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今之樂猶古之樂”說的接受維度探析

      2019-12-24 10:01:32陳妙丹
      關(guān)鍵詞:四庫全書孟子

      陳妙丹

      明清以來,孟子的“今之樂猶古之樂”經(jīng)常被援為道理論據(jù)用來說明并推尊詩、詞、曲在樂辭系統(tǒng)中的地位。然而論者在探討中鮮有論及此說的具體內(nèi)涵。其實,自孟子之后,宿儒關(guān)于孟子是否肯定今樂,歧見紛出。那么,“今之樂猶古之樂”的本義是什么?后世學(xué)者如何解讀此說,并以此闡釋古今文體嬗變?論者在征引時體現(xiàn)了怎樣的禮樂觀、文體觀?本文梳理此說發(fā)生發(fā)展的學(xué)術(shù)史,試圖對這些問題予以解答。

      一、 “今之樂猶古之樂”本義

      厘清文義,??笔瞧潢P(guān)鍵。在不同版本的《孟子》中,“今之樂猶古之樂”的“猶”字存在異文的情況。清代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作“由”,其校勘記云 :“由古之樂也 : 監(jiān)毛本同石經(jīng)宋本、岳本、咸淳衢州本、孔本、考文古本‘由’作‘猶’”(趙岐 孫奭87)。按,“由”字有多重義項,“自”或“從”是其一,若整句話作“今之樂源自古之樂”解,顯然不至于引起后世諸多爭議。而據(jù)《孟子·梁惠王上》“民歸之,由水之就下”,知“由”在《孟子》一書中,有通假為“猶”的用例。從后人征引的情況來看,“今之樂猶古之樂”的使用也更為普遍,即大家基本認(rèn)同“由”通“猶”這一釋義。清人焦循《孟子正義》援引阮氏??庇?,即注云 :“正義曰 :‘由與猶通用’”(焦循59)??梢哉f,在《孟子》的現(xiàn)存版本中,“猶”字雖存在異文,但釋義卻是一致的。真正存有疑義的,是“今之樂”與“古之樂”的具體所指,以及孟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為此,我們有必要將“今之樂猶古之樂”還原到公元前318年孟子與齊宣王論樂的語境中去 :

      莊暴見孟子,曰 :“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 :“好樂何如?”孟子曰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痹?:“可得聞與?”曰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 :“不若與人?!痹?:“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 :“不若與眾?!薄俺颊垶橥跹詷?。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痆……]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鼔樂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軻26—27)

      在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中,齊宣王坦承自己所好乃世俗之樂而非先王之樂,孟子緊接著提出“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可知“今之樂”對應(yīng)的是“世俗之樂”,“古之樂”對應(yīng)的是“先王之樂”。然而后世注疏家未經(jīng)必要的論證,幾乎不約而同地將前者(今樂、世俗之樂)等同于鄭聲,后者(古樂、先王之樂)等同于雅樂。早在漢代趙岐注孟子時即云 :“王言我不能好先圣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謂鄭聲也”(趙岐 孫奭67)。宋代張九成也將今樂與鄭聲相提并論,謂 :“先王之樂,咸、韶、濩、武之謂也;世俗之樂,鄭、衛(wèi)之謂也”(張九成707)。相沿至今,當(dāng)代學(xué)者亦多持此說,如《先秦音樂史》認(rèn)為“所謂‘鄭聲’和‘雅樂’,當(dāng)是《梁惠王·下》所說的‘今之樂’、‘世俗之樂’和‘古之樂’、‘先王之樂’”(李純一233)。對此,閭海燕撰有《“今之樂猶古之樂”辨》一文,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對“今之樂”的理解存有偏誤,以致大家對孟子是否認(rèn)同今樂這一點上聚訟不斷。閭文通過分析先秦音樂思想中“聲”“音”“樂”的區(qū)別,印證以這三個術(shù)語在《孟子》中的用例,并結(jié)合孟子的音樂本質(zhì)觀,認(rèn)為在孟子的音樂美學(xué)思想中,今樂與古樂一樣,都是指富有道德內(nèi)涵的音樂,并不等于鄭聲,指出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的命題,“表面上看有著古今之間的對比,實際上這種對比并不存在,因為他對音樂本質(zhì)所持的觀點決定了音樂不是在時間的古今上而是在本質(zhì)特性上也即音樂所由產(chǎn)生的根源上去區(qū)別其高低好壞的”(閭海燕189)。這樣一來,作者將焦點聚集到今樂的含義上來,而在論定今樂同樣具有道德屬性之后,孟子是否肯定今樂這一問題也就沒有太多爭議了。

      筆者基本認(rèn)同閭文的觀點,然而必須明確指出的是對“樂”“音”“聲”進行嚴(yán)格區(qū)別,并賦予“樂”(包括“今之樂”)以道德屬性的是先秦儒家,而非眾人,否則,面對孟子的質(zhì)問,齊宣王不至于“變乎色”?此點,可參考儒家樂學(xué)經(jīng)典《樂記》關(guān)于魏文侯問樂于子夏的記載 :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 :“吾端冕而聽

      古樂

      ,則唯恐臥;聽

      鄭衛(wèi)之音

      ,則不知倦。敢問

      古樂

      之如彼何也?

