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潔
摘 要: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君主專制的演進”為例,立足學科和哲學理論,結合相關概念在課程設計中的具體內容,論述如何從因果和關聯(lián)的角度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把握,踐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因果;關聯(lián);歷史概念;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的基石,是歷史知識積累、思維能力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構成。我國教育越來越重視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歷史概念的準確把握,是落實唯物史觀,培養(yǎng)時空觀念的基礎。同時,其也有助于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上取得新突破。教師在促成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準確把握的同時,也完成了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更符合全國卷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君主專制的演進”為例,論述如何從因果和關聯(lián)的角度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把握。
首先,本文提及的“因果”即歷史學科中常見的因果關系,常表現(xiàn)為背景、原因、結果、影響等要素。這里的“關聯(lián)”指的是歷史事件、要素在時間上的發(fā)展、演變,在空間上或同一時間的相互影響、聯(lián)系。在某些情況下,這種“關聯(lián)”表現(xiàn)為因果關系,但這種聯(lián)系比因果關系更為廣泛。文中的“強化”指的首先是深化理解,繼而突破理解層面,更全面認識歷史概念,運用歷史概念解決問題,從而更多維度地踐行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從因果和關聯(lián)的角度深化對歷史概念掌握的思考
歷史概念的邏輯由三部分組成:確定的時空定位、歷時性和共時性、結構性。其中,歷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經歷了產生、發(fā)展(或轉變)、結束(完成或消亡)的縱向發(fā)展過程。共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與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空間等的橫向聯(lián)系。結構性即結構關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隨時間變化而演變的時序性結構以及概念與其他概念相關聯(lián)而形成的邏輯性結構。從這兩點可看出,歷史概念本身非常強調因果關系,如產生、發(fā)展、結束,也很強調自身各部分與其他概念間的關聯(lián)。
另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強調“唯物史觀”的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強調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強調聯(lián)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物等的發(fā)展就會產生層層的因果關系,弄清楚其中的聯(lián)系,會讓我們對其發(fā)展脈絡了解得更為清晰,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從因果和關聯(lián)的角度深化對“君主專制的演進”中歷史概念的理解
本子目中的概念有漢代的三公九卿制、漢代的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的三省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以及元朝的一府二院制。其中教材重點講解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其次是漢朝的中外朝制和元朝的一府二院制。而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和魏晉南北朝的三省制只是簡單提及。
(一)承上啟下的三公九卿制
本課漢代的三公九卿制篇幅較短,三公九卿制闡述的重點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漢初的三公九卿制的設置雖與秦代的基本相同,卻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2課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強調的是三公分權與監(jiān)督(包括太尉的虛設),帶來了皇權的至上與皇帝的獨尊。第3課則是強調三公九卿制到了漢代,帶來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和中外朝制的形成。課本上的這段內容本身就是一段因果關系和關聯(lián)。但三公九卿制的影響和關聯(lián)更為深遠。“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并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梢哉f,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盵1]從三公九卿制的職能上來說,對君主權力有制約作用;分權而治之,有利于保證皇權和政治穩(wěn)定;設三公,細化了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協(xié)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公各司其職,對權力施以監(jiān)督和制約,確保權力在運行中的正常、廉潔、有序、高效。從后世通過分權以加強皇權的體制上來說,體現(xiàn)出了三公九卿制的影子。
另外,中外朝制的出現(xiàn)并不意味著三公九卿制的徹底結束。東漢時期的三公雖名稱不同,職權總體上較漢武帝之前弱化許多,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袁紹的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由此可見,漢代的三公九卿制是門閥士族產生的途徑之一。
課本上寥寥幾筆的漢初三公九卿制,其實和重點概念的三省六部制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他們都是通過分工、分權、對權力的監(jiān)督來保障皇權的至上。把握到這個層次,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發(fā)展的趨勢和本質內容。
(二)中外朝制對皇權的強化
上文對三公九卿制的深化理解中,我們主要從縱向延伸了三公九卿制和后世制度的聯(lián)系。本小節(jié)對中外朝制的論述中,同時強調縱橫的聯(lián)系。
課本中的中外朝制對皇權的加強,主要強調皇帝起用身邊地位較低的侍從等,逐步弱化位高權重的相,從而加強皇權。結合后面的學習,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是皇帝常用的手法。但其實漢代的皇帝在加強皇權的時候,用到的位卑的近臣不只有從屬官僚集團的,還有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這點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如2015全國I卷的25題:
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們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不少同學是這樣通過排除法完成此題:“執(zhí)政大臣”有可能是“相”排除A,“家天下”是劉姓排除B,“兩漢時期”排除D。但若換作以下這題,很難用排除法解答:
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成熟的繼承制度,但各種權貴勢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團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擾嫡長制的實行,出現(xiàn)了許多白癡皇帝或幼帝,造成了朝政混亂。這反映了( ? ? ?)
