意聽,聽得進、聽得懂的方式進行教育,這樣,他們才能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用正確的方式從容思考。
政治社會實踐是深化主體意識和政治感受力的重要途徑。各高校通過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社會熱點調查和志愿者服務等方式,既深化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政治理論認知,又幫助他們認識和分析社會,增強政治鑒別力和敏銳性。同時,高校教師要鼓勵他們參加各級各類學生干部競選活動,增加他們的政治生活體驗,提高政治鑒別能力。通過精心組織、嚴格管理和豐富實踐,既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又加深了他們的政治感受力。[3]
青年興則國家興,新時代大學生是未來我國政治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要充分關注新時代大學生合理利益訴求的表達,高校應該變管理為服務,重視學生參與學校重大決策,暢通學生利益訴求反饋渠道,對于能夠解決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回應,做好解釋工作,建立完善的學生利益表達和監(jiān)督反饋機制。
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為新時代大學生了解政治事件、進行政治參與提供了全新的方式。高校應主動占領網絡高地,提升信息化水平,積極探索政治意識培養(yǎng)的新途徑。如采取易班網上黨團校的方式,創(chuàng)新理論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建立網上黨團支部,加強經常性教育;通過易班和大學生網等半官方平臺,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剖析和引導,讓大學生理性參與討論互動,在互動中深化認識,統(tǒng)一思想;加強網絡文明和法制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政治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健康積極的清朗網絡空間,為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育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