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晗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51)
新課堂是指在社會實踐中已經不斷出現,不言而喻就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可以把網絡媒體形成的課堂稱其為新課堂,如何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新課堂,并且極大彌補傳統(tǒng)課堂的不足。手機上網普及之后,以往課堂教育要求上課不能玩手機,拒絕做低頭族。但是在高校大部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都是大班授課,容量很大,所以這種規(guī)定基本形同虛設,一些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打游戲,聊天,如果更換一種思路,讓我們學生由原來的玩手機轉換為講述老師課上內容,客串老師的角色,證明老師的觀點,結果就會大相徑庭。那么當代大學生課堂教學不再局限隨堂聽課,而是通過網絡深入理解授課內容,擴大背景知識。并通過內化于自身的知識講述出來。
曾經國外西方學者提出故事的概念,他們認為教師從事實踐性方面研究的最佳途徑,是不斷講出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故事的過程,故事敘述法主體是學生,借助故事敘述方式,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身臨其境,豐富和擴大個體的認知廣度和深度,并在這種大眾化的認知中學習到實踐經驗。國內也有學生提倡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使用開展故事敘事的研究。
網絡具有雙向互動、立體多面等特點,他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如電視、報紙、期刊等進行單向單面信息傳播,概括說網絡是一種以交流、溝通、互動為本質特征的傳播中樞,隨著新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lián)Q代,不少網友感嘆,有問題就找度娘,那么結合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一是收集故事素材渠道變得更加廣泛便捷;二是整理故事材料技術更趨簡單易行;三是與實踐調研深度融合,能增強支撐故事觀點論證的有效性。
易班是提供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學生生活管理服務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綜合性互動網絡虛擬平臺。包括開辟網絡新媒體的“新課堂”,鼓勵課上利用新媒體媒介進行教學互動,易班以其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優(yōu)質師資資源、先進媒介技術手段、延伸時空互動平臺、科學的網絡考評機制已為高等思政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我校自2017年起,整合多方資源打造易班教育教學優(yōu)質平臺。以大一級新生為試點,逐步推向全校師生,易班通過在學校、班級、學生個人打造三位一體的立體模塊,旨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和人生觀,具體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討論平臺、線上答疑、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等等,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
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故事模式,旨在強教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基礎上,通過組建課堂故事,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和藝術化,其中應以故事主題為背景、故事文本為內容為、故事方式為媒介展開。
故事主題:在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中,說理與故事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通過構建故事這一生動主題實踐活動,突出故事主題對事件的感悟與價值的指向,從抽象和具體的邏輯中最終達到說理的目的,因而故事主題必須是扎根于理論體系中的。
故事文本:故事文本依據課本章節(jié)由小組討論產生,產生程序如下:在班級中分成小組,每組抽簽課本的內容,按照抽簽小組討論之后選擇本章節(jié)所處歷史時期最為擅長的一個知識點作為故事的主題,并與國情、社會發(fā)展史或個人成長史結合起來,形成初步草稿,在教師的專業(yè)指導下,反復推敲并以PPT方式展示出來,自主選擇的文本內容非常寬泛,如五四運動、毛澤東同志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周恩來的外交史、建國以來的大案等。
故事方式:在文本講述方式上,學生以各種新穎的方式詮釋文本,以回到過去某個節(jié)點為啟示。以親歷者的身份感知歷史,例如講述新民主主革命史,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就是生活在農村的一個普通青年,在當時的動蕩歷史背景下怎樣去保全與發(fā)展自己。通過角色的扮演深刻感知歷史,如講述改革開放近40年的變化,讓學生訪談家中的祖輩,通過了解祖輩的人生境遇和家族的變遷史,將個人成長與時代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從而增強歷史責任感。
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故事模式平臺講好中國故事,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就是以一個鮮活的、生動的社會主義典型故事案例感染人。打破傳統(tǒng)思政呆板教學模式,將偏重書本理論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結合實踐生活教育的軌道上來,把思想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將線下與線上,教育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構建融入社會、知行合一高校思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