A.君主權力受到挑戰(zhàn) ? ? B.皇權至上帶來的后果
C.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 ? D.嫡長制影響社會穩(wěn)定
此題選B,學生容易錯選A。這兩題都提到了外戚和宦官集團的干政,實質上都是皇權強化的產物。前文提到,皇權會通過起用位卑的近臣弱化權臣,形成“內朝”和“外朝”,但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內朝不斷做大,變成了威脅皇權的權臣,“內朝”又演變?yōu)榱恕巴獬?。由此,皇帝需要借助外戚和宦官集團打壓官僚集體。另外,題干展現(xiàn)外戚、宦官集團權力很大,是因為他們是在代替皇帝行使權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此題也是選B。
從縱向聯(lián)系的角度來看,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所構成的中朝負責決策,公卿大夫組成的外朝負責執(zhí)行。后來三省制的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這種通過起用近臣弱化權臣的制度中也衍生出了另一種削弱相權的方式,將相權職能分開,并體現(xiàn)出一種流程式的分工。這里,很好地解決了部分學生的一個認識誤區(qū):中外朝制出現(xiàn)后三公就完全被架空甚至不存在了。
(三)流程式分工的典型——三省六部制
上文提到中外朝制其實質是對中樞機構的權力進行流程式分工,而流程式分工的典型就是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這部分雖強調關聯(lián),但在認識到關聯(lián)的同時也要看到兩者的差別?!豆糯袊沃贫仁v》對隋唐的流程式分工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中國的盛世出現(xiàn)在唐朝,是有原因的。沒有這一完整的流程式分工,沒有門下省的封駁制度,唐朝是不可能達此盛世的?!盵2]同樣是分權以加強皇權的發(fā)展,宋代對相權的劃分更為細致,但宋代不是流程式的分工,有學者認為,宋國弱的原因就是打破了這種流程式的分工,甚至造成了冗官的現(xiàn)象。
前文提到,三公九卿制下,開啟了中央官員的分權與牽制,加強了皇權。但三公九卿制下的分權和三省六部制下的分權還是有著質的區(qū)別。從秦到漢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獨相。 “唐代是用董事長制度取代CEO制度。在唐代,皇權與相權的關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中國是獨相制或雙相制,宰相是政府首領,宮府分離。唐代分成了三個部門……所以錢穆先生認為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個主管由皇帝自己來做……”[3]明白這點對于學生理解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影響非常重要。
(四)元朝中書省權力的集中
關于元朝的一府二院制中的中書省,課本上明確寫道“元朝設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紫嗟臋鄤菰絹碓酱?,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边@里我們已經看到元朝中書省權力的集中,而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何行省制很好地解決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為何明初的相權會明顯威脅到皇權。簡單說來,行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兼有地方和中央雙重性質,加強了地方和中央的聯(lián)系,從而有利于中央集權。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明初將地方權力一分為三時,中書省的權力就得到加強,在制約不強的情況下,明顯威脅到了皇權,成為廢除宰相制的原因之一。部分學生對于行省制作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更多只是停留在識記層面,通過關聯(lián),完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行省制的機制運行模式與影響。
三、強化“君主專制的演進”中歷史概念的把握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從因果和關聯(lián)的角度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掌握對唯物史觀培養(yǎng)的部分作用。其實,突出了被課本遺忘的歷史概念間的因果和關聯(lián),從而對歷史概念的橫向、縱向發(fā)展脈絡更為清晰,重點突破了“時空觀念”素養(yǎng)中強調的事物與特定時間、空間的聯(lián)系。我們突破了教材的內容,甚至打破學生從教材中形成的某些固有觀念,這些內容的掌握,肯定離不開史料的補充,使學生能更好地辨識和運用史料;理解歷史概念,解釋名詞;從縱、橫向構建知識結構框架;分析不同制度中的聯(lián)系和異同,產生疑問并重新解釋。使學生尊重歷史多元性、特殊性[4],踐行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
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韋慶遠,柏樺.中國官制史[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1.
[2][3]劉建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賀千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培養(yǎng)途徑初探[J].歷史教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