      新樂

      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 :“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fù)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于是語,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fā)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yōu)侏優(yōu)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以道古。此新樂之發(fā)也。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

      ,

      所好者音也

      夫樂者

      ,

      與音相近而不同

      ?!?戴圣102—103)

      魏文侯在與子夏的對話中模糊了“樂”與“音”的界限,將新樂指代鄭衛(wèi)之音。對此,子夏立刻指出其“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并形象地論述了二者的不同,認(rèn)為“德音之謂樂”。宋代方愨注意到魏文侯好鄭衛(wèi)之音與齊宣王好世俗之樂的共同點,認(rèn)為“此眾庶之知音者也?!鼻宕艏浺鄬⒍呗?lián)系起來,指出,“魏(筆者按,原文作“問”)文侯之問,與齊宣王之好樂同”(汪紱523)??梢哉f,齊宣王與魏文侯一樣,對“樂”與“音”并沒有太嚴(yán)格的區(qū)分,而站在儒家立場的子夏和孟子則相反,所以他們從各自的樂學(xué)思想出發(fā)予以規(guī)勸和引導(dǎo)。卜、孟二子的樂論看似矛盾,其實質(zhì)一也。正如汪紱所論 :“宣王自慚其好之不正,故孟子曲而引之,巽與之言也;文侯問古樂新樂之不同,故子夏分別言之,法語之言也。然能推好樂之心以與民同,則必能自克而幾于德音矣;能謹(jǐn)其所好惡,以一于敬和,則修身及家均平天下矣。其致一也。”(汪紱523)其中,“曲而引之”,與其說是孟子為緩解齊宣王變乎色的尷尬局面而姑且認(rèn)同君王的世俗之樂,不如說是他在對答中,默默地將齊宣王的“樂”的概念置換為自己的“樂”的概念,并加以引導(dǎo),以達(dá)成其仁政思想。

      既然包括孟子在內(nèi)的先秦儒家對“樂”“音”“聲”有明確的區(qū)分,既然“今之樂”是被賦予道德內(nèi)涵的,那么何以秦漢以降還會有儒家學(xué)者誤讀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的說法,直將今之樂等同于鄭聲并加以否定呢?對此,需將后代各家說法加以梳理考察。

      二、 史學(xué)與理學(xué)視野下宋人的闡釋

      后人對“今之樂猶古之樂”的議論肇始并集中于宋代。這與孟子在宋朝地位的提升有關(guān)。趙宋之世孟子受到官方與學(xué)人的尊崇,其書被尊奉為儒學(xué)經(jīng)典,疏解文義的注本漸夥,這為學(xué)者對孟子學(xué)說的關(guān)注與討論提供更為廣闊的文本闡釋空間。宋人對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贊同與否定兩派,其中以否定為主。對孟子關(guān)于“今之樂猶古之樂”的討論,其實包含兩個層面 : 其一,對“今之樂猶古之樂”的看法;其二,對孟子提出“今之樂猶古之樂”的看法。不少論者對第一層面持否定態(tài)度,但對第二層面卻表示理解。

      較早提出否定性觀點的是宋代的范祖禹(1041年—1098年) :

      戰(zhàn)國之時,民窮財盡,人君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齊王之好樂,開導(dǎo)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蔡模,《孟子集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0冊399)

      范氏指出戰(zhàn)國時期民生凋敝這一歷史境況,認(rèn)為孟子所言乃以救民為首務(wù),故因齊宣王所好,導(dǎo)其善心,勸其與民同樂。在他看來,古今樂其實并不能等同,惟其與民同樂之意相同罷了,因此認(rèn)為“若必欲以禮樂治天下,當(dāng)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鄭聲。蓋孔子之言,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wù),所以不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0冊399)。相對于孔子明確的立場而言,孟子對今樂的態(tài)度稍嫌曖昧。因此,范氏將孔孟二人的樂論兩相比較,雖理解后者的用心,但認(rèn)同的卻是孔子的禮樂觀念。范祖禹對古今樂的解讀,其實與他對當(dāng)時朝廷用樂的隱憂密切相關(guān)。

      北宋內(nèi)廷俗樂漸熾,國初隸屬于宣徽院的教坊,元豐(1078年—1085年)改制后因宣徽院廢置,而隸于太常。范祖禹以唐代教坊作比照,上疏指出宋制之失 :

      祖禹在年屆而立時曾受召入局參編《資治通鑒》,分職唐代,兼及五代,后來的《唐鑒》即在此機緣下編撰而成。范氏修唐史“得以考其興廢治亂之所由”,此后在朝中論及政事,每每以唐代故事為教訓(xùn),所謂“今所宜鑒,莫近于唐”(范祖禹397)。范氏認(rèn)為唐代俗樂興盛,玄宗因沉迷聲色幾近亡國。然而唐明皇時將教坊別置于太常之外,雅俗猶有所別,而迨至宋朝,教坊宴樂歸屬太常,雅俗自此相雜,樂制弊端更甚。祖禹在《乞罷開樂宴札子》《再論喪服疏》等奏疏中亦表達(dá)了對朝廷用樂的反對意見??芍?,范氏對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的解讀帶有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照。據(jù)《范太史集》卷十九《編〈孟子節(jié)解〉札子》所載,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范祖禹、司馬康、吳安詩、趙彥若、范百祿等五人在經(jīng)筵中合呈《孟子節(jié)解》(又名《五臣解孟子》)(范祖禹247)。在能直達(dá)天聽的情況下,范氏在疏解經(jīng)典中寄寓規(guī)勸人主之意,不言自明。

      范祖禹對“今之樂猶古之樂”的看法,后來經(jīng)常被拿來與楊時的觀點作比較。如果說范祖禹吸取的是歷史教訓(xùn)的話,楊時援用的則是先秦儒家的思想資源。楊時(1053年—1135年)字中立,人稱龜山先生,為安定學(xué)派胡瑗、濂溪學(xué)派周敦頤的再傳弟子,后于元豐四年(1081年)師從“續(xù)孟子不傳之學(xué)”的程顥,所創(chuàng)龜山學(xué)派上承二程洛學(xué),下啟朱熹理學(xué)。楊氏在其《龜山集》中專列“今樂猶古樂”一條,以魏文侯聽古樂與鄭衛(wèi)之音的不同反應(yīng)為例,認(rèn)為古今樂本來有別 :

      魏文侯曰 :“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眲t今樂與古樂固異矣。而孟子之言如此者,蓋樂者天地之和也。而樂以和為主,人和則氣和,氣和則天地之和應(yīng)之矣。使人聞鐘鼓管弦之音,舉疾首蹙頞,則雖奏以咸英韶濩,無補于治也。故孟子告之以此,

      姑正其本而已

      。(楊時,《龜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8冊170)

      “和”這一審美范疇在先秦已經(jīng)存在,以和論樂,較早見諸《樂記》,所謂“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者,天地之和也”(戴圣550,552)。楊氏顯然承襲先秦儒家的樂論,通過人和(與民同樂)—氣和—天和(樂)的遞進關(guān)系推演出“樂之根本在于人和”的哲學(xué)命題,并以此揭示出孟子規(guī)勸齊宣王的用意。在否定今樂猶古樂并申說孟子意旨這一點上,其實楊時與范祖禹二人的觀點是相同的。后人如輔廣、顧夢麟等認(rèn)為范、楊二人皆深得孟子之旨。然而楊氏關(guān)于咸英韶濩(古樂)無補于治的表述同時也容易被誤解為是在否定樂的教化功能。朱熹就對此有所警惕,并提出批評 :“從范氏之說而失之,不過為失孟子之微意,而未害乎為邦之正道。從楊氏之說而失之,則是古樂終不必復(fù),今樂終不必廢,而于孟子之意,為邦之道,將兩失之,此不可以不審也”(朱熹927)。傳統(tǒng)儒家認(rèn)為雅樂是治世的表征,它出自天子,具備由上而下的教化功能。當(dāng)統(tǒng)治者(上)不仁且無能時,樂則失去賴以依托的根本,相應(yīng)地,其(對下的)教化功能也就逐漸失去效用。也就是說,治世是樂的前提,而不是相反。然而明乎此,一代代士人依然汲汲于恢復(fù)古樂以挽救頹壞的世道。正如孔子雖然慨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但依然堅持“樂則韶舞,放鄭聲,遠(yuǎn)佞人”。應(yīng)該說楊、朱二人意見的出入,其實正是儒家在踐行禮樂治國理念時的現(xiàn)實困境所在。

      否定古今樂相提并論,并汲取先秦儒家理論資源對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說進行辨析的,還有楊時的弟子張九成(1092年—1159年)。張氏拈出“天理”“人欲”這一組相對的概念,以揭示古今樂的差異 :

      然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豈可交臂而論乎?先王之樂,咸、韶、濩、武之謂也;世俗之樂,鄭、衛(wèi)之謂也。先王之樂自天理中來;鄭、衛(wèi)之樂,自人欲中起。今孟子乃曰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贝藢W(xué)者所以敢疑孟子也。然而先王之樂莫備于魯,四代之樂時出而用之,不聞能已弒君之亂,弭三家之彊,昭公逐,定無正,作丘甲,用田賦,民皆憂愁無聊,四代之樂果何補哉?

      孟子知樂之作以天理為主

      ,

      而樂之本以人和為先

      。

      天理難見

      人和易明

      ,故孟子之談王道,則以衣帛、食肉、不饑不寒為言;言好勇,則以安天下為言;言好色、好貨,則以與百姓同之為言;言好麋鹿魚鱉、好今之樂,則以與百姓同樂為言。其意專欲實效及于民,而以人和為本意。至于制作變化,固又有待而行耳。且觀其問宣王曰 :“獨樂樂,與人樂樂”,又曰 :“與少樂樂,與眾樂樂”。余讀至此,深嘆孟子學(xué)力之深,而造化之用有陶冶一世、埏埴萬生之象,其開導(dǎo)誘掖,使坦然趨于先王之路。(張九成707)

      “天理”“人欲”的對舉,最早見諸《樂記》?!稑酚洝氛J(rèn)為人受外物影響而產(chǎn)生好惡之心,若人自身無法自省和節(jié)制好惡而完全被外界事物所控制的話,則“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戴圣547)。相應(yīng)地,悖逆詐偽之心、淫泆作亂之事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這正是先王要制禮作樂、使人有所節(jié)制的原因所在。如果說張九成從“人和”為樂之本這一角度闡釋孟子的旨意,是受到其師楊時的影響的話,那么以“天理”“人欲”來論古今樂的差異顯然源于《樂記》。需要注意的是,“天理”在《樂記》中是指“人生而靜”的天性,蘊含著本然之善,此含義為張氏所沿用,后來朱熹在此基礎(chǔ)上將其具體化、倫理化,謂“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shù)”(朱熹1838)。張九成論析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的差別在于一者“自天理中來”,一者“自人欲中起”,指出樂的生成以天理為主,樂的根本以人和為先,認(rèn)為孟子之所以說“今之樂猶古之樂”,在于就治國興邦而言“人和”較“天理”更易明曉、更易達(dá)成,所謂“其意專欲實效”是也。

