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式教學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研究對象,介紹了利用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思路、具體實施與運用及課程評價指標構建,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關鍵詞:優(yōu)慕課教學平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混合式教學
基金項目:內蒙古工業(yè)大學教改項目《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支持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6243)。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發(fā)展機遇?;旌鲜浇虒W模式就是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因其注重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互補,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教學相長,必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下面筆者結合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就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運用,談一點看法和體會。
1 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簡介
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是由優(yōu)慕課在線教育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開發(fā)的用于支持延伸傳統課堂的網絡輔助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線上預習線下總結的翻轉課堂教學、完全線上的MOOC教學等多種模式教學的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網絡教學系統。
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主要包括教學管理、課程建設、學習分析、課程預覽等模塊,教學管理模塊包括課程維護、課程通知、教師信息、選課學生管理、任課教師管理、課程間共享、郵件答疑、學習筆記、隨堂建議等欄目;課程建設模塊包括基本信息、單元學習、課程資源等欄目,學習分析模板包括課程統計、學生統計等欄目。該平臺具有較強大的在線編輯、線上交流互動及學習過程分析評價等功能,支持課程的長期滾動建設及教學資源的積累與共享,課程資源可以實現一處建設多處引用。
其一,在線編輯功能。在線編輯功能是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核心功能,通過在線編輯功能,任課教師可以靈活組織學習單元,及時發(fā)布和管理課程資源,發(fā)布課程通知、課程問卷、課程作業(yè)及在線測試等,發(fā)起線上教學活動。
其二,線上交流互動功能。平臺的線上交流互動功能為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徑。通過這一功能,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輔導答疑,學生可與教師、同學有效進行線上交流溝通,分享學習心得。
其三,統計分析功能。通過這一功能,任課教師可以對學生進入課程次數、在線時長、閱讀課程通知及課程資源次數、討論區(qū)發(fā)表話題次數、上交課程作業(yè)及提交在線測試次數、學習播客視頻次數及時長等線上學習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統計,方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效果,形成及時評價。
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教學主要是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媒介較為單一,加之受課程內容較多、課時安排較少、大班授課人數較多等諸多因素制約,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效互動不足,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不高。同時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也帶來了諸多影響,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日益多元化,這也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面對面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要求。
混合式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教學能力,把教學的過程看作是一個立體化的可持續(xù)過程,注重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結合,教學活動可在“線下”與“線上”同步開展,注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課程的教學空間,提升教學效果?!爸袊F代史綱要”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就是按照這種思路,依托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強化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以教學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為關鍵環(huán)節(jié),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以加強學生學習的過程指導與控制為根本,統籌安排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加強師生互動,達到豐富強化課程教學載體、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3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實施與運用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于2017年引入了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并于同年秋季開展了首批混合式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申報工作,“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首批獲準立項的混合式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課程立項以后,我們依托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就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索。我們完成了課程基本信息及電子課件的導入,建設了視頻資源、閱讀資料、在線測試、課程問卷等線上教學資源并完成了線上推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我們完成了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將每個學習單元的教學過程分成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
3.1 課前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課前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事先在優(yōu)慕課網絡教學平臺發(fā)布學習單元導學,明確每個學習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習進度及學習任務安排及要求。學生通過優(yōu)慕課平臺APP或電腦登錄課程平臺后,即可閱讀學習單元導學信息,根據導學信息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開展線上自主學習,觀看電子課件、有關知識點的講解微視頻及拓展視頻,閱讀有關文獻資料,完成線上自主學習任務。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可隨時通過討論區(qū)與任課教師或同學開展互動交流。自主學習任務完成以后,任課教師可以在線測試或在線討論的形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測試,以了解學生線上自主學習內容是否有效完成。考慮到學生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儲備情況,我們將大量史實性的內容放到了線上,由學生自主完成這部分內容的線上學習。比如,在講授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這一節(jié)時,我們主要將金田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建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從天京事變到太平天國敗亡等內容放到了線上,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觀看PPT,閱讀《太平天國通史》等拓展資料,觀看講解微視頻及《太平天國》等拓展視頻資料,基本可以掌握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fā)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過程等基本史實,正確理解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
3.2 課中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著重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講解,對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過程中碰到的疑惑或對大家普遍關注的共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集中講解完成以后,任課教師除可結合教學目標以隨堂練習的形式對課堂講授內容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試外,主要是針對一些難點、熱點問題,設計討論或辯論主題,組織學生以小組協作方式組織開展研討或辯論,最后由任課教師對各小組的結論或觀點進行點評、總結。比如,在講授第二章中《洋務運動的興衰》這一節(jié)時,任課教師著重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進行了重點講授,然后圍繞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成敗原因的比較組織了一次課堂討論。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的發(fā)生,不僅有著基本相同的歷史背景,而且也蘊含著挽救統治危機、謀求實現國家近代化的訴求。經過討論,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在差不多的國情下進行的同樣是向西方學習的政治運動,而結果卻有很大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進一步明確了依靠單純的地主階級改良并不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3.3 課后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后環(huán)節(jié)主要側重引導學生鞏固提升所學知識,學生在進一步思考、分析的基礎上,完成學習反思。任課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合理設計課程作業(yè),并在網絡教學平臺予以發(fā)布,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及時完成線上提交。任課教師在完成課程作業(yè)批閱后,針對學生在完成作業(y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線上予以答疑。
4 課程評價指標
課程考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主要是通過課程考核來檢驗。目前,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在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評價方式雖日趨多元化,但考核評價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性仍需加強。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15]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知行合一原則,創(chuàng)新考試考核辦法,探索建立科學全面準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1]2018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考試管理,嚴格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2]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評價方案中,我們強調線上考核和線下考核的結合,加強了對包括學生線上學習過程考核在內的過程性考核的力度。在課程總成績中,期末考試成績占50分,過程性考核的成績占50分,在過程性考核成績中,調查報告及微視頻的制作與展示占20分,對線上自主學習情況的考核占30分。對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情況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投入、學習成績等幾個方面,主要包括進入課程次數、在線時長、學習播客視頻時長、在線測試成績、課程討論區(qū)回文情況、課程作業(yè)完成情況,其中進入課程次數占10%,在線時長占20%,學習播客視頻時長占20%,在線測試成績占10%,討論區(qū)發(fā)帖及回帖數占20%,上交課程作業(yè)次數占20%。通過優(yōu)慕課教學平臺的學習統計功能,任課教師可對線上自主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過程性數據進行實時統計和分析。實踐證明,加強線上考核力度,不僅能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而且還能“合理區(qū)分學生考核檔次,避免考核走形式,引導學生更加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3]
5 結語
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作為支撐。混合式教學的“本質是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教與學的關系”[4]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任課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扮演“知識的搬運工”的角色,教學手段、媒介相對單一,對學生學習需求關注度不夠,師生有效互動不足,往往難以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改變“以教為主”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習過程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有利于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實現教學相長。盡管目前我?!爸袊F代史綱要”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實施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內涵以及應該如何去學理解不夠到位,線上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部分學生甚至存在刷課現象。但混合式教學對提高我?!爸袊F代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推動“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Z].教社科[2015]2號.
[2]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Z],教高[2018]2號。
[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Z],教社科[2018]2號。
[4]周婧,周倩.國際混合學習領域熱點主題與前沿趨勢研究——基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的實證分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19,(4).
作者簡介
萬強(1975-),男,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