      由上可知,范祖禹等基本不認(rèn)可“今之樂猶古之樂”這一觀點,但都對孟子的用意表示理解。如果說在范祖禹的政治哲學(xué)中更贊同孔子的禮樂觀念的話,那么到了張九成那兒,孟子的做法則被認(rèn)為是“務(wù)引其君于當(dāng)?shù)馈钡娜顺妓鶓?yīng)該效法的(張九成165)。盡管張九成對“樂之作”(天理)與“樂之本”(人和)孰為重要,“人欲”與“人和”關(guān)系若何,皆未有充分的論析,但其道出的古今樂的本質(zhì)差異——“天理”與“人欲”的差異,為我們理解明人在陽明心學(xué)的影響下何以對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持贊同態(tài)度,提供了思考的空間。

      應(yīng)該說,作為史學(xué)家的范祖禹自然留心古今樂制之變遷,但最終的關(guān)懷還是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和政治治亂之表征;而作為理學(xué)家的楊時、張九成,他們對孟子語錄闡釋的重心都不在古今樂制異同的考證,而是音樂本身關(guān)于天理與人欲、政教與人和的義理辨析。因此,他們盡管對孟子模糊古今樂的說法持保留意見,但從根本上都不難同情孟子的良苦用心并理解他的“方便說法”。因此,表面的質(zhì)疑、否定之下其實也隱含著深層的認(rèn)可或認(rèn)同,并且暗含了從“樂之德”的角度可以溝通古樂與今樂的思路,這一點對于后世學(xué)者不無啟發(fā)。在現(xiàn)存可稽考的宋人注疏中,范祖禹、楊時與張九成對孟子的古今樂觀念的闡釋是影響較廣且最具代表性的,而其他學(xué)者諸如陳舜俞、輔廣、張栻、新安陳氏等雖都發(fā)表過類似意見,要皆不出以上幾家所論,茲不贅述。

      相對于否定派的人數(shù)眾多而言,宋代贊同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者寥寥。從目前考察到的宋代文獻來看,明確表明肯定態(tài)度的僅有南宋鲖陽居士一人。他在《復(fù)雅歌詞序略》中開宗明義地反對人們對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說的非議 :

      孟子嘗謂 :“今之樂猶古之樂”,論者以謂 :“今之樂,鄭、衛(wèi)之音也,烏可與《韶》《夏》《濩》《武》比哉?孟子之言不得無過?!贝苏f非也。《詩》三百五篇,商、周之歌也。其言止乎禮義。圣人刪取以為經(jīng)。周衰,鄭衛(wèi)之音作,詩之聲律廢矣。[……]迄于開元、天寶間,君臣相與為淫樂,而明宗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時才士始依樂工拍彈之聲,被之以辭,句之長短,各隨曲度,而愈失古之“聲依永”之理也。溫、李之徒,率然抒一時情致,流為淫艷猥褻不可聞之語。我宋之興,宗工臣儒,文力妙天下者,猶祖其遺風(fēng),蕩而不知所止。脫于芒端,而四方傳唱,敏若風(fēng)雨,人人歆艷咀味,于朋游樽俎之間,以是為相樂也。其韞騷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以古推今,更千數(shù)百歲,其聲律亦必亡無疑。屬靖康之變,天下不聞和樂之音者,一十有六年。紹興壬戌,誕敷詔旨,弛天下樂禁。黎民歡忭,始知有生之快,謳歌載道,遂為化國。由是知孟子以“今樂猶古樂”之言不妄矣。(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1冊511)

      鲖陽居士歷數(shù)各代詩樂的演變發(fā)展,承認(rèn)確實存在世風(fēng)代變、騷雅難繼、“以古推今,更千數(shù)百歲,其聲律亦必亡無疑”的真實狀況,但筆鋒一轉(zhuǎn),即以紹興十二年(1142年)解除樂禁后黎民歡忭、謳歌載道為例,充分肯定了富有仁政思想的“今之樂猶古之樂”說。鲖陽居士并未對古今樂作太多的價值評判,頗可玩味的是,其所序之《復(fù)雅歌詞》卻以“復(fù)雅”為號召。學(xué)者曾指出南宋偏安,諸事草創(chuàng),紹興十年明堂始備大樂,至十六年方作景鐘、閱禮器、奏新樂,乃中興之樂的肇端,而《復(fù)雅歌詞》與曾糙的《樂府雅詞》皆裒輯于此時,具有類似的意義(吳熊和92)。“復(fù)雅”即針對北宋末年衰靡的詞風(fēng),意在“崇雅正而黜浮艷”。從本質(zhì)來說,鲖陽居士的觀點其實與楊時、張九成的“樂之本”是相通的,只是表達(dá)的態(tài)度不同而已。此外,鲖陽居士以孟子的“今之樂猶古之樂”說為“復(fù)雅”張本的思路,在后世文論家們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三、 復(fù)古與新變——明清文論家的征引

      對于“今之樂猶古之樂”的探討,宋代以否定意見為主,而到了元明清三代,則基本以贊同性觀點居多。在肯定今樂的價值上,贊同派仍可以分出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其一,認(rèn)為今樂雖然鄙俗,但尚有古樂的某些遺存,典樂者可以通過今樂恢復(fù)古樂。所謂“欲知雅樂,未始不可于俗樂、北樂中參求反觀而得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195)。這是宋代之后儒士在制禮作樂、文人在詩詞曲創(chuàng)作與批評時所秉持的一種非常主流的傳統(tǒng)的觀念,其復(fù)古的理念與訴求其實與否定派是一致的,只是途徑不同;其二,認(rèn)為一代有一代之樂,今樂的價值應(yīng)該得到充分的肯定。這一種禮樂觀念為今樂(包括詩詞曲在內(nèi))的獨立與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在贊同派的這兩種觀念的作用下,孟子的“今之樂猶古之樂”在詩詞曲論中幾乎被視為毫無疑義的定論,以道理論據(jù)的形式被廣泛援引。接下來我們將分而論之。

      (一) “擴今詞之真?zhèn)鳎鴱?fù)古樂之絕響”

      宋初李照、胡璦等人仿照古制、更鑄鐘磬,希冀恢復(fù)古樂。時人徐復(fù)、房庶對此頗多非議,在他們看來,復(fù)古樂的關(guān)鍵在于矯正音聲之變,而不在于恢復(fù)古樂器。房氏明確指出“古樂與今樂本末不遠(yuǎn)”,治世之音可“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其惉懘靡曼,而歸之中和雅正”來考訂達(dá)成(陳均,《九朝編年備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8冊358)。其提出的質(zhì)疑——“教坊所奏,豈盡為淫聲哉”(358),在當(dāng)時眾多否定今樂的聲音中,可謂振聾發(fā)聵。據(jù)《宋九朝編年備要》所載,史官蒲宗孟、李清臣即以“今之樂猶古之樂”引出此數(shù)子之議論。

      從復(fù)古樂器到“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復(fù)古樂的觀念和徑路似乎更為通達(dá),然而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房庶并未提出相關(guān)的可行性方案。隨后力主其說的范鎮(zhèn),終不免蹈轍李照、阮逸之為??梢哉f,宋代之樂屢變,而難有所成。元初馬端臨曾列舉景祐時李照、元豐時楊杰、崇寧時魏漢津等人的議樂為例,指出其弊端在于學(xué)士大夫追求的是律呂中度,而工師追求的是音韻入耳。后者往往私自改易,以致學(xué)士大夫的考索未能在實踐中獲得驗證與修訂。由此,同樣援引孟子的“今之樂猶古之樂”,與史官蒲宗孟、李清臣不同,馬氏否定了房庶“由今之器寄古之聲”的主張,指出“所謂樂者,和其本也,聲器其末也”(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3冊320)。這無疑與理學(xué)家楊時的觀點相通,且上承唐代魏征的“樂在人和,不在音也”,下啟明人倪宗正的“詩古今在意而不在體”之說(倪宗正457)。

      盡管馬端臨重提樂在人和不在聲器,然而宋代之后朝野上下仍耽于考究“樂之文”“樂之器”,只是具體對象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由樂器、音聲轉(zhuǎn)至樂章而已。歷來司樂者考訂最深、用力最勤,同時爭議最多的主要在樂律方面,其次是樂器,再次才是樂章。然而相較于繁難艱深的樂律、樂器而言,君臣們在制禮作樂時往往更容易從樂章上著手。例如,遼金元三代治世不長,基本沿用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所定的大晟律,相關(guān)樂器仍仿舊制,而樂章則多為重新撰訂。又,明太祖因翰林學(xué)士朱升等所撰《圜丘》《方澤》樂章過于深文麗藻而親自制定樂章(林堯俞,《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8冊452)。朝廷在定樂時,亦不乏通過修訂樂章以復(fù)古歸雅者。明初洪武帝因不滿胡元以來諛詞滿目、鄙俚不稱的樂章,就曾命禮部尚書陶凱等重新制詞,使其“頗協(xié)音律,有和平廣大之意”(姚孝廣等1245—246)。到了萬歷時期,朱載堉即明確指出“考證古律不引古詩,而引今之樂章,何也?就神樂觀所易曉者喻,古樂非難知。孟子云 :‘今之樂猶古之樂。’此之謂也?!?朱載堉,《樂律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3冊643)朱氏征引孟子之說,肯定今之樂章具有“易曉”“易知”的特點,并倡導(dǎo)古樂可以從今樂中求得。

      通過樂章由今及古的理念,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元明以來主流文士的詞曲創(chuàng)作的理論依據(jù)。在傳統(tǒng)文學(xué)觀念中,鄙俗的詞曲不登大雅之堂,無法與詩文同日而語。在關(guān)于詩、詞、曲的聲辭統(tǒng)系的敘述中,往往透露出興衰更替、“愈趨愈下”的文體發(fā)展觀。與此相應(yīng)甚至共存的,是文士們尋求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這一道理論據(jù)來達(dá)成尊體的普遍訴求。在此可舉明代李開先在《西野〈春游詞〉序》中的論述為典型 :

      或以為 :“詞,小技也,君何宅心焉?”嗟哉!是何薄視之而輕言之也?音多字少為南詞,音字相半為北詞,字多音少為院本,詩余簡于院本,唐詩簡于詩余,漢樂府視詩余則又簡而質(zhì)矣。三百篇皆中聲,而無文可被管弦者也。由南詞而北,由北而詩余,由詩余而唐詩,而漢樂府,而三百篇,古樂庶幾乎可興,故曰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嗚呼,擴今詞之真?zhèn)?,而?fù)古樂之絕響,其在文眀之世乎!(李開先597)

      (二) 一代之治自有一代之樂

      上述肯定今樂者言必稱復(fù)古樂,而到了明代后期同樣征引孟子的“今之樂猶古之樂”,另一種觀點則認(rèn)為不必惟復(fù)古樂是求。萬歷時期郭正域指出先秦以來詩樂相分,至明季古樂、古詩業(yè)已淪亡,歷代司樂者如杜夔、荀勗、和峴等人雖然紛紛考擊音律器數(shù),但未衷一是,以是朝廷郊廟之樂不休,世俗之樂大熾。郭氏在慨嘆“樂之廢莫甚于此”之余,認(rèn)為“五帝不相襲樂,今亦不必遠(yuǎn)稽雅頌之音”,如朝廷的朝祀樂章,只要太常配以一定的音響、節(jié)奏、鐘律、高下,即可自成有明一代之樂,而不必拘泥于古樂。在郭氏看來“若但曰樂,由人心生而以謾語相應(yīng)”(郭正域190)。無獨有偶,同時代的戴君恩在對“今之樂猶古之樂”進行詮釋時亦提出類似的觀點 :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足破千古拘儒之見,非但引導(dǎo)齊宣語也。帝王治定功成而樂出焉,有一代之治自有一代之樂。取咸英韶濩之響,而奏之齊、梁諸君之庭,亦大無謂,矧時代寥。

      遠(yuǎn)其聲容度數(shù)久已,莫可仿佛乎?唐太宗有言 :“禮樂者,圣人緣物以設(shè)教耳。治之隆替豈由于此?”亦識此意。(260)

      戴氏認(rèn)同孟子“今之樂猶古之樂”說,并且提出“有一代之治自有一代之樂”。其持論看似矛盾,但可從戴氏所引之唐太宗故事窺其根由 :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太常少卿祖孝孫、協(xié)律郎寶琎等奉命定樂。樂成之后,唐太宗表達(dá)了自己對禮樂的看法,認(rèn)為樂乃緣情而作,國之興衰未必系乎此。對此,御史大夫杜淹則從儒家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舉陳、齊“亡國之音哀以思”為例,予以反駁。尚書右丞魏征適時表示“樂在人和,不在音也”。顯然太宗對這一結(jié)論頗為贊賞,貞觀十一年(637年)時,太宗即以“人和則樂和,隋末喪亂,雖改音律而樂不和。若百姓安樂,金石自諧矣”為由,拒絕張文收關(guān)于重正余樂的奏請(歐陽修 宋祁461)。唐太宗的“緣情”說,是對歷來本末倒置地將樂視為決定國運興衰的觀念的反撥。魏征進一步揭示樂與政之興廢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樂之根本在人和,是對太宗說法的補充,同時亦是一種巧妙的規(guī)諫。戴氏是認(rèn)同唐太宗之“緣情”說的 : 古今樂的共通點在于世情,而不在于聲容度數(shù)。具體到每一朝政,其世道人心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樂亦不同,故而“一代之治自有一代之樂”。

      至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郭正域、戴君恩等人的禮樂觀念與宋代楊時的禮樂觀較為相近,惟其所處時代及思潮不同,其表達(dá)有所區(qū)別 : 楊氏雖強調(diào)樂在人和,但在一片否定今樂的聲音中,尚未明言不必復(fù)古樂,而到了郭氏、戴氏則明確提出“今亦不必遠(yuǎn)稽雅頌之音”“有一代之治自有一代之樂”。朱熹對“從楊氏之說而失之,則是古樂終不必復(fù),今樂終不必廢”的擔(dān)憂,到了明清終于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現(xiàn)實。

      較為通融的禮樂觀投射至文體觀,則表現(xiàn)為對詞曲的尊隆。清人鐵保在言及傳奇感發(fā)善心、懲創(chuàng)佚志之社會價值時,即謂“且‘今之樂猶古之樂’,一變再變,即古賢大儒生今之世,亦不能舍此以悅?cè)硕俊⒖煨郧?,不必定?zhí)《關(guān)雎》《麟趾》、郊廟樂章方為三代以上正聲也”(15a)。可見,以雜劇、傳奇為代表的今樂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肯定。

      余 論

      孟子與齊宣王論樂,旨在倡導(dǎo)“與民同樂”的仁政思想,而“今之樂猶古之樂”說,并非其刻意提出的理論主張。因未有孟氏專門的完整的論證和辨析,此說留給了后人頗多爭議和闡發(fā)的空間。應(yīng)該說,一開始人們對“今之樂”的性質(zhì)就存在誤解。區(qū)別于音、聲,樂在先秦儒家的審美范疇中是具有道德屬性的,而孟子也是在此意義上使用“今之樂”的。后來的學(xué)者對樂、音、聲并未像先秦儒家那樣有明確的區(qū)分,往往徑自將“今之樂”等同于鄭聲,以致引起對孟子將古今樂相提并論的做法的不滿。當(dāng)然這只是表層的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這一種基于儒家樂教的根深蒂固的認(rèn)知傳統(tǒng),以及在此傳統(tǒng)影響下,儒士對三代之治、三代之樂的追慕,而對當(dāng)下的鄭聲、俗樂則自覺地保持著警惕與抗拒。

      宋代以史學(xué)家、理學(xué)家為代表的士人,盡管能理解孟子勸導(dǎo)君主的用意,但大都對“今之樂猶古之樂”的提法不以為然,甚至嚴(yán)加排斥。發(fā)展到明清,肯定的聲音則越來越多,而且贊同者中逐漸出現(xiàn)復(fù)古樂與重今樂的分途。這一轉(zhuǎn)變,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它是社會思潮由宋明理學(xué)向晚明心學(xué)的嬗變使然。無論是范祖禹的以唐史為鑒,還是張載對天理、人欲的再度闡釋,都是對今樂所隱含的(人主或庶民的)人欲的否定。明初朱元璋的“古人之樂所以防民欲,后世之樂所以縱民欲”即延續(xù)了他們對古今樂的這種看法(林堯俞,《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冊16)。迨至中晚明,在心學(xué)的影響下,人們逐漸能正視人欲,相應(yīng)地,也能從正面的意義去肯定當(dāng)時以詞曲為代表的今樂(俗樂)的價值。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元代以降,俗樂大熾,詞曲逐漸為文人所接受,但在傳統(tǒng)觀念里,相對于主流的詩文而言仍是小道,因此存在為詞曲正名的心理訴求。詞曲原本“合樂而歌”的屬性,使人們能從詩樂關(guān)系入手,在樂的范疇里為其找到定位,諸如“曲,樂之支也”“詞為詩余,樂之支也”等表述(王驥德20;唐圭璋2509)。而孟子的“今之樂猶古之樂”說,則很方便地成為文人們推尊詞曲的道理論據(jù),并且得到進一步發(fā)揮,衍化出諸如“今之詩亦猶古之詩”“使今之曲歌于古,猶古之曲也。古之詞歌于今,猶今之詞也”等詩詞曲觀念(傅若金,《傅與礪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321;劉仔肩,《雅頌正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0冊605)。

      注釋[Notes]

      ① 變乎色,漢代趙岐釋為“慍?!?。

      ② (宋)方愨所撰《〈禮記〉解義》已佚,其對《禮記》的討論轉(zhuǎn)引自(元)陳澔《禮記集說》卷七《樂記第十九》(陳澔293)。

      ③ 秦漢以來,有一長段時間孟子相關(guān)的著述均雜于諸子中,很少有推尊者。到了唐代始有二三子大力提倡孟軻在儒門的地位 : 楊綰曾提請將《孟子》與《論語》《孝經(jīng)》等合為一經(jīng),后來的皮日休亦曾奏請將孟子配享太學(xué),將《孟子》列為學(xué)科書,然皆未被采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韓愈,他在《原道》中指出“向無孟氏,則皆服左祍而言侏離矣”,認(rèn)為孟子之功不在禹之下。后蜀時期,孟昶首先將《孟子》列入十一經(jīng)中,作為石刻儒學(xué)教科書。到了宋代,孟子其人其書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熙寧四年(1071年),科舉考試科目首次列入《孟子》。元豐六年(1083年),官方追封孟子為“鄒國公”,并于翌年以之配享孔廟。趙宋時期,推崇孟軻者日眾,如范祖禹、孔武仲、吳安詩、豐稷、呂希哲等。《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被南宋朱熹合編為“四書”,升格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參考(清)全祖望《亞圣廟配享議中》、(清)趙翼《尊孟子》、徐洪興 :“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中國社會科學(xué)》1993年第5期)等。

      ④ 據(jù)《孟子論著目錄》,宋代之前注解、討論《孟子》的著作不多,其中有存本流傳的更少(12—32)。

      ⑤ 轉(zhuǎn)引自蔡?!睹献蛹琛贰懊献蛹ⅰ本淼诙?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0冊,第399頁),范祖禹撰有《孟子解》,然此書久佚,其關(guān)于孟子的討論散見于《范太史集》與各家所引。

      ⑥ 范氏此文撰寫時間未確,文中涉及廢止宣徽院一事,據(jù)《欽定續(xù)通志》卷一百三十“職官略·宣徽院”載 :“元豐更制,罷宣徽院,以職事分隸省寺而使號猶存,哲宗紹圣三年罷,自后不復(fù)置”,可知此文最早撰于元豐時期(1078年—1085年)。參見嵇璜、曹仁虎等 : 《欽定續(xù)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4冊,第164頁。

      ⑦ 鄭玄注為“理,猶性也”,孔穎達(dá)謂“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滅絕矣”(鄭玄1459,1469)。

      ⑧ 北宋陳舜俞在《說樂》中指出“樂”實際包含了“實”“文”“器”三個層面的內(nèi)涵,認(rèn)為“孟軻可謂知樂”?!墩f樂》雖曰論樂,實則以時政為著眼點。他針對當(dāng)時“十稅不弛而民貧,四禁日苛而刑不措”的現(xiàn)狀,指出其弊端在于“和樂之實缺矣”,并且認(rèn)為不以實為先,而僅在文、器上做功夫,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參見陳舜俞 : 《都官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第464—65頁。其“樂之實”的提法其實與楊時、張九成的“樂之本”是相同的,皆指“與民同樂”“人和”。

      ⑨ “紹興十年”,吳氏原文作“紹興十一年”,今據(jù)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八所載訂正,參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7冊,第71頁。

      ⑩ 關(guān)于追慕三代之樂的文字在樂論中比比皆是,例如(元)虞集《唐音序》之“唐、虞三代,其盛矣乎”;(元)余載《韶舞九成樂補》之“唐虞三代之樂,不可得而復(fù)見之矣”;(明)王邦直《律呂正聲》之“三代之樂亦可復(fù)矣”等等。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陳澔 : 《禮記集說》。南京 : 鳳凰出版社,2010年。

      [Chen, Hao.

      Variorum

      of

      Book of Rites. Nanjing :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2010.]

      戴君恩 : 《剩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32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Dai, Jun’en.

      Leftover

      Words

      .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Vol.1132.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3.]

      戴圣 : 《禮記譯解》,王文錦譯解。北京 : 中華書局,2001年。

      [Dai, Sheng. Book of Rites :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Ed. Wang Wenjin.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1.]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

      [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Wenyuan

      Library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es. Taipei :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范祖禹 : 《范太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臺北 :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

      [Fan, Zuyu.

      Collected

      Works

      of

      Fan

      Zuyu

      .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Wenyuan

      Library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100. Taipei :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郭正域 : 《合并黃離草》,《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冊。北京 : 北京出版社,1997年。

      [Guo, Zhengyu.

      Huangli

      Manuscript

      Supplemented

      .

      Books

      Listed

      as

      To

      Be

      Banned

      or

      Destroyed

      by

      the

      Editors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 Miscellaneous Works. Vol.14. Beijing :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焦循 : 《孟子正義》。北京 : 中華書局,1957年。

      [Jiao, Xun.

      Commentaries

      on

      Mencius

      .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7.]

      李純一 : 《先秦音樂史》。北京 :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Li, Chunyi.

      A

      History

      of

      Pre

      -

      Qin

      Music

      . Beijing : The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2005.]

      李開先 : 《李開先全集》,卜鍵箋校。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Li, Kaixian.

      Complete

      Works

      of

      Li

      Kaixian

      . Ed. Bu Jian.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4.]

      李舜華 : 《明前中期禮樂與演劇》。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Li, Shunhua.

      Rites

      ,

      Music

      ,

      and

      Theatr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6.]

      閭海燕 :“‘今之樂猶古之樂’辨正”,《江蘇社會科學(xué)》2(2013) : 186—91。

      [Lü, Haiyan. “Reconsidering the Concept of ‘the Music Today Derives from the Music of Antiquity’.”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2013) : 186-91.]

      “國立”編譯館 : 《〈孟子〉〈四書總義〉〈孝經(jīng)〉論著目錄》。臺北 : 洪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0年。

      [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Catalogue

      of

      Treatises

      on

      Mencius,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and

      Book of Filial Piety. Taipei : Hungyeh Publishing, 2000.]

      倪宗正 : 《倪小野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8冊。濟南 : 齊魯書社,1997年。

      [Ni, Zongzheng.

      Complete

      Works

      of

      Ni

      Zongzheng

      .

      A

      Collection

      of

      Works

      Mentioned

      but

      Not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

      Miscellaneous

      Works

      . Vol.58. Jinan : Qilu Press, 1997.]

      歐陽修 宋祁 : 《新唐書》第二冊。北京 : 中華書局,1975年。

      [Ouyang, Xiu, and Song Qi.

      New

      Book

      of

      Tang

      . Vol.2.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唐圭璋主編 : 《詞話叢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86年。

      [Tang, Guizhang, ed.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6.]

      鐵保 : 《梅庵文鈔》。道光二年石經(jīng)堂刻梅庵全集本。

      [Tie, Bao.

      Collected

      Works

      of

      the

      Plum

      Blossom

      Studio

      . The 1882 reprint of

      Complete

      Works

      of

      the

      Plum

      Blossom

      Studio

      published by Stone Classics Press.]

      汪紱 : 《禮記章句》,《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0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Wang, Fu.

      Exegesis

      of

      Book of Rite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00.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3.]

      王驥德 : 《曲律注釋》,陳多、葉長海注釋。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Wang, Jide.

      Annotated

      Qu Prosody. Eds. Chen Duo and Ye Changhai.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2.]

      吳熊和 : 《吳熊和詞學(xué)論集》。杭州 : 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

      [Wu, Xionghe.

      A

      Collection

      of

      Wu

      Xionghe

      s

      Treatises

      on

      Ci-

      poetry

      . Hangzhou : Hangzhou University Press, 1999.]

      孟軻 : 《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北京 : 中華書局,1962年。

      [Yang, Bojun, ed. Mencius :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

      .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2.]

      楊樹達(dá) : 《論語疏證》。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Yang, Shuda, ed. Analects of Confucius :

      Interpretation

      with

      Annotations

      .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3.]

      姚孝廣等 : 《明太祖實錄》,《明實錄》第2冊。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Yao, Xiaoguang, et al. “True Records of the Emperor Taizu of the Ming Dynasty.”

      True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

      . Vol.2. Taipei :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1962.]

      張九成 : 《張九成集》第3冊,楊新勛整理。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Zhang, Jiucheng.

      Collected

      Works

      of

      Zhang

      Jiucheng

      . Ed. Yang Xinxun. Vol.3. Hangzhou :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3.]

      趙岐 孫奭 : 《孟子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冊,阮元校刻。北京 : 中華書局,1957年。

      [Zhao, Qi, and Sun Shi.

      Exegesis

      of

      Mencius.

      Thirteen

      Classics

      with

      Annotations

      and

      Commentaries

      . Vol.13. Ed. Ruan Yuan.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7.]

      鄭玄 孔穎達(dá) : 《禮記正義》。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Zheng, Xuan, and Kong Yingda.

      Commentaries

      on

      Book of Rites.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8.]

      朱熹 : 《朱子全書》。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2010年。

      [Zhu, Xi.

      Complete

      Works

      of

      Zhu

      Xi

      . Shanghai :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and Hefei : Anhu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0.]

      猜你喜歡
      四庫全書孟子
      《四庫全書考證》新近出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辨證五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2
      于敏中與《四庫全書薈要》纂修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1:58
      磨刀不誤砍柴工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珊瑚鉤詩話》考辨
      文斕閣《四庫全書》兩種概考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2
      《四庫全書總目》訂疑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1
      陆河县| 稷山县| 和平县| 丽江市| 定日县| 辽阳县| 崇义县| 娄烦县| 晋城| 抚顺市| 宁化县| 丰城市| 南丹县| 三都| 邯郸县| 徐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建始县| 自贡市| 乐山市| 遵义市| 安陆市| 丹江口市| 肇州县| 射阳县| 乌拉特后旗| 金湖县| 呼伦贝尔市| 乐亭县| 尼木县| 固始县| 鄂尔多斯市| 营山县| 北票市| 黄龙县| 韶山市| 清水河县| 通江县| 漳平市| 红桥区| 育